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喷油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11895阅读:654来源:国知局
自动喷油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油装置,尤其涉及自动喷油机。



背景技术:

在机械冲压行业中,经常需要对工件表面添加冲压油,该种金属加工油具有良好的润滑性和极压性,具有良好的模具保护性能。现有冲压机床的冲压加工过程中,一般是通过滴加的方式在工件表面添加冲压油,这种油液滴加方式效率不高,不能使冲压油在短时间内迅速浸润整个工件,难以实现对模具的有效保护,造成了油液的浪费,进而增加了成本。现在急需一种可通过油液喷射实现冲压油快速添加的高效自动喷油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自动喷油机。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自动喷油机,包括油箱体、电控柜、电动燃油泵、喷油管和喷油枪,所述油箱体底部设有脚轮,所述电控柜设在油箱体上部前侧,所述电控柜前部设有电控柜门,所述电控柜顶部设有控制面板,所述电控柜内部设有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油箱体上部后侧固定封装有盖板,所述盖板上安装有油箱盖,所述盖板底部固定安装有燃油泵支架,所述电动燃油泵固定安装在所述燃油泵支架下端,所述电动燃油泵上连接有喷油管,所述喷油管另一端连接有三通接头,三通接头的其余两端均通过喷油管分别连接有所述喷油枪,所述喷油枪上设有电控阀,所述电控阀通过外接电缆连接到电控柜的控制模块,所述电控柜的控制模块与外部机床控制系统相连。

进一步,所述油箱体前部固定安装有可监测油箱体内部油液高度的液位计。

进一步,所述盖板底部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可将液位信号传送给电控柜的控制模块。

进一步,所述燃油泵支架向下延伸到油箱体的底部上方。

进一步,所述电控柜下部外侧设有出线口,所述出线口与油箱体连通,所述喷油枪通过喷油管穿过出线口而实现喷油枪外置。

进一步,所述电动燃油泵选用汽车油箱用燃油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汽车油箱用燃油喷油机和电控喷油枪实现了冲压油的自动喷射,提高了冲压油的使用效率高,且通过电控柜与外部机床控制系统的连接可使喷油动作与机床的冲压动作相协同,灵活性强,且通过外部液位计和液位传感器,使技术人员及时掌握油液量变化,以便技术人员及时添加冲压油。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并可根据机床位置灵活移动,可增强冲压油对模具的保护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油箱体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电动燃油泵3与喷油枪5间的喷油管4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3所示,自动喷油机,包括油箱体1、电控柜2、电动燃油泵3、喷油管4和喷油枪5,所述油箱体1底部设有脚轮12,所述电控柜2设在油箱体1上部前侧,所述电控柜2前部设有电控柜门22,所述电控柜2顶部设有控制面板21,所述电控柜2内部设有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油箱体1上部后侧固定封装有盖板13,所述盖板13上安装有油箱盖14,所述盖板13底部固定安装有燃油泵支架131,所述电动燃油泵3固定安装在所述燃油泵支架131下端,所述电动燃油泵3上连接有喷油管4,所述喷油管4另一端连接有三通接头41,三通接头41的其余两端均通过喷油管4分别连接有所述喷油枪5,所述喷油枪5上设有电控阀51,所述电控阀51通过外接电缆511连接到电控柜2的控制模块,所述电控柜2的控制模块与外部机床控制系统相连。

所述油箱体1前部固定安装有可监测油箱体1内部油液高度的液位计11,安装液位计11可便于技术人员从外部直接观察油箱体1内的油液高度。所述盖板13底部设有液位传感器15,所述液位传感器15可将液位信号传送给电控柜2的控制模块,所述液位传感器15自动检测油箱体1内的油液高度,在油液高度过低时,控制系统将发出报警信息而提醒技术人员及时向油箱体1内添加油液,并将该信号发给外部机床的控制系统,防止外部冲压机床的模具造成损坏。所述燃油泵支架131向下延伸到油箱体1的底部上方,而使电动燃油泵3位于靠近油箱体1的底部位置处。所述电控柜2下部外侧设有出线口23,所述出线口23与油箱体1连通,所述喷油枪5通过喷油管4穿过出线口23而实现喷油枪5外置,这种喷油枪5的外置方式可使技术人员根据冲压工件及机床冲压模具的具体位置而选择相应的最佳喷油枪5安装位置。所述电动燃油泵3选用汽车油箱用燃油泵,这种汽车油箱用燃油泵十分适宜用作本实用新型的电动燃油泵3。当然,对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需要在电控柜2内设置隔离装置,从而消除油箱体1内的油气对电控柜2内控制模块的影响,提高设备安全性。

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

技术实现要素:
的实质所作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