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废气净化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26244发布日期:2020-10-30 21:46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废气净化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高效废气净化塔。



背景技术:

现有废气净化,大多数都是床层喷淋塔中进行喷淋吸收。但是,由于床层喷淋结构设置不恰当,导致喷淋吸收装置废气净化效果不明显,反而造成了用水负担,其中原因之一在于:喷淋吸收需水量较大,在喷淋塔内喷淋吸收过程中,水只能一次性接触废气中的成分,达到吸收废气中部分成分之后,经过排液管排出来,达到净化母的;在这一净化过程中,由于废气进入到喷淋塔中分散均匀性较差,致使喷淋过程,局部喷淋下来的水吸收之后的浓度较低,局部较高;较高部分难以再吸收,较低部分由于喷淋下落较快,无法实现多次吸收,造成进入到喷淋塔底部的溶液混合前出现浓度不均衡,也就是在喷淋下落过程吸收的浓度不均衡,造成吸收净化废气效率较低,需要不断循环,才能够提高水利用率。

鉴于此,本研究者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将喷淋塔内结构进行改进,使得喷淋吸收液体经过不断的纵向和横向流动,调整溶液浓度,实现一次充分利用喷淋液体资源,降低能耗,降低废气净化成本的目的,为废气净化提供了新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废气净化塔。

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高效废气净化塔,包括电动机、吸收本体和连接在吸收本体顶端的塔顶,塔顶侧壁上设有排空口,排空口经过管路连接在抽风机输入端,抽风机输出端连接有排空管;在吸收本体内设有顶端固定隔板和底端固定隔板以及塔底,顶端固定隔板与塔顶之间设有横截面呈梯形的分散腔,底端固定隔板与塔底之间设有横截面呈倒梯形的排液腔;顶端固定隔板和底端固定隔板之间呈圆柱体,且圆柱体内壁上设有从上到下的四层滑动槽;顶端固定隔板、底端固定隔板和塔底的中心均设有轴壁轴承,穿过轴壁轴承设有呈内中空的旋转轴,旋转轴顶端穿过顶端固定隔板上表面;旋转轴底端穿过塔底,且与电动机的输出端连接;旋转轴顶端内部镶嵌有轴顶轴承,轴顶轴承内设有塔内循环分管,且塔内循环分管塔内端止于轴顶轴承处与旋转轴内部连通;在每层滑动槽对应的旋转轴上设有旋转隔板,且旋转隔板位于旋转轴端固定连接在旋转轴上,位于滑动槽端插入到滑动槽内,能够在滑动槽内滑动;在相邻两层旋转隔板之间的旋转轴上设有循环流入管,循环流入管将旋转轴内部与外部连通;旋转隔板上设有通孔,且相邻两层旋转隔板上的通孔位置交叉;底端固定隔板上设有若干排液孔,顶端固定隔板上设有若干排气孔;塔内循环分管从分散腔腔壁伸出塔外,连接有循环管,循环管输入端连接有泵,泵输入端经过管路连通排液腔;泵与排液腔之间的管路上设有循环阀,且在循环阀与排液腔之间的管路上设有排液管,循环阀与泵之间的管路上设有补液管,补液管上设有补液阀,排液管上设有排出阀;排液腔侧壁上设有废气流入管,废气流入管位于排液腔内的一端连接有废气入管,废气入管伸入到底端固定隔板上表面上端;废气流入管位于排液腔外的一端连接废气收集管,且在废气收集管与废气流入管之间设有风机。

经过采用底端固定隔板、顶端固定隔板各中心设轴壁轴承,在轴壁轴承中设有旋转轴,旋转轴在底端穿入塔底设有电动机,旋转轴顶端内部设轴顶轴承,旋转轴呈内中空,轴顶轴承中插入塔内循环分管,旋转轴上设有多层旋转隔板,旋转隔板上交叉设通孔,相邻旋转隔板之间设循环流入管,使得废气从位于塔底部的排液腔进入之后,经过通孔不断向上流动,被塔内循环分管泵入的液体进行吸收,使得吸收液体在旋转隔板上表面径向流动在通孔位置向下流,实现了横向流动和径向流动,使得在横向流动混合均匀之后,再进入通孔流下,实现对废气的吸收净化,经过风机和抽风机的设置,保障了废气向上流动,保障了装置稳定运行,提高了吸收效率,降低了成本。

为了提高净化效率,降低排出废气中有害杂质的含量,保障吸收更加完善,优选,所述的塔顶顶部设有喷板,喷板下表面设有若干喷孔,喷板顶部一体成型连接有塔顶循环分管;塔顶循环分管输入端经三通接头连接在循环管和塔内循环分管连接处。

为了保障对排气废气中成分的最大化接触与吸收,优选,所述的喷孔从喷板中心向喷板边缘,其设置密度和/或孔径逐渐增大。更优选,所述的塔顶,在塔顶与吸收本体连接处设有过滤海绵。

为了减弱风机吹入的能耗,使得水平流动更加容易,优选,所述的风机底部设有底座,使风机输入端处于水平方向上。

为了充分保障旋转隔板层与层之间的交叉连通,提高旋转隔板上液体的径向流动率,避免直接从第一层通孔到第三层通孔之间的流动现象,优选,所述的旋转隔板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旋转隔板、第二旋转隔板、第三旋转隔板、第四旋转隔板,且第一旋转隔板和第四旋转隔板具有相同结构,其上通孔设在靠近中心位置处;第二旋转隔板上的通孔设在半径的中点位置处,第三旋转隔板上的通孔设在靠近边缘位置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经过旋转隔板结构设置,保障了吸收液体能够在旋转隔板旋转甩动的离心力作用下,不断发生径向流动,再在吸收液体不断堆积作用下,又流动在到通孔位置向下掉落,吸收废气中成分的作用,提高了与气体的接触面积,而且结合风机鼓入和抽风机抽出的作用下,使得净化塔内形成向上流动的气流,保障了废气向上流动,保障了净化塔的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喷板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固定隔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第四旋转隔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旋转隔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三旋转隔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1-排液孔2-塔底3-排液管4-循环阀5-补液阀6-补液管7-泵8-循环管9-底端固定隔板10-第四旋转隔板11-第三旋转隔板12-第二旋转隔板13-顶端固定隔板14-塔内循环分管15-塔顶循环分管16-塔顶17-喷板18-抽风机19-排空管20-过滤海绵21-轴顶轴承22-循环流入管23-轴壁轴承24-排气孔25-滑动槽26-通孔27-废气入管28-电动机29-固定台30-立柱31-底座32-风机33-废气收集管34-喷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限定,但要求保护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所作的描述。

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高效废气净化塔,包括电动机28、吸收本体和连接在吸收本体顶端的塔顶16,塔顶16侧壁上设有排空口,排空口经过管路连接在抽风机18输入端,抽风机18输出端连接有排空管19;在吸收本体内设有顶端固定隔板13和底端固定隔板9以及塔底2,顶端固定隔板13与塔顶16之间设有横截面呈梯形的分散腔,底端固定隔板9与塔底2之间设有横截面呈倒梯形的排液腔;顶端固定隔板13和底端固定隔板9之间呈圆柱体,且圆柱体内壁上设有从上到下的四层滑动槽25;顶端固定隔板13、底端固定隔板9和塔底2的中心均设有轴壁轴承23,穿过轴壁轴承23设有呈内中空的旋转轴,旋转轴顶端穿过顶端固定隔板13上表面;旋转轴底端穿过塔底2,且与电动机28的输出端连接;旋转轴顶端内部镶嵌有轴顶轴承21,轴顶轴承21内设有塔内循环分管14,且塔内循环分管14塔内端止于轴顶轴承21处与旋转轴内部连通;在每层滑动槽25对应的旋转轴上设有旋转隔板,且旋转隔板位于旋转轴端固定连接在旋转轴上,位于滑动槽25端插入到滑动槽25内,能够在滑动槽25内滑动;在相邻两层旋转隔板之间的旋转轴上设有循环流入管22,循环流入管22将旋转轴内部与外部连通;旋转隔板上设有通孔26,且相邻两层旋转隔板上的通孔位置交叉;底端固定隔板9上设有若干排液孔1,顶端固定隔板13上设有若干排气孔24;塔内循环分管14从分散腔腔壁伸出塔外,连接有循环管8,循环管8输入端连接有泵7,泵7输入端经过管路连通排液腔;泵7与排液腔之间的管路上设有循环阀4,且在循环阀4与排液腔之间的管路上设有排液管3,循环阀与泵7之间的管路上设有补液管6,补液管6上设有补液阀5,排液管3上设有排出阀;排液腔侧壁上设有废气流入管,废气流入管位于排液腔内的一端连接有废气入管27,废气入管27伸入到底端固定隔板9上表面上端;废气流入管位于排液腔外的一端连接废气收集管33,且在废气收集管33与废气流入管之间设有风机32。

在使用过程中,开启电动机28,使得电动机28带动旋转轴旋转,进而带动各旋转隔板旋转起来,并开启风机32,将废气收集管33内的废气通入到底端固定隔板9的上表面上,进入到净化塔内,使得废气不断在通孔26内向上流动,并开启泵7向净化塔内泵入吸收液体,使得先经过补充液管6送入初始吸收液体,使得经过塔内循环分管14进入到旋转轴内部,经过循环流入管22流入到旋转隔板上表面,与流入的废气充分接触,并在旋转离心力作用下,使得液体不断在旋转隔板上表面做径向运动,保障各个部分吸收的液体中的浓度值得到均匀化,保障最大化吸收废气成分,并不断从通孔26向下流动,充分接触废气,并开启抽风机18,使得抽风机18抽出净化塔内的气体,使得塔顶部的气体压力减小,底部气体压力增大,进而促使气流经过通孔向上流动,充分接触吸收液,提高净化效率。

如图1和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的塔顶16顶部设有喷板17,喷板17下表面设有若干喷孔34,喷板17顶部一体成型连接有塔顶循环分管15;塔顶循环分管15输入端经三通接头连接在循环管8和塔内循环分管14连接处。实现了充分吸收,保障了排空前再次净化吸收,提高了净化效果。

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的喷孔34从喷板17中心向喷板17边缘,其设置密度和/或孔径逐渐增大。提高了吸收效果。

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的塔顶16,在塔顶16与吸收本体连接处设有过滤海绵20。该过滤海绵20设计结构可以参照现有技术中的相关技术手段加以实现即可,例如专利号为201720217260.3内所公开的相关技术内容。本发明创造其他未尽事宜也可参照相应的现有技术文献加以实现,再例如循环管上的结构,例如专利号为201720217260.3内所公开的相关技术。

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的风机32底部设有底座,使风机32输入端处于水平方向上。减弱风机出风口处的阻力,降低风机能耗。

如图3-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的旋转隔板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旋转隔板、第二旋转隔板12、第三旋转隔板11、第四旋转隔板10,且第一旋转隔板和第四旋转隔板10具有相同结构,其上通孔26设在靠近中心位置处;第二旋转隔板12上的通孔设在半径的中点位置处,第三旋转隔板11上的通孔设在靠近边缘位置处。保障了气体从底部向顶部流动时候,能够形成“s”性流动状,保障了废气与吸收液体的充分接触与吸收,提高了净化效果。

在本发明创造中采用的电动机为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的电动机,例如型号为ye380m24p三相异步电动机等相类似的产品。采用的风机、抽风机均为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的,例如型号为:ywf2s-300轴流风机、w4-73高温风机等相类似的产品。采用的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产品,例如型号为:100wl80-8-4、100wl126-5.3-4、150wl140-14.5-11等相类似的产品。采用的阀(包括:补液阀、循环阀、排液阀等),均是本领域普遍采用的丝扣阀门或者电磁阀,例如型号为:fdf0.83/2d-1直动式电磁阀或者j15t型号的丝扣截止阀等相类似产品。

在本发明创造中其他未尽事宜,参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熟悉的现有技术手段、公知常识、常规技术手段等均可实现,对于本发明创造中采用的相关技术术语,例如左、右、顶端、底端、中心等均是参照附图所作出的阐述,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充分理解的技术术语。本领域技术人员本发明创造基础上所作出的非实质性改进和进步,均属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