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电池灭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69920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腐蚀电池灭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灭菌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腐蚀电池灭菌装置。
背景技术
生活污水、医院废水、屠宰废水、饲养场废水经过二级生化处理后,都或多或少的含有某些致病微生物,这些废水若未经消毒而排放,将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水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物理法有加热及超声波等,但在废水处理中很少应用。化学消毒法有加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臭氧消毒等。但氯消毒易产生三氯甲烷等“三致”(即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二氧化氯消毒不易产生三致物,但价格贵。臭氧消毒基建费用大,电耗高,且臭氧在水中不稳定易分解,无持久的杀菌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杀菌效果好且能实现废物利用的腐蚀电池灭菌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腐蚀电池灭菌装置,其主体为圆柱形敞口容器,其上部相对位置分别设进水口、溢流堰及出水管,且进水口的高度高于溢流堰。
容器底部设一反冲洗头及布气管,且布气管为圆环形,反冲洗头位于布气管的中心位置。容器内部装有铁屑和电解铝渣、或者高炉渣和铁屑、或者电解铝渣和铝屑的混合物,且两者的质量比分别为5∶5、6∶4、7∶3,也可只装有铁屑。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结构,若容器内部装有铁屑和电解铝渣、或者高炉渣和铁屑、或者电解铝渣和铝屑的混合物,工作时将反冲洗口及布气管关闭,废水由进水口均匀连续的流入,自上而下流经填料。以高炉渣和铁屑为例。废铁屑是由纯铁和Fe3C及一些杂质组成的。Fe3C和其它杂质颗粒以极小的颗粒的形式分散在铸铁内,由于它们的电极电势比铁的低,当浸没在水中时就形成了无数个腐蚀微电池,在其表面就有电流在成千上万个细小的电池内流动,铁作为阳极被腐蚀消耗。又由于体系中高炉渣宏观阴极材料的存在,可以组成宏观腐蚀电池,更加速了铁的腐蚀,可产生较大的电流。若容器内部只装有铁屑,工作时通过布气管向容器内鼓入空气,同时废水由进水口均匀连续的流入,自上而下流经填料。即与上述过程相似,只是此时鼓入的空气中的氧气作为宏观阴极。
各种微生物要求的氧化还原电位不同。一般好氧微生物在大于+0.1V时才能生长;专性厌氧微生物要求氧化还原电位为-0.2--0.25V。因此腐蚀电池破坏了细菌正常的新陈代谢,抑制了其生长繁殖。同时铁屑、高炉渣形成腐蚀原电池,有电流通过,即在原电池周围存在电场效应,电场作用不仅会因为电击穿造成细胞膜穿透,还会造成膜蛋白,特别是对电压敏感的膜蛋白酶失调,并且会使细胞膜中通道蛋白功能失调,进而是通道的电导和离子选择性大大降低,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达到杀菌目的;阴极产生的具有很高氧化还原性的新生态活性[H],能够与多种有机物发生反应,具有杀菌作用。
随着腐蚀过程的不断发生,实现了对废水消毒的目的。容器中液面逐渐升高至溢流堰经出水管流出。滞留时间15-20分钟,杀菌率均可达到90%以上。
反冲洗时将进水口关闭,反冲洗水从底部反冲洗口进入进行反冲洗。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有(1)结构简单,成本低。
(2)操作简便。
(3)能耗低,杀菌效果好。
(4)所用的废铁屑、废铝屑、电解铝渣和高炉渣均为工业废物,达到了废物利用的目的。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圆柱形敞口容器,2、进水口,3、溢流堰,4、出水管,5、反冲洗头,6、布气管,7、铁屑和电解铝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腐蚀电池灭菌装置,其主体为圆柱形敞口容器1,其上部相对位置分别设进水口2、溢流堰3及出水管4,且进水口的高度高于溢流堰。容器底部设一反冲洗头5及布气管6,且布气管为圆环形,反冲洗头位于布气管的圆心。容器内部装有铁屑和电解铝渣。
权利要求1.一种腐蚀电池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主体为圆柱形敞口容器,其上部相对位置分别设进水口、溢流堰及出水管,且进水口的高度高于溢流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腐蚀电池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容器底部设一反冲洗头及布气管,且布气管为圆环形,反冲洗头位于布气管的中心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灭菌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腐蚀电池灭菌装置。其主体为圆柱形敞口容器,其上部相对位置分别设进水口、溢流堰及出水管,且进水口的高度高于溢流堰。容器底部设一反冲洗头及布气管,且布气管为圆环形,反冲洗头位于布气管的中心位置。容器内部装有铁屑和电解铝渣、或者高炉渣和铁屑、或者电解铝渣和铝屑的混合物,且两者的质量比分别为5∶5、6∶4、7∶3,也可只装有铁屑。工作时废水由进水口均匀连续的流入,自上而下流经填料。利用腐蚀电池所产生的微电流来实现灭菌的目的。滞留时间15-20分钟,杀菌率均可达到90%以上。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简便、杀菌效果好且能实现废物利用等优点。
文档编号C02F1/461GK2880808SQ20062008033
公开日2007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19日
发明者张成禄, 李燕, 刘贤伟 申请人:山东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