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芯棒防注射损伤注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2977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芯棒防注射损伤注胶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绝缘子芯棒加工设备,尤其是一种芯棒防注射损伤注胶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芯棒制造是让玻纤经过敞开式的胶槽,使胶水渗透在玻纤中而进行拉拔成型。由于胶水在敞开式的胶槽中没有压力,胶水不容易完全渗透到玻纤的内部,使部分玻纤不能很好地与胶水融合,造成芯棒的强度降低,泄漏电流加大,而无法满足高电压产品的使用要求。我们发明了新型特殊的渗胶槽,此胶槽完全密闭,而且通过液压而高压注入渗胶槽中,使胶水与玻璃纤维能够迅速很好地融合,解决了上述的质量隐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传统的设备无法满足高压注胶工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顺利进行高压注胶的芯棒注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芯棒防注射损伤注胶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仓体、进料管和出料管,所述仓体前端设置有进料管,所述仓体后端设有出料管,所述仓体内设有注胶型腔,所述注胶型腔连通进料管和出料管,所述仓体内且平行于注胶型腔设有注胶槽,所述注胶型腔与注胶槽之间的前部、后部分别设有第一注胶通道和第二注胶通道,所述第一注胶通道和第二注胶通道均为连通注胶型腔与注胶槽的方管状的通孔,所述注胶槽前端设有第一注胶口,所述注胶槽末端设有第二注胶口;

所述第一注胶口和第二注胶口通过金属管连接有高压注胶机(本文所述高压注胶机采用苏州中注真空注胶系统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VC10真空高压注胶机),可有效去除胶水中的空气,还可以提供稳定和足够的压力;

所述第一注胶通道和第二注胶通道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注胶通道内壁一侧设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设有与第一注胶通道内壁形状尺寸匹配的金属弹片,所述第一注胶通道内壁的另一侧配合金属弹片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金属弹片下方。其作用是防止注胶后注射仓内的胶水倒灌。

所述出料管上侧设有上缺口,所述出料管下侧设有下缺口,所述上、下缺口对应设置。上下通透的缺口可以使得玻纤束上的多余胶水自然滴落。

所述仓体采用剖分式结构且左右两侧之间采用螺栓紧固,便于各个型腔和通孔的检修。

所述高压注胶机为真空式高压注胶机(本文所述真空式高压注胶机采用苏州中注真空注胶系统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VC10真空高压注胶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高压注胶使得仓体内的玻璃纤维可以受到均匀而强大的压力,从而使得胶水与玻璃纤维紧密结合,另外通过注胶通道的弹片设置,使得注胶后胶水不会因为注胶的短暂停止而倒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注胶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仓体;2、进料管;3、出料管;4、螺栓;5、高压注胶机;11、注胶型腔;12、注胶槽;13、第一注胶通道;14、第二注胶通道;15、第一注胶口;16、第二注胶口;31、上缺口;32、下缺口;131、安装块;132、金属弹片;133、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芯棒防注射损伤注胶系统,它包括仓体1、进料管2和出料管3,所述仓体1前端设置有进料管2,所述仓体1后端设有出料管3,所述仓体1内设有注胶型腔11,所述注胶型腔11连通进料管2和出料管3,所述仓体1内且平行于注胶型腔11设有注胶槽12,所述注胶型腔11与注胶槽12之间的前部、后部分别设有第一注胶通道13和第二注胶通道14,所述第一注胶通道13和第二注胶通道14均为连通注胶型腔11与注胶槽12的方管状通孔,所述注胶槽12前端设有第一注胶口15,所述注胶槽12末端设有第二注胶口16;

所述第一注胶口15和第二注胶口16通过金属管连接有高压注胶机5(本文所述高压注胶机采用苏州中注真空注胶系统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VC10真空高压注胶机),可有效去除胶水中的空气,还可以提供稳定和足够的压力;

所述第一注胶通道13和第二注胶通道14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注胶通道13内壁一侧设有安装块131,所述安装块131上设有与第一注胶通道13内壁形状尺寸匹配的金属弹片132,所述第一注胶通道13内壁的另一侧配合金属弹片132设有限位块133,所述限位块133位于金属弹片132下方。其作用是防止注胶后注射仓内的胶水倒灌。

所述出料管3上侧设有上缺口31,所述出料管3下侧设有下缺口32,所述上、下缺口对应设置。上下通透的缺口可以使得玻纤束上的多余胶水自然滴落。

所述仓体1采用剖分式结构且左右两侧之间采用螺栓4紧固,便于各个型腔和通孔的检修。

所述高压注胶机5为真空式高压注胶机(本文所述真空式高压注胶机采用苏州中注真空注胶系统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VC10真空高压注胶机)。

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最佳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