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通量卷式净水膜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13191发布日期:2019-03-15 20:09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通量卷式净水膜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通量卷式净水膜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家用饮用水过滤膜组件多为卷式膜,与中空纤维和板框式结构相比,卷式膜组件组装和拆卸更为灵活,设备空间要求小,投资和运行费用低。卷式膜一般由原水导流网、平板滤膜、产水导流网以一定顺序叠加后环绕在中心产水管上制作而成的。原水在水压的作用下透过平板率膜进入产水袋中,产水沿着环绕方向汇集到中心管后流出膜组件。由于产水袋一般是由两张平板膜粘贴而成,产水流道的截面积较小,且长度等于环绕在中心管的平板膜长度,因此产水汇集到中心管的阻力会很大,对膜组件的产水量十分不利,也是限制扩大膜面积的一个因素。

目前市场上的卷式膜组件均是通过优化产水导流网的结构或形状来降低产水流道的阻力。具体的优化方式是改善产水导流网的网孔形状和增加产水导流网的凸起高度来扩大产水流道的横截面积,然而,增加产水导流网的凸起高度定会造成整个膜组件的体积增加,也对平板膜的机械强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这种方法没有缩短产水流道的长度,若在中心管环绕方向的长度进一步增加,阻力仍然比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通量卷式净水膜组件,通过缩短产水在膜内产水流道中的流程,来减少产水汇集至中心产水管的阻力。

一种大通量卷式净水膜组件,包括中心产水管,所述中心产水管上卷绕有至少一个净水膜片组;所述中心产水管的内部中空,形成管内产水流道;所述净水膜片组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平板膜、产水导流网和第二平板膜;所述第一平板膜朝向所述第二平板膜的一面,与所述第二平板膜朝向所述第一平板膜的一面之间形成膜内产水流道,所述产水导流网位于所述膜内产水流道内;

所述膜内产水流道垂直于所述中心产水管轴线的两个侧面中,至少一个侧面连接有一集水管;所述集水管的内部中空,形成集水流道;所述集水管朝向所述膜内产水流道的一侧开设有集水口,所述集水口连通所述集水流道和膜内产水流道;所述中心产水管上开设有集水通孔,所述集水通孔连通所述集水流道和所述管内产水流道。

可选的,所述集水管为U型管,所述U型管的开口为所述集水口;所述U型管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平行板、第二平行板和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平行板和所述第二平行板。

可选的,所述第一平行板和所述第二平行板之间的距离为所述集水流道的高度;从所述集水流道远离所述中心产水管的一端至所述集水流道朝向所述中心产水管的一端,所述集水流道的高度逐渐增大。

可选的,所述集水流道的高度的最小值大于所述产水导流网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平行板通过密封胶粘接所述第一平板膜,所述第二平行板通过密封件粘接所述第二平板膜。

可选的,所述第一平行板朝向所述集水流道的一面粘接所述第一平板膜背离所述第二平板膜的一面;所述第二平行板朝向所述集水流道的一面粘接所述第二平板膜背离所述第一平板膜的一面。

可选的,所述净水膜片组卷绕于所述中心产水管上时,所述集水流道成螺旋状;所述膜内产水流道垂直于所述中心产水管轴线的两个侧面,分别连接一所述集水管,两个所述集水管对称设置。

可选的,所述中心产水管上开设有若干产水通孔,所述产水通孔连通所述管内产水流道和所述膜内产水流道;

所述净水膜片组还包括原水导流网,所述第一平板膜、产水导流网、第二平板膜和原水导流网依次层叠;所述净水膜片组卷绕于所述中心产水管上时,所述第一平板膜背离所述第二平板膜的一面,与所述第二平板膜背离所述第一平板膜的一面之间,形成原水流道;所述原水导流网位于所述原水流道内;所述原水流道垂直于所述中心产水管的两侧面中,一个侧面为原水进水口,另一个侧面为浓水出口。

可选的,所述膜内产水流道平行于所述中心产水管轴线的远端侧面闭合密封;所述膜内产水流道平行于所述中心产水管轴线的近端侧面粘接所述中心产水管或者闭合密封。

可选的,所述第一平板膜和所述第二平板膜由一张大平板膜折叠而成,所述大平板膜折叠后的两内表面之间形成所述膜内产水流道;所述大平板膜的折叠边与所述中心产水管轴线平行,所述大平板膜的折叠边作为所述膜内产水流道平行于所述中心产水管轴线的近端侧面或者远端侧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通量卷式净水膜组件,通过在膜内产水流道垂直于中心产水管轴线的侧面处设置集水管,使产水在膜内产水流道内的流程减小。因此,减少了产水汇集至中心产水管的压力损失,有效地增加了产水量。解除了产水量对于净水膜面积的限制,使净水膜的面积能够进一步增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大通量卷式净水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大通量卷式净水膜组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净水膜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大通量卷式净水膜组件的原水流向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大通量卷式净水膜组件的产水流向示意图。

图5为现有净水膜的产水流向示意图。

图示说明:1、中心产水管;11、产水通孔;12、集水通孔;21、第一平板膜;22、第二平板膜;23、膜内产水流道;24、原水流道;31、产水导流网;41、原水导流网;5、集水管、51、集水流道;52、集水口;53、第一平行板;54、第二平行板;55、弧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通量卷式净水膜组件,可有效解决卷式净水膜组件因产水流动阻力大导致产水量下降的问题。

请参考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通量卷式净水膜组件,包括中心产水管1,中心产水管1上卷绕至少一个净水膜片组。

中心产水管1的内部中空,形成管内产水流道。

净水膜片组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平板膜21、产水导流网31、第二平板膜22和原水导流网41。第一平板膜21朝向第二平板膜22的一面,与第二平板膜22朝向第一平板膜21的一面之间形成膜内产水流道23。产水导流网31位于膜内产水流道23内,中心产水管1上开设有若干产水通孔11,产水通孔11连通管内产水流道和膜内产水流道23。

净水膜片组卷绕于中心产水管1上时,第一平板膜21背离第二平板膜22的一面,与第二平板膜22背离第一平面膜的一面之间,形成原水流道24,原水导流网41位于原水流道24内。

膜内产水流道23平行于中心产水管1轴线的远端侧面闭合密封。膜内产水流道23平行于中心产水管1轴线的近端侧面粘接中心产水管1或者闭合密封。闭合密封通过密封胶完成。

膜内产水流道23垂直于中心产水管1轴线的两个侧面,分别连接有一集水管5,两个集水管5对称设置。集水管5内部中空,形成集水流道51。集水管5朝向膜内产水流道23的一侧开设有集水口52,集水口52连通集水流道51和膜内产水流道23。中心产水管1上开设有集水通孔12,集水通孔12连通集水流道51和管内产水流道。

集水管5材料为柔软材料,在预定压力下可保持内部孔隙并且能卷曲。

为便于描述,定义膜内产水流道23垂直于中心产水管1轴线的方向为膜内产水流道23的长度方向,膜内产水流道23平行于中心产水管1轴线的方向为膜内产水流道23的宽度方向。

请参考图2和图3,图3为现有净水膜中和本实施例净水膜片组中的原水流向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原水流道24内的原水流向与现有净水膜的原水流向相同,原水沿着与中心产水管1轴线平行的方向流动。原水流道24垂直于中心产水管1的两侧面中,一侧面为原水进水口,另一侧面为浓水出口。

请参考图2、图4和图5,图4为本实施例净水膜片组中产水流向示意图,图5为现有净水膜中产水流向示意图。部分原水透过第一平板膜21或第二平板膜22后进入膜内产水流道23,形成产水。

现有净水膜中,在膜内产水流道23内,产水沿着与中心产水管1轴线垂直的方向流向中心产水管1。产水在膜内产水流道23的最远流程为膜内产水流道23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由于膜内产水流道23连接两个集水管5,在膜内产水流道23内,产水朝两个集水管5的方向流动,进入集水流道51后流向中心产水管1。和现有净水膜相比,产水在膜内产水流道23的最远流程,由膜内产水流道23的长度缩短至膜内产水流道23的宽度的二分之一。

集水管5可保持内部孔隙,因此产水在集水流道51中流动的阻力很小。产水在膜内产水流道23中的流程减小,可有效减少产水汇集至中心管的阻力,增加产水量。

具体的,集水管5为U型管,U型管的开口为集水口52。U型管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平行板53、第二平行板54和弧形板55,弧形板55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平行板53和第二平行板54。第一平行板53通过密封胶粘接第一平板膜21,第二平行板54通过密封胶粘接第二平板膜22。具体的,第一平行板53朝集水流道51的一面粘接第一平板膜21背离第二平板膜22的一面,第二平行板54朝集水流道51的一面粘接第二平板膜22背离第一平板膜21的一面。

净水膜片组卷绕于中心产水管1上时,集水流道51成螺旋状。定义第一平行板53和第二平行板54之间的距离为集水流道51的高度,从集水流道51远离中心产水管1的一端至集水流道51朝向中心产水管1的一端,集水流道51的高度逐渐增大。集水流道51的高度的最小值大于产水导流网31的厚度。

当流道的横截面积相同时,水流的流速与流量成正比,而水流的阻力与流速成正相关性。从集水流道51远离中心产水管1的一端至集水流道51朝向中心产水管1的一端,产水的流量逐渐增大。通过增大集水流道51的高度,可增大集水流道51的横截面积,避免产水的阻力因流量增大而增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平板膜21和第二平板膜22由一张大平板膜折叠而成,大平板膜折叠后的两内表面之间形成膜内产水流道23。折叠边与中心产水管1轴线平行,折叠边可作为膜内产水流道23平行于中心产水管1轴线平行的近端侧面或者远端侧面。

在本实施例中,净水膜片组包括两个集水管5。可以理解的是,净水膜片组也可仅包括一个集水管5,该集水管5设置于膜内产水流道23垂直于中心产水管1轴线的任一侧面处。则和现有净水膜相比,产水在膜内产水流道23的最远流程,由膜内产水流道23的长度缩短至膜内产水流道23的宽度。膜内产水流道23的长度一般远大于膜内产水流道23的宽度。该种实施方式也应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中的大通量卷式净水膜组件,通过在膜内产水流道23垂直于中心产水管1轴线的两个侧面处设置集水管5,使产水在膜内产水流道23内的流程减小。可减少产水汇集至中心产水管1的压力损失,有效地增加产水量。由此,解除了产水量对于净水膜面积的限制,使净水膜的面积能够进一步增大。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