一种集成式空气热回收热水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06702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成式空气热回收热水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水节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集成式空气热回收热水机组。



背景技术:

现有制热技术中,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电热水器,高能耗、不节能;并且空气能热水器不能有效进行全效热回收,不能实现可单独制冷和单独制热,也可把富余的热能通过机组送到需要热能的地方,既制冷、制热同时互需补偿;热水系统是由多个设备组合而成(加热装置、储热水箱、水泵、控制柜、管道、阀门、电线等等),建筑施工工地每一次搬家都需要把这些设备拆除、安装不断的重复,浪费人工和材料(泵、阀、管道、保温、电线等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式空气热回收热水机组,使其实现热水系统的一体式设计,安装便捷,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式空气热回收热水机组,其中,包括箱式框架,所述箱式框架中安装有储热水箱、热回收式空气能量装置、表冷器、风机盘管和控制柜,所述热回收式空气能量装置包括依次连接形成循环闭合回路的第一换热器、翅片蒸发器、第二换热器和压缩机,所述储热水箱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表冷器连通,所述风机盘管与所述第二换热器通过连接管路形成闭合循环回路,所述控制柜分别与所述储热水箱、所述热回收式空气能量装置、所述表冷器、所述风机盘管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器上设置有第一换热器冷媒出管和第一换热器冷媒进管,所述第二换热器上设置有第二换热器冷媒出管和第二换热器冷媒进管,所述第一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冷媒出管与所述翅片蒸发器连通,所述翅片蒸发器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冷媒进管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冷媒出管与所述压缩机连通,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冷媒进管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

优选的,所述储热水箱上设置有水箱热水进水管和水箱冷水出水管,所述第一换热器上设置有第一换热器热水出水管和第一换热器冷水进水管,所述表冷器上设置有表冷器热水进水管和表冷器冷水出水管,所述水箱热水进水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热水出水管、所述表冷器热水进水管连通,所述水箱冷水出水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冷水进水管、所述表冷器冷水出水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表冷器热水进水管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柜连接的表冷器切换电磁阀,所述表冷器切换电磁阀位于所述水箱热水进水管与所述表冷器热水进水管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器冷水进水管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柜连接的水箱表冷器循环泵,所述水箱表冷器循环泵位于所述水箱冷水出水管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冷水进水管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二换热器上设置有第二换热器热水进水管和第二换热器冷水出水管,所述风机盘管上设置有风机盘管热水出水管和风机盘管冷水进水管,所述第二换热器热水进水管与所述风机盘管热水出水管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冷水出水管与所述风机盘管冷水进水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二换热器热水进水管与所述风机盘管热水出水管之间设置有风机盘管循环泵,所述第二换热器热水进水管与所述风机盘管热水出水管通过所述风机盘管循环泵连通。

优选的,所述储热水箱上还设置有热水出水管和热水回收管,所述储热水箱与所述热水出水管之间通过供水泵连通,所述储热水箱与所述热水回收管之间通过回水电磁阀连通。

优选的,所述储热水箱通过自来给水管与外部水源连通,所述自来给水管上设置有给水电子阀。

优选的,所述箱式框架的前后两侧安装有若干检修门板,并且在安装有机组一侧的箱式框架的前后两侧设置有带孔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将热回收式空气能与控制柜和储热水箱一体化,可通过储热水箱进行热水储存,形成储热式的热水供水机组,构成箱式可单独制热水、单独制冷风和冷风热水同供节能一体机组,热水终止温度可在38℃~60℃根据需要任意调节,可以满足用户建筑工地施工期间同时提供热水和冷风的需求,也可以用在小型单位如小型宾馆和小型办公场所的洗浴设备和供暖设备及空调制冷设备需要的场合;并方便搬运,不需要重复拆装,可以满足随时搬迁、随时安装的使用要求;

2、本发明由于在箱体内安装了表冷器,以及采用热回收式空气能,通过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传递给水加热,在室内设有风机盘管可提起室内温度满足部分制冷需求,当水箱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启动表冷器,达到单独制冷需求,满足多项需求,更加节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内部又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与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所举实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箱式框架9,在箱式框架9上面安装有上盖10,在箱式框架9前后两侧安装有检修门板11,在安装机组一侧的箱式框架9前后两侧安装有带孔钢板12,有利于空气进入箱体内,加快箱体内空气流通的速度,提高机组翅片换热器换热效率,在箱式框架9中安装有储热水箱1、热回收式空气能量装置2、表冷器3和控制柜8。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热回收式空气能量装置2包括第一换热器2-1,压缩机2-3、第二换热器2-2和翅片蒸发器2-4,第一换热器2-1内设置有第一换热器热水出水管2-11、第一换热器冷水进水管2-12、第一换热器冷媒出管2-13和第一换热器冷媒进管2-14,第二换热器2-2内设置有第二换热器热水进水管2-21、第二换热器冷水出水管2-22、第二换热器冷媒出管2-23和第二换热器冷媒进管2-24,第一换热器冷媒出管2-13和翅片蒸发器2-4的进口端相连接,翅片蒸发器2-4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冷媒进管2-24相连,第二换热器冷媒出管2-23与压缩机2-3的进口端相连,压缩机2-3的出口端与第一换热器冷媒进管2-14相连,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在第二换热器热水进水管2-21上安装风机盘管循环泵7。

表冷器3内设置有表冷器热水进水管3-1和表冷器冷水出水管3-2,储热水箱1内设置有水箱热水进水管1-6和水箱冷水出水管1-7,第一换热器冷水进水管2-12与水箱表冷器循环泵6出口端相连,水箱表冷器循环泵6的吸口端分为两条管路,一条与表冷器冷水出水管3-2相连,另一条与水箱冷水出水管1-7相连,第一换热器热水出水管2-11与表冷器切换电磁阀5相连,表冷器切换电磁阀5与表冷器热水进水管3-1相连,第一换热器热水出水管2-11和表冷器切换电磁阀5之间管路上分出一条管路与水箱热水进水管1-6相连。

储热水箱1与自来水给水管1-4相连,在自来水给水管1-4上安装给水电磁阀1-5,储热水箱1安装热水出水管1-1和热水回水管1-2,在热水出水管1-1上安装供水泵1-3,在热水回水管1-2上安装回水电磁阀1-8,热水出水管1-1和热水回水管1-2与用户端相连。

使用时,通过储热水箱1的自来水管1-4和给水电磁阀1-5与自来水管接通,通过储热水箱1、供水泵1-3、热水出水管1-1阀门与用户端热水管相连,用户端热水管末端与热水回水管1-2阀门相连。

需要制冷时,将风机盘管循环泵7通过风机盘管热水出水管4-1和风机盘管冷水进水管4-2与外接的用户端风机盘管4接通。

在制热水工作时,首先开启给水电子阀1-5为储热水箱1供水,当储热水箱1水位到达限定值时自动关闭补水电磁阀1-8;

当储热水箱1需要加热时,系统启动热回收式空气能量装置2,然后检测对外制冷系统是否启动,决定是否开启风机盘管循环泵7,如果对外制冷没有启动,则热回收式空气能量装置2开始工作,通过热回收式空气能量装置2中的翅片蒸发器2-4吸收空气中热量,将热量循环导入到热回收式空气能量装置2中的第一换热器2-1中,促使热回收式空气能量装置2内制冷剂蒸发吸收换热介质中的热量,热回收式空气能通过主机内部设备运行再把得到的热量提升后送到第一换热器2-1中,通过第一换热器热水出水管2-11和第一换热器冷水进水管2-12将热量循环注入储热水箱1中。

在储热水箱1温度没有达到设定值时,如果外部有制冷需求,系统自动关闭表冷器切换电磁阀5同时自动启动风机盘管循环泵7,通过第二换热器冷媒进管2-24和第二换热器冷媒出管2-23,输入冷媒介质将第二换热器热水进水管2-21和第二换热器冷水出水管2-22带来的热量带走,同上述储热水箱1需要加热时循环加热一样进行加热,再通过第二换热器热水进水管2-21与风机盘管冷水进水管4-2连接和第二换热器冷水出水管2-22与风机盘管冷水进水管4-2连接,形成回路,达到在制取热水的同时又可制冷。

在水箱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如果外部有制冷需求,系统自动启动表冷器切换电磁阀5同时启动风机盘管循环泵7,通过第二换热器冷媒进管2-24和第二换热器冷媒出管2-23,输入冷媒介质将第二换热器热水进水管2-21和第二换热器冷水出水管2-22带来的热量带走,通过压缩机2-3,、第一换热器冷媒进管2-14、第一换热器冷媒出管2-13将热量循环带到第一换热器2-1中,再通过表冷器热水进水管3-2、水箱表冷器循环泵6、第一换热器冷水进水管2-12,、第一换热器热水进水管2-11、表冷器切换电磁阀5、表冷器热水进水管3-1形成回路将热量传递给表冷器3,再通过表冷器3将热量送到室外空气中,循环散热,使用户端风机盘管4达到单独制冷需求。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相同,区别在于将表冷器3单独设置形成分体机形式,这样可以将表冷器3置于室外或室内有热量需求场所,有利于减小一体机体积和重量。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