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气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5061发布日期:2018-11-02 21:44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机废气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废气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化工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尾气,为了不污染大气,都需要对其生产的尾气进行处理,然后才能排空,然而目前在一些有机类的化工生产厂家中,他们产生的尾气往往带有大量的低沸点有机物,然而他们使用的尾气吸收系统却并不能有效的回收这些有机物,而直接排到了大气中,带来了大气污染,同时也造成了物料的浪费。

碳吸附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回收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吸附剂的多孔结构,将废弃中的VOC捕获,将含VOC的有机废气通过活性炭床使VOC呗吸附,废气得到净化而排放到大气中。当碳吸附达到饱和后,对饱和的碳床进行脱附再生;通入水蒸气将VOC吹脱放出,并与水蒸气形成蒸汽混合物,一起离开吸附床;用冷凝器冷却蒸汽混合物为液体,然后再进行分离回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废气回收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废气回收装置,包括风箱系统、吸附罐、一级冷凝器、二级冷凝器、蒸汽总管、气液分离器、缓冲罐、溶剂分离槽;所述风箱系统、吸附罐、一级冷凝器、气液分离器、二级冷凝器、缓冲罐和溶剂分离槽依次连接;所述吸附罐设有蒸汽入口、吸附出气口和净化气出气管,所述蒸汽入口连接所述蒸汽总管,所述吸附出气口与所述一级冷凝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风箱系统设有入口风箱和风箱总管,所述入口风箱连接所述风箱总管,所述风箱总管连接所述吸附罐;所述入口风箱设有过滤器、第一清洗箱和第一空冷器,所述过滤器、第一清洗箱和第一空冷器依次连接。

优选地,所述风箱系统还设有出口风箱,所述出口风箱连接在所述风箱总管和所述入口风箱之间,所述出口风箱设有第二清洗箱和第二空冷器。

优选地,所述入口风箱设有至少两个第一空冷器,相邻两第一空冷器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清洗箱。

优选地,还包括吸附出气总管、一级冷凝液出液管、气液分离出气管、气液分离出液管、二级冷凝出液管和缓冲出液管;所述吸附出气总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吸附罐的吸附出气口,另一端连接所述一级冷凝器;所述一级冷凝器和气液分离器通过所述一级冷凝液出液管和气液分离出气管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和二级冷凝器通过所述气液分离出液管连接;所述二级冷凝器和缓冲罐通过所述二级冷凝出液管连接;所述缓冲罐和溶剂分离槽通过所述缓冲出液管连接。

优选地,所述吸附罐上设有吸附管、多个吸附支管和多个吸附出气口,每个吸附支管一端连接对应的吸附出气口,另一端连接所述吸附管,所述吸附管与所述吸附总管连接。

优选地,所述废气回收装置设置有多个所述吸附罐,所述风箱系统设有风箱总管,所述多个吸附罐与所述吸附总管和风箱总管并联连接。

优选地,所述吸附罐上设置有与所述吸附出气口和净化气出气管连接的切换阀组,所述切换阀组在吸附状态打开所述净化气出气管并关闭所述吸附出气口,在脱附状态关闭所述净化气出气管并打开所述吸附出气口。

优选地,所述吸附罐还设有蒸汽管和吸附层,所述吸附层设置于所述蒸汽管和所述吸附出气口之间。

优选地,还包括排污总管,所述吸附罐底部还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总管设置于吸附罐下方并且连接排污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废气回收装置,能够效率更高,更好的实现对有机废气的回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废气回收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废气回收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废气回收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废气回收装置的吸附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考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废气回收装置,包括风箱系统1、吸附罐2、一级冷凝器3、二级冷凝器4、蒸汽总管5、气液分离器6、缓冲罐7、溶剂分离槽8。吸附罐2内用于放置活性炭,以吸附废气中的有机成分。风箱系统1、吸附罐2、一级冷凝器3、气液分离器6、二级冷凝器4、缓冲罐和溶剂分离槽依次连接。吸附罐2设有蒸汽入口21、吸附出气口22和净化气出气管23,蒸汽入口21连接蒸汽总管5,吸附出气口22与一级冷凝器3直接或间接连接。

需要回收的废气通过风箱系统1鼓入吸附罐2中,吸附罐2内放置的活性炭会吸附废气中的有机气体,剩余的净化气体经净化气出气管23排放。当吸附罐2内的活性炭吸附饱和后,蒸汽总管5的蒸汽经蒸汽入口21进入吸附罐2中,对吸附罐2中已经吸附的有机物进行蒸汽脱附,脱附后的气体经吸附出气口22进入一级冷凝器3中进行冷凝,冷凝后的气液混合体进入气液分离器6进行气液分离,再进入二级冷凝器4进一步冷凝,冷凝后的液体进入缓冲罐7缓冲后进入溶剂分离槽8分离水相和有机相,并回收有机相。

请参考图1和图2,在优选实施例中,风箱系统1设有入口风箱11和风箱总管13,入口风箱11连接风箱总管13,入口风箱11和风箱总管13之间可以是间接连接也可以是直接连接。风箱总管13连接吸附罐2,需要回收的废气通过风箱总管13进入吸附罐2中。入口风箱11设有过滤器113、第一清洗箱111和第一空冷器112,过滤器113、第一清洗箱111和第一空冷器112依次连接。需要回收的废气进入入口风箱11后先经过过滤器113废气中的固体进行粗滤,然后进入第一清洗箱111对废气进行除尘,接着经过第一空冷器112对废气进行降温。

请参考图1和图2,在优选实施例中,入口风箱11设有至少两个第一空冷器112,相邻两第一空冷器112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清洗箱111。使入口风箱11具有更好的除尘降温效果。

请参考图1和图2,在优选实施例中,风箱系统1还设有出口风箱12,出口风箱12连接在风箱总管13和入口风箱11之间,出口风箱12设有第二清洗箱121和第二空冷器122。需要回收的废气进入入口风箱11后,再进入出口风箱12,第二清洗箱121和第二空冷器122进一步对废气进行除尘降温。在进一步优选实施例中,第二空冷器122至少设置2个,每2个第二空冷器122之间设置1个第二清洗箱121。

请参考图2和图3,在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吸附出气总管28、一级冷凝液出液管31、气液分离出气管61、气液分离出液管62、二级冷凝出液管41和缓冲出液管71;吸附出气总管28的一端连接吸附罐2的吸附出气口22,另一端连接一级冷凝器3,吸附出气总管28与吸附出气口22之间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吸附罐2中脱附后的气体经吸附出气口22流至吸附出气总管28,然后进入一级冷凝器3中。一级冷凝器3和气液分离器6通过一级冷凝液出液管31和气液分离出气管61连接,气液分离器6和二级冷凝器4通过气液分离出液管62连接。一级冷凝器3冷凝后还包含少量气体的气液混合体经一级冷凝液出液管31流入气液分离器6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液体经气液分离出液管62进入二级冷凝器4再进一步冷凝,确保冷凝功能完全,分离后的气体经气液分离出气管61在进一步返回一级冷凝液出液管31进行冷凝循环。二级冷凝器4和缓冲罐7通过二级冷凝出液管41连接;缓冲罐7和溶剂分离槽8通过缓冲出液管71连接,二级冷凝器4冷凝后的液体经二级冷凝出液管41进入缓冲罐7缓冲,缓冲后的液体经缓冲出液管71缓缓流入溶剂分离槽8中进行水相和有机相的分离,并回收有机相。

请参考图1和图2和图4,在优选实施例中,吸附罐2上设有吸附管24、多个吸附支管241和多个吸附出气口22,每个吸附支管241一端连接对应的吸附出气口22,另一端连接吸附管24,吸附管24与吸附总管28连接。多个吸附支管241和多个吸附出气口22分布于吸附罐2上,能够更好的收集吸附罐2中脱附的气体。

请参考图1和图2,在优选实施例中,废气回收装置设置有多个吸附罐2,风箱系统1设有风箱总管13,多个吸附罐2与吸附总管28和风箱总管13并联连接。多个吸附罐2交替进行吸附、脱附,从而使废气回收装置可以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不会因为吸附罐2在进行脱附,而使得风箱系统1等其余装置处于停止状态,确保节能高效的回收。

请参考图1至图3,在优选实施例中,吸附罐2上设置有与吸附出气口22和净化气出气管23连接的切换阀组。切换阀组在吸附状态打开净化气出气管23并关闭吸附出气口22,需要回收的废气进入吸附罐2中进行吸附的时候,吸附后剩余的净化气体经净化气出气管23排出,此时吸附出气口22关闭,避免净化气体进入下一工序,造成有机气体回收率不高。在脱附状态关闭净化气出气管23并打开吸附出气口22。脱附后的有机气体经吸附出气口22进入下一步回收工序。

请参考图1和图4,在优选实施例中,吸附罐2还设有蒸汽管25和吸附层26,吸附层26设置于蒸汽管25和吸附出气口22之间。蒸汽管25通过蒸汽入口21与蒸汽总管5连接。蒸汽总管5中的蒸汽从蒸汽入口21进入蒸汽管25中,蒸汽管25中持续散发热量,使设置于蒸汽管25上方的吸附层26进行脱附,脱附后的有机气体经吸附出气口22流向下一工序。

请参考图1图3和图4,在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排污总管9,吸附罐2底部还设有排污口27,排污总管9设置于吸附罐2下方并且连接排污口27,当吸附罐2中产生废水,或者清洗吸附罐2时,排污口27可以将吸附罐2中的废水排出。

本实施例提供的废气回收装置,通过风箱系统前期粗滤除尘,吸附罐的吸附脱附,以及冷凝管、汽液分离器、缓冲罐和溶剂分离槽的整体配合,实现高效回收废气中的有机气体。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