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料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744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料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械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物料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制肥机为一种肥料制作机械,制肥机可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农业废弃物(例如蔬菜残体、植物秸秆、动物粪便、食用菌下脚料、烟草废弃物等)进行快速无害化处理,达到完全杀灭农业废弃物中病虫草害的程度。通过制肥机制作成功的有机肥料,施入土壤后,各种养分和有益微生物处于活性状态,不但清洁了环境,还可补充大量的有机营养元素和有机质,改良土壤,有效控制农作物土传病害。制肥机设备具有三个功能:一是治理面源污染,实现清洁化生产;二是减少乱丢乱烧,杜绝污霾源头;三是循环高效利用,改良修复土壤。通过制肥机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达到购一机建三站、实现四个改变的目标。三站,即“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站”、“有机肥料配肥站”、“土壤有益微生物扩繁改良站”。四个改变:一是改粗肥还田为精肥还田,二是改乱丢乱烧为清洁生产,三是改传统堆肥为生物配肥,四是改低效利用为高效利用。基于制肥机的上述优点,制肥机在现代农业中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

制肥机在制肥过程中,有机肥原料往往需预先经过粉碎、搅拌,然后再进行加热、杀毒灭菌、发酵腐熟等工艺处理,其中,有机肥原料的搅拌往往需通过专门的物料搅拌装置进行且伴随在整个制肥过程中,申请号201410541395.6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双螺旋搅拌罐,如图1所示,该双螺旋搅拌罐包括支架1、位于所述支架上的搅拌装置及动力装置;搅拌装置包括罐体21,罐体21的顶部设有入料口211,罐体的底部设有出料口212,搅拌装置2还包括外螺旋空心搅拌轴22,内螺旋搅拌轴23,上支撑结构24,下支撑结构25,动力空心轴26,以及出料仓27;罐体顶部设有上支撑结构24,罐体底部设有下支撑结构25;上支撑结构24内设有动力空心轴26,动力空心轴26的下部设有出料仓27,出料仓27的下部与外螺旋空心搅拌轴22固定连接,外螺旋空心搅拌轴22与下支撑结构25可转动连接,内螺旋搅拌轴23穿过动力空心轴26、出料仓27并套装在外螺旋空心搅拌轴22内,内螺旋搅拌轴23的下端可转动支撑在所述下支撑结构25上;动力装置3包括与内螺旋搅拌轴23上端传动连接的内动力装置31,以及与动力空心轴26上端传动连接的外动力装置32;外螺旋空心搅拌轴22下部设有内搅拌入料口28,出料仓上设有内搅拌出料口29;外螺旋空心搅拌轴及内螺旋搅拌轴上分别设有桨叶。这种物料搅拌装置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物料的搅拌问题,但是由于外螺旋空心搅拌轴22与内螺旋搅拌轴23上的螺旋线片贯穿整个轴长,其阻力较大,转速较慢,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物料搅拌装置,该物料搅拌装置通过其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物料搅拌过程的阻力,加快转轴的速度,提高搅拌的效率。

一种物料搅拌装置,用于物料的搅拌,包括与外设动力装置连接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上沿物料的传输方向依次相隔设置有第一连杆组件、第二连杆组件、第三连杆组件与第四连杆组件,所述第一连杆组件上连接有第一螺旋叶片,所述第二连杆组件上连接有第二螺旋叶片,所述第一螺旋叶片与所述第二螺旋叶片为正螺旋叶片且所述正螺旋叶片带动物料行进的方向与物料的传输方向相同,所述第三连杆组件上设置有第三螺旋叶片,所述第四连杆组件上设置有第四螺旋叶片,所述第三螺旋叶片与所述第四螺旋叶片为反螺旋叶片且所述反螺旋叶片带动物料行进的方向与物料的传输方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组件或/和第二连杆组件或/和第三连杆组件或/和第四连杆组件包括两个分杆,所述两个分杆之间在所述旋转轴轴向上设置有规定间距,所述两个分杆之间在所述旋转轴径向上呈45度夹角。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组件或/和第二连杆组件或/和第三连杆组件或/和第四连杆组件与所述旋转轴之间设置有连接套筒。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杆组件之间设置有前打散杆。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杆组件与所述第四连杆组件之间设置有后打散杆。

优选地,所述前打散杆远离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设置有前弧形板,所述前弧形板的内弧面朝向与物料的传输方向相同。

优选地,所述后打散杆远离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设置有后弧形板,所述后弧形板的内弧面朝向与物料的传输方向相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该物料搅拌装置通过其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物料搅拌过程的阻力,加快转轴的速度,提高搅拌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一种双螺旋搅拌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物料搅拌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物料搅拌装置的左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A-A向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B-B向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C-C向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D-D向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E-E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2至图8,图2至图8提供了本发明一种物料搅拌装置的具体实施例,其中,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物料搅拌装置的主视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物料搅拌装置的左视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A-A向剖视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B-B向剖视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C-C向剖视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D-D向剖视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E-E向剖视图。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物料搅拌装置,用于物料的搅拌,包括旋转轴41,第一连杆组件42,第二连杆组件43,第三连杆组件44,第四连杆组件45,第一螺旋叶片46,第二螺旋叶片47,第三螺旋叶片48与第四螺旋叶片49。

本实施例中,该物料搅拌装置用于物料的搅拌,包括与外设动力装置连接的旋转轴41,具体的,考虑到肥料搅拌过程中阻力比较大,旋转轴41可以通过双排链轮系统与外设动力装置连接,从而确保传动过程的稳定性。

旋转轴41上沿物料的传输方向依次相隔设置有第一连杆组件42、第二连杆组件43、第三连杆组件44与第四连杆组件45。

第一连杆组42件上连接有第一螺旋叶片46,第二连杆组件43上连接有第二螺旋叶片47,第一螺旋叶片46与第二螺旋叶片47为正螺旋叶片且正螺旋叶片带动物料行进的方向与物料的传输方向相同。本实施例图2下方的箭头即表示物料的传输方向。

第三连杆组件44上设置有第三螺旋叶片48,第四连杆组件45上设置有第四螺旋叶片49,第三螺旋叶片48与第四螺旋叶片49为反螺旋叶片且反螺旋叶片带动物料行进的方向与物料的传输方向相反。

如此,制作肥料过程中,第一螺旋叶片46与第二螺旋叶片47可以一边对肥料进行切割搅拌,一边将物料朝物料的传输方向推进;第三螺旋叶片48与第四螺旋叶片49可以一边对肥料进行切割搅拌,一边将物料朝物料的传输方向的反方向推进,从而使肥料在制肥机内部形成对流,确保物料搅拌均匀。最后,搅拌均匀的肥料即可以通过制肥机的输送系统传输至外部存储。

此外,由第一螺旋叶片46、第二螺旋叶片47、第三螺旋叶片48及第四螺旋叶片49组成的搅拌系统不是分布在整个旋转轴41上,而是相间隔布置,肥料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各螺旋叶片上时是被分散的,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搅拌过程中肥料对第一螺旋叶片46、第二螺旋叶片47、第三螺旋叶片48与及第四螺旋叶片49的扭矩,确保搅拌过程的顺利进行。

整体来说,本发明提供的该物料搅拌装置通过其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物料搅拌过程的阻力,加快转轴的速度,提高搅拌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保证第一螺旋叶片46、第二螺旋叶片47、第三螺旋叶片48及第四螺旋叶片49能稳定的连接在旋转轴41上,防止其搅拌过程中发生摆动,同时为确保搅拌更加充分,第一连杆组件42和第二连杆组件43和第三连杆组件44和第四连杆组件45均包括两个分杆,两个分杆之间在旋转轴41轴向上设置有规定间距,两个分杆之间在旋转轴41径向上呈45度夹角。45度夹角的设计能使两两组合的分杆在旋转轴41前端和后端分别形成两个相对布置且呈90度设计的搅拌体系,两个搅拌体系两边都保留有90度的空隙区,从而既能保证肥料搅拌效果,又能降低搅拌过程的阻力。

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方便第一连杆组件42、第二连杆组件43、第三连杆组件44及第四连杆组件45与旋转轴41之间的连接,第一连杆组件42和第二连杆组件43和第三连杆组件44和第四连杆组件45与所述旋转轴41之间设置有连接套筒。

本实施例中,为确保肥料能进一步搅拌均匀,确保物料能充分打散,防止物料结块,第一连杆组件42与第二连杆组件43之间设置有前打散杆50,第三连杆组件44与所述第四连杆组件45之间设置有后打散杆51。

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加强物料的打散效果,同时为增强物料的对流效果,前打散杆50远离旋转轴41的一端设置有前弧形板52,前弧形板52的内弧面朝向与物料的传输方向相同。后打散杆51远离旋转轴41的一端设置有后弧形板53,所述后弧形板54的内弧面朝向与物料的传输方向相反。具体的,前弧形板52与后弧形板53的长度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进行决定。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物料搅拌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