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性污泥脱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9385发布日期:2019-02-26 17:58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续性污泥脱水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续性污泥脱水机。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中会产生很多的污泥,包括污水处理中的活性污泥以及污水沉淀物。在后续过程中需对污泥进行浓缩、脱水、干化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现有的机械脱水多使用带式压泥机和板框压泥机。带式压泥机的污泥脱水处理具有连续性,但污泥脱水率不高,而板框压泥机的污泥脱水率较高,但污泥处理连续性不高,每注入一批污泥后需待该批污泥脱水、脱泥处理完毕后才能继续注泥,导致设备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脱水效率和工作效率均较高的连续性污泥脱水机。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连续性污泥脱水机,包括竖直的空心的且上端敞口的固定柱,固定柱下端与排水管连通,在固定柱的上方设置有空心的与固定柱轴线共线且下端敞口的转动柱,转动柱的下端与固定柱的上端转动连接且转动柱由固定设置的转动电机驱动,围绕转动柱依次设置有脱水机构、倒泥机构、刮泥机构、进料机构;

所述脱水机构包括压泥板和固设在压泥板上方的与压泥板连接的第一气缸,在压泥板的下方固设托板;

所述倒泥机构包括朝向转动柱的第二气缸,在第二气缸与转动柱之间设置朝向转动柱的电机,该电机与第二气缸的缸杆固接,在电机的输出轴固接多边形插块;

所述刮泥机构包括压板,在压板的上方固设与压板固接的第三气缸,在压板的下方设置两个竖直的且相对的铲板,两个铲板的内侧均铰接设置有连杆,两个连杆相互铰接,在两个连杆铰接点的正下方设置竖直向上的第四气缸,第四气缸的缸杆与两个连杆的铰接点连接,在两个铲板的外侧均固设第一滚珠丝杠,在两个第一滚珠丝杠之间设置滑杆,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滚珠丝杠的丝母固接,铲板的下部与滑杆滑动连接;

所述进料机构包括朝向转动柱的第五气缸,在第五气缸与转动柱之间设置朝向转动柱的电机,该电机与第五气缸的缸杆固接,在电机的输出轴固接多边形插块,在第五气缸的下方设置由第六气缸控制的升降板,在第五气缸的上方设置竖直的污泥输送管;

在托板的两竖直侧壁上设置平行于该侧壁长度方向的第二滚珠丝杠,两个第二滚珠丝杠分别与倒泥机构和进料机构同侧,在第二滚珠丝杠的外侧设置水平的“L”形的移动板,一个移动板的一端与其相邻的第二滚珠丝杠的丝母固接、另一端朝向第二气缸,另一个移动板的一端与其相邻的第二滚珠丝杠的丝母固接、另一端朝向第五气缸,移动板的上表面与托板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围绕转动柱设置四个顶面敞口的脱水箱,脱水箱侧壁及底面为空心结构且相互连通,在脱水箱的底面及侧壁的内表面开设透水孔,在脱水箱与转动柱之间连接设置水平的导管,导管一端与脱水箱侧壁的空心结构连通且导管的下表面与脱水箱侧壁下边缘相切、另一端与转动柱连通且与转动柱转动连接,在脱水箱背向导管的侧壁表面开设与插块相配合的多边形的插槽,滑杆上方的铲板的长度不小于脱水箱的深度;

当脱水箱转动至脱水机构时,托板与脱水箱下表面相接触,压泥板位于脱水箱正上方且可插入至脱水箱内;当脱水箱转动至倒泥机构时,倒泥机构内的插块与插槽相对;当脱水箱倒置地转动至刮泥机构时,压板位于脱水箱的正上方,铲板位于脱水箱的下方且铲板可插入至脱水箱内,当两个铲板以最大距离插入脱水箱时铲板外表面与其所正对的脱水箱的表面贴合;当脱水箱转动至进料机构时,污泥输送管与脱水箱正对,升降板位于脱水箱的下方,进料机构内的插块与插槽相对;第二气缸所连接的电机与移动至倒泥机构的脱水箱的导管轴线共线,第五气缸所连接的电机与移动至进料机构的脱水箱的导管轴线共线;移动板可移动至倒泥机构和进料机构处的正立的脱水箱的正下方,四个脱水箱可同时分别转至脱水机构、倒泥机构、刮泥机构、进料机构处。

优选地:在倒泥机构处倒置的脱水箱的下方及刮泥机构处倒置的脱水箱的下方均设置污泥收集槽。

优选地:导管穿过转动柱且端部与固定柱在水平向有交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脱水机构、倒泥机构、刮泥机构、进料机构配合实现污泥的脱水、刮泥处理,且多个脱水箱与各机构位置对应,每个脱水箱可同时进行不同阶段的操作,工作效率较高且可同时保证污泥脱水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脱水箱;2-压泥板;3-第一气缸;4-转动柱;5-污泥输送管;6-转动电机;7-第三气缸;8-压板;9-滑杆;10-铲板;11-托板;12-第二滚珠丝杠;13-移动板;14-固定柱;15-第六气缸;16-第五气缸;17-升降板;18-第四气缸;19-污泥收集槽;20-连杆;21-导管;22-第一滚珠丝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竖直的空心的且上端敞口的固定柱14,固定柱14下端与排水管连通,在固定柱14的上方设置有空心的与固定柱14轴线共线且下端敞口的转动柱4,转动柱4的下端与固定柱14的上端转动连接且转动柱4由固定设置的转动电机6驱动,围绕转动柱4依次设置有脱水机构、倒泥机构、刮泥机构、进料机构;

所述脱水机构包括压泥板2和固设在压泥板2上方的与压泥板2连接的第一气缸3,在压泥板2的下方固设托板11;

所述倒泥机构包括朝向转动柱4的第二气缸,在第二气缸与转动柱4之间设置朝向转动柱4的电机,该电机与第二气缸的缸杆固接,在电机的输出轴固接多边形插块;

所述刮泥机构包括压板8,在压板8的上方固设与压板8固接的第三气缸7,在压板8的下方设置两个竖直的且相对的铲板10,两个铲板10的内侧均铰接设置有连杆20,两个连杆20相互铰接,在两个连杆20铰接点的正下方设置竖直向上的第四气缸18,第四气缸18的缸杆与两个连杆20的铰接点连接,在两个铲板10的外侧均固设第一滚珠丝杠22,在两个第一滚珠丝杠22之间设置滑杆9,滑杆9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滚珠丝杠22的丝母固接,铲板10的下部与滑杆9滑动连接;

所述进料机构包括朝向转动柱4的第五气缸16,在第五气缸16与转动柱4之间设置朝向转动柱4的电机,该电机与第五气缸16的缸杆固接,在电机的输出轴固接多边形插块,在第五气缸16的下方设置由第六气缸15控制的升降板17,在第五气缸16的上方设置竖直的污泥输送管5;

在托板11的两竖直侧壁上设置平行于该侧壁长度方向的第二滚珠丝杠12,两个第二滚珠丝杠12分别与倒泥机构和进料机构同侧,在第二滚珠丝杠12的外侧设置水平的“L”形的移动板13,一个移动板13的一端与其相邻的第二滚珠丝杠12的丝母固接、另一端朝向第二气缸,另一个移动板13的一端与其相邻的第二滚珠丝杠12的丝母固接、另一端朝向第五气缸16,移动板13的上表面与托板11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围绕转动柱4设置四个顶面敞口的脱水箱1,脱水箱1侧壁及底面为空心结构且相互连通,在脱水箱1的底面及侧壁的内表面开设透水孔,在脱水箱1与转动柱4之间连接设置水平的导管21,导管21一端与脱水箱1侧壁的空心结构连通且导管21的下表面与脱水箱1侧壁下边缘相切、另一端与转动柱4连通且与转动柱4转动连接,在脱水箱1背向导管21的侧壁表面开设与插块相配合的多边形的插槽,滑杆9上方的铲板10的长度不小于脱水箱1的深度;

当脱水箱1转动至脱水机构时,托板11与脱水箱1下表面相接触,压泥板2位于脱水箱1正上方且可插入至脱水箱1内;当脱水箱1转动至倒泥机构时,倒泥机构内的插块与插槽相对;当脱水箱1倒置地转动至刮泥机构时,压板8位于脱水箱1的正上方,铲板10位于脱水箱1的下方且铲板10可插入至脱水箱1内,当两个铲板10以最大距离插入脱水箱1时铲板10外表面与其所正对的脱水箱1的表面贴合;当脱水箱1转动至进料机构时,污泥输送管5与脱水箱1正对,升降板17位于脱水箱1的下方,进料机构内的插块与插槽相对;第二气缸所连接的电机与移动至倒泥机构的脱水箱1的导管21轴线共线,第五气缸16所连接的电机与移动至进料机构的脱水箱1的导管21轴线共线;移动板13可移动至倒泥机构和进料机构处的正立的脱水箱1的正下方,四个脱水箱1可同时分别转至脱水机构、倒泥机构、刮泥机构、进料机构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脱水箱1在进料机构处先被污泥输送管5输送污泥,此时进料机构处的插块在第五气缸16的作用下插入至插槽内且移动板13位于此机构处的脱水箱1的下方以起到支撑作用,污泥输送完毕后,脱水箱1转动至托板11处,此时移动板13远离进料机构;脱水机构处的脱水箱1内的污泥在压泥板2及托板11的作用下水份经导管21、转动柱4、固定柱14排入排水管路中,污泥压缩完毕后,脱水箱1在另一移动板13的支撑下进入倒泥机构处,倒泥机构的插块插入脱水箱1的插槽中,移动板13离开脱水箱1,在与第二气缸连接的电机作用下,脱水箱1翻转至倒置,污泥自脱水箱1内掉落,考虑到部分污泥粘结在脱水箱1底面上,遂将倒置的脱水箱1送至刮泥机构处,压板8压制脱水箱1底面,防止脱水箱1翻转,在第四气缸18和连杆20的作用下使两个铲板10距离最远,同时启动第四气缸18和第一滚珠丝杠22同步升高滑杆9和两个间距最大的铲板10,铲板10插入脱水箱1内,滑杆9位置固定,然后铲板10在第四气缸18及连杆20的作用下沿着滑杆9往复运动,刮除脱水箱1底面污泥,铲板10在上升过程中也可同时刮除与铲板10外表面正对的脱水箱1侧壁的污泥,若想在铲板10移动过程中刮除其余两侧污泥,则将铲板10水平向的长度设计为与铲板10正对的脱水箱1侧壁长度相同,铲板10的插入深度由第一滚珠丝杠22控制,刮泥完毕的脱水箱1再次进入进料机构,脱水箱1首先由升降板17控制保持平衡以使插块插入插槽中,在电机的作用下脱水箱1正立,方可进料,进料完毕后,移动板13移动至脱水箱1下方支撑,至此完成一个循环。

本实施例中,在倒泥机构处倒置的脱水箱1的下方及刮泥机构处倒置的脱水箱1的下方均设置污泥收集槽19;导管21穿过转动柱4且端部与固定柱14在水平向有交集,此种结构使导管21直接与固定柱14连通,防止水份积留在转动柱4内。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