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渗透膜止水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6329阅读:9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反渗透膜止水带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渗透膜止水带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4所示,为现有的反渗透膜滤芯上的止水带结构,其中反渗透膜滤芯主要包括反渗透膜滤芯壳体101,反渗透膜滤芯壳体内的水道盖102,反渗透膜103,以及止水带结构104,止水带结构104功能是内外密封,防止原水腔室105内的原水(指直接进入未净化的水)、废水腔室106内的废水(经管道输出净化完成后残留的水)混流;由于这种结构其采用的止水带结构104本身是环形体需要缠绕若干圈白色胶带107固定,且下端容易渗漏,整个制作过程增加了制造工序、工时,反渗透膜滤芯成本也相应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反渗透膜滤芯上的止水带结构成本高,制造效率低,无法满足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一种反渗透膜止水带结构,包括反渗透膜滤芯壳体及设置于反渗透膜滤芯壳体内的反渗透膜,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壳体与反渗透膜之间具有进水腔室,所述反渗透膜上方设有用于隔离进水腔室的止水罩,所述止水罩包括盖状的止水罩本体,所述水罩本体下端边缘截面呈Y形岔口状,且开口朝向进水腔室内分隔区域中水压较高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壳体上设有原水入水管、与反渗透膜内腔联通的净化水出水管以及废水入水管,所述止水罩外侧罩设有水道盖且止水罩下端Y形岔口状边缘与水道盖内壁紧贴,所述止水罩上端顶在水道盖内,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壳体内侧及止水罩下部的空间形成原水腔室,所述水道盖内侧与止水罩上部空间形成废水腔室,所述废水入水管与废水腔室联通,原水入水管与原水腔室联通。

进一步的,所述水道盖上端抵顶于反渗透膜滤芯壳体内腔上壁。

进一步的,所述Y形岔口状的角度为60~140°。

进一步的,所述止水罩本体中部具有以供滤芯管路通过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水道盖内壁设有抵顶止水罩上端面的筋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止水罩采用盖状,可直接套在反渗透膜上面,再靠水道盖压住,同样是起到内外密封,防止原水,废水混流的功能,这样就省去的缠白色胶带工序,节约工时,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此外利用Y形岔口状的边缘结构针对朝向面为水压大的一侧进一步提高其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反渗透膜及止水带结构配合示意图。

图2为现有止水带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止水带结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反渗透膜及止水带结构配合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止水带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止水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止水带结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A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5~9所示,一种反渗透膜止水带结构,包括反渗透膜滤芯壳体10及设置于反渗透膜滤芯壳体10内的反渗透膜20,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壳体10与反渗透膜20之间具有进水腔室,所述反渗透膜上方设有用于隔离进水腔室的止水罩30,所述止水罩30包括盖状的止水罩本体310,所述水罩本体下端边缘截面呈Y形岔口状,且开口朝向进水腔室内分隔区域中水压较高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壳体上设有原水入水管、与反渗透膜内腔联通的净化水出水管以及废水入水管,所述止水罩外侧罩设有水道盖40且止水罩310下端Y形岔口状边缘与水道盖40内壁紧贴,所述止水罩310上端顶在水道盖40内,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壳体10内侧及止水罩310下部的空间形成原水腔室50,所述水道盖40内侧与止水罩310上部空间形成废水腔室60,所述废水入水管与废水腔室联通,原水入水管与原水腔室联通。一般的原水腔室50内的水压较高,由此本实用新型中的下端边缘Y形岔口向下形成倒Y形状。

所述水道盖40上端抵顶于反渗透膜滤芯壳体内腔上壁,这样在工作时水道盖40会施加给止水罩310向下的压力保证止水罩310位置的固定,为了利于固定所述水道盖40内壁设有抵顶止水罩310上端面的筋条。

为了利于后续滤芯中部的管路伸出,所述止水罩本体310中部具有以供滤芯管路通过的通孔31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