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脱硫除尘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6808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脱硫除尘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说明】
[0001]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属于烟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脱硫除尘装置。
[0002]【背景技术】目前,涉及到锅炉、窑炉等烟气发生炉产生的烟气大多经除尘净化后在经过石灰水脱硫然后排往高空,这种除尘、脱硫设备占地面积大,投资高,但排放的烟气并不达标。
[0003]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占地面积大、净化效果差、设备投资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脱硫除尘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脱硫除尘装置,包括顶部带出烟口的塔体、烟气管道和循环水池;其要点是所述塔体内由下至上依次设有双碱石灰水层、气泡层、喷淋层和除雾层;所述气泡层、喷淋层、除雾层和出烟口所对应的部位分别设有检修孔;所述烟气管道的外端设有法兰盘,烟气管道的内端设有插入双碱石灰水层的分支管,分支管的下端与带出气孔的横管连接;所述塔体的底部设有清污孔;所述横管上方l_5cm处的塔体壁上设有与循环水池连通的回流管;所述循环水池上设有通过水泵连接的主供水管;所述主供水管上设有三道分支喷淋管,主供水管上部的二道分支喷淋管插入塔体的喷淋层内与喷头连接,主供水管下部的一道分支喷淋管插入烟气管道的入口部位与前置喷头连接。
[0005]所述横管有多种规格可以更换,且上下距离可调;不同型号的横管上出气孔的大小不同。
[0006]所述喷淋层内的喷头呈排或层分列,数量为2-4排或层。
[0007]所述塔体和烟气管道均采用玻璃钢制作。
[0008]所述循环水池中内装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和12-烷基苯磺酸钠混合液。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12烷基苯磺酸钠的重量配比为10000:3:3~5。
[0009]所述双碱石灰水层,由循环水池中的混合液打入塔体下部形成。
[0010]所述气泡层由塔体下部双碱石灰水层中的混合液,经由从横管出气孔喷出的烟气吹动形成。
[0011]所述气泡层的上面设有多孔箅子。
[0012]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法兰盘与烟气发生炉上的引风机出风口对接,在塔体内脱硫,再经吸附和喷淋除尘,使排往大气的气体得到了净化,经有关部门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域所使用的200台新型脱硫除尘装置,均达到国标烟气排放要求。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占地面积大、净化效果差、设备投资高、维修不便的技术问题。
[0013]【附图说明】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除雾层2、喷头3、检修孔4、喷淋层5、气泡层6、前置喷头7、烟气管道8、法兰盘9、双碱石灰水层10、清污孔11、主供水管12、横管13、出气孔14、回流管15、循环水池16、出烟口 17、多孔箅子
[0015]【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脱硫除尘装置,包括顶部带出烟口 16的塔体、烟气管道7和循环水池15 ;其要点是所述塔体内由下至上依次设有双碱石灰水层9、气泡层5、喷淋层4和除雾层I ;所述气泡层5、喷淋层4、除雾层I和出烟口 16所对应的部位分别设有检修孔3 ;所述烟气管道7的外端设有法兰盘8,烟气管道7的内端设有插入双碱石灰水层9的分支管,分支管的下端与带出气孔13的横管12连接;所述塔体的底部设有清污孔10 ;所述横管上方l-5cm处的塔体壁上设有与循环水池15连通的回流管14 ;所述循环水池15上设有通过水泵连接的主供水管11 ;所述主供水管11上设有三道分支喷淋管,主供水管11上部的二道分支喷淋管插入塔体的喷淋层内与喷头2连接,主供水管下11部的一道分支喷淋管插入烟气管道的入口部位与前置喷头6连接。
[0016]所述横管12有多种规格可以更换,且上下距离可调;不同型号的横管12上出气孔13的大小不同;所述喷淋层内的喷头呈排或层分列,数量为2-4排或层;所述塔体和烟气管道均采用玻璃钢制作;所述循环水池15中内装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和12烷基苯磺酸钠混合液,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12烷基苯磺酸钠的重量配比为:10000:3:3~5 ;所述双碱石灰水层9,由循环水池中的混合液打入塔体下部形成;所述气泡层5由塔体下部双碱石灰水层中的混合液,经由从横管出气孔13喷出的烟气吹动形成;所述气泡层5的上面设有多孔箅子17。
[0017]本实用新型由新型脱硫除尘装置由玻璃钢制作,使用时,将法兰盘与烟气发生炉的出烟管连接,烟气进入烟气管道7后,首先经过前置喷头6喷淋降温,然后通过横管的出气孔达到石灰水层以气泡的形式冒出,到达气泡层后,烟气不断的破泡、成泡使气体硫化物更加充分的与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烟气到达喷淋层后再经进一步除尘,然后经除雾层后通过出烟口排放。循环水池内的水经过喷头喷出后透过气泡层,到达双碱石灰水层,然后通过一侧的回流管回流到循环水池内,这样定期在水池内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12烷基苯磺酸钠、氢氧化钠和新鲜石灰水混合液即可。
[0018]所述的除雾层1,由除雾器构成,它主要是由波形叶片、板片、卡条等固定装置组成,在湿法脱硫的运行过程中,易产生粒径为10-60微米的“雾”,“雾”不仅含有水分,它还溶有硫酸、硫酸盐、二氧化硫等,同时也造成风机及烟道的玷污和严重腐蚀,因此,湿法脱硫工艺上对吸收设备提出除雾的要求,被净化的气体在离开吸收塔之前要除雾。
[0019]除雾器用于除尘装置中气体夹带的液滴,以保证有传质效率,可有效去除3--5um的雾滴。
[0020]除雾器的布置形式最常见的有平板式布置和屋顶式布置。
[0021]除雾器主要是由板片、支承装置构成。板片通常由高分子材料(如聚丙稀PP、FRP等)或不锈钢(如316U317L等)2大类材料制作而成。一般分为流线型和折线型。
[0022]当含有雾沫的气体以一定速度流经除雾器时,由于气体的惯性撞击作用,雾沫与波形板相碰撞而被聚的液滴大到其自身产生的重力超过气体的上升力与液体表面张力的合力时,液滴就从波形板表面上被分离下来。除雾器波形板的多折向结构增加了雾沫被捕集的机会,未被除去的雾沫在下一个转弯处经过相同的作用而被捕集,这样反复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除雾效率。气体通过波形板除雾器后,基本上不含雾沫。烟气通过除雾器的弯曲通道,在惯性力及重力的作用下将气流中夹带的液滴分离出来:脱硫后的烟气以一定的速度流经除雾器,烟气被快速、连续改变运动方向,因离心力和惯性的作用,烟气内的雾滴撞击到除雾器叶片上被捕集下来,雾滴汇集形成水流,因重力的作用,下落至浆液池内,实现了气液分离,使得流经除雾器的烟气达到除雾要求后排出。
[0023]除雾器的除雾效率随气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流速高,作用于雾滴上的惯性力大,有利于气液的分离。但是,流速的增加将造成系统阻力增加,也使能耗增加。而且流速的增加有一定的限度,流速过高会造成二次带水,从而降低除雾效率。通常将通过除雾器断面的最高且又不致二次带水时的烟气流速定义为临界流速,该速度与除雾器结构、系统带水负荷、气流方向、除雾器布置方式等因素有关。设计流速一般选定在3.5-5.5m/
So
[0024]除雾器布置形式通常有:水平型、人字型、V字型、组合型等大型脱硫吸收塔中多采用人字型布置,V字型布置或组合型布置(如菱形、X型)。常用丝网除雾器(又称捕沫器、捕雾器),主要用于分离直径大于3 μ???5 μm的液滴,工作原理:当带有液沫的气体以一定的速度上升,通过架在格栅上的金属丝网时,液沫上升的惯性作用使得液沫与细丝碰撞而粘附在细丝的表面上。细丝表面上的液沫进一步扩散及液沫本身的重力沉降,使液沫形成较大的液滴沿着细丝流至它的交织处。由于细丝的可湿性、液体的表面张力及细丝的毛细管作用,使得液滴越来越大,直至其自身的重力超过气体上升的浮力和液体表面张力的合力时,就被分离而下落,流至容器的下游设备中。只要操作气速等条件选择的当,气体通过丝网除沫器后,其除沫效率可达到97%以上,完全可以达到去除雾沫的目的。
[0025]安装时,涉及的通风装置可采用罗茨风机或空压机。
【主权项】
1.一种新型脱硫除尘装置,包括顶部带出烟口的塔体、烟气管道和循环水池;其要点是所述塔体内由下至上依次设有双碱石灰水层、气泡层、喷淋层和除雾层;所述气泡层、喷淋层、除雾层和出烟口所对应的部位分别设有检修孔;所述烟气管道的外端设有法兰盘,烟气管道的内端设有插入双碱石灰水层的分支管,分支管的下端与带出气孔的横管连接;所述塔体的底部设有清污孔;所述横管上方l-5cm处的塔体壁上设有与循环水池连通的回流管;所述循环水池上设有通过水泵连接的主供水管;所述主供水管上设有三道分支喷淋管,主供水管上部的二道分支喷淋管插入塔体的喷淋层内与喷头连接,主供水管下部的一道分支喷淋管插入烟气管道的入口部位与前置喷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脱硫除尘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气泡层的上面设有多孔箅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脱硫除尘装置,包括顶部带出烟口的塔体、烟气管道和循环水池;塔体内由下至上依次设有双碱石灰水层、气泡层、喷淋层和除雾层;塔体上设有检测孔;烟气管道的外端设有法兰盘,烟气管道的内端设有插入石灰水层的分支管,分支管的下端与带出气孔的横管连接;塔体的底部设有清污孔;横管上方1-5cm处的塔体壁上设有与循环水池连通的回流管;循环水池上设有通过电泵连接的主供水管;主供水管上设有三道分支喷淋管,上部的二道分支喷淋管插入塔体的喷淋层内与喷头连接,下部的一道分支喷淋管插入烟气管道内与前置喷头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占地面积大、净化效果差、设备投资高、维修不便的技术问题。
【IPC分类】B01D50-00, B01D53-78, B01D53-48
【公开号】CN204275800
【申请号】CN201420762574
【发明人】冯学岭, 曹守银, 王云龙, 冯凯, 冯琦
【申请人】冯学岭
【公开日】2015年4月22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