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16253发布日期:2021-04-02 09:37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



背景技术:

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是一种用于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的辅助装置,其在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包括支脚、第一反应罐和进料管,支脚顶端与第一反应罐底端连接,第一反应罐内设置有腔室,腔室左侧上部设置有进料口,腔室右端下部设置有出料口,进料口与出料口均与腔室相通,进料管设置在腔室进料口并与腔室内相通;现有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使用时,首先将需要消化处理的污泥通过进料管排放至腔室内,排放完成后对污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将污泥通过排料口排出即可;现有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使用中发现,污泥消化通常指废水处理中所产生污泥的厌氧生物处理,即污泥中的有机物在无氧条件下,被细菌降解为以甲烷为主的污泥气和稳定的污泥,厌氧消化池主要应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它的主要作用是将污泥中的一部分有机物转化为沼气,将污泥中的一部分有机物转化成为稳定性良好的腐殖质,使得污泥的体积减少一半以上,有利于污泥的进一步处理和利用,目前使用的厌氧反应装置对污泥中甲烷气体的分离效果较差,对污泥处理的速度较慢,并且装置内的淤泥容易堆积在容器内壁造成堵塞,导致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过设置多组通孔,提高污泥混合流动效果,通过将搅拌叶设置为船桨型,提高污泥的搅拌效率,提高污泥的厌氧反应速度,多组搅拌叶搅拌的同时带动多组第一刷子对腔室内壁进行清理,防止污泥堆积,通过设置第一气液分离装置,提高污泥中甲烷气体的分离效果,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设置第二刷子,提高污泥排放的洁净度,推板向右移动时,使推头伸入出料管内部将出料管内部的污泥推出,提高污泥排放的通畅性,提高实用性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包括支脚、第一反应罐和进料管,支脚顶端与第一反应罐底端连接,第一反应罐内设置有腔室,腔室左侧上部设置有进料口,腔室右端下部设置有出料口,进料口与出料口均与腔室相通,进料管设置在腔室进料口并与腔室内相通;还包括驱动机、支柱、多组搅拌叶、多组第一刷子、加热装置、第一气液分离装置、第一排水管、第一气管、出料管、安装支架、气缸、推板和推头,驱动机安装在第一反应罐的顶端,驱动机底端输出端纵向设置有转轴,支柱的外延与第一反应罐内侧壁连接,转轴底端可旋转与支柱顶端连接,多组搅拌叶分别安装在转轴的外侧壁并设置在腔室内,多组搅拌叶为船桨型,多组搅拌叶上分别设置有多组通孔,多组第一刷子分别安装在搅拌叶的外延,并且多组第一刷子的外延分别与腔室内侧壁贴紧,加热装置设置在第一反应罐内侧壁并与腔室内连通,第一气液分离装置安装在第一反应罐的顶端,第一气液分离装置底端连通设置有第一集气口,第一集气口设置在腔室内,第一排水管输入端与第一气液分离装置连通,第一排水管输出端与腔室内连通,第一气管输入端与第一气液分离装置内连通,出料管连通设置在腔室出料口处,安装支架右端与第一反应罐左侧壁连接,气缸安装在安装支架的顶端,气缸右端与推板左端连接,推板设置在腔室内,推板上设置有第二刷子,第二刷子与腔室内侧壁贴紧,推头左端与推板右端连接,并且推头的直径小于出料管内孔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还包括第二反应罐、封闭门、第一三相分离器、第二三相分离器、第二气液分离装置、第二排水管和第二气管,第二反应罐内设置有工作腔,并且工作腔的底端设置为斜面,工作腔左端下部设置有进料口,工作腔右端下部设置有出料口,进料口与出料口均与工作腔内相通,工作腔进料口与出料管连通,封闭门可旋转安装在第二反应罐外侧壁并设置在工作腔出料口处,第一三相分离器和第二三相分离器的外延分别与工作腔内侧壁连接并设置在工作腔内,第二气液分离装置安装在第二反应罐的顶端,第二气液分离装置底端连通设置有第二集气口,第二集气口设置在工作腔内,第二排水管输入端与第二气液分离装置连通,第二排水管输出端与工作腔连通并伸入工作腔底部,第二气管输入端与工作腔内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还包括集气罐、排气口、第一压力计和止回阀,集气罐底端与第二反应罐顶端连接,集气罐内设置有空腔,空腔内设置有进气口与排气口,进气口与排气口均与空腔内相通,第二气管输出端与空腔进气口连通,排气口与空腔排气口连通,第一压力计设置在集气罐外侧壁上并与空腔内连通,止回阀连通设置在第二气管输出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还包括第二压力计,第二压力计与第二反应罐的外侧壁连接并与工作腔内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还包括第三压力计,第三压力计设置在第一反应罐的外侧壁并与腔室内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还包括温度湿度检测仪,温度湿度检测仪与推头外侧壁连接并与腔室内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还包括观察窗,观察窗设置在第一反应罐的外侧壁并与腔室内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将污泥放置腔室内完成后,通过打开加热装置使腔室内进行加热消化,通过打开驱动机使转轴旋转,从而使多组搅拌叶对腔室内的污泥进行搅拌,通过设置多组通孔,提高污泥混合流动效果,通过将搅拌叶设置为船桨型,提高污泥的搅拌效率,提高污泥的厌氧反应速度,多组搅拌叶搅拌的同时带动多组第一刷子对腔室内壁进行清理,防止污泥堆积,通过设置第一气液分离装置,提高污泥中甲烷气体的分离效果,提高工作效率,污泥经过消化反应后通过打开气缸,使气缸推动推板将腔室内的污泥通过出料管排放,通过设置第二刷子,提高污泥排放的洁净度,推板向右移动时,使推头伸入出料管内部将出料管内部的污泥推出,提高污泥排放的通畅性,提高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转轴与搅拌叶等连接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推板与第二刷子等连接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二气液分离装置与第二集气口等连接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1、支脚;2、第一反应罐;3、进料管;4、驱动机;5、转轴;6、支柱;7、搅拌叶;8、通孔;9、第一刷子;10、加热装置;11、第一气液分离装置;12、第一集气口;13、第一排水管;14、第一气管;15、出料管;16、安装支架;17、气缸;18、推板;19、第二刷子;20、推头;21、第二反应罐;22、封闭门;23、第一三相分离器;24、第二三相分离器;25、第二气液分离装置;26、第二集气口;27、第二排水管;28、第二气管;29、集气罐;30、排气口;31、第一压力计;32、止回阀;33、第二压力计;34、第三压力计;35、温度湿度检测仪;36、观察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包括支脚1、第一反应罐2和进料管3,支脚1顶端与第一反应罐2底端连接,第一反应罐2内设置有腔室,腔室左侧上部设置有进料口,腔室右端下部设置有出料口,进料口与出料口均与腔室相通,进料管3设置在腔室进料口并与腔室内相通;还包括驱动机4、支柱6、多组搅拌叶7、多组第一刷子9、加热装置10、第一气液分离装置11、第一排水管13、第一气管14、出料管15、安装支架16、气缸17、推板18和推头20,驱动机4安装在第一反应罐2的顶端,驱动机4底端输出端纵向设置有转轴5,支柱6的外延与第一反应罐2内侧壁连接,转轴5底端可旋转与支柱6顶端连接,多组搅拌叶7分别安装在转轴5的外侧壁并设置在腔室内,多组搅拌叶7为船桨型,多组搅拌叶7上分别设置有多组通孔8,多组第一刷子9分别安装在搅拌叶7的外延,并且多组第一刷子9的外延分别与腔室内侧壁贴紧,加热装置10设置在第一反应罐2内侧壁并与腔室内连通,第一气液分离装置11安装在第一反应罐2的顶端,第一气液分离装置11底端连通设置有第一集气口12,第一集气口12设置在腔室内,第一排水管13输入端与第一气液分离装置11连通,第一排水管13输出端与腔室内连通,第一气管14输入端与第一气液分离装置11内连通,出料管15连通设置在腔室出料口处,安装支架16右端与第一反应罐2左侧壁连接,气缸17安装在安装支架16的顶端,气缸17右端与推板18左端连接,推板18设置在腔室内,推板18上设置有第二刷子19,第二刷子19与腔室内侧壁贴紧,推头20左端与推板18右端连接,并且推头20的直径小于出料管15内孔的直径;将污泥放置腔室内完成后,通过打开加热装置10使腔室内进行加热消化,通过打开驱动机4使转轴5旋转,从而使多组搅拌叶7对腔室内的污泥进行搅拌,通过设置多组通孔8,提高污泥混合流动效果,通过将搅拌叶7设置为船桨型,提高污泥的搅拌效率,提高污泥的厌氧反应速度,多组搅拌叶7搅拌的同时带动多组第一刷子9对腔室内壁进行清理,防止污泥堆积,通过设置第一气液分离装置11,提高污泥中甲烷气体的分离效果,提高工作效率,污泥经过消化反应后通过打开气缸17,使气缸17推动推板18将腔室内的污泥通过出料管15排放,通过设置第二刷子19,提高污泥排放的洁净度,推板18向右移动时,使推头20伸入出料管15内部将出料管15内部的污泥推出,提高污泥排放的通畅性,提高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还包括第二反应罐21、封闭门22、第一三相分离器23、第二三相分离器24、第二气液分离装置25、第二排水管27和第二气管28,第二反应罐21内设置有工作腔,并且工作腔的底端设置为斜面,工作腔左端下部设置有进料口,工作腔右端下部设置有出料口,进料口与出料口均与工作腔内相通,工作腔进料口与出料管15连通,封闭门22可旋转安装在第二反应罐21外侧壁并设置在工作腔出料口处,第一三相分离器23和第二三相分离器24的外延分别与工作腔内侧壁连接并设置在工作腔内,第二气液分离装置25安装在第二反应罐21的顶端,第二气液分离装置25底端连通设置有第二集气口26,第二集气口26设置在工作腔内,第二排水管27输入端与第二气液分离装置25连通,第二排水管27输出端与工作腔连通并伸入工作腔底部,第二气管28输入端与工作腔内连通;当污泥通过出料管15排放至工作腔内后,依靠腔室内污泥消化后产生的余热继续消化污泥,通过设置第一三相分离器23和第二三相分离器24,使污泥中的气体进行再次分离,提高污泥中甲烷气体的分离效果,通过设置第二气液分离装置25,再次将气体中的液体和气体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液体通过第二排水管27排放至工作腔底端,分离后的甲烷气体通过第二气管28排放,提高污泥中甲烷气体的收集效率,提高污泥的处理效率,污泥反应完成后,通过打开封闭门22将污泥通过工作腔出料口排出,通过将工作腔底端设置为斜面,便于污泥的排放,提高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还包括集气罐29、排气口30、第一压力计31和止回阀32,集气罐29底端与第二反应罐21顶端连接,集气罐29内设置有空腔,空腔内设置有进气口与排气口,进气口与排气口均与空腔内相通,第二气管28输出端与空腔进气口连通,排气口30与空腔排气口连通,第一压力计31设置在集气罐29外侧壁上并与空腔内连通,止回阀32连通设置在第二气管28输出端;通过设置集气罐29,便于对第一气液分离装置11和出料管15分离的甲烷气体进行收集,提高气体收集的便利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通过设置止回阀32防止集气罐29内的气体倒流,提高空腔的密封性,提高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还包括第二压力计33,第二压力计33与第二反应罐21的外侧壁连接并与工作腔内连通;通过设置第二压力计33,便于对工作腔内的温度及湿度进行检测,提高污泥反应的效果,提高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还包括第三压力计34,第三压力计34设置在第一反应罐2的外侧壁并与腔室内连通;通过设置第三压力计34,便于对腔室内的气压进行测量,提高污泥厌氧反应工作的安全性,提高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还包括温度湿度检测仪35,温度湿度检测仪35与推头20外侧壁连接并与腔室内连通;通过设置温度湿度检测仪35,便于检测腔室内的湿度及温度,提高污泥厌氧的工作质量,提高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还包括观察窗36,观察窗36设置在第一反应罐2的外侧壁并与腔室内连通;通过设置观察窗36,便于对腔室内污泥的厌氧反应效果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其在工作时,首先将污泥放置腔室内完成后,通过打开加热装置10使腔室内进行加热消化,通过打开驱动机4使转轴5旋转,从而使多组搅拌叶7对腔室内的污泥进行搅拌,多组搅拌叶7搅拌的同时带动多组第一刷子9对腔室内壁进行清理,通过设置第一气液分离装置11,提高污泥中甲烷气体的分离效果,污泥经过消化反应后通过打开气缸17,使气缸17推动推板18将腔室内的污泥通过出料管15排放,推板18向右移动时,使推头20伸入出料管15内部将出料管15内部的污泥推出,之后通过设置第一三相分离器23和第二三相分离器24,使污泥中的气体进行再次分离,通过设置第二气液分离装置25,再次将气体中的液体和气体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液体通过第二排水管27排放至工作腔底端,分离后的甲烷气体通过第二气管28排放,污泥反应完成后,通过打开封闭门22将污泥通过工作腔出料口排出,然后通过设置集气罐29,便于对第一气液分离装置11和出料管15分离的甲烷气体进行收集,通过设置第二压力计33,便于对工作腔内的温度及湿度进行检测,通过设置第三压力计34,便于对腔室内的气压进行测量,通过设置温度湿度检测仪35,便于检测腔室内的湿度及温度,通过设置观察窗36,便于对腔室内污泥的厌氧反应效果进行观察。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其安装方式、连接方式或设置方式均为常见机械方式,只要能够达成其有益效果的均可进行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消化用厌氧反应器的驱动机4、加热装置10、第一气液分离装置11、气缸17、第一三相分离器23、第二三相分离器24、第二气液分离装置25、第一压力计31、第二压力计33、第三压力计34和温度湿度检测仪35为市面上采购,本行业内技术人员只需按照其附带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安装和操作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