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涡式液体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31226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漩涡式液体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净化器,尤其是一种漩涡式液体净化器。
背景技术
一般传统水质净化器的动作方式是将所欲净化的液体抽出,使其流经一种或数种具有过滤功能的物质,然后才将已过滤净化的液体排出以作特定目的的使用。然而此种传统方式的缺点在于一段时间后必须更换或足清洗上述具有过滤功能的物质,且此种传统方式所净化的液体流量亦无法满足某些需要大量净化水质的产业,例如海洋生态馆、渔塭养殖业…等。此外,亦有只藉由将空气打入液体中以增加液体含氧量的水质净化方式,然而此种水质净化方式并无法将液体中的杂质滤除,所以液体中的杂质是一直在液体中循环而无法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鉴于上述的背景,为了符合产业上某些利益的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漩涡式液体净化器用以解决上述传统的水质净化器未能达成的标的。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旋涡式液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该漩涡式液体净化器包含一本体;一液体注入装置,该液体注入装置是包含至少一第一液体注入口与复数个液体注出口;以及复数个曝气管,每一该些曝气管是具有一第一端口与一第二端口,该些曝气管的该些第一端口是对应连接该液体注入装置的该些液体注出口,该些曝气管的该些第二端口是插入该本体并且与该本体的中垂线形成一圆切角度。
其中所述的本体还包含一内部圆锥隔层,该内部圆锥隔层是具有一平切开口。
其中还包含一多边形管连接在该内部圆锥隔层的该乎切开口处。
其中所述的每一该些曝气管是具有一第一孔洞。
其中所述的每一该些曝气管的内壁还包含两内缩结构,其中该两内缩结构是形成于该第一孔洞的两端。
其中还包含一排溢装置,该排溢装置是具有复数个第二孔洞与至少一第三孔洞;复数个第一排溢导管,对应连接该些曝气管的该些第一孔洞与该排溢装置的该些第二孔洞;以及至少一第二排溢导管,对应连接该至少一第三孔洞。
其中所述的本体还包含至少一第二液体注入口。
其中所述的本体还包含一净化液体排出口,该净化液体排出口是具有一凹口。
本实用新型一种漩涡式液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该旋涡式液体净化器包含一本体;一液体注入装置,该液体注入装置是包含至少一第一液体注入口与复数个液体注出口;以及复数个曝气管,每一该些曝气管是具有一第一端口与一第二端口,该些曝气管的该些第一端口是对应连接该液体注入装置的该些液体注出口,该些曝气管的该些第二端口是插入该本体并且与该本体的中垂线形成一圆切角度,并且每一该些曝气管是具有一第一孔洞。
其中所述的本体还包含一内部圆锥隔层,该内部圆锥隔层是具有一平切开口。
其中还包含一多边形管连接在该内部圆锥隔层的该乎切开口处。
其中所述的每一该些曝气管的内壁还包含两内缩结构,其中该两内缩结构是形成于该第一孔洞的两端。
其中还包含一排溢装置,该排溢装置是具有复数个第二孔洞与至少一第三孔洞;复数个第一排溢导管,用以对应连接该些曝气管的该些第一孔洞与该排溢装置的该些第二孔洞;以及至少一第二排溢导管,对应连接该至少一第三孔洞。
其中所述的本体还包含至少一第二液体注入口。
其中所述的本体还包含一净化液体排出口,该净化液体排出口是具有一凹口。


本实用新型在此所探讨的方向为一种液体净化器。为了能彻底地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尽的步骤及其组成。显然地,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未限定于液体净化器的技术者所熟习的特殊细节。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的组成或步骤并未描述于细节中,以避免造成本实用新型不必要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会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广泛地施行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且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受限定,其以之后的专利范围为准,其中图1A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方向立体图;图1B是图1A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二方向立体图以及其部分剖面示意图;图2是图1A所示的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曝气管结构实施例的部分剖面图;以及图4是图1A所示的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A、图1B,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10的第一、第二方向立体图。一本体110用以容纳处理所欲净化的液体。一液体注入装置120是连接在本体110的上方外围,且液体注入装置120是具有至少一第一液体注入口122以及复数个液体注出口124,其中第一液体注入口122是用以接收所欲净化的液体,复数个液体注出口124是用以将所欲净化的液体平均分配排出液体注入装置120。复数个曝气管130是平行围绕在本体110的周围,其中每一曝气管130的第一端是对应连接液体注入装置120的液体注出口124,而其第二端是连接到本体110,由此承接流经液体注入装置120内所欲净化的液体并将其导入本体110内处理。每一曝气管130是具有至少一第一孔洞132用以增加空气混入所欲净化的液体。换句话说,当曝气管130内的液体流动时,会将第一孔洞132的空气吸入,由此使得所欲净化的液体可含有较多的气泡(此部分将于稍后说明)。
一排溢装置135用以收集从复数个曝气管130的复数个第一孔洞132所溢出的液体(将于图4中说明)。本体110更具有至少一第二液体注入口140以提供所欲净化的液体注入本体110内,由此增加本体110内的液体流量,并且与来自每一曝气管130的液体充分混合以增加本实用新型的净化处理效率。一集污杯170是安置在本体110的土方以收集在本体110内所欲净化的液体在净化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气泡,并透过一排污导管172将气泡排出,其中排污导管172是连接在集污杯170的底端。一净化液体导管160是连接本体110的一净化液体排出口150用以将已净化的液体排出本体110。
在本实施例中,液体注入装置140是具有两第一液体注入口122,然而对于熟习该项技术者而言亦可用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液体注入口122完成与本实用新型相同的功能;相同道理,本体110的第二液体注入口140的数量亦可依实际需要而加以调整,其等并不受限于本实施例的限制,并且,本体110的形状亦不受限于本实施例所揭示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复数个曝气管130是可由透明材质所制成,由此提供所欲净化的液体在其气曝的过程中亦可进行光线杀菌处理。
请参照图2,其为图1A所示的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复数个曝气管的第二端是插入本体,并且与本体的中垂线形成一圆切角度,由此使得所欲净化的液体在被注入本体内部时,可以产生一离心旋涡。并由离心漩涡中所夹带的微小气泡,将所欲净化的液体中的杂质(例如蛋白质、油脂等污染物)分解吸附于微小气泡上,再由气泡上升堆积的作用将已吸附杂质的气泡维持在液体的表面。
一内部圆锥隔层192可使本体内部所产生的离心旋涡可由其斜面上升,以充分搅拌而增加气泡分解吸附所欲净化的液体中的杂质,其中内部圆锥隔层192具有一平切开口。一多边形管194是连接内部圆锥隔层192的平切开口,并由多边形管164的复数个边角196减缓离心旋涡的流速,并且亦提供搅拌的功能以避免液体表面产生漩涡的吸卷现象而将已吸附杂质的气泡卷入已净化的液体中。然后已净化的液体透过一内部出水口180将液体导入内部圆锥隔层192下方,并透过一净化液体排出口150排出本体。其中净化液体排出口150是具有一凹口152用以避免旋涡现象产生。
本体还包含一气泡堆积室112以暂存离心漩涡所产生堆积的气泡。气泡堆积室112是一底大顶小的渐缩形状以加快气泡堆积上升的速度。在本实施例中,气泡堆积室112是一梯形圆锥114。一气泡导管174是具有一第三端与一第四端,第三端是连接气泡堆积室112,第四端是插入一集污杯170,由此将气泡堆积室112的气泡导入集污杯170内。在本实施例中,收集在集污杯170内的气泡是透过一排污导管172(图1A)而将气泡排出,其中排污导管是连接在集污杯170的底端。
请参照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曝气管结构的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图。曝气管130的内壁是包含两内缩结构131,由此加速液体的流速,并且曝气管在两内缩结构131之间是包含至少一第一孔洞132用以吸入空气133与流经的液体混合,由此使得液体成为富含气泡的加速流体。在本实施例中,内缩结构131是包含一圆锥且具有平切开口的形状,然不限于此。同理,气曝管130是可由透明材质所制成,由此提供所欲净化的液体在气曝处理的过程中亦可进行光线杀菌处理。
请参照图4,其为图1A所示的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所欲净化的液体是经由液体注入装置120的第一液体注入口122流入液体注入装置120,并且透过液体注入装置120的复数个液体注出口124(图1)将所欲净化的液体平均分配给对应的曝气管130。由于每一曝气管130的第一孔洞132是透过一对应第一排溢导管134与排溢装置135的一对应的第二孔洞136相连接,因此当曝气管130内的液体流动时,会经由孔洞136、第一排溢导管134及第一孔洞132将空气吸入并且同时进行气曝处理,由此使得所欲净化的液体可以含有较多的气泡。
复数个曝气管130的第二端是插入本体110内,并且与本体110的中垂线形成一圆切角度,由此使得所欲净化的液体在被注入本体110内时即可产生一离心旋涡。由所产生的离心漩涡中所夹带的微小气泡或是经由上述的气曝处理所产生的气泡,将所欲净化的液体中的杂质(例如蛋白质、油脂等污染物)分解吸附在微小气泡上,并由气泡上升堆积的作用将已吸附杂质的气泡推升在液体表面以分离液体中的杂质。然后,透过开口180将已净化的液体导入本体110的净化液体排出口150以排出本体110。
本体110还包含一气泡堆积室112用以暂存离心漩涡所产生的气泡。气泡堆积室112是一底大顶小的渐缩形状以加快气泡堆积上升的速度。在本实施例中,气泡堆积室112是一梯形圆锥114。一气泡导管174是用以将气泡堆积室112的气泡导入集污杯170内。在本实施例中,集污杯170内的气泡是透过一排污导管172以将气泡排出,其中排污导管172是连接在集污杯170底端。
此外,每一第一排溢导管134与每一第二孔洞136除了提供对应的第一孔洞132吸入空气的路径外,其等亦可收集从对应的第一孔洞132所溢出的液体(亦即在本漩涡式液体净化器刚启动时或刚关闭时,会有些许液体从第一孔洞132喷出),并将所溢出的液体汇集在排溢装置135,然后透过一第三孔洞137与一第二排溢导管将汇集在排溢装置135的液体排出。
在此要强调的是,当上述的结构的曝气管130数量越多时,其等所吸入的空气量也就越多,并且产生离心漩涡的离心力也就越大,因此更能增加微小气泡的产生以提升分解以及吸附液体中杂质的效率。
显然地,依照上面实施例中的描述,本实用新型可能有许多的修正与差异。因此需要在其附加的权利要求项的范围内加以理解,除了上述详细的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广泛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施行。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在下述申请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旋涡式液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该漩涡式液体净化器包含一本体;一液体注入装置,该液体注入装置是包含至少一第一液体注入口与复数个液体注出口;以及复数个曝气管,每一该些曝气管是具有一第一端口与一第二端口,该些曝气管的该些第一端口是对应连接该液体注入装置的该些液体注出口,该些曝气管的该些第二端口是插入该本体并且与该本体的中垂线形成一圆切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涡式液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本体还包含一内部圆锥隔层,该内部圆锥隔层是具有一平切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漩涡式液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还包含一多边形管连接在该内部圆锥隔层的该乎切开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漩涡式液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每一该些曝气管是具有一第一孔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漩涡式液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每一该些曝气管的内壁还包含两内缩结构,其中该两内缩结构是形成于该第一孔洞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漩涡式液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还包含一排溢装置,该排溢装置是具有复数个第二孔洞与至少一第三孔洞;复数个第一排溢导管,对应连接该些曝气管的该些第一孔洞与该排溢装置的该些第二孔洞;以及至少一第二排溢导管,对应连接该至少一第三孔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漩涡式液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本体还包含至少一第二液体注入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漩涡式液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本体还包含一净化液体排出口,该净化液体排出口是具有一凹口。
9.一种漩涡式液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该旋涡式液体净化器包含一本体;一液体注入装置,该液体注入装置是包含至少一第一液体注入口与复数个液体注出口;以及复数个曝气管,每一该些曝气管是具有一第一端口与一第二端口,该些曝气管的该些第一端口是对应连接该液体注入装置的该些液体注出口,该些曝气管的该些第二端口是插入该本体并且与该本体的中垂线形成一圆切角度,并且每一该些曝气管是具有一第一孔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漩涡式液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本体还包含一内部圆锥隔层,该内部圆锥隔层是具有一平切开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涡式液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还包含一多边形管连接在该内部圆锥隔层的该乎切开口处。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漩涡式液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每一该些曝气管的内壁还包含两内缩结构,其中该两内缩结构是形成于该第一孔洞的两端。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涡式液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还包含一排溢装置,该排溢装置是具有复数个第二孔洞与至少一第三孔洞;复数个第一排溢导管,用以对应连接该些曝气管的该些第一孔洞与该排溢装置的该些第二孔洞;以及至少一第二排溢导管,对应连接该至少一第三孔洞。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涡式液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本体还包含至少一第二液体注入口。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漩涡式液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本体还包含一净化液体排出口,该净化液体排出口是具有一凹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漩涡式液体净化器,其由一液体注入装置增加所欲净化的液体进出的流量,其中此液体注入装置是包含至少一液体注入口与复数个液体注出口;并由复数个曝气管将所欲净化的液体从对应的液体洼出口导入本旋涡式液体净化器的一本体,并使得所欲净化的液体在本体内产生一离心漩涡,其中每一曝气管是具有一第一孔洞用以吸入空气并与流经曝气管的液体混合,以此使得所欲净化的液体可以含有较多的气泡。并由离心漩涡中所夹带的微小气;包吸附液体中的杂质以分离净化所处理的液体。
文档编号C02F1/38GK2799532SQ200520019369
公开日2006年7月26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15日
发明者陈有进 申请人:陈有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