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迴旋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12878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重力迴旋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特别涉及一种以重物迴旋实现反重力机制的重力迴旋发动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重力能否持续作功的关键是建立稳定的反重力系统。1997年10月29日 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重力不平衡装置一一永动机》(专利申请号为96112631.0)其结构 是内齿轮环把货物重力分解成两个不相等的分力并作用在外齿轮环上,外齿轮环把这两 个不相等的分力差,通过车轮子的滚动转向90度角,成为与地球表面平行的力,推动货 物向前移动;2003年8月13日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重力曲柄永动机》(专利申请号为 02102260.7)其结构特征是缸体按曲柄机构偏离重力活塞的曲柄方向增大,在曲柄机构上 按圆轴上的数字编排所采用的重力偏离设置与机械偏离设计;2005年7月20日公开的中 国发明专利《双轴引力机》(专利申请号为200510018138.5),其特征是支架座上连接 前转轴和后转轴,并分别对称连接若干根连杆,连杆通过平稳板连接杠杆,杠杆顶端放 有铁球,在转轴的上、下端分别连有上托槽和下托槽,通过小球的重力带动转轴转动。
在上述众多的设计中,都只是消极的分解重力的一部分,试图使其成为前进的动力, 因此不能成为与重物重力本身相当的反重力,所以很难使重力持续作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重物本身迴旋转位而形成反重力系统的重力迴旋发动机。
以下是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总体构思是在重力盘一侧安装至少两对反重力驱动器,其作用是其中每个 反重力驱动器都以作功重锤下降驱动一个同方向旋转的驱动轮,当它在重力盘上方时, 作功重锤通过远轴侧的远齿条与驱动轮啮合;当它在重力盘下方时,作功重锤通过近轴 侧的近齿条与驱动轮啮合,使驱动轮连续向同一方向旋转,通过介齿轮和离合器与外齿 圈相互作用即可推动重力盘持续旋转。在此反重力驱动平台之下,每个反重力驱动器带 动一个伸缩锤、反重力锤和迴旋锤在重力盘的近远轴之间往复移动,从而产生使重力盘 持续旋转的重力矩,这样,通过反重力驱动器把只能下降作功的重力变成了持续旋转作 功。
本发明技术内容如下
1 、通过在重力盘上设置反重力驱动器和远近传动机构(不限于齿轮传动),使只能 降低势能才能对外作功的重力,在两次都是下降作功的过程中形成自身迴旋,实现了重 力持续作功。
2、 在重力驱动器带动驱动轮作用于外齿圈使重力盘获得旋转重力矩的前提下,利 用作功重锤在重力盘旋转一周的两次下降再带动反重力体、迴旋体和伸縮体,增加重力 盘的辅助重力矩。
3、 同一个输出轴可以连接至少一个重力盘,其中也包括没有反重力驱动器的重力 盘,由于每个重力盘都有两个侧面,这样,不仅实现了重力迴旋发动机的功率扩容,也 为加强重力盘组合设计增加了灵活性。
4 、由于致使重力盘旋转的重力矩取决于重锤所处位置到过重力盘圆心的垂线的距 离,因此将作功重锤安置在近轴区,将增加重力矩的反重力锤、迴旋锤和伸縮锤安置在 远轴区。
5 、利用作功重锤连接杆在重力盘左下方的自然变位而形成控制动力。
6 、收放装置和碰轮的结构使反重力驱动器和各种促进重力盘旋转的结构协调的进行。
7、为了减少作功重锤在作功时的位移对重力盘旋转的影响,采取了三个技术方案, 一是作功重锤以重力盘输出轴为圆心对称设置;二是将作功重锤安装在重力盘的近轴区, 用杠杆使作功重锤驱动反重力锤、迴旋锤和伸縮锤等旋转重锤,而被驱动的旋转重锤则 安置在重力盘的远轴区,从而减少了作功重锤对重力盘旋转的影响,而强化了旋转锤对 重力盘的旋转作用;三是在齿条滑车两侧装置了平衡锤,其对重力盘作用是与作功重锤 相反,从而保证了作功重锤只对旋转重锤作功,使旋转重锤步调一致地在重力盘的近远 轴间往复移动,带动重力盘持续旋转。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重力迴旋发动机,它包括起动机和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在固定支架上的输出 轴上安装至少一个重力盘,在重力盘的一侧以输出轴为中心安装至少两对反重力驱动器, 每个反重力驱动器的近轴区通过伸縮体装有作功重锤,在重力盘的远轴区装有迴旋锤可 在近远轴之间移动的迴旋体和反重力锤可在近远轴之间移动并受收放装置控制的反重力 体,在伸縮体与作功重锤之间装有自动完成转换控制的控制体。在控制体的作用下,反 重力驱动器的驱动轮通过介齿轮向外齿圈传递作功重锤势能。
所述的重力迴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重力驱动器由齿条滑车、下限位杆、 下限位碰轮、上限位碰轮、上限位杆、远齿条、换位车、换位车滑轮、换位车导轨、固
定柱、驱动轮、齿条滑车轴、近齿条、驱动杆轴、驱动杆、齿条滑轮、齿条滑轮导轨和 平衡锤所组成。
所述的重力迴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伸縮体由驱动杆与作功重锤间的连接空 腔和其中的伸縮缍所组成。
所述的重力迴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迴旋体由作功重锤、上旋拉线、双槽滑 轮、下旋拉线、迴旋轴、迴旋杆、迴旋锤、迴旋摆杆、下挡片、上挡片、上旋碰轮和下 旋碰轮所组成。
所述的重力迴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重力体由反重力锤、左收放球、右收 放球和反重力体旋转轴所组成。
所述的重力迴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放装置由放顶杆轴承、收杆弹簧、收 杆销、收杆、收放梁、固定钉、放杆下轴承、放杆上轴承、放杆销、放杆、放杆弹簧、 摆杆、摆杆弹簧、摆杆撑、钩杆弹簧、钩头、钩杆、钩摆弹簧、摆杆触头、上收放拉线、 下收放拉线、钩杆柱、钩座、拉线固定杆、放顶杆和放顶杆弹簧所组成。
所述的重力迴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体由作功重锤、摆杆轴、下啮合拉 线、上啮合拉线、下控制拉线、上控制拉线、控制定杆、返回弹簧、控制摆杆、摆杆扇、 控制碰轮、控制碰杆、作功重锤杆、作功重锤轴、下挡杆和作功角杆所组成。
所述的重力迴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碰轮由碰滑轮、碰轮头、碰轮轴、碰轮 销、碰轮弹簧、碰轮和碰轮固定杆所组成。
重力迴旋发动机的目标是使重力持续作功,众所周知, 一个物体下降时,势能将随 着高度的减少而减少,而动能则随着势能的减少而增加,因此,重力持续作功的实质是 物体势能减少后如何不仅再作功,而且要恢复原有的势能。
本发明提出的反重力概念不是真有什么反重力,而是从物理意义角度,物体重力使 物体下降,而反重力又使物体上升,上下往复而使重力持续作功。
重力迴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在重力盘的一个侧面至少安装两对反重力驱动器,每 个反重力驱动器在近轴区装有作功重锤,在远轴区装有驱动轮、远齿条和近齿条,每一 对反重力驱动器在重力盘的左上方和右下方时,在重力盘的左下方的反重力驱动器上的 控制体的作用下,同时启动各自的作功重锤下降作功,驱动各自的驱动轮同方向旋转, 通过介齿轮作用于外齿圈上,反过来推动重力盘旋转。
在重力盘右下方的作功重锤从A处降到B处则相当于在重力盘左上方的作功重锤从 B处下降到A处,因而这一对作功重锤在重力盘上旋转一周, 一个作功重锤为重力,另 一个作功重锤则相当于反重力。
重力迴旋发动机是这样工作的蓄电池启动发动机(发动机被启动后,起动机与重 力盘脱离)从正面看,重力盘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每个反重力驱动器在重力盘左下方 时,其作功重锤都要承担一次控制动力的任务,也就是说在另一对反重力驱动器开始作 功时,这个在左下方的作功重锤都会从与重力盘垂线相平行的位置向下倒成与垂线相垂 直的方向,使用这个动力拉动左上方和右下方的收放装置,使左上方和右下方的反重力 驱动器工作,使它们的两个驱动轮同方向旋转,通过介齿轮与外齿圈作用驱动重力盘旋 转,同时反重力体、伸缩体和迴旋体工作,增加辅助重力矩,使重力盘加速旋转,输出 轴带动发电机发电。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第一,本发明从理论上突破了保守力封闭作功为零的物理概念,从而为开辟新能源 打开了全新的思路;
第二,本发明从实践上采用反重力驱动器实现了重力持续作功,从而完成了新型完 全无污染的发动机的制作;
第三,本发明现有样机数据如下重力盘直径2.5米,作功重锤质量10千克,反重 力锤质量1.5千克,工作距离0.8米;迴旋锤质量l千克,工作距离0.6米;伸縮锤质量
2千克,工作距离0,2米;发电机为200瓦风力发电机。从本发明的结构上有增加效率和
功率的巨大潜力,具有极大的实用性。


图1是重力迴旋发动机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重力迴旋发动机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反重力驱动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收放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反重力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迴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控制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碰轮结构示意图
图9是重力迴旋发动机传动原理示意图
图IO是摩擦传动型重力迴旋发动机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摩擦传动型重力迴旋发动机后视结构示意图
1.支架;2.输出轴;3.重力盘;4.反重力驱动器;5.伸縮体;6.作功重锤;7.迴旋体; 8.控制体;9.发电机;10.起动机;ll.蓄电池;12.反重力体;13.反重力锤;14.收放
装置;15.齿条滑车;16.下限位杆;17.下限位碰轮;18.上限位碰轮;19.上限位杆; 20.远齿条;21.换位车;22.换位车滑轮;23.换位车导轨;24.固定柱;25.驱动轮; 26.齿条滑车轴;27.近齿条;28.驱动杆轴;29.驱动杆;30.齿条滑轮;31.齿条滑轮导 轨;32.平衡锤;33.放顶杆轴承;34.收杆弹簧;35.收杆销;36.收杆;37.收放梁; 38.固定钉;39.放杆下轴承;40.放杆上轴承;41.放杆销;42.放杆;43.放杆弹簧; 44.摆杆;45.摆杆弹簧;46.摆杆撑;47.钩杆弹簧;48.钩头;49.钩杆;50.钩摆弹 簧;51.摆杆触头;52.上收放拉线;53.下收放拉线;54.钩杆柱;55.钩座;56.拉线 固定杆;57.放顶杆;58.放顶杆弹簧;59.左收放球;60.右收放球;61.反重力体旋转 轴;62.上旋拉线;63.双槽滑轮;64.下旋拉线;65.迴旋轴;66.迴旋杆;67.迴旋锤; 68.迴旋摆杆;69.下挡片;70.上挡片;71.摆杆轴;72.下啮合拉线;73.上啮合拉线; 74.下控制拉线;75.上控制拉线;76.控制定杆;77.返回弹簧;78.控制摆杆;79.摆 杆扇;80.控制碰轮;81.控制碰杆;82.作功重锤杆;83.作功重锤轴;84.下挡杆;85. 作功角杆;86.碰滑轮;87.碰轮头;88.碰轮轴;89.碰轮销;90.碰轮弹簧;91.碰轮; 92.碰轮固定杆;93.啮合拉线杆;94.介齿轮;95.复位弹簧;96.外齿圈;97.下旋碰 轮;98.上旋碰轮;99.摩擦外圈;100.左复位弹簧;101.左释放杆;102.左撑球;103. 右撑球;104.右释放杆;105.右复位弹簧;106.介轮弹簧;107.介轮轴导轨;108.摩 擦介轮;109.介轮轴;110.制动杆弹簧;111.制动片;112.启动杆;113.制动杆;114. 制动定杆;115.启动拉线;116.启动卡轮;117.启动滑杆;118.启动滑杆柱;119.左释 放杆钉;120.右释放杆钉。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参见图1和图2 。在一个钢制支架1的内表面加工成内齿轮而成为外齿圈96 ,在 外齿圈96的内部用4厘米厚的钢板加工成一个直径2.5米的圆盘为重力盘3,重力盘3 与外齿圈96间隙为2厘米,重力盘3的圆心固定在直径为5厘米长50厘米的输出轴2 上,输出轴2通过两个轴承把重力盘3架在支架1上,在支架1的左下方设置起动机10 和蓄电池ll,在支架l的右下方设置发电机9,分别与输出轴2用皮带相连,起动机IO 的结构与汽车现有的起动机相同,启动后与重力盘3分离。发动机正常运转后发电机发 电再给蓄电池充电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现以一个重力盘上均放两对反重力驱动器4 来描述重力迴旋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参见图3。每个反重力驱动器4由齿条滑车15、下 限位杆16、下限位碰轮17、上限位碰轮18、上限位杆19、远齿条20、换位车21、换位 车滑轮22、换位车导轨23、固定柱24、驱动轮25、齿条滑车轴26、近齿条27、驱动杆
轴28、驱动杆29、齿条滑轮30、齿条滑轮导轨31和平衡锤32所组成,反重力驱动器4 在重力盘3上方时,由于齿条滑车15和换位车21的自重使得换位车滑轮22沿换位车导 轨23下滑,使得远齿条20与驱动轮25啮合,当驱动杆29在作功重锤6下降动力驱动 下,带动驱动轮25顺时针转动,通过介齿轮94和控制体8连接的啮合拉线72和73与 外齿圈96相作用而使重力盘3旋转,参见图9。与此同时,驱动轮25还直接带动反重力 体12工作,参见图4和图5,驱动轮25的轴伸向重力盘3的另一侧成为反重力体旋转轴 61 ,驱动轮25旋转则带动反重力体12旋转,在反重力体12的两端的收放球59和60则 轮换的进出收放装置14的槽中,由于远齿条20和近齿条27的齿数均为驱动轮25的齿 数一半,所以远齿条20和近齿条27与驱动轮25咬和运行一次都只会使反重力体12旋 转180度,也就是使固定在反重力体12 —侧的反重力锤13变换一次远轴和近轴的位置。 反重力驱动器4在重力盘3下方时,靠其自重使其换位车21换位,,使近齿条27与驱动 轮25啮合,此时,作功重锤6虽然仍是下降,但是会使驱动轮25仍向同方向旋转,此 时,作功重锤6虽然在重力盘3上方时已下降到较低位置,但随着重力盘3的旋转到下 方时,作功重锤6又自然变位较高的位置,所以可以再次下降作功,由于此时换位车21 已滑向远轴,近齿条27自动与驱动轮25啮合,作功重锤6下降,使驱动杆29也下降, 由于驱动杆轴28固定在重力盘3上,所以驱动杆29的开口部分拨动齿条滑车15向上移 动,带动近齿条27和驱动轮25顺时针旋转。可见每个反重力驱动器4在重力盘3旋转 一周的时间内,在上方接近垂线时和在下方接近垂线时是各作功一次,虽然每次作功都 是作功重锤6下降作功,但由于换位车21因自重在重力盘3上方和下方的两次换位,致 使远齿条20和近齿条27与驱动轮25啮合变化,实现了驱动轮25间断的同方向旋转, 其中,下限位杆16在下限位碰轮17的作用下使齿条滑车15在重力盘3下方时换位后不 能返回,上限位杆19在上限位碰轮18的作用下使齿条滑车15在重力盘3上方时换位后 也不能返回。碰轮结构见图8所示,其中,上限位碰轮18,下限位碰轮17、下旋碰轮97、 上旋碰轮98和控制碰轮80的结构基本相同。碰轮头87在向左运动时可弯曲,但碰滑轮 86可阻止向右侧动。在齿条滑车15的两侧还装有平衡锤32,其作用是作功重锤6在作 功后在重力盘3上的位置有所移动,而平衡锤32的位置移动正好与其相反,可以起到相 对平衡作用。反重力驱动器4的驱动指令来自控制体8,其结构见图7,控制体8由作功 重锤6、摆杆轴71、下啮合拉线72、上啮合拉线73、下控制拉线74、上控制拉线75、 控制定杆76、返回弹簧77、控制摆杆78、摆杆扇79、控制碰轮80、控制碰杆81、作功 重锤杆82、作功重锤轴83、下挡杆84和作功角杆85所组成。控制体8也是伸縮体5的 一部分,伸縮体5除了在控制体8与驱动杆29之间有一个空腔内装有可以移动的伸縮锤
外,控制体8中作功重锤杆82绕作功重锤轴83来回转动也是伸缩体5的组成部分,它 使作功重锤6像伸縮锤一样,随重力盘3上升时自动移动近轴,而随重力盘3下降时则 移向远轴,产生附加重力矩,控制体8在完成上述功能的同时还提供全部的控制动力, 在控制定杆76上固定有上控制拉线75的外套,其芯线与控制摆杆78相连,上控制拉线 75的另一端与上一个收放装置14的拉线固定杆56相连,其芯线与钩杆49相连。同样, 下控制拉线74,上啮合拉线73,下啮合拉线72的另一端分别与下一个收放装置14的拉 线固定杆56相连,其芯线与钩杆49相连,而上啮合拉线73和下啮合拉线72则与啮合 拉线杆93相连,这样控制体8在重力盘3左下方时,从作功重锤杆82与作功角杆85接 触到脱离而与下挡杆84接触,则经控制碰杆81、控制碰轮80拉动摆杆扇79和控制摆杆 78向下倾斜,从而拉动上述各拉线动作,其中作功角的调整是靠调作功角杆85的长度来 完成的,所谓作功角就是反重力驱动器4的作功重锤下降时与重力盘3过轴心的垂线的 夹角,该夹角越小,重力盘3获得的重力矩越大,但作功重锤6的产生的作功力矩越小, 一般在10度至45度选取。收放装置14的作用是使反重力锤13在远轴与近轴按预定的 规则停留,在重力盘3上升侧时,在近轴停留,在重力盘3下降侧时,在远轴停留,从 而获得持续旋转的重力矩,收放装置14的工作过程是当每次控制体8发出作功指令时, 收放拉线52拉动钩杆49向下移,钩头48钩住钩座55也向下移,此时放顶杆57也向下 移,致使放顶杆轴承33脱离顶住放杆下轴承39的位置,放杆上轴承40在收放球59的 作用下逆时针摆出,收放球59摆出后推动摆杆44上端,使摆杆触头51向左推动钩杆49 的下端,使钩头48脱离钩座55,使放顶杆轴承33立即回位,而不准收放球60进入后再 动,收杆36的作用是只能让收放球59或60进入,而不能反向出去。迴旋体7由作功重 锤6、上旋拉线62、双槽滑轮63、下旋拉线64、迴旋轴65、迴旋杆66、迴旋锤67、迴 旋摆杆68、下挡片69、上挡片70、下旋碰轮97和上旋碰轮98所组成,参见图6。反重 力驱动器4在重力盘3的左上方,作功重锤6下降作功时,装于作功重锤6前端的迴旋 摆杆68也下降,推动上挡片70下移,使上旋拉线62沿着双槽滑轮63中的一个槽拉动 迴旋杆66逆时针摆起并被上旋碰轮98挡住,在反重力驱动器4在右下方时,作功重綞6 又下降作功,此时,迴旋摆杆68推动下挡片69向下移动,下旋拉64沿着双槽滑轮63 中的另一个槽拉动迴旋杆66指向重力盘3的轴心,到位后,又有下旋碰轮97挡住,下 旋碰轮97和上旋碰轮98由于受到换位车21的控制而正常工作。迴旋体7工作动力也可 来自控制体8,介齿轮94传递驱动轮25的能量也可以借用现有离合器的结构来设计,只 不过是控制体8动作时离合器动作,推动重力盘3旋转,反之使介齿轮94离开外齿圈。 参见图10和图11。重力迴旋发动机也可简化成以摩擦传动驱动轮25的作功重锤6
的势能。仍以在一个重力盘3上设置两对反重力驱动器4为例来描述。由于不考虑反重 力体、迴旋体的设置,所以作功角可以在35度至85度内选取。例如,作功角选为45度, 从输出轴2向右划一根水平矢线为零度,此矢线逆时针旋转45度、135度、225度、315 度为4个反重力驱动器4的位置,每个反重力驱动器4在45度和225度时,齿条滑车 15不变化,而在135度时,由于换位车21自重,使得换位车21下降,远齿条20与驱动 轮25啮合,当作功重锤6下降时,驱动杆29拨动齿条滑车轴26顺时针移动,带动驱动 轮25也顺时针转动,变化后的齿条滑车15被上限位碰轮18卡住,上限位杆19不能移 动;在315度时,换位车21又下降到远轴侧,使齿条滑车15的近齿条27与驱动轮25 啮合,此时,作功重锤6虽然仍是下降作功,但由于与驱动轮25啮合的齿条由远轴侧的 远齿条20变为近轴侧的近齿条27,所以仍使驱动轮25顺时针旋转,变化后的齿条滑车 15被下限位碰轮17卡住,下限位杆16不能移动;在45度时,作功重锤6带动作功重缍 杆82绕作功重锤轴83向控制摆杆78转动,最后控制碰轮80进入摆杆扇79并顶住摆杆 扇79,此时,作功重锤6由于弯曲而离重力盘3的输出轴2相对较远;在225度时,反 重力驱动器4的作功重锤6开始向下倾斜倒向下挡杆84,调整作功角杆85的长度可以提 高倾斜起始时间的精度,调整下挡杆84与水平线的角度,使作功重锤6倾倒后与输出轴 2最近,作功重锤6倾倒则使控制碰轮80拉动摆杆扇79和控制摆杆78,于是启动拉线 115被拉,(原控制体8为4根拉线,现简化为2个启动拉线,即拉动在135度和315度 处的启动杆113,参见图11)制动杆113被拉后,制动片111首先被拉成脱离摩擦介轮 107状态,继续拉则拉动启动杆112并带动介轮轴109在介轮轴导轨108内顺时针滑动, 使摩擦介轮107与摩擦外圈99接触,顺时针旋转的驱动轮25通过摩擦介轮107将作功 重锤6下降势能传给摩擦外圈99,反推重力盘3旋转。为了保持摩擦介轮107与摩擦外 圈99接触,在启动杆112的下端设置启动卡轮116,开始启动时,它在启动滑杆117的 斜面上滑动,当摩擦介轮107与摩擦外圈99正好接触时,启动卡轮116正好落入启动滑 杆117的卡槽中,调整摆杆扇79的长度,使启动卡轮116进入启动滑杆U7的卡槽后控 制碰轮80自动脱离摆杆扇79而复原,当作功重锤6下降结束时,左(或右)撑球将左 (或右)释放杆撑开,使启动卡轮116跳出启动滑杆117的卡槽回到斜面上,介轮弹簧 106将摩擦介轮107拉回到与摩擦外圈99脱离的状态。
权利要求
1、 一种重力迴旋发动机,它包括起动机和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在固定支架(l)上的 输出轴(2)上安装至少一个重力盘(3),在重力盘(3)的一侧以输出轴(2)为中心安装至 少两对反重力驱动器(4),每个反重力驱动器(4)的近轴区通过伸縮体(5)装有作功重 锤(6),在重力盘(3)的远轴区装有迴旋锤(67)可在近远轴之间移动的迴旋体(7)和反 重力锤(13)可在近远轴之间移动并受收放装置(14)控制的反重力体(12),在伸縮体(5) 与作功重锤(6)之间装有自动完成转换控制的控制体(8),在控制体(8)的作用下,反 重力驱动器(4)的驱动轮(25)通过介齿轮(94)向外齿圈(96)传递作功重锤(6)势能。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迴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重力驱动器(4)由齿 条滑车(15)、下限位杆(16)、下限位碰轮(17)、上限位碰轮(18)、上限位杆(19)、远 齿条(20)、换位车(21)、换位车滑轮(22)、换位车导轨(23)、固定柱(24)、驱动轮(25)、 齿条滑车轴(26)、近齿条(27)、驱动杆轴(28)、驱动杆(29)、齿条滑轮(30)、齿条滑 轮导轨(31)和平衡锤(32)所组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迴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伸縮体(5)由驱动杆(29) 与作功重锤(6)间的连接空腔和其中的伸縮锤所组成。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迴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迴旋体(7)由作功重锤 (6)、上旋拉线(62)、双槽滑轮(63)、下旋拉线(64)、迴旋轴(65)、迴旋杆(66)、迴 旋锤(67)、迴旋摆杆(68)、下挡片(69)、上挡片(70)、下旋碰轮(97)和上旋碰轮(98) 所组成。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迴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重力体(12)由反重 力锤(13)、左收放球(59)、右收放球(60)和反重力体旋转轴(61)所组成。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迴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放装置(14)由放顶 杆轴承(33)、收杆弹簧(34)、收杆销(35)、收杆(36)、收放梁(37)、固定钉(38)、放 杆下轴承(39)、放杆上轴承(40)、放杆销(41)、放杆(42)、放杆弹簧(43)、摆杆(44)、 摆杆弹簧(45)、摆杆撑(46)、钩杆弹簧(47)、钩头(48)、钩杆(49)、钩摆弹簧(50)、 摆杆触头(51)、上收放拉线(52)、下收放拉线(53)、钩杆柱(54)、钩座(55)、拉线固 定杆(56)、放顶杆(57)和放顶杆弹簧(58)所组成。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迴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体(8)由作功重锤 (6)、摆杆轴(71)、下咬合拉线(72)、上咬合拉线(73)、下控制拉线(74)、上控制拉 线(75)、控制定杆(76)、返回弹簧(77)、控制摆杆(78)、摆杆扇(79)、控制碰轮(80)、 控制碰杆(81)、作功重锤杆(82)、作功重锤轴(83)、下挡杆(84)和作功角杆(85)所组 成。
8、 根据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重力迴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碰轮(91)由碰滑 轮(86)、碰轮头(87)、碰轮轴(88)、碰轮销(89)、碰轮弹簧(90)和碰轮固定杆(92) 所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重力迴旋作功实现反重力系统的重力迴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一根与起动机和发电机连动的输出轴上固定至少一个重力盘,在重力盘上以输出轴为中心固定至少两对反重力驱动器,由于作功重锤在重力盘旋转一周时间内两次作功并使驱动轮同方向旋转,加之反重力锤、伸缩锤、迴旋锤在重力盘上升侧时移至近轴端,在下降侧时移至远轴端,从而使重力盘持续旋转,可广泛用于发动机涉及的领域。
文档编号F03G3/00GK101122284SQ20061010432
公开日2008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8日
发明者武 孟 申请人:武 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