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上式污泥收集浓缩设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5373发布日期:2018-08-29 01:38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田采出水处理领域,是一种地上式污泥收集浓缩设施。



背景技术:

采出水处理系统设置污水污泥池,主要接收集输系统的三相分离器或沉降罐的排污,放空;采出水处理系统的除油罐排泥,溢流,放空以及站场的其他排污,进入污泥池的排污通过沉降浓缩,上清液进入污水池。目前主要存在污泥池内的污泥清掏属于受限空间的操作,安全风险较大,清掏费用高,清掏周期长,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污泥清掏,安全风险较大,清掏费用高,清掏周期长,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地上式污泥收集浓缩设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地上式污泥收集浓缩设施,包括:污泥浓缩池、收集调节罐、污泥提升泵、污油提升泵、观察口和放水口及浮动收油装置;污泥浓缩池设置于整体设施的底部,收集调节罐设置于污泥浓缩池上部;污泥提升泵设置在污泥浓缩池外部一侧,与污泥浓缩池的底部通过管道连接;污油提升泵设置在污泥浓缩池外部的另一侧,与收集调节罐上端通过固定在收集调节罐内侧上端的浮动收油装置管道连接;观察口和放水口设置在收集调节罐及污泥浓缩池的侧壁上。

所述的污泥浓缩池底部为锥形,污泥浓缩池的底部埋地设置。

所述的收集调节罐上设置的观察口和放水口在不同高度上设置多组。

所述的污泥提升泵的吸泥管线伸至池底。

所述的观察口和放水口在收集调节罐及污泥浓缩池的侧壁上每间隔500~800mm设置一组。

所述的污泥浓缩池的锥形底部设置倾角为45°。

所述的收集调节罐罐体上设置液位显示装置,收集调节罐罐体设置高度为3.0m。

所述的泥提升泵的吸泥管线沿锥形池体环绕一圈,均匀布置24~36个Φ30mm的出水口。

所述的污泥浓缩池的底部埋地,埋地深度为0.5m。

所述的浮动收油装置通过万向节与收集调节罐内侧上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效降低了污泥清掏的安全风险,降低了清掏费用,缩短了清掏周期,使系统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 是实用新型观察口和放水口设置示意图。

图中:1、污泥浓缩池;2、收集调节罐;3、污泥提升泵;4、污油提升泵;5、观察口和放水口;6、浮动收油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地上式污泥收集浓缩设施,包括:污泥浓缩池1、收集调节罐2、污泥提升泵3、污油提升泵4、观察口和放水口5及浮动收油装置6;污泥浓缩池1设置于地面,收集调节罐2设置于污泥浓缩池1上部;污泥提升泵3设置在污泥浓缩池1外部一侧,与污泥浓缩池1的底部通过管道连接;污油提升泵4设置在污泥浓缩池1外部的另一侧,与收集调节罐2上端通过固定在收集调节罐2内侧上端的浮动收油装置6管道连接;观察口和放水口5设置在收集调节罐2及污泥浓缩池1的侧壁上。

在实际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需要处理的污泥置于设施内,污泥浓缩池1对污泥进行收集、浓缩,污泥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通过污泥提升泵3直接将沉积在污泥浓缩池1底部的污泥提升至污泥减量化装置进行处理,处理后运至污泥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置。收集调节罐2对收集的污泥进行沉降分离,上部污油通过固定在收集调节罐2内侧上端的现有装置污油浮动收油装置6收集,后经污油提升泵4回收进入污油箱,随后进入集输系统;位于中层的污水通过观察口和放水口5排出到污泥浓缩池1和收集调节罐2外,分离出来的污水及时进行回收,进入污水提升池进行再次处理;下沉的污泥进入污泥浓缩池1进行再次浓缩。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不同点在于所述的污泥浓缩池1为锥形,污泥浓缩池1的底部埋地设置。

优选的是所述的污泥浓缩池1的锥形底部设置倾角为45°。

优选的是所述的污泥浓缩池1的底部埋地,埋地深度为0.5m。

优选的是所述的污泥提升泵3的吸泥管线伸至池底。

优选的是所述的污泥提升泵3的吸泥管线沿锥形池体环绕一圈,均匀布置24~36个Φ30mm的出水口。

优选的是所述的浮动收油装置6通过万向节与收集调节罐2内侧上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污泥浓缩池1设置成一部分置于地上,一部分置于地下,底部埋地深度为0.5m,倾角为45°的锥形。采用此方案,使得污泥的沉淀、分离效果更加明显,并提高了污泥沉淀、分离的效率。

污泥提升泵3的吸泥管线伸至池底,抽取污泥时能够将底部沉淀的最好的污泥及时抽走。

污泥提升泵3的吸泥管线沿锥形池体环绕一圈,均匀布置24~36个Φ30mm的出水口,从而形成回流系统;污泥泵设置回流系统,对底部污泥定期进行回流搅拌,防止了污泥板结,有利于清理污泥浓缩池1底部的沉淀污泥。

浮动收油装置6通过万向节与收集调节罐2内侧上端固定连接。

浮动收油装置6是现有技术,浮动收油装置6的设置,能够根据污水池内的液面高低进行上下浮动,万向节的利用使得浮动收油装置6能够收集到不同方向的浮油,从而保证了收集调节罐2内位于不同高度、不同位置的最上层的浮油都能够有效收集。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的收

集调节罐2上设置的观察口和放水口5在不同高度上设置多组。

优选的是观察口和放水口5在收集调节罐2及污泥浓缩池1的侧壁上每间隔500~800mm设置一组。

在具体实施时,能够通过观察口和放水口5随时来观测泥、水分离情况,根据需要及时将上部澄清液排出,保证了污泥收集浓缩的工作效率;在收集调节罐2及污泥浓缩池1的侧壁上每间隔500mm~800mm设置一组观察口和放水口5,既满足了随时观察的需要,又保障了设施的坚固。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不同的

是所述的收集调节罐2罐体上设置液位显示装置,收集调节罐2罐体设置高度为3.0m。

收集调节罐2罐体上设置液位显示装置,能够根据液位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收集调节罐2罐体设置高度为3.0m,不仅能够有效的完成污泥收集浓缩,并且提高了工作的安全系数。

本实用新型有效降低了污泥清掏的安全风险,降低了清掏成本,缩短了清掏污泥的周期,污泥清掏的效果非常的明显,有力保障了系统的正常运行。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 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