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水循环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1708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污泥水循环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泥水循环处理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工业建设和生产中,经常会产生大量的污泥水,若对这些污泥水直接排放,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若对污泥水进行处理回收利用,不仅解决了排放问题,而且有助于污泥水再利用。为此,需予以改进,以便对污泥水进行回收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水循环处理装置,以便更好地针对污泥水进行分离处理,且可以实现污泥水的循环处理,改善污泥水的使用效果。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污泥水循环处理装置,包括集液腔,集液腔左侧设置有敲击腔,敲击腔底部设置有下电机,下电机左侧设置有偏心轮,下电机上设置有传动皮带与偏心轮连接;敲击腔上部设置有下料斜板,下料斜板上部左侧设置有出料腔,下料斜板上部右侧设置有下料腔;下料腔上部连接有搅拌加热腔,下料腔左侧设置有出风斜管,出风斜管左侧连接有出风横管,出风横管左侧连接有风机,风机设置在搅拌加热腔左侧下部;搅拌加热腔内上下部分别设置有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左侧分别连接有上电源支座和下电源支座,上电源支座和下电源支座分别设置在搅拌加热腔左侧的上部和下部;搅拌加热腔右侧中间设置有搅拌电机,搅拌电机左侧连接有电机搅拌轴,电机搅拌轴外侧设置有多个搅拌叶,电机搅拌轴设置在搅拌加热腔内中部;搅拌加热腔上部设置有弧形集液管,弧形集液管下部连接有多个进气管,弧形集液管右侧与集液腔上部连接;出料腔左侧连接有提升腔,提升腔左侧上部设置有上电机,上电机上部连接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右侧啮合连接有从动齿轮,从动齿轮下部连接有提升轴,提升轴外侧连接有螺旋叶片,螺旋叶片设置在提升腔内部。
[0006]进一步地,提升腔左侧下部设置有进料腔,提升腔右侧上部连接有进料管,进料管右侧与搅拌加热腔左侧上部连接。
[0007]进一步地,上电源支座和下电源支座上分别设置有上电源接口和下电源接口,上电源接口和下电源接口上均设置有电源线分别与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连接。
[0008]进一步地,出风斜管下部侧面设置有多个吹风管。
[0009]进一步地,下料腔上部设置有阀门。
[0010]该装置中,只需将污泥水倒入进料腔内,进入提升腔后,启动上电机,通过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带动提升轴转动,使得污泥水向上提升,进料管进入搅拌加热腔内。启动搅拌电机,带动电机搅拌轴转动,对污水进行搅拌;上电源接口和下电源接口接入电源,使得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对污水进行加热。加热产生的水蒸气经进气管收集经集液管进入集液腔内处理。打开下料腔上部的阀门,使经搅拌加热的污泥落到下料斜板上,启动风机,风经出风横管和出风斜管从吹风管吹出,对污泥进一步烘干。启动下电机,通过传送皮带带动偏心轮转动,对下料斜板上的污泥进行抖动经出料腔再次进入提升腔重复上述流程,对污泥水进行循环处理。
[0011]该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实用新型装置便于针对污泥水进行循环处理,改善污泥水的处理效果,提高污泥水处理效率,且可以实现循环处理污泥水,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标记说明:1、下电机;2、传动皮带;3、偏心轮;4、敲击腔;5、吹风管;6、出料腔;7、进料腔;8、提升腔;9、风机;10、出风横管;11、下电源支座;12、上电源支座;13、上电机;14、进料管;15、搅拌加热腔;16、主动齿轮;17、进气管;18、下电源接口 ;19、电机搅拌轴;20、搅拌叶;21、从动齿轮;22、下加热板;23、弧形集液管;24、搅拌电机;25、集液腔;26、阀门;27、下料腔;28、下料斜板;29、出风斜管;30、上电源接口 ;31、上加热板;32、螺旋叶片;33、提升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
[0015]如图1所示的污泥水循环处理装置,包括集液腔25,集液腔25左侧设置有敲击腔4,敲击腔4底部设置有下电机1,下电机I左侧设置有偏心轮3,下电机I上设置有传动皮带2与偏心轮3连接;敲击腔4上部设置有下料斜板28,下料斜板28上部左侧设置有出料腔6,下料斜板28上部右侧设置有下料腔27 ;下料腔27上部连接有搅拌加热腔15,下料腔27左侧设置有出风斜管29,出风斜管29左侧连接有出风横管10,出风横管10左侧连接有风机9,风机9设置在搅拌加热腔15左侧下部;搅拌加热腔15内上下部分别设置有上加热板31和下加热板22,上加热板31和下加热板22左侧分别连接有上电源支座12和下电源支座11,上电源支座12和下电源支座11分别设置在搅拌加热腔15左侧的上部和下部;搅拌加热腔15右侧中间设置有搅拌电机24,搅拌电机24左侧连接有电机搅拌轴19,电机搅拌轴19外侧设置有多个搅拌叶20,电机搅拌轴19设置在搅拌加热腔15内中部;搅拌加热腔15上部设置有弧形集液管23,弧形集液管23下部连接有多个进气管17,弧形集液管23右侧与集液腔25上部连接;出料腔6左侧连接有提升腔8,提升腔8左侧上部设置有上电机13,上电机13上部连接有主动齿轮16,主动齿轮16右侧啮合连接有从动齿轮21,从动齿轮21下部连接有提升轴33,提升轴33外侧连接有螺旋叶片32,螺旋叶片32设置在提升腔8内部。提升腔8左侧下部设置有进料腔7,提升腔8右侧上部连接有进料管14,进料管14右侧与搅拌加热腔15左侧上部连接。上电源支座12和下电源支座11上分别设置有上电源接口 30和下电源接口 18,上电源接口 30和下电源接口 18上均设置有电源线分别与上加热板31和下加热板22连接。出风斜管29下部侧面设置有多个吹风管5。下料腔27上部设置有阀门26。
[0016]该装置在使用时,只需将污泥水倒入进料腔7内,进入提升腔8后,启动上电机12,通过主动齿轮16和从动齿轮21带动提升轴33转动,使得污泥水向上提升,进料管14进入搅拌加热腔15内。启动搅拌电机24,带动电机搅拌轴19转动,对污水进行搅拌;上电源接口 30和下电源接口 18接入电源,使得上加热板31和下加热板22对污水进行加热。加热产生的水蒸气经进气管17收集经集液管23进入集液腔25内处理。打开下料腔27上部的阀门26,使经搅拌加热的污泥落到下料斜板28上,启动风机9,风经出风横管10和出风斜管29从吹风管5吹出,对污泥进一步烘干。启动下电机1,通过传送皮带2带动偏心轮3转动,对下料斜板28上的污泥进行抖动经出料腔6再次进入提升腔8重复上述流程,对污泥水进行循环处理。
[0017]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污泥水循环处理装置,包括集液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腔左侧设置有敲击腔,所述敲击腔底部设置有下电机,所述下电机左侧设置有偏心轮,所述下电机上设置有传动皮带与偏心轮连接;所述敲击腔上部设置有下料斜板,所述下料斜板上部左侧设置有出料腔,所述下料斜板上部右侧设置有下料腔;所述下料腔上部连接有搅拌加热腔,所述下料腔左侧设置有出风斜管,所述出风斜管左侧连接有出风横管,所述出风横管左侧连接有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搅拌加热腔左侧下部;所述搅拌加热腔内上下部分别设置有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所述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左侧分别连接有上电源支座和下电源支座,所述上电源支座和下电源支座分别设置在搅拌加热腔左侧的上部和下部;所述搅拌加热腔右侧中间设置有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左侧连接有电机搅拌轴,所述电机搅拌轴外侧设置有多个搅拌叶,所述电机搅拌轴设置在搅拌加热腔内中部;所述搅拌加热腔上部设置有弧形集液管,所述弧形集液管下部连接有多个进气管,所述弧形集液管右侧与集液腔上部连接;所述出料腔左侧连接有提升腔,所述提升腔左侧上部设置有上电机,所述上电机上部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右侧啮合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下部连接有提升轴,所述提升轴外侧连接有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设置在提升腔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水循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腔左侧下部设置有进料腔,所述提升腔右侧上部连接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右侧与搅拌加热腔左侧上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水循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源支座和下电源支座上分别设置有上电源接口和下电源接口,所述上电源接口和下电源接口上均设置有电源线分别与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水循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斜管下部侧面设置有多个吹风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水循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腔上部设置有阀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泥水循环处理装置,包括集液腔,集液腔左侧设置有敲击腔,敲击腔底部设置有下电机,下电机左侧设置有偏心轮;敲击腔上部设置有下料斜板,下料斜板上部左侧设置有出料腔,下料斜板上部右侧设置有下料腔;下料腔上部连接有搅拌加热腔,下料腔左侧设置有出风斜管,出风斜管左侧连接有出风横管,出风横管左侧连接有风机;搅拌加热腔内上下部分别设置有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搅拌加热腔上部设置有弧形集液管,弧形集液管下部连接有多个进气管,弧形集液管右侧与集液腔上部连接。该实用新型装置便于针对污泥水进行循环处理,改善污泥水的处理效果,提高污泥水处理效率,且可以实现循环处理污泥水,使用方便。
【IPC分类】C02F1-04, C02F11-18, C02F11-12
【公开号】CN204324928
【申请号】CN201420823618
【发明人】邢帆, 王晓, 刘昊明, 别聪聪
【申请人】青岛汇君环境能源工程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