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氟尿嘧啶废水蒸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1811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氟尿嘧啶废水蒸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蒸馏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氟尿嘧啶废水蒸馏装置。

背景技术:
氟尿嘧啶是抗嘧啶类药物,在细胞内经过酶转化为5‐氟脱氧尿嘧啶核苷酸后具有抗肿瘤活性,通过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转化为胸苷酸而抑制DNA的合成,同时对RNA的合成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临床上用于多种肿瘤如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卵巢癌、绒毛膜上皮癌、宫颈癌、膀胱癌、肝癌、皮肤癌等的治疗有效,尤对消化道癌及其他实体瘤有良好疗效,可静脉或腔内注射,口服吸收不完全。快速静脉推注后氟尿嘧啶广泛分布于体液中,血浆中可达相当高的水平,但4小时内迅速从血中清除;静脉用药后,其血浆中半衰期为10~20min,在脑脊液中的峰值出现于90min,在8h内可保持相当水平;胸腔或腹腔内注射,在24h内可维持相当水平;它在被转换成核苷酸后,被活跃分裂的组织及肿瘤所优先摄取,氟尿嘧啶容易进入脑脊液中,约20%以原型从尿排泄,其余大部分在肝中由一般对尿嘧啶代谢的机制所代谢,代谢后大部分由呼吸中排出;在缓慢静脉滴注时,其分解代谢比快速注射明显,毒性降低。由于氟尿嘧啶具有良好的临床抗肿瘤效果,因此备受各大制药公司的瞩目,而生产氟尿嘧啶原料药过程中,氟尿嘧啶缩合粗品在分离时产生的离心废水的处理对氟尿嘧啶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氟尿嘧啶的生产规模及效益。目前公开的氟尿嘧啶缩合离心废水的处理方法采用换热器和多级普通冷凝器冷凝回收,不仅造成设备投资费用和维护成本高、冷媒水用量大,导致生产成本高;多级冷凝回收系统的影响因素繁多,导致废水处理质量及系统稳定性的控制难度增加,直接限制了氟尿嘧啶的生产规模和应用。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氟尿嘧啶废水蒸馏装置,具有简化的冷凝回收系统,以提高废水处理质量的可控性及系统稳定性,且降低处理成本,提高氟尿嘧啶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氟尿嘧啶废水蒸馏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具有设备投资、维护成本及换热能耗低,废水处理系统稳定性和可控性高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氟尿嘧啶废水蒸馏装置,依次包括进料系统、蒸馏系统、缓冲系统和冷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系统包括冷凝器和回收溶剂贮槽,所述冷凝器内部设有换热列管,所述换热列管的外周上均匀设置有若干止片。所述冷凝器和所述回收溶剂贮槽之间通过冷凝溶剂管路连接,所述回收溶剂贮槽底部连接回收溶剂排出管路,所述回收溶剂排出管路上设有回收溶剂泵。所述冷凝器还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两端的封头,设置于壳体两头的管板,设置于所述壳体一端底部的冷媒水入口,设置于壳体另一端顶部的冷媒水出口,设置于一端封头顶部的冷凝器气相入口,设置于另一端封头底部的冷凝溶剂出口,所述换热列管穿过所述管板并固定于所述管板上。所述冷凝器气相入口与所述冷媒水出口设置在所述冷凝器的同一侧,所述冷凝溶剂出口与冷媒水入口设置在所述冷凝器的同一侧。所述进料系统包括原废水计量槽,一端与原废水计量槽底部连接的原废水进料管路和布置在原废水进料管路上的原废水打料泵,所述蒸馏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顶部管路,设置于第一换热器底部的废水排放口,设置于第一换热器中部的蒸汽入口,与第一换热器并列布置的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顶部管路,连接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底部的循环管路及布置在所述循环管路上的强制循环泵。所述原废水进料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强制循环泵前的所述循环管路上。所述缓冲系统包括缓冲器及一端与缓冲器顶部连接的气相出口管路,所述缓冲器的底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顶部管路及第二换热器顶部管路相连接,所述气相出口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冷凝器气相入口相连接。进一步地,可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将所述冷凝器设置为双管程或多管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每一根换热列管上增加了止片,极大地提高了换热面积和换热系数,换热系数为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的2‐3倍,因此只需一次热交换就可达到冷凝目的,降低了设备投资和维护费用及蒸汽损耗,与传统氟尿嘧啶废水处理装置相比,可节能20%以上,同时提高了废水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为扩大氟尿嘧啶的生产规模和应用提供了很好的保障。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进料系统、2‐蒸馏系统、3‐分离系统、4‐冷凝系统、5‐冷凝器、6‐回收溶剂贮槽、7‐冷凝溶剂管路、8‐回收溶剂排出管路、9‐回收溶剂泵、10‐换热列管、11‐止片、12‐壳体、13‐封头、14‐管板、15‐冷媒水入口、16‐冷媒水出口、17‐冷凝器气相入口、18‐冷凝溶剂出口、19‐原废水计量槽、20‐原废水进料管路、21‐原废水打料泵、22‐第一换热器、23‐第一换热器顶部管路、24‐废水排放口、25‐蒸汽入口、26‐第二换热器、27‐第二换热器顶部管路、28‐循环管路、29‐强制循环泵、30‐缓冲器、31‐气相出口管路、32‐第二换热器底部出口、33‐第一换热器底部进料口、34‐第一换热器顶部出口、35‐缓冲器气相入口、36‐缓冲器底部出口、37‐第二换热器顶部入口、38‐缓冲器气相出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氟尿嘧啶废水蒸馏装置,依次包括进料系统1、蒸馏系统2、缓冲系统3和冷凝系统4,其中,所述冷凝系统4包括冷 凝器5和回收溶剂贮槽6,所述冷凝器5内部设有换热列管10,所述换热列管10的外周上均匀设置有若干止片11。所述冷凝器5和所述回收溶剂贮槽6之间通过冷凝溶剂管路7连接,所述回收溶剂贮槽6底部连接回收溶剂排出管路8,所述回收溶剂排出管路8上设有回收溶剂泵9。所述冷凝器5还包括:壳体12,设置于所述壳体12两端的封头13,设置于壳体12两头的管板14,设置于所述壳体12一端底部的冷媒水入口15,设置于壳体12另一端顶部的冷媒水出口16,设置于一端封头13顶部的冷凝器气相入口17,设置于另一端封头13底部的冷凝溶剂出口18,所述换热列管10穿过所述管板14并固定于所述管板14上。所述冷凝器气相入口17与所述冷媒水出口16设置在所述冷凝器5的同一侧,所述冷凝溶剂出口18与冷媒水入口15设置在所述冷凝器5的同一侧。所述进料系统1包括原废水计量槽19,一端与原废水计量槽19底部连接的原废水进料管路20和布置在原废水进料管路20上的原废水打料泵21,所述蒸馏系统2包括第一换热器22,第一换热器顶部管路23,设置于第一换热器22底部的废水排放口24,设置于第一换热器22中部的蒸汽入口25,与第一换热器22并列布置的第二换热器26,第二换热器顶部管路27,连接第一换热器22和第二换热器26底部的循环管路28及布置在所述循环管路28上的强制循环泵29。所述原废水进料管路20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强制循环泵29前的所述循环管路28上。所述缓冲系统3包括缓冲器30及一端与缓冲器30顶部连接的气相出口管路31,所述缓冲器30的底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顶部管路23及第二换热器顶部管路相27连接,所述气相出口管路31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5的所述冷凝器气相入口17相连接。进一步地,可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将所述冷凝器5设置为双管程或多管程。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氟尿嘧啶废水蒸馏装置在DCS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运行,首先打开第一换热器22和第二换热器26,通过液位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原废水打料泵21进料,原废水计量槽19中的废水被抽至强制循环泵29前的循环管路28上,与第二换热器底部出口32流出的蒸余液混合,由强制循环泵29经第一换热器底部进料口33打入第一换热器22。采用换热器温度计自动控制蒸汽阀门开度,蒸汽从蒸汽入口25进入第一换热器22,当系统温度达到沸腾时系统开始有馏分馏出。蒸馏后的气相从第一换热器顶部出口34出来,经第一换热器顶部管路23从缓冲器气相入口35进入缓冲器30,缓冲分离后,液体从缓冲器底部出口36流出,经第二换热器顶部管路27从第二换热器顶部入口37流至第二换热器26内,气相从缓冲器气相出口38出来,沿着气相出口管路31经冷凝器气相入口17进入冷凝器5的管程,与冷媒水换热后从冷凝溶剂出口18出来,流至回收溶剂贮槽6,回收溶剂贮槽6中的回收溶剂经回收溶剂泵9打至下一步处理装置(图中未示出)。蒸馏的同时,打开冷媒进出口阀门,冷媒水从冷凝器5底部的冷媒水入口15进入壳体12,冷媒水沿列管流至冷凝器5的另一端,从壳体12顶部的冷媒水出口16流出。在换热列管10的外周均匀设置止片11提高了冷媒水的扰动,大大地提高了换热系数,换热系数为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的2‐3倍,同时冷热流体除了通过列管管壁传热外还可通过止片传热,大大地提高了换热面积,因此,只需一次热交换就可达到冷凝目的,降低了设备投资和维护费用及蒸汽损耗,与传统氟尿嘧啶废水处理装置相比,可节能20%以上,同时提高了废水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为扩大氟尿嘧啶的生产规模和应用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革者不 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