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盖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5165发布日期:2018-12-11 20:26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盖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束除雾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盖板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雾霾已经常见于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发展过程中的负面产物。为了“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国家针对雾霾问题采取种种办法进行治理,其中规定企业所排放的烟气必须达到国家标准。企业为了使所排放的烟气达标就必须要对已有的老机组进行脱硫改造,但有些老机组因年代久远以及规划的前瞻性不够等因素导致规划中预留脱硫场地不足,现在对老机组进行脱硫改造就会出现场地紧张的现象,再加上一般老机组的机组容量小,考虑到经济因素,企业往往会采用多炉一塔的方案来设计脱硫装置。

由于管束除雾器具有能耗低、工期短、不额外占地、运行维护便捷的优点近几年广泛应用于脱硫装置中。现有的管束除雾器通过粉煤灰颗粒及雾滴的凝聚、捕悉和湮灭三种运动状态,在烟气高速旋流、剧烈混合、旋转运动的过程中,将烟气中携带的雾滴和粉尘颗粒进行脱除,通常现有的管束除雾器设计适应的空塔烟气流速在2.8m/s-3.8m/s之间。但是由于多炉一塔存在多种运行工况从而使得烟气负荷经常发生变动,很多时候实际烟气流速会低于现有管束除雾器设计的空塔烟气流速2.8m/s-3.8m/s的烟气流速范围,这会降低管束除雾器的去除粉尘、雾滴效率值,甚至会影像整体脱硫系统运行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盖板组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盖板组件,所述管式除尘器包括盖板组件、管束筒体,所述盖板组件位于所述管束筒体的端部,其中:

所述管束筒体为中空多节结构,所述管束筒体端部设置有法兰盘,所述法兰盘上开设有推杆座,所述管束筒体端部开设有螺栓孔;

所述盖板组件包括盖板模块、螺栓、螺母、电动推杆、推块,所述盖板模块通过螺栓放置于所述管束筒体的内径中,所述盖板模块的外径尺寸大于所述管束筒体的内径尺寸,且其两者的差值为D,其中2mm≤D≤8mm;

所述盖板模块包括盖板本体、自重块、密封环,所述盖板本体为圆饼型结构,所述盖板本体为模具注塑加工成型,且其材质为塑料,所述盖板本体进行倒角处理,且其横截面呈长梭形结构,所述盖板本体上开设有盖板轴孔、自重孔、密封卡槽;

所述自重块镶嵌于所述盖板本体的所述自重孔中,所述自重块的材料为金属,且所述自重块的密度大于所述盖板本体的密度;

所述密封环固定于所述盖板本体的所述密封卡槽上,所述密封环为弹性材料,所述密封环上开设有密封轴孔,所述密封环受到外力挤压将径向收缩;

所述螺栓依次穿过所述螺栓孔、所述密封轴孔、所述盖板轴孔,所述螺栓的中轴线与所述螺栓孔的中轴线相重合,所述螺栓首端上开设有外螺纹,所述螺母的内螺纹与所述螺栓的所述外螺纹相配合;

所述电动推杆放置于所述管束筒体的推杆座内,所述电动推杆的中轴线与所述螺栓的中轴线相垂直;

所述推块位于所述电动推杆的推杆端部,所述推块呈月牙形,且其下端面进行倒角处理。

进一步,所述螺栓的外径尺寸小于所述密封环的所述密封轴孔的内径尺寸。

进一步,所述螺栓的外径尺寸小于所述盖板本体的所述盖板轴孔的内径尺寸。

进一步,所述盖板组件可位于所述管束筒体的首端。

进一步,所述盖板组件可位于所述管束筒体的尾端。

进一步,所述盖板组件可分别位于所述管束筒体的首端和尾端。

盖板组件的工作原理:当监测出实际烟气流速低于现有管束除雾器设计的空塔烟气预设流速最低值时,首先计算并确定出需要关闭的管束筒体;随即对设置在需要关闭管束筒体上的电动推杆进行伸出操作运动,推块会随着推杆的伸出向前运动,推块在向前运动过程中会与盖板模块的盖板本体相接触,盖板本体在推块的推力作用下,盖板本体会以螺栓为旋转轴进行90°旋转运动,当盖板本体的上端面与电动推杆的中轴线相平行时,电动推杆将停止运动;再加上盖板模块的外径尺寸略大于管束筒体的内径尺寸,由于密封环为弹性材料,在推块的推力挤压作用下密封环将进行径向收缩,使得盖板模块与管束筒体实现密封,从而烟气无法从该管束筒体通过,进而从整体上调节了烟气的流速,使其未关闭的管束筒体内的烟气流速在2.8m/s-3.8m/s之间,保证了管束除雾器的运行安全。

当监测出实际烟气流速高于现有管束除雾器设计的空塔烟气预设流速最高值时,需要对现有已关闭的管束筒体进行重新打开,首先计算并确定出在现已关闭的管束筒体中需要重新打开的管束筒体;随即对设置在重新打开管束筒体上的电动推杆进行收缩操作运动,推块会随着推杆的收缩向后运动,推杆完全缩回后电动推杆将停止运动,推块在向后运动过程中推块的下端面将会与盖板本体的上端面相分离,由于盖板本体上镶嵌的自重块的密度大于盖板本体的密度,这就造成盖板模块两侧重量不均匀,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盖板模块会以螺栓为旋转轴,镶嵌有自重块的盖板模块一侧向下进行90°旋转运动,使得烟气可以从该管束筒体内通过,从而从整体上调节了烟气的流速,使其未关闭的管束筒体内的烟气流速在2.8m/s-3.8m/s之间,保证了管束除雾器的运行安全。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盖板组件,该管束除雾器运行于烟气负荷变动幅度较大的脱硫装置中,通过盖板组件中的盖板模块、电动推杆、推块以及螺栓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管束筒体的关闭或开启,从而调节了烟气流速,进而保障了管束除雾器的去除粉尘、雾滴效率值最大化以及整体脱硫系统运行稳定性。该盖板组件具有操作方便快捷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盖板组件的打开状况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盖板组件的打开状况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盖板组件的打开状况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盖板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盖板本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密封环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螺栓及螺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管束筒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盖板组件的关闭状况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盖板组件的关闭状况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A局部放大图;

图例说明:1-盖板组件;11-盖板模块;111-盖板本体;1111-盖板轴孔;1112-自重孔;1113-密封卡槽;112-自重块;113-密封环;1131-密封轴孔;12-螺栓;13-螺母;14-电动推杆;141-推杆;15-推块;2-管束筒体;21-法兰盘;211-推杆座;22-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下文为了描述方便,所引用的“上”、“下”、“左”、“右”等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等方向一致,下文中的“第一”、“第二”等为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其他特殊含义。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盖板组件,如图1、图2、图9、图10所示,该管式除尘器包括盖板组件1、管束筒体2,所述盖板组件1位于所述管束筒体2的端部,其中:

如图1所示,所述管束筒体2为中空多节结构,如图8所示,所述管束筒体2端部设置有法兰盘21,所述法兰盘21上开设有推杆座211,所述管束筒体2端部开设有螺栓孔22。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管束除雾器中的管束筒体2为本领域中公知技术,本申请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盖板组件1包括盖板模块11、螺栓12、螺母13、电动推杆14、推块15,所述盖板模块11通过螺栓12放置于所述管束筒体2的内径中,所述盖板模块11的外径尺寸大于所述管束筒体2的内径尺寸,且其两者的差值为D,其中2mm≤D≤8mm。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盖板模块11的外径尺寸略大于管束筒体2的内径尺寸,使得盖板模块11与管束筒体2为过盈配合,从而使密封更加严密,防止烟气泄漏,进而达不到预设的烟气流速,不能保证管束除雾器去除粉尘、雾滴效率的预设效果以及整体脱硫系统运行稳定性。

如图4所示,所述盖板模块11包括盖板本体111、自重块112、密封环113,如图5所示,所述盖板本体111为圆饼型结构,所述盖板本体111为模具注塑加工成型,且其材质为塑料,所述盖板本体111进行倒角处理,且其横截面呈长梭形结构,所述盖板本体111上开设有盖板轴孔1111、自重孔1112、密封卡槽1113。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盖板本体111不仅为圆饼型结构,还进行倒角处理,这样有利于盖板模块11在打开的情况下,盖板本体111可降低对烟气的阻力,有利于烟气从管束筒体2内通过。

如图4所示,所述自重块112镶嵌于所述盖板本体111的所述自重孔1112中,所述自重块112的材料为金属,且所述自重块112的密度大于所述盖板本体111的密度。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自重块112的作用是自重块112的密度大于塑料的密度,造成的盖板模块11两侧重量不均匀,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盖板模块11会以螺栓12为旋转轴,镶嵌有自重块112的盖板模块11一侧向下进行90°旋转运动,使得关闭的盖板模块11将重新打开。

如图4所示,所述密封环113固定于所述盖板本体111的所述密封卡槽1113上,所述密封环113为弹性材料,所述密封环113上开设有密封轴孔1131,所述密封环113受到外力挤压将径向收缩。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密封环113的作用是盖板模块11的外径尺寸略大于管束筒体2的内径尺寸,使得盖板模块11与管束筒体2为过盈配合,从而使密封更加严密,防止烟气泄漏,进而达不到预设的烟气流速,不能保证管束除雾器去除粉尘、雾滴效率的预设效果以及整体脱硫系统运行稳定性。

所述螺栓12依次穿过所述螺栓孔22、所述密封轴孔1131、所述盖板轴孔1111,所述螺栓12的中轴线与所述螺栓孔22的中轴线相重合,如图7所示,所述螺栓12首端上开设有外螺纹,所述螺母13的内螺纹与所述螺栓12的所述外螺纹相配合。

如图1、图2、图9所示,所述电动推杆14放置于所述管束筒体2的推杆座211内,所述电动推杆14的中轴线与所述螺栓12的中轴线相垂直。

如图11所示,所述推块15位于所述电动推杆14的推杆141端部,所述推块15呈月牙形,且其下端面进行倒角处理。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推块15的倒角处理有利于推块15在向前运动过程中与盖板本体111的上端面更好接触。

进一步,所述螺栓12的外径尺寸小于所述密封环113的所述密封轴孔1131的内径尺寸。有利于密封环113的旋转,减少电动推杆14的阻力。

进一步,所述螺栓12的外径尺寸小于所述盖板本体111的所述盖板轴孔1111的内径尺寸。有利于盖板本体111的旋转,减少电动推杆14的阻力。

进一步,所述盖板组件1可位于所述管束筒体2的首端。

进一步,所述盖板组件1可位于所述管束筒体2的尾端。

进一步,所述盖板组件1可分别位于所述管束筒体2的首端和尾端。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盖板组件1可以设置成一个,位于管束筒体2的首端或者尾端;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成两个,分别位于管束筒体2的首端和尾端。

盖板组件1的工作原理:如图9、图10所示,当监测出实际烟气流速低于现有管束除雾器设计的空塔烟气预设流速最低值时,首先计算并确定出需要关闭的管束筒体2;随即对设置在需要关闭管束筒体2上的电动推杆14进行伸出操作运动,推块15会随着推杆141的伸出向前运动,推块15在向前运动过程中会与盖板模块11的盖板本体111相接触,盖板本体111在推块15的推力作用下,盖板本体111会以螺栓12为旋转轴进行90°旋转运动,当盖板本体111的上端面与电动推杆14的中轴线相平行时,电动推杆14将停止运动;再加上盖板模块11的外径尺寸略大于管束筒体2的内径尺寸,由于密封环113为弹性材料,在推块15的推力挤压作用下密封环113将进行径向收缩,使得盖板模块11与管束筒体2实现密封,从而烟气无法从该管束筒体2通过,进而从整体上调节了烟气的流速,使其未关闭的管束筒体2内的烟气流速在2.8m/s-3.8m/s之间,保证了管束除雾器的运行安全。

如图1、图2、图3所示,当监测出实际烟气流速高于现有管束除雾器设计的空塔烟气预设流速最高值时,需要对现有已关闭的管束筒体2进行重新打开,首先计算并确定出在现已关闭的管束筒体2中需要重新打开的管束筒体2;随即对设置在重新打开管束筒体2上的电动推杆14进行收缩操作运动,推块15会随着推杆141的收缩向后运动,推杆141完全缩回后电动推杆14将停止运动,推块15在向后运动过程中推块15的下端面将会与盖板本体111的上端面相分离,由于盖板本体111上镶嵌的自重块112的密度大于盖板本体111的密度,这就造成盖板模块11两侧重量不均匀,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盖板模块11会以螺栓12为旋转轴,镶嵌有自重块112的盖板模块11一侧向下进行90°旋转运动,使得烟气可以从该管束筒体2内通过,从而从整体上调节了烟气的流速,使其未关闭的管束筒体2内的烟气流速在2.8m/s-3.8m/s之间,保证了管束除雾器的运行安全。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管束除雾器中的盖板组件,该管束除雾器运行于烟气负荷变动幅度较大的脱硫装置中,通过盖板组件1中的盖板模块11、电动推杆14、推块15以及螺栓12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管束筒体2的关闭或开启,从而调节了烟气流速,进而保障了管束除雾器的去除粉尘、雾滴效率值最大化以及整体脱硫系统运行稳定性。该盖板组件1具有操作方便快捷的优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