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7327发布日期:2019-01-02 22:17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层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一些加工场所,需要通过冷空气对物料等进行降温,现在技术中,冷空气的制备是将空气经过冷却机构进行降温,然后在输送至目标降温位置,但是这种降温方式的空气会出现冷热不均现在那个,进一步影响物料的冷却效果。

再者,空气冷却过程中,由于空气流动性较强,冷空气常常不能充分达到降温效果即从冷却系统中排出,导致冷却耗能较大,冷却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多层冷却系统,该系统冷却系统的冷却效果更彻底,冷却耗能较少,能源利用率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层冷却系统,包括冷藏室,所述冷藏室内包括多个物料室,所述物料室的两端均设有冷却室,所述冷却室内包括多层冷空气导流板,所述冷空气导流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冷却室内侧壁上,所述冷空气导流板对冷空气进行S形输送且冷却空气沿着下一层冷空气导流板进入上一层所述冷空气导流板,所述冷空气导流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呈锐角放置,且每层所述冷空气导流板的空气出口处的横截面积小于每层所述冷空气导流板的空气入口处的横截面积。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室的同一侧设有冷气入口,所述冷气入口外接多通管,所述多通管的空气入口连通有空气冷却机构,所述空气冷却机构外接鼓风机,所述冷却室的相同另一侧设有热气出口,所述热气出口外接抽风机。

作为优选,所述空气冷却机构包括冷却箱,所述冷却箱的两端设有热空气进口和冷空气出口,所述冷却箱内设有多个可更换的圆柱形空心的冷媒罐,所述冷媒罐内部填充有冷媒,所述冷媒罐的圆柱形中心设有圆柱形的冷却空气输送管,所述冷媒罐的外壳均匀分布有多个空气冷却通孔,所述空气冷却通孔与所述冷却空气输送管相通,所述冷媒罐的一端设有冷媒罐空气出口,所述冷媒罐空气出口与所述冷却空气输送管相通。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箱靠近所述冷空气出口处设有冷空气储藏室,所述冷空气储藏室分别与所述冷空气出口和冷媒罐空气出口相通。

作为优选,所述冷媒罐上设有冷媒出入口,所述冷媒出入口处设有压力报警器。

作为优选,所述冷媒罐卡接固定在所述冷却箱的内部。

作为优选,所述空气冷却通孔内设有空气过滤棉或堵头。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箱靠近所述热空气进口处设有空气干燥机,所述空气干燥机的空气入口与所述热空气进口相通。

作为优选,所述冷媒罐的侧壁和冷却空气输送管的侧壁均为绝热材料,所述空气冷却通孔为热传导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多通管的空气入口与所述空气冷却机构之间还设有开关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多层冷却系统,不仅冷却效果更彻底,冷却耗能较少,能源利用率高,而且采用了空气冷却效果更与均一的空气冷却机构,该机构中的热空气通过相同的“冷却长度”(即冷媒罐中空气冷却通孔的长度或深度),将热空气降冷却;热空气进口多,能够同时冷却更多的空气,冷却效率高,能够充分利用冷却装置,使相同体积的冷却机构能够冷却更多的空气的目的,能源利用率高,更节能。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冷却室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空气冷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冷媒罐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冷媒罐的侧视图;

其中:

1.开关阀,2.物料室,3.冷却室,4.冷空气导流板,5.冷气入口,6.多通管;

7.空气冷却机构,71.冷却箱,72.热空气进口,73.冷空气出口,74.冷媒罐,75.冷却空气输送管,76.空气冷却通孔,77.冷媒罐空气出口,78.冷空气储藏室,79.冷媒出入口,710.压力报警器,711.空气干燥机;

8.鼓风机,9.抽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多层冷却系统,包括冷藏室,冷藏室内包括多个物料室2,物料室2的两端均设有冷却室3,冷却室3内包括多层冷空气导流板4,冷空气导流板4的一端固定在冷却室3内侧壁上,冷空气导流板4对冷空气进行S形输送且冷却空气沿着下一层冷空气导流板4进入上一层冷空气导流板4,冷空气导流板4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呈锐角放置,且每层冷空气导流板4的空气出口处的横截面积小于每层冷空气导流板4的空气入口处的横截面积,也即两层冷空气导流板4之间形成V字形的冷空气流通管道,冷却空气由V字形的冷空气流通管道的V形开口端流至其V形尖端,空气在流通过程中,相同体积的冷空气在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压力逐渐增大,增大后,冷却气体的流速会变缓,明显起到降低冷空气流速的目的,冷空气流速降低时,能够确保冷空气在冷却室3内的停留时间变长,能够延长与物料室2内的物料充分进行热量的传导,达到充分利用冷空气的降温冷却作用的目的。

另一方面通过物料室2与冷却室3之间的间隔设置,有效防止了冷却气体与物料之间的直接接触,影响产品质量或在产品表面产生冻伤等,本实施例中的多层冷却系统较适合粉末状、对冷却气体敏感、已与氧化的物料或产品,起到较好的产品保护目的。

冷却室3的同一侧设有冷气入口5,冷气入口5外接多通管6,多通管6的空气入口连通有空气冷却机构7,空气冷却机构7外接鼓风机8,冷却室3的相同另一侧设有热气出口,热气出口外接抽风机9。通过鼓风机8和抽风机9之间的配合使用,确保空气能够顺利按照预设的冷却路径进行流通,更能准确地量化冷却指标,有效控制冷却过程中的冷却参数。

多通管的空气入口与空气冷却机构之间还设有开关阀1,开关阀1的设置能够自由灵活控制冷空气储藏室78内的冷却空气的开合,进一步增加了设备的使用灵活性。

空气冷却机构7包括冷却箱71,冷却箱71的两端设有热空气进口72和冷空气出口73,冷却箱71内设有多个可更换的圆柱形空心的冷媒罐74,冷媒罐74内部填充有冷媒,冷媒罐74的圆柱形中心设有圆柱形的冷却空气输送管75,冷媒罐74的外壳均匀分布有多个空气冷却通孔76,空气冷却通孔76与冷却空气输送管75相通,冷媒罐74的一端设有冷媒罐空气出口77,冷媒罐空气出口77与冷却空气输送管75相通。

冷却箱71靠近冷空气出口73处设有冷空气储藏室78,冷空气储藏室78分别与冷空气出口73和冷媒罐空气出口77相通。将已经均匀冷却的冷空气储存在该冷空气储藏室78内,不仅方便冷空气的储藏,而且设备使用灵活性更高。

冷媒罐74上设有冷媒出入口79,冷媒出入口79处设有压力报警器710。在热空气冷却过程中,冷媒会因为吸热膨胀,但是装有冷媒的冷媒罐74处于一个密封的状态过程中,因此,冷媒罐74内的压力会逐渐增加,当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压力报警器710开始报警,表明需要将已经吸热膨胀的冷媒罐74拆卸下来进行冷却,更换新的冷媒罐74。吸热膨胀的冷媒罐74在外部处理重新进行冷却后,可以重复使用,而且不用重新灌入冷媒,一次加入冷媒后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减小了工作强度,增加工作效率。

冷媒罐74卡接固定在冷却箱71的内部。通过卡接的方式将冷媒罐74固定在冷却箱71内部,使冷媒罐74的更换更加方便、简单易行,进一步减少人工成本。

空气冷却通孔76内设有空气过滤棉或堵头,空气过滤棉的密实程度由空气流速和所需的冷却温度决定,当需的空气流速越慢、冷却温度越低,空气过滤棉就越密实;或当只需要打开部分空气冷却通孔时,可用堵头将空气冷却通孔堵死,只保留部分的空气冷却通孔“畅通”。

冷却箱71靠近热空气进口72处设有空气干燥机711,空气干燥机711的空气入口与热空气进口72相通。空气干燥机711的设置使空气在进行冷却之前是干燥的,有效防止因为不干燥的空气冷却“出水或成冰”,将空气冷却通孔76堵塞,影响冷却效果。

冷媒罐74的侧壁和冷却空气输送管75的侧壁均为绝热材料,空气冷却通孔76为热传导材料。通过绝热材料和热传导材料的使用,使空气冷却效果更易控制,控制也更加准确,保证由每个空气冷却通孔76进入的热空气都只是在经过空气冷却通孔76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冷却,冷却效果更易量化和控制,进一步保证了冷却效果的均一性和可控性。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热空气首先通过鼓风机8由热空气进口72进入冷却箱71中,然后热空气通过空气冷却通孔76的冷却作用,冷却成冷空气,冷空气再由冷却空气输送管75进入冷空气储藏室78,最后由冷空气出口73经过多通管6进入冷气入口5,然后再进入冷却室3,沿着冷空气导流板4的S形输送,最终由抽风机9鼓出抽走。

在使用过程中,当压力报警器710报警时,更换冷媒罐74,而且冷媒罐74可循环使用,降低了冷却成本、减少了人工灌入冷媒的步骤,提高了冷却效率。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