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剂填充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7151阅读:9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附剂填充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附剂填充柱。



背景技术:

填充柱制备简单,可供选用的载体、固定液、吸附集种类很多,因而具有广泛的选择性,有利于解决各种各样组分的分离分析问题,应用比较普遍。

现有的吸附剂填充柱,为普通的空心圆柱,内装吸附剂,此结构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在吸附达到饱和后,更换吸附剂时非常不方便,需要从填充柱里面掏出吸附剂,或者把填充柱拆卸下来倾倒吸附剂,操作麻烦,而且吸附性粘附在填充柱内壁;在分离过程中,温度也是影响填充柱吸附效果的一个因素,现有的填充柱很少能兼顾柱子的保温性,吸附过程较慢,影响了吸附效果。

鉴于上述原因,本发明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建一种新型吸附剂填充柱,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附剂填充柱,本实用新型具有防压实、更换方便的优点,设有保温套,有利于待吸附液体的保温,加快吸附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吸附剂填充柱,包括外柱、内管、中心柱、多个筛板和保温套,外柱顶面开口,底部设置有出水接头,出水接头外套设有端部带小孔的保护帽,内管位于外柱内部,内管的顶面和底面均开口,中心柱位于内管内部,中心柱分为多段圆柱,每段圆柱的直径自上而下依次增大,筛板的材质为玻璃砂芯,筛板上设有截面为圆形的定位凹槽,中心柱放置在定位凹槽中,保温套位于外柱和内管之间。

进一步的,每个筛板上定位凹槽的直径与中心柱的直径相匹配。

进一步的,最下方的筛板直径大于其他筛板,其他筛板的直径等于内管的内径。

进一步的,每个筛板的筛孔直径自上而下依次减小,筛孔直径为20~100μm。

进一步的,中心柱最上端设有一个提手。

进一步的,中心柱的顶面设有一个带有出水孔的盖子。

进一步的,保温套包括内层的聚乙烯发泡棉和外层的铝箔。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填充柱的内腔,被筛板分隔为多层结构,吸附剂放置在筛板上,各层吸附剂的重量由筛板承受,吸附剂不会过于密实,待吸附的溶液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填充柱,流速平稳;使用筛板分隔中心柱,筛板上密集的筛孔能够同时起到过滤作用,方便了吸附过程中待吸附溶液的通过;吸附达到饱和后,更换吸附剂时非常方便,提起中心柱,由筛板带着内管提起,便可将吸附剂方便的、整体的取出。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2-外柱;4-保温套;6-内管;8-筛板;10-中心柱;12-提手;14-保护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吸附剂填充柱,包括外柱2、内管6、中心柱10、四个筛板8和保温套4。外柱2顶面开口,底部设置有出水接头,出水接头外套设有端部带小孔的保护帽14,通过更换不同小孔孔径的保护帽14,可以调节流量。内管6位于外柱2内部,内管6的顶面和底面均开口,中心柱10位于内管6内部,中心柱10最上端设有一个提手12,中心柱10的顶面设有一个带有出水孔的盖子,中心柱10分为三段圆柱,每段圆柱的直径自上而下依次增大。筛板8的材质为玻璃砂芯,筛板8上设有截面为圆形的定位凹槽,中心柱10放置在定位凹槽中,每个筛板上定位凹槽的直径与中心柱10的直径相匹配,最下方的筛板8直径大于其他筛板8,其他筛板8的直径等于内管6的内径,为更好的过滤杂质,每个筛板8的筛孔直径自上而下依次减小,筛孔直径为20~100μm。保温套4包括内层的聚乙烯发泡棉和外层的铝箔,保温套4位于外柱2和内管6之间。

本实施例中,吸附剂为填充改性植物纤维颗粒,吸附剂的颗粒大于筛板8上筛孔的直径。

待吸附溶液由填充柱顶端进入,通过筛板8后,自上而下慢慢通过吸附剂后再由底端出水接头流出,在整个吸附过程中,保温套4起到保温作用,加快了分子运动,使得待吸附溶液中的杂质易于被吸附剂吸附,当吸附达到饱和后,更换吸附剂时非常方便:打开填充柱的顶盖,提起中心柱10,各个筛板8和吸附剂同时被提起,最下方筛板8顶着内管6,内管6也同时被提起,此时被内管6包裹在内部的吸附剂,不会向四周倾洒,提起中心柱10便可将吸附剂方便的取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