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越障能力的缓冲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5066发布日期:2019-02-11 00:27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越障能力的缓冲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发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越障能力的缓冲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全面发展,各个国家各个行业对能源要求的需求急剧扩大,能源需求的多少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准。可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能源形势,其主要优势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充分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时解决当前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最有效、可行的途径,尤其是太阳能以其独特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太阳能具有天然的优势,太阳能应用地域广泛;太阳能清洁无污染;太阳能发电效率高;太阳能发电部件没有运动部件,不易损坏且易于维护。

各国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太阳能光伏板是光伏发电站电能产生的根本,光伏板的发电效率直接决定一个太阳能发电站的发电量。根据实际经验发现光伏板表面清洁程度与发电效率成正比,要提高发电效率保证光伏板清洁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随着太阳能发电站越建越多,需要清扫的光伏板也随之剧增,如何能够对光伏板进行快速有效且智能的清扫已成为各光伏发电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

由于现场安装条件限制,各光伏板表面不平整且光伏板中间间隙大小不一,容易造成清扫机构卡死情况发生,现有光伏板清扫设备大部分越障能力较差,遇到光伏板高度差较大时会出现清扫机构不能完成清扫任务。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越障能力的缓冲机构,在光伏板安装不平整条件下依然可以完成清扫任务,避免了清扫设备卡死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一方面提供一种越障机构,其包括支撑版、浮动轮组、支撑轮组、扭转弹簧、限位机构;支撑轮组、浮动轮组均固定连接在支撑板上,并且支撑轮、浮动轮均可沿其轴线方向转动,另外整个浮动轮组可沿其固定轴套轴线方向转动,机构移动遇到障碍时浮动轮组受力可向上收起并越过障碍。

较佳的,支撑板开设固定孔,包括浮动轮组固定孔、支撑轮组固定孔、扭转弹簧固定孔、限位机构固定孔。

较佳的,扭转弹簧固定连接于浮动轮组固定轴套外侧,并且扭转弹簧两端分别与支撑板上固定孔、摆臂上固定孔配合固定,使浮动轮在扭转弹簧作用下与光伏板完全接触,保证机构平衡。

较佳的,限位机构固定连接于支撑板上,限制浮动轮组极限位置。

较佳的,浮动轮组还包括:浮动轮、浮动轮轴、摆臂单元、转动轴、固定轴套、同步带轮;其中浮动轮固定连接于浮动轮轴上;两个摆臂单元固定连接于浮动轮轴上,位于浮动轮两侧,此时两摆臂均可沿浮动轮轴线方向自由转动;转动轴通过轴承固定连接于两摆臂另一固定孔处,此时转动轴可沿摆臂固定孔轴线方向转动;固定轴套通过轴承固定连接于转动轴上,位于两摆臂中间,此时固定轴套可沿转动轴轴线方向自由转动。

较佳的,支撑轮组还包括,支撑轮、支撑轮轴、支撑轮轴套;其中支撑轮轴套通过轴承固定连接于支撑轮轴外侧;支撑轮通过轴承固定连接于支撑轮轴套外侧;此时支撑轮、支撑轮轴、支撑轮轴套均可沿其轴线方向自由转动而互不影响。

另一方面,可将转动轴、支撑轮轴、浮动轮轴任意一个作为动力的输入轴,再由固定连接在其上的同步带轮、同步带将动力传递到其他两个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机构可以适应光伏板安装不平整的情况,避免了清扫设备卡死情况出现,提高了清扫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缓冲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浮动轮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支撑轮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缓冲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驱动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支撑轮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浮动轮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缓冲机构结构示意图,该机构包括:支撑板(1)、扭转弹簧(2)、浮动轮组(3)、支撑轮组(4)。支撑轮组(4)通过其内部支撑轮轴套(42)与支撑板(1)开设的固定孔配合而固定于支撑板上;浮动轮组(3)通过其内部固定轴套(35)与支撑板(1)开设的固定孔配合而固定于支撑板上。

如图2所示,浮动轮组还包括两个摆臂(31)、浮动轮(32)、浮动轮轴(33)、转动轴(34)、固定轴套(35)、同步带轮1、同步带轮2;其中浮动轮(32)通过平键固定于浮动轮轴(33)上;两摆臂(31)通过轴承固定在浮动轮轴(33)上,此时由于浮动轮(32)与浮动轮轴(33)相对固定,该整体可沿其轴线方向自由转动;两摆臂(31)另一固定孔通过轴承与转动轴(34)固定连接;固定轴套(35)通过轴承固定连接于转动轴(34)上,位于两摆臂(31)中间,由于固定方式为轴承固定,摆臂及浮动轮整体可沿固定轴套(35)轴线方向转动;浮动轮轴(33)、转动轴(34)端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同步带轮1、同步带轮2,两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啮合链接;整个浮动轮组机构通过固定轴套(35)与支撑板上固定孔配合而固定于支撑板上,此时浮动轮组(3)可沿其固定孔轴线方向自由转动;再次参考图1所示,扭转弹簧(2)固定连接于固定轴套外侧,并且扭转弹簧(2)两端头分别固定连接于支撑板(1)开设的固定孔、摆臂(31)开设的固定孔处,在正常情况下使浮动轮(32)在扭转弹簧(2)作用下能够与光伏板完全接触,在遇到障碍时浮动轮(32)受力使扭转弹簧(2)扭转,浮动轮(32)抬起越过障碍。

如图3所示,支撑轮组(4)还包括两个支撑轮(41)、支撑轮轴套(42)、支撑轮轴(43),其中支撑轮轴套(42)通过轴承固定连接于支撑轮轴(43)外侧,两支撑轮(41)通过轴承固定连接于支撑轮轴套(42)外侧,此时支撑轮(41)、支撑轮轴套(42)、支撑轮轴(43)均可沿其轴线方向自由转动而互不影响。

如图1所示,将转动轴(34)作为机构动力输入轴,动力由同步带传递到浮动轮轴(33)驱动浮动轮转动,从而带动机构行进,在遇到障碍时浮动轮受力使扭转弹簧扭转,浮动轮机构可以抬起越过障碍。

实施例二

如图4、5、6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另一种越障机构结构示意图,该机构包括支撑板(410)、驱动总成(420)、支撑轮组(430)、浮动轮组(440)、扭转弹簧(450);图5为支撑板(410)示意图,支撑板(410)开设固定孔(411)、固定孔(412)、U型孔(413)、可调节弹簧固定孔(414);图6为驱动总成(420)结构示意图,驱动总成(420)包括驱动电机、支撑板(421)、同步带轮(422),其中支撑板(421)开设电机固定孔、固定孔(4211),驱动电机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支撑板(421)开设的电机固定孔处,同步带轮(422)固定连接于电机输出端;如图4所示,支撑轮组(430)通过其内的固定轴套(432)与支撑板上开设的支撑孔(411)配合而固定连接于支撑板(410)上;浮动轮组(440)通过其内部的固定轴套(445)与支撑板(410)开设的支撑孔(411)配合而固定连接于支撑板(410)上,并且其内部浮动轮轴(442)穿过支撑板(410)开设的U型孔(413),此时浮动轮组(440)可沿固定孔(412)轴线为中心U型孔(413)所限的空间内转动;扭转弹簧(450)固定连接于固定轴套外侧,并且扭转弹簧(450)两端头分别固定连接于支撑板(410)开设的固定孔(414)、摆臂(443)开设的固定孔处,在正常情况下使浮动轮(440)在扭转弹簧(450)作用下能够与光伏板完全接触,在遇到障碍时浮动轮(444)受力使扭转弹簧(450)扭转,浮动轮(444)抬起越过障碍;驱动总成(420)通过轴承固定连接于转动轴(441)端侧。

如图7所示,支撑轮组(430)包括支撑轮轴(431)、支撑轮轴套(432)、支撑轮(433);其中支撑轮轴(431)通过轴承安装连接于支撑轮轴套(432)内侧,支撑轮(433)通过轴承安装连接于支撑轮轴套(432)外侧,此时支撑轮轴若有驱动力驱动时可沿其轴线方向转动。

如图8所示,浮动轮组(440)还包括转动轴(441)、浮动轮轴(442)、摆臂(443)、浮动轮(444)、固定轴套(444)、同步带轮(446)、同步带轮(447)、同步带轮(448);其中浮动轮(444)通过平键固定连接于浮动轮轴(442)上,两个摆臂(443)分别通过轴承安装连接于浮动轮轴(442)两端侧,位于浮动轮(444)两侧,此时浮动轮若有驱动力驱动时可沿其轴线方向转动;转动轴(441)通过轴承分别与上述两摆臂(443)另一固定孔安装连接,固定轴套(445)通过轴承固定连接于转动轴(441)上,位于两摆臂(443)中间,此时转动轴(441)、固定轴套(445)均可沿摆臂固定孔轴线方向转动;三个同步带轮通过平键固定连接于转动轴(411)上,其中同步带轮(446)、同步带轮(447)位于两摆臂中间,同步带轮(448)位于转动轴轴端侧。

请再次参考图4,同步带轮(422)、同步带轮(448)通过同步带啮合连接,同步带轮(447)、浮动轮(444)通过同步带啮合连接,同步带轮(446)、支撑轮(433)通过同步带啮合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动作过程是这样的,驱动电机转动时动力由同步带轮(422)同步带传递到转动轴(441)上,转动轴(441)转动动力又分别由两同步带传递到浮动轮(444)、支撑轮(433)上从而时其转动,在遇到障碍时浮动轮受力使扭转弹簧扭转,浮动轮机构抬起越过障碍。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容易的实现本实用新型。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在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任意组合不用的技术特征,从而实现不同的技术方案。除说明所述的技术特征外,任何在本实用新型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的演绎,都应该视为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