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电机及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470958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散热装置、电机及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电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空调器的室内风扇电机一般采用成本较低的塑封电机实现,由于空调器内空间狭小,散热不便,塑封电机长时间运转过程中线圈会产生热量并通过电机表面进行散发,而加热周边空气产生异味,同时也会加热电机内部绕组漆包线,降低漆包线的使用寿命。
[0003]传统的电机降温方法是通过增加电机壳体中铜和硅钢片的用量来提高散热效果,但是这样又增加了很高的成本,而其他降温方法采用电机与风道关联,通过风道导风散热的方式进行散热,由于风量较小,散热效果有限。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空调器中电机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供电电源、控制电路、电子开关、温度检测装置及至少一个制冷元件,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设于电机壳体表面,用以检测所述电机壳体表面温度并转换为电流信号输出;所述制冷元件具有冷端,所述制冷元件的冷端与所述电机壳体表面贴合,所述制冷元件通过所述电子开关与所述供电电源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和所述电子开关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接收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输出的电流信号,并在所述电流信号对应的电流值大于预设电流值时,控制所述电子开关开启,以使所述制冷元件上电工作。
[0006]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还用于在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输出的电流信号对应的电流值小于或者等于预设电流值时,控制所述电子开关关闭,以使所述制冷元件停止工作。
[0007]优选地,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为第一半导体制冷器,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器的冷端与所述电机壳体表面贴合固定;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器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器的第一电极与所述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器的第二电极接地。
[0008]优选地,所述制冷元件为第二半导体制冷器,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器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器的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电子开关与所述供电电源连接,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器的第二电极接地。
[0009]优选地,所述制冷元件为多个,各所述制冷元件通过所述电子开关与所述供电电源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制冷元件为多个,每一所述制冷元件通过一所述电子开关与所述供电电源连接。
[0011 ] 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具有节能模式,在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输出的电流信号对应的电流值大于所述预设电流值时,所述控制电路进入所述节能模式,同时控制第一预设数量的电子开关开启;在该节能模式下,每隔预设的时间间隔获取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输出的电流信号;在每次获取到检测装置输出的电流信号时,判断获取到的所述电流信号对应的电流值是否大于所述预设电流值;在所述电流信号对应的电流值大于所述预设电流值时,控制第二预设数量的电子开关开启,直至当前检测到电流信号对应的电流值小于等于所述预设电流值,或者,所有的电子开关均已开启;所述第二预设数量大于第一预设数量。
[0012]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机,所述电机包括壳体及如上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的制冷元件内嵌于所述壳体的表面上。
[0013]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机及受该电机驱动的风轮。
[0014]优选地,所述散热装置中的制冷元件为多个,且均布于所述电机的壳体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表面正对所述风轮。
[0015]本发明通过设置供电电源、控制电路、电子开关、温度检测装置及至少一个制冷元件,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设于电机壳体表面,用以检测所述电机壳体表面温度并转换为电流信号输出;所述制冷元件具有冷端,所述制冷元件的冷端与所述电机的壳体表面贴合,所述制冷元件通过所述电子开关与所述供电电源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和所述电子开关电连接;其中,当控制电路接收到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输出的电流信号对应的电流值大于预设电流值时,控制所述电子开关开启,以使所述制冷元件上电制冷,而给所述电机进行降温。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发明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电路框图;
[0017]图2为图1所示的散热装置中制冷元件和温度检测装置的内部电路接线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发明散热装置应用于电机上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发明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0]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2]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适用于给各种电机进行散热处理,尤其是给空调器中的塑封电机。
[0023]参照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装置包括供电电源10、控制电路20、电子开关30、温度检测装置40及至少一个制冷元件50,所述温度检测装置40设于电机60壳体表面,用以检测所述电机60壳体表面温度并转换为电流信号输出;所述制冷元件50具有冷端,所述制冷元件50的冷端与所述电机60壳体表面贴合,所述制冷元件50通过所述电子开关30与所述供电电源10连接,所述控制电路20分别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40和所述电子开关30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20用于接收所述温度检测装置40输出的电流信号,并在所述电流信号对应的电流值大于预设电流值时,控制所述电子开关30开启,以使所述制冷元件50上电工作。
[0024]应当说明的是,温度检测装置40为热检测元件,例如热敏电阻,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第一半导体制冷器,该第一半导体制冷器具有冷端和热端,通电时,冷端制冷,热端制热。其中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器的冷端与所述电机60壳体表面贴合固定;并且,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器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器的第一电极与所述控制电路20电连接,用以在检测到温度变化时,输出相应的电流至控制电路20,以供控制电路20进行处理;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器的第二电极接地。其中,该第一半导体制冷器在检测到电机60壳体表面温度上升时,通过第一电极输出的电流也由小变大,控制电路20根据电流的大小控制制冷元件50的开启和关闭,以实现电机60的智能控制降温。
[0025]本实施例中,制冷元件50优选采用第二半导体制冷器来实现,该第二半导体制冷器与上述用作温度检测装置40的第一半导体制冷器的结构及功能相同,即第二半导体制冷器与第一半导体制冷器同样具有通电时制冷的冷端和制热的热端,且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中第二半导体制冷器的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电子开关30与所述供电电源10连接,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器的第二电极接地。当电子开关30开启时,供电电源10输出的电源输出至第二半导体制冷器的第一电极,该第二半导体制冷器上电工作,则该第二半导体制冷器的冷端进行制冷,并与电机60壳体表面进行热交换,以降低电机60壳体表面温度,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0026]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元件50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且当制冷元件50为多个时,各所述制冷元件50均布于所述电机60壳体的表面上。易于理解的是,采用多个制冷元件50可以提高散热面积和散热效果。
[0027]其中,各所述制冷元件50可以通过一个所述电子开关30与所述供电电源10连接;也可以是,每一所述制冷元件50通过一所述电子开关30与所述供电电源10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后一种实施方式,这样散热时,可以根据温度的高低,选择开启制冷元件50的数量,达到节省能效,合理散热的效果。以下结合图3,对该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及效果进行具体阐述:
[0028]如图1、图2及图3,该实施例中采用四个以上的制冷元件50,且均采用半导体制冷器实现,其中,温度检测装置40也采用半导体制冷器实现,在图2中用A表示,制冷元件50分别用B、C、D、E表示;并且,图2中的3个接线端口 Feedback、Vdc、GND与图3中接线端子上的三个接线端口 Feedback、Vdc、GND对应,其中,温度检测装置40的第一电极与Feedback端连接,用于输出相应的电流值给控制电路20,GND端与第二电极连接;制冷元件50的第一电极与Vdc连接,用以输入供电电源的电源,制冷元件50的第二电极也与GND端连接,即温度检测装置40和制冷元件50共地。
[0029]当温度检测装置40输出的电流大于预设电流值时,控制第一预设数量的电子开关开启,可以是控制其中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制冷元件50开启,也可以是全部制冷元件50,可根据实际发热量与散热量来预先确定,也可以预设多个不同等级的电流值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