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高效率变频空调冷气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884433阅读:来源:国知局
在变化,当冷气机的热负荷降低时,贮液筒贮存过量的冷媒,而当在冷气效果需要增加时,放出贮存的冷媒,如此来维持系统中最适当的冷媒量。贮液筒内的干燥剂可吸收冷媒中之水分,贮液筒且可使液态冷媒舆气态冷媒完全分离。
[0051]一膨胀阀5,该膨胀关5的功用是借该蒸发器I热负荷的大小控制系统中冷媒的流量,使冷媒得到最佳的蒸发效果,且高压、中温液态冷媒转成为雾化冷媒。
[0052]一动力源6,该动力源6经由皮带带动压缩机2运转,该动力源6可以是马达或引擎。
[0053]一温控装置7,该温控装置主要用于控制该压缩机2转速,已达到节能效果,其中该温控装置7包含:
[0054]一感温棒8,该感温棒8可感测该蒸发器I的温度状况,并将感测资料传递至其他元件。
[0055]一温控处理器9,该温控处理器9接收该感温棒8所传递的感测资料,与内建资料库进行比对取得压缩比,以得到该压缩机所需的转速,并将此信号传递至下一元件,以驱动该元件作动。
[0056]—变频器10,该变频器10接收由该温控处理器9所传递的信号,以驱动控制该压缩机2的转速。
[0057]本实用新型节能多功能高效率变频空调冷气循环系统的动作说明:当室外热空气进入该蒸发器后,蒸发器管路内的冷媒吸收空气的热量,由液体变成气体状态,低压冷媒则进入该冷凝器的散热管路,冷媒延冷凝器管路连接储液瓶,过滤冷媒让冷媒成为液态,经由膨胀阀将液态冷媒转成为雾化冷媒,蒸发箱接收来自膨胀阀的雾化冷媒,由鼓风机将蒸发箱冷空气吹出,成为一个冷气的循环系统;当循环系统开始作动之后,该感温棒便持续感测此循环系统的温度状况,并将感测资料传递至该温控处理器,接收该感温棒所感测到的温度信息,并与内建资料库进行比对取得压缩比,得到该压缩机所需的转速,并将此信号传递至该变频器,借助该变频器驱动控制该压缩机的转速,使其冷气循环温度维持在同一温度之下,且可达到节能的效果。其中当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差过大时,压缩积机速加快可快速达到设定的冷度;当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差距变小时,则以较慢转速运转冷气输出减缓,使冷气输出及室内温度保持平稳状态,已提供人们更为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0058]请参考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循环管路可绕过该贮液筒,利用该贮液筒中的冷媒降低管路中冷媒的温度,如此一来可加快吸收冷媒中的水分,令贮液筒中的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更加快速的完全分离。
[0059]请参考图3为本案的第二实施例,其中与图1的第一实施例相同标号的元件代表功能相同的装置,所以其细部结构及功能如上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0060]其中在本例中,在该蒸发器I的入口端。该膨胀阀5以毛细结构组50取代,该毛细结构组50包含多根(10~18根)平行的毛细管51,各毛细管的直径在0.6mm~0.8mm之间(或截面在0.25mm2及0.5mm2之间),且其长度介于120公分至150公分之间。在该蒸发器I的出口端,则以多根毛细管52收成单束后连接原管路。
[0061]请参考图4所示,其为本案第二实施例的任一应用例,其中显示在此应用例中本实用新型中循环管路可绕过该贮液筒,利用该贮液筒中的冷媒降低管路中冷媒的温度,如此一来可加快吸收冷媒中的水分,令贮液筒中的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更加快速的完全分离。而该毛细结构组50的结构同于图3所示的结构。
[0062]上列详细说明针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但是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为之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主权项】
1.一种多功能高效率变频空调冷气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蒸发器,由冷气系统中的鼓风机,把空气吸入吹送至蒸发器,蒸发器管路内的冷媒吸收空气的热量,由液体变成气体状态,因此空气的热量被吸收后,进入室内的空气便是冷气; 一压缩机,吸入蒸发器的气态冷媒,经由压缩机压送至冷凝器,同时低压气态,冷媒经由压缩后亦因此变成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媒; 一冷凝器,由压缩机压送出来的高压、高温气态冷媒,流经冷凝器,被外界流过的冷空气带走冷媒的热量,使气态的冷媒液化成高压、中温液态冷媒; 一贮液筒,该贮液筒的功用是贮存冷媒,流过系统中的冷媒量是随着冷气机的作用情形随时在变化,当冷气机的热负荷降低时,贮液筒贮存过量的冷媒,而当在冷气效果需要增加时,放出贮存的冷媒,如此来维持系统中最适当的冷媒量;贮液筒内之干燥剂可吸收冷媒中之水分,贮液筒且可使液态冷媒舆气态冷媒完全分离; 一膨胀阀,该膨胀关的功用是借该蒸发器热负荷的大小控制系统中冷媒的流量,使冷媒得到最佳的蒸发效果,且高压、中温液态冷媒转成为雾化冷媒; 一动力源,该动力源经由皮带带动压缩机运转; 一温控装置,该温控装置主要用于控制该压缩机转速,已达到节能效果,其中该温控装置包含: 一感温棒,该感温棒可感测该蒸发器的温度状况,并将感测资料传递至其他元件; 一温控处理器,该温控处理器接收该感温棒所传递的感测资料,依据预设的资料取得最适压缩比,以得到该压缩机所需的转速,并将此信号传递至下一元件,以驱动该元件作动;以及 一变频器,该变频器接收由该温控处理器所传递的信号,以驱动控制该压缩机的转速; 其中当循环系统开始作动之后,该感温棒便持续感测此循环系统的温度状况,并将感测资料传递至该温控处理器,接收该感温棒所感测到的温度信息,并与内建资料库进行比对取得压缩比,得到该压缩机所需的转速,并将此信号传递至该变频器,借助该变频器驱动控制该压缩机的转速,使其冷气循环温度维持在一定的室温之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高效率变频空调冷气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动力源是马达或引擎中任一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高效率变频空调冷气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冷媒为碳氢冷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高效率变频空调冷气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蒸发器管路可绕过该贮液筒,利用该贮液筒中的冷媒降低管路中冷媒的温度,如此一来可加快吸收冷媒中的水分,令贮液筒中的液态冷媒舆气态冷媒更加快速的完全分离。
5.—种多功能高效率变频空调冷气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蒸发器,由冷气系统中的鼓风机,把空气吸入吹送至蒸发器,蒸发器管路内的冷媒吸收空气的热量,由液体变成气体状态,因此空气的热量被吸收后,进入室内的空气便是冷气; 一压缩机,吸入蒸发器的气态冷媒,经由压缩机压送至冷凝器,同时低压气态,冷媒经由压缩后亦因此变成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媒; 一冷凝器,由压缩机压送出来的高压、高温气态冷媒,流经冷凝器,被外界流过的冷空气带走冷媒的热量,使气态的冷媒液化成高压、中温液态冷媒; 一贮液筒,该贮液筒的功用是贮存冷媒,流过系统中的冷媒量是随着冷气机的作用情形随时在变化,当冷气机的热负荷降低时,贮液筒贮存过量的冷媒,而当在冷气效果需要增加时,放出贮存的冷媒,如此来维持系统中最适当的冷媒量;贮液筒内的干燥剂可吸收冷媒中的水分,IC液筒且可使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完全分离; 一毛细结构组,在该蒸发器的入口端,该毛细结构组包含多根毛细管,且在该蒸发器的出口端,则以多根毛细管收成单束后连接原管路; 一动力源,该动力源经由皮带带动压缩机运转; 一温控装置,该温控装置主要用于控制该压缩机转速,已达到节能效果,其中该温控装置包含: 一感温棒,该感温棒可感测该蒸发器的温度状况,并将感测资料传递至其他元件; 一温控处理器,该温控处理器接收该感温棒所传递的感测资料,依据预设的资料取得最适压缩比,以得到该压缩机所需的转速,并将此信号传递至下一元件,以驱动该元件作动;以及 一变频器,该变频器接收由该温控处理器所传递的信号,以驱动控制该压缩机的转速; 其中当循环系统开始作动之后,该感温棒便持续感测此循环系统的温度状况,并将感测资料传递至该温控处理器,接收该感温棒所感测到的温度信息,并与内建资料库进行比对取得压缩比,得到该压缩机所需的转速,并将此信号传递至该变频器,借助该变频器驱动控制该压缩机的转速,使其冷气循环温度维持在一定的室温之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高效率变频空调冷气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包含10-18根平行的毛细管,各毛细管的直径在0.6mm~0.8mm之间,且其长度介于120公分至150公分之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高效率变频空调冷气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包含10-18根平行的毛细管,各毛细管的截面面积在0.25mm2及0.5mm 2之间,且其长度介于120公分至150公分之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高效率变频空调冷气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动力源是马达或引擎中任一项。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高效率变频空调冷气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冷媒为碳氢冷媒。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高效率变频空调冷气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蒸发器管路可绕过该贮液筒,利用该贮液筒中的冷媒降低管路中冷媒的温度,如此一来可加快吸收冷媒中的水分,令贮液筒中的液态冷媒舆气态冷媒更加快速的完全分离。
【专利摘要】一种多功能高效率变频空调冷气循环系统,包含:一蒸发器;一压缩机;一冷凝器;一贮液筒;一膨胀阀,将液态冷媒转成为雾化冷媒;一动力源,该动力源经由皮带带动压缩机运转;一温控装置,该温控装置主要用于控制该压缩机转速,其中该温控装置包含:一感温棒;一温控处理器;一变频器;以及其中当循环系统开始作动之后,该感温棒便持续感测此循环系统的温度状况,并将感测资料传递至该温控处理器,接收该感温棒所感测到的温度信息,并与内建资料库进行比对取得压缩比,得到该压缩机所需的转速,并将此信号传递至该变频器,借助该变频器驱动控制该压缩机的转速,使其冷气循环温度维持在一定的室温之下。
【IPC分类】F25B49-02
【公开号】CN204593995
【申请号】CN201520133960
【发明人】李亮
【申请人】李亮
【公开日】2015年8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3月1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