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膜蒸发器用两相分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70705阅读:522来源:国知局
降膜蒸发器用两相分配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分配器,具体涉及一种降膜蒸发器用两相分配器。



背景技术:

通常的蒸汽压缩式制冷机组至少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膨胀节流装置四大基本部件。蒸发器作为制冷系统的传热部件,其设计是影响机组性能的最关键部分之一,其中降膜蒸发器被广泛地使用,其优势除了换热性能高外,还可大大减少充注量,且回油效率高,缺点是两相分配器结构复杂,价格昂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降膜蒸发器用两相分配器,该分配器为单层分配,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分配均匀的优点,与此同时还可降低降膜换热器的成本并提高了换热性能。

本发明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降膜蒸发器用两相分配器,包括大腔室,所述大腔室为由顶板、底板和四周的侧板组成的封闭中空结构,所述大腔室包括进液腔室和多个均液腔室,所述进液腔室为由进液顶板、进液底板、分配板以及侧板组成的封闭中空结构,所述进液顶板上设有进液孔,所述均液腔室为由分隔板、挡液板、均液板、分配板以及侧板组成的封闭中空结构,所述进液顶板和挡液板连接构成顶板,所述进液底板和均液板连接构成底板,所述分配板的两侧分别连接侧板,所述分隔板的两侧分别连接分配板和侧板,组成每个均液腔室的分配板上至少设有一个分配孔、均液板上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均液孔。

优选地,所述进液腔室位于大腔室的正中间,其两侧对称地分布均液腔室,所述进液腔室由进液顶板、进液底板、两个分配板以及两个侧板构成。

优选地,所述进液腔室位于大腔室的端部,其一侧分布均液腔室,所述进液腔室由进液顶板、进液底板、一个分配板以及三个侧板构成。

优选地,所述大腔室的顶板和底板相平行,所述分配板垂直于底板。

优选地,所述分隔板与顶板和分配板皆垂直,所述分隔板之间相互平行。

优选地,所述分隔板与顶板垂直,而与分配板非垂直,且形成一均液腔室的两个分隔板之间形成小于45°的锐角夹角。

优选地,所述进液腔室的进液顶板和进液底板相互平行,所述均液腔室的均液板与进液顶板平行,挡液板向进液顶板的斜下方延伸,并与均液板之间形成小于45°的锐角夹角,所述分配板垂直于底板。

优选地,所述分隔板与底板和分配板皆垂直,所述分隔板之间相互平行。

优选地,所述分隔板与底板垂直,而与分配板非垂直,且形成一均液腔室的两个分隔板之间形成小于45°的锐角夹角。

优选地,还包括与进液顶板连接的进液管,所述进液管将进液孔完全覆盖,所述进液孔为多个均匀分布的小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整体上为一个单层的、封闭的、中空结构的大腔室,大腔室被分配板和分隔板分割为一个进液腔室和若干个均液腔室。气液两相制冷剂在压力驱动下通过进液顶板上的进液孔进入进液腔室,进而通过进液腔室侧边的分配板上的分配孔分别进入多个相对独立的均液腔室,完成第一次分配;最后进入均液腔室的制冷剂通过均液腔室底部的均液孔均匀地喷洒在其下部的换热管表面,完成制冷剂的第二次分配。本发明利用单层结构而完成了制冷剂的两次分配,能够保证制冷剂的均匀分配从而提供了整个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还能够减弱制冷剂对换热管的冲击,有利于延长换热管的使用寿命,同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实施例1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实施例2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中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大腔室,11-顶板,12-底板,13-侧板,20-进液腔室,21-进液顶板,211-进液孔,22-进液底板,23-分配板,231-分配孔,30-均液腔室,31-分隔板,32-挡液板,33-均液板,331-均液孔,40-进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6所示,一种降膜蒸发器用两相分配器,包括大腔室10,所述大腔室10为由顶板11、底板12和四周的侧板13组成的封闭中空结构,所述大腔室10包括进液腔室20和多个均液腔室30,所述进液腔室20为由进液顶板21、进液底板22、分配板23以及侧板13组成的封闭中空结构,所述进液顶板21上设有进液孔211,所述均液腔室30为由分隔板21、挡液板32、均液板33、分配板23以及侧板13组成的封闭中空结构,所述进液顶板21和挡液板32连接构成顶板11,所述进液底板22和均液板33连接构成底板12,所述分配板23的两侧分别连接侧板13,所述分隔板31的两侧分别连接分配板23和侧板13,组成每个均液腔室30的分配板23上至少设有一个分配孔231、均液板33上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均液孔331。还包括与进液顶板21连接的进液管40,所述进液管40将进液孔211完全覆盖,所述进液孔211为多个均匀分布的小孔。所述进液孔211、分配孔231和均液孔331可以为图示中的圆形,也可以采用椭圆形、方形等其他形状,其孔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发明整体上为一个封闭的、中空结构的大腔室10,大腔室10被分配板23和分隔板31分割为一个进液腔室20和若干个均液腔室30。所述底板12为一个整体的结构,分配板23将其沿长度方向分割为进液底板和均液板;所述均液板33被分隔板31沿其宽度方向分割为多块均液板。气液两相制冷剂在压力驱动下通过进液顶板21上的进液孔211进入进液腔室20,在进液孔上连接进液管40,通过进液管的引导来保证制冷剂顺畅地注入进液腔室20。在进液腔室侧边的分配板23上设有分配孔231,每个均液腔室30都对应一个或多个分配孔,这样,进入进液腔室20的制冷剂通过分配孔分别进入多个相对独立的均液腔室,完成第一次分配。每个均液腔室的底部的均液板33沿均液腔室的横向方向均匀地分布多个均液孔331,这样,进入均液腔室的制冷剂通过均液腔室底部的均液孔均匀地喷洒在其下部的换热管表面,完成制冷剂的第二次分配。本发明利用单层结构而完成了制冷剂的两次分配,能够保证制冷剂的均匀分配从而提高了整个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还能够减弱制冷剂对换热管的冲击,有利于延长换热管的使用寿命,同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

实施例1,如图1-3所示,所述进液腔室20位于大腔室10的正中间,其两侧对称地分布均液腔室30,所述进液腔室20由进液顶板21、进液底板22、两个分配板23以及两个侧板13构成,所述大腔室10的顶板11和底板12相平行,所述分配板23垂直于底板12,所述分隔板31与顶板11和分配板23皆垂直,所述分隔板31之间相互平行。进液腔室20位于大腔室10的中部,通过两个平行的分配板23将大腔室纵向分割为一个进液腔室20以及位于进液腔室两侧区域,两侧区域分别通过多个平行的分隔板31沿大腔室的宽度方向分割为多个独立且均匀分布的均液腔室。

实施例2,如图4所示,所述分隔板31与顶板垂直,而与分配板23非垂直,且形成一均液腔室30的两个分隔板31之间形成小于45°的锐角夹角。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分隔板之间不是相互平行的,一均液腔室30的两个分隔板31之间的距离由分配板23端到侧板端逐渐缩小。

实施例3,如图5所示,所述进液腔室20的进液顶板21和进液底板22相互平行,所述均液腔室的均液板33与进液顶板平行,挡液板32向进液顶板21的斜下方延伸,并与均液板33之间形成小于45°的锐角夹角,所述分配板23垂直于底板12。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挡液板32为倾斜的,从而能够在水平和垂直的方向对制冷剂起到止档的作用,同样此实施例中的分隔板可以采用相互平行的排列方式,也可以形成一定夹角。其中,所述分隔板31与底板12和分配板23皆垂直,所述分隔板31之间相互平行;或者所述分隔板31与底板12垂直,而与分配板23非垂直,且形成一均液腔室30的两个分隔板31之间形成小于45°的锐角夹角。

实施例4,如图6所示,所述进液腔室20位于大腔室10的端部,其一侧分布均液腔室30,所述进液腔室20由进液顶板21、进液底板22、一个分配板23以及三个侧板13构成。进液腔室20位于大腔室10的一端,通过一块分配板23将大腔室纵向分割为一个进液腔室20以及一侧区域,一侧区域通过多个平行的分隔板31沿大腔室的宽度方向分割为多个独立且均匀分布的均液腔室。此图示中的挡液板为倾斜的,当然也可以采用水平布置的方式,即与底板之间相互平行。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是:如图5所示,气液两相制冷剂在压力驱动下通过进液管40再经进液顶板21上的进液孔211进入进液腔室20,然后通过进液腔室20两侧的分配板23上的分配孔231分别进入两侧的多个相对独立的均液腔室30,完成第一次分配;每个均液腔室的底部的均液板33沿均液腔室的横向方向均匀地分布多个均液孔331,这样,进入均液腔室30的制冷剂通过均液腔室底部的均液孔331均匀地喷洒在其下部的换热管表面,完成制冷剂的第二次分配。

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