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润滑回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7820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引擎润滑回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 一 种四行程引擎的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以手持方式进行作业的户外动力机具种类繁多,例如割草机、剪枝机、锯 木机或其它农工业用的小型机动器具等,早期这些机具以二行程引擎为其主要 动力来源,但由于二行程引擎容易发生燃烧不完全与未燃烧的燃料径行排放等
问题,且其排气中含有大量碳氢化合物(HC, Hydrocarbon)的污染源,造成 二行程引擎机具使用的过程中,会衍生使环境空气品质恶化的弊端,因此,在 环保法规的要求下,无废气污染问题的四行程引擎已逐渐取代二行程引擎,成 为便携式作业机具的动力来源。
为使四行程引擎可顺畅动作,需以适量机油润滑各部零件,且手持式动力 机具在作业时,为符合工作要求,必须在各种角度下操作,因此,为使机具作 业范围不受限,四行程引擎需配合上述作业特性,而设计成在任何角度下,引 擎都能得到机油润滑,而可供随意翻转使用。
公知四行程引擎主要由曲轴室、凸轮轴室、摇臂室以及润滑油室等基本机 件所组成,润滑油室储存有润滑油,引擎的润滑系统运作时需先将液态的润滑 油液雾化成气液态的油雾,并将油雾送至凸轮轴室与摇臂室中以滋润各引擎组 件。其中,液态润滑油雾化成气液态的润滑油雾,并传送至各引擎组件的过程 包含下列方式利用设置于曲柄轴上的正时机构,将润滑油借曲轴箱的负压由 润滑油室吸入曲轴箱中,再利用曲轴配重块的高速转动,将油液打散成油雾状 态,并在活塞的下降行程中,将此油雾压送至各运动机构;借由设置于曲柄轴 上且深入润滑油室内的油瓢的高速旋转运动,将润滑油室内的润滑油打散成油雾状态,在活塞的上升的行程中,将此油雾吸入曲轴箱中,再利用活塞的下降 行程时产生的正压,将油雾压送至各运动机构;在润滑油室设置吸油气管,并 在吸油气管管壁开设两个或两个以上吸油孔,借以吸取润滑油室中的润滑油, 运转时先借由活塞上升所产生的负压,使吸油气管内的润滑油迅速雾化,并进 入曲轴室中,待活塞下降时,曲轴室中的油雾便可送至凸轮轴室中,以润滑各 机件。
上述方式都需在引擎中再增设使润滑油雾化的装置(曲轴配重块、油瓢与 吸油气管),这些装置除增加引擎的制造成本,也加重引擎整体负重,造成搡作 者使用上的不便,而为驱使这些装置运作,引擎系统还需输出一部分动力供其
使用,造成引擎输出功率的额外消耗;此外,当机具中的结构越复杂,所含零
组件越多时,也代表整个机具可能损坏的故障机率也越高,例如为使润滑油室 中所设吸油气管在任何角度下都可吸取到润滑油,便需使吸油气管的管线延伸 布满于润滑油可到之处,使吸油气管不论在何种作业角度下,都有一部分的管 路浸于润滑油液面下,以确保吸油气管时时都可吸取到润滑油。然而,此种设 计复杂且管线繁多的吸油气管管路,易因众多回路中的一个管路堵塞不顺畅, 而影响油雾的产生,使油雾无法正常循环至引擎的各主要机件,造成机件缺乏 油雾滋润而损坏。另一方面,当送至引擎各零件组的润滑油液过多时,也会造 成这些零组件的负担,同时造成润滑油的浪费与损耗。因此,若能研发构造简 易、不额外消耗引擎输出功率且可将适量润滑油液送至引擎各部位并可有效回 收多余润滑油液的润滑系统,将更有利于小型轻量与高功率输出的小型泛用四 行程引擎的应用。
为改善公知四行程引擎润滑系统中,雾化润滑油与润滑系统增设的机件过 于繁多造成故障率提升、成本增加且必须额外提供其动力的缺点,并解决润滑 油液过多所引起的前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引擎润滑回路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擎润滑回路装置,低成本、 低故障率且润滑油损耗量少并无需额外动力输出。
本发明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包含曲轴室、单向闽室、润滑油室、凸轮连 动机构室、摇臂室、润滑油回收区、至少一个第一分歧管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分 歧管;其中,该曲轴室为由曲轴箱、汽缸的内部与活塞下方所构成的空间;润
滑油室为储存有润滑油的密闭空间;单向阀室与曲轴室相接设,且单向阀室借
由回油气管而与润滑油室相连通,单向阀室另接设有第一分歧管,且单向阀室
内设置有单向阀;第一分歧管连通于单向阀室与和凸轮连动机构室相接设的送
气管之间,该第一分歧管一端与该单向阀室相连通,其另一端连通于该送气管
管壁上,且第一分歧管与送气管管壁的接设处或其附近设置有第一文氏管;第
二分歧管接设于曲轴室与设置于凸轮连动机构室下方的凸轮轴室之间,第二分 歧管上并连通设有吸油通道与第二文氏管,吸油软管一端容置于润滑油室并在 其润滑油吸入口处接设有配重件,该吸油软管通过该配重件的重量,当引擎在 任何角度下都可自由挠曲,并且该吸油软管的吸入口所在位置保持于润滑油液 面下。
此外,摇臂室上方的汽缸头盖与回收通道盖间设置有润滑油回收区,其包 含至少一个润滑油回收室,且该润滑油回收室相互连通,在润滑油回收区相对
于摇臂室的上下左右各对角角落处开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为孔洞或通管的回 收通道,且无论引擎处于何种操作角度,至少会有一个回收通道可吸取过剩的
油雾及凝结往下沉积的油液;润滑油回收区一端接设有润滑油回收总管,润滑 油回收总管一端则与曲轴室相接设,因此,吸入润滑油回收区中的润滑油,可 通过润滑油回收总管而回收至曲轴室内。此外,润滑油回收区与摇臂室间设置 有油气分离室,其内设置有具有吸油功效的多孔性部件,且油气分离室靠近摇 臂室该侧开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油气分离室通孔,借以使摇臂室中过剩的润滑 油雾可经过该油气分离室通孔而进入油气分离室内,并借由多孔性部件吸附润滑油雾中所含油液,而其所吸附的润滑油液可借由邻近多孔性部件的该回收通 道而进入润滑油回收区中。
在活塞下降的过程中,曲轴室内的润滑油雾会进入单向阀室中,大部分润 滑油雾会前进至润滑油室,少部分的润滑油雾会经过第 一分歧管并进入第 一 文 氏管,再借第一文氏管的结构与多孔性吸油材质特性,吸附通过的润滑油雾中 所含油液;另一方面,进入润滑油室内的润滑油雾,因其流速的突然降低,会 在润滑油室内将油气与油液分离,分离出的油气经由送气管而通过第 一文氏管, 再借由第一文氏管的雾化作用,雾化留滞于可吸油的多孔性部件上的油液,并 配合活塞下降所产生的正压,进而将含有适量油液的润滑油雾送至凸轮连动机 构室及摇臂室中各机件组处。
在活塞上升的过程中,会在曲轴室形成负压并产生吸力,使得凸轮轴室中 过剩的润滑油雾与凝结的润滑油液吸入第二分歧管,此时吸油软管也会因曲轴 室负压,而将润滑油室中的润滑油液经吸油通道吸入第二分歧管中,这些润滑 油雾与润滑油液再借由第二文氏管的雾化作用以及活塞上升所产生的负压,进
而将细微化的润滑油雾回收至曲轴室中;此外,由凸轮连动机构室进入摇臂室
中的润滑油雾则因活塞继续往上运动所产生的吸力,经回收通道被吸入润滑油 回收区中,而摇臂室内的部分油雾可以经过油气分离室通孔进入油气分离室中, 并借由油气分离室所设多孔性部件吸附润滑油雾中所含油液,此油液会进一步 经由设置于多孔性部件附近的回收通道而进入润滑油回收区,润滑油回收区中 所有被回收的润滑油会汇集进入润滑油回收总管,最后回收至曲轴室中。而当 活塞再次进行往下行程时,可将第二分歧管与润滑油回收总管所回收的润滑油 雾与油液再度从曲轴室压送至单向阀室,从而完成整个引擎的润滑循环。另一
方面,在油气分离室内所分离出的油气,则随吹出气体(Blow-by Gas)经呼吸 管排至空气滤清器中,在引擎的进气行程时,随外界的空气吸入燃烧室内。
借由本发明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可利用简单且无需额外动力驱动的组成构 件而使润滑油雾化,并可将含适量润滑油液的润滑油雾送至引擎各部零件组处, 且过剩的润滑油雾与凝结的润滑油液除可借由润滑油回收区而回收至曲轴室中,也可经由分歧管的设置辅助引导部分润滑油回收至曲轴室内,以减轻润滑 油回收区的负担,并可使各部零组件无过多润滑油残留,同时减少润滑油的损 耗,且简化后的引擎构件可降低引擎组设成本、不会过度增加引擎整体负重并 减少故障率,也满足360度作业需求,大幅增进小型轻量四行程引擎的实用性。 借由本发明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可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分歧管与文氏管所 构成的简易润滑油雾化装置及辅助回收装置,达到低成本、低故障率且润滑油 损耗量少并无需额外动力输出的有益效果。


图l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的截面示意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中所设单向阀的示意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在活塞上升时,润滑油经过吸油通
道、第二分歧管以及第二文氏管而进入曲轴室的示意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中所设润滑油回收区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在活塞下降时润滑油移动路径的
示意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在活塞上升时润滑油移动路径的 示意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在正立状态时活塞上升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在倒立状态时活塞上升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中凸轮连动机构室装设顶 置凸轮轴型(OHC)引擎与活塞下降时润滑油移动路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曲轴室
11 曲轴箱 12 通孔 13 曲轴 131 轴承132油封14连杆
15活塞
20单向阀室
21单向阀211限制板
212弹性件22回油气管
30润滑油室
40凸轮连动机构室
41凸轮轴室411引导壁
42送气管43顶杆
431顶杆通道432顶杆通道入口
44凸轮轴441凸轮
442减速齿轮443凸轮
444减速皮带轮45凸轮从动件
46齿轮47皮带
50摇臂室
51摇臂机构组511摇臂
512汽门513汽门弹簧
60第一分歧管
61第一文氏管
70第二分歧管
701第二分歧管入口71第二文氏管
72吸油通道73吸油软管
731配重件
80汽缸头盖
81汽缸体82回收通道盖
83润滑油回收区831润滑油回收室
832回收通道84润滑油回收总85油气分离室 851 多孔性部件
852 油气分离室通孔 86 呼吸管 87 燃烧室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配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下述所列举的实施例用以 阐明本发明,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在不脱离 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 专利要求书所界定范围为准。
请同时参阅图1与图2,图l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的截面示意 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本发明 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包含曲轴室IO、单向阀室20、润滑油室30、凸轮连动机 构室40、摇臂室50、至少一个第一分歧管60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分歧管70,其中, 单向阀室20与曲轴室IO及润滑油室30相连通,第一分歧管60连通于单向闽室20 与接设于凸轮连动机构室40的送气管42之间,第一分歧管60与送气管42管壁的 接设处或其近旁设置有第一文氏管61;第二分歧管70接设于曲轴室10与位于凸 轮连动机构室40下部的凸轮轴室41之间,在第二分歧管70上设置有第二文氏管 71,且第二分歧管70可借由吸油通道72而与吸油软管73相连通,吸油软管73 — 端容置于润滑油室30并在润滑油吸入口端接设有配重件731,借以使吸油软管73 的吸入口总保持在润滑油液面下;在活塞15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可借由这些 构造简易的分歧管与文氏管的设置,调整油雾所含油液量,并加强回收过剩的 油雾,而将含适量油液的油雾送至凸轮连动机构室40与摇臂室50,达到润滑油 损耗量少、低成本及低故障率的目的,且可满足360度全方位使用的作业需求。
曲轴室IO,其为由曲轴箱U和汽缸体81的内部与活塞15下方所形成的密闭 空间,曲轴室10底面开设有可与单向阀室20连通的通孔12,曲轴室10内设置有 曲轴13,且曲轴13两端分别套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轴承131与油封132,借以使 曲轴13可在曲轴室10内旋转运动;此外,曲轴13接设有连杆14,连杆14另一端则与活塞15相接设,借由曲轴13的旋转运动,可让活塞15产生上升或下降的运 动,而在曲轴室10内形成具有吸引力的负压以及具有推挤力的正压,借以使润 滑油可在引擎中循环。
单向阀室20,其设置于曲轴室10下方,并借由通孔12与曲轴室10相连通, 单向阀室20底面连通接设有回油气管22,回油气管22 —端延伸容置于润滑油室 30中,并连通单向阀室20与润滑油室30;单向阀室20内设置有单向阀21 ,单向 阀21由限制板211与接设于限制板211上的弹性件212所组成,借以当活塞15下降 时,来自于曲轴室10的润滑油雾会因活塞15下降产生的推挤力,而推开单向阀 21中的弹性件212,让润滑油雾进入单向闽室20,并被引导向下通过回油气管22, 压送至润滑油室30,而当活塞15到达下死点位置后,往上升时,单向阀21又恢 复原闭锁状,以避免润滑油雾自润滑油室30被吸回曲轴室10中;且当润滑油雾 自曲轴室10压送至润滑油室30的过程中,单向阀室20中小部分润滑油雾则进入 与单向阀室20相连通的第一分歧管60中(请参阅图3)。此外,弹性件212的材 质可为簧片或任何具有弹性的材质,且单向阀21的结构并不以此为限,凡是可 在曲轴室10内产生正压时,将油雾传送至单向阀室20与润滑油室30内,并在曲 轴室10内产生负压时,限制油雾由单向闽室20与润滑油室30内吸入曲轴室10内 的构造都可应用于此。
润滑油室30,其为设置于单向阀室20近旁的密闭空间,并可借由回油气管 22而与单向阀室20相连通。润滑油室30储存有液态的润滑油液,当活塞15下降 时,曲轴室10中的润滑油雾可自单向阀室20经回油气管22而送至润滑油室30中, 且由于润滑油室30的容积远大于单向阀室20,润滑油雾的流速在进入润滑油室 30后会瞬间急速下降,此时会使得润滑油雾中所含比重较重的油液部分,下落 回收于润滑油液中,而在润滑油液液面上,则留有润滑油雾中所含比重较轻的 油气部分,该油气会因润滑油室30内部增高的压力,而被推送至送气管42内。 此外,回油气管22的出口可设置于接近该润滑油室30的中心部位处。
凸轮连动机构室40,其为由位于凸轮连动机构室40下半部的凸轮轴室41与 位于凸轮连动机构室40上半部的顶杆通道431所共同构成的空间,而顶杆通道入口432设置于凸轮轴室41与顶杆通道431的连通处。凸轮连动机构室40内容置有 顶杆43、凸轮轴44与凸轮从动件45等零件,凸轮轴44由凸轮441与减速齿轮442 一体组成,其中,凸轮441可连动凸轮从动件45,减速齿轮442可借由与前述曲 轴13相接设的齿轮46而被驱动;凸轮连动机构室40的一端与摇臂室50连通,其 另一端接设有送气管42,此送气管42的一端容置于润滑油室30中,借以在活塞 15的下降过程中,使润滑油室30所产生的润滑油气可经送气管42而往凸轮连动 机构室40方向输送。另一方面,送气管42的入口可设置于接近润滑油室30的中 心部位处,借以使此入口位置不论引擎在任何角度下运作都可保持在润滑油液 面之上,而不让润滑油液流入送气管42中。此外,借由减速齿轮442的旋转运动 与凸轮连动机构室40内的凸轮轴室41内所设置的引导壁411,可将凸轮轴室41 内的润滑油雾引导并集中至顶杆通道入口432与第二分歧管入口701附近,以强 化润滑油雾的输送与回收功效,并引导润滑油雾传送至该摇臂室50。而依凸轮 轴44的配置与减速方式,引擎种类可包括在凸轮连动机构室40内容置有顶杆43、 凸轮441、减速齿轮442与凸轮从动件45等机件的顶置汽门(OHV, Over Head Valve)挺杆型引擎,以及在凸轮连动机构室40内容置有凸轮443、减速皮带轮 444与皮带47 (请参阅图IO)等机件的顶置凸轮轴(OHC, Over Head Camshaft ) 型引擎。
摇臂室50,其为由汽缸头盖80与汽缸体81结合而成的空间,摇臂室50内容 置有摇臂机构组51,摇臂机构组51由摇臂511、汽门512与汽门弹簧513等机件所 组成,摇臂机构组51借由顶杆43与凸轮从动件45连动,并可通过与凸轮从动件 45相接设的凸轮441的时序控制,而配合活塞15的工作行程,达到进、排气正时 的控制。
第一分歧管60,其设置于单向阀室20与送气管42之间,并可连通单向阀室 20与送气管42,且第一分歧管60与送气管42管壁的接设处或其附近设置有第一 文氏管61,第一文氏管61的材质为可吸附油液的多孔性部件,此外,第一分歧 管60的装设数量不限定为一个,其可视引擎润滑回路装置的需求而增设。因此, 当活塞15下降时,单向阀室20内的小部分润滑油雾便会经过第一分歧管60,进入第一文氏管61,再借由第一文氏管61的结构与材质特性,吸附通过的润滑油
雾中所含的油液,且被吸附的润滑油液会与经由送气管42而通过第一文氏管61 的润滑油气混合,再借由第一文氏管61的雾化作用,进而将含有适量油液的细 微化润滑油雾送至凸轮轴室41 。
第二分歧管70,其设置于曲轴室10与凸轮轴室41之间,并可连通曲轴室IO 与位于凸轮连动机构室40下半部的凸轮轴室41,第二分歧管70设置于凸轮轴室 41这一端的第二分歧管入口701,位于凸轮轴室41与顶杆通道入口432的近旁, 借以在活塞15上升时,使凸轮连动机构室40中过剩的润滑油雾可进入第二分歧 管70中,并回收至曲轴室10中,避免过多的润滑油雾与凝结的油液残存于凸轮 连动机构室40与摇臂室50的这些机组件上,造成润滑油的损耗,同时也可减轻 其它润滑油雾回收机构的负担;此外,第二分歧管70的装设数量不限定为一个, 其可视引擎润滑回路装置的需求而增设。另外,第二分歧管70上设置有第二文 氏管71并与吸油通道72接设,此吸油通道72进一步接设有吸油软管73,吸油软 管73的 一端延伸容置于润滑油室30内,并可借由吸油软管73在其润滑油吸入口 端所设的配重件731,借由该配重件731的重量,使引擎在任何角度下,该吸油 软管73都能自由挠曲,而使吸油软管73的吸入口随时保持于润滑油液面之下, 而可随时吸取到油液。借由活塞15上升过程所产生的负压吸力,部分过剩的润 滑油雾会回收进入第二分歧管70中,且吸油软管73也同时吸取润滑油室30中所 储存的润滑油液,经吸油软管73与吸油通道72而吸入第二分歧管70中(请参阅 图4),第二分歧管70中的润滑油雾与吸油通道72中的润滑油液可借由第二文氏 管71的雾化作用以及活塞15上升所产生的负压,进而将细微化的润滑油雾送至 曲轴室10中。
请继续参阅图l、图2并同时参阅图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引擎润滑回路 装置中所设润滑油回收区的示意图。除上述第二分歧管70的回收管道外,在摇 臂室50上方的汽缸头盖80与回收通道盖82之间设置有润滑油回收区83,此润滑 油回收区83由汽缸头盖80与回收通道盖82之间所分隔出的至少 一个润滑油回收 室831所组成,且这些润滑油回收室831之间可相互连通,润滑油回收区83与摇臂室50为完全相隔的两个独立空间,两个独立空间仅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回收通
道832相连通,这些回收通道832为在润滑油回收区83相对于摇臂室50的上下左 右各对角角落处所开设的孔洞或通管,且无论引擎处于何种操作角度,至少会 有一个回收通道832可吸取过剩的油雾及凝结往下沉积的油液,以满足360度均 可回收摇臂室50内润滑油的需求。润滑油回收区83的一端接设有润滑油回收总 管84,润滑油回收总管84的一端则与曲轴室10相接设,借以连通润滑油回收区 83与曲轴室10,因此,在活塞上升产生负压时,可使摇臂室50内剩余的润滑油 雾与油液经由各回收通道832,进入润滑油回收区83中,再汇集至润滑油回收总 管84,进而吸入曲轴室10内。此外,润滑油回收区83与摇臂室50之间可设置油 气分离室85,油气分离室85内设置有具有吸油功效的多孔性部件851,且油气分 离室85靠近摇臂室50的该侧开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油气分离室通孔852,也可开 设一个油气分离室通孔852,从而使摇臂室50中过剩的润滑油雾可经过油气分离 室通孔852而进入油气分离室85内,并借由多孔性部件851吸附润滑油雾中所含 油液,而其所吸附润滑油液可借由邻近多孔性部件851的这些回收通道832而吸 入润滑油回收区83中,再通过润滑油回收总管84,最后回收至曲轴室10内。而 在油气分离室85内所分离出的油气,则随吹出气体(Blow-byGas)经呼吸管86 排至空气滤清器中,在引擎的进气行程时,随外界的空气吸入燃烧室87 (请参 阅图l)内。
请参阅图6,该图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在活塞下降时润滑油 移动路径的示意图。在活塞15下降的行程中,会缩减曲轴室10的容积,而形成 正压并产生推力,促使曲轴室10中的润滑油雾进入单向阀室20中,并因回油气 管22的管径与第一分歧管60管径的大小差异,使大部分的润滑油雾经回油气管 22被推挤进入润滑油室30中,少部分的润滑油雾则进入第一分歧管60中。进入 润滑油室30的润滑油雾,会因润滑油雾的流速在瞬间急速下降,使得润滑油雾 中所含比重较重的油液部分,自动落下回收于润滑油液中,而在润滑油室中的 润滑油液液面上,则留有润滑油雾中所含比重较轻的油气部分,该油气会因润 滑油室30内部增高的压力,而被推送至送气管42内,并朝凸轮连动机构室40方向移动;通过第 一分歧管60的润滑油雾会进入由吸油性多孔性材质所构成的第
一文氏管61,此时,来自送气管42的润滑油气也会通过第一文氏管61,并与第 一文氏管61所吸附的油液混合并将其雾化,再送至凸轮连动机构室40的各零组 件处,进而送至摇臂室50中的各机件组上,使这些零件可得到含有适量油液的 润滑油雾的润滑。
请同时参阅图7、图8与图9,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在活 塞上升时润滑油移动路径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在 正立状态时活塞上升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在倒立 状态时活塞上升的示意图。当活塞15上升时,曲轴室10的容积扩大,而形成负 压并产生吸力,使得凸轮连动机构室40中过剩残留的润滑油雾与凝结的润滑油 液可有效被吸入第二分歧管70中,且此时吸油软管73也会因负压(吸力)而吸 取润滑油室30所储存的润滑油液,而其所吸取的润滑油液会经由与吸油软管73 接设的吸油通道72而进入第二分歧管70中,再借由第二文氏管71的雾化作用以 及活塞15上升所产生的负压,进而将细微化的润滑油雾送至曲轴室10中。此外, 当活塞15继续往上升的过程中,由凸轮连动机构室40进入摇臂室50中的润滑油 雾及润滑油液可经回收通道832进入润滑油回收区83所设润滑油回收室831中; 且部分润滑油雾可进入油气分离室85中,并借由其所设多孔性部件851吸附润滑 油雾中所含的油液,此油液会经由开设于多孔性部件851近旁的回收通道832吸 入润滑油回收区83;此时润滑油回收区83中的所有润滑油雾与润滑油液,会因 曲轴室IO中负压所产生的吸力而汇集进入润滑油回收总管84,最后回收至曲轴 室10中。而当活塞15再次进行往下的行程时,可将第二分歧管70与润滑油回收 总管84所回收的润滑油雾与油液再度从曲轴室10压送至单向阀室20,从而完成 整个引擎的润滑循环。另一方面,由于吸油软管73容置于润滑油室30的该端接 设有配重件731,可使吸油软管73的润滑油吸入口所在位置随时保持于润滑油液 面之下,因此不论引擎在何种角度下动作,吸油软管73随时都可吸取到润滑油 液。
综上所述,利用本发明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可在活塞上升与下降的过程中,将含有适量油液的润滑油雾送至引擎中需润滑的各零组件处,并可借由第二分
歧管70、润滑油回收区83、油气分离室85与润滑油回收总管84将过剩的润滑油 雾与润滑油液回收至曲轴室10中,以避免过多润滑油造成零组件的负担及润滑 油的损耗;且整个润滑油循环过程中,都无需额外输出动力以驱动润滑油的雾 化或回收,同时引擎也符合使用需求可在360度全方位作业,使小型轻量引擎的 应用范围更广泛且使用更便利。
权利要求
1、一种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曲轴室,该曲轴室为由曲轴箱、汽缸的内部与活塞下方所构成的空间;润滑油室,其为储存有润滑油的密闭空间;单向阀室,该单向阀室连通接设于该曲轴室与该润滑油室之间,该单向阀室内设置有单向阀,该单向阀室一端连通接设有回油气管,该回油气管一端延设于该润滑油室内;凸轮连动机构室,该凸轮连动机构室内设置有凸轮轴室,该凸轮轴室一端连通接设有送气管,该送气管一端延设于该润滑油室内,该送气管连通该凸轮轴室与该润滑油室;摇臂室,该摇臂室与该凸轮连动机构室相连通;至少一个第一分歧管,该第一分歧管一端与该单向阀室相连通,其另一端连通于该送气管管壁上,该第一分歧管与该送气管管壁的接设处或其近旁设置有第一文氏管;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分歧管,该第二分歧管连通接设于该凸轮轴室与该曲轴室之间,该第二分歧管上并连通设有第二文氏管与吸油软管,该吸油软管一端容置于该润滑油室中并接设有配重件,该吸油软管通过该配重件的重量,当引擎在任何角度下都可自由挠曲,并且该吸油软管的吸入口所在位置保持于润滑油液面下。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文氏 管由可吸附油液的多孔性部件所构成。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软管 借由吸油通道而与该第二分歧管相接设。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摇臂室近 旁设置有润滑油回收区,该润滑油回收区包含至少一个润滑油回收室,该润滑油回收区 一 端接设有润滑油回收总管,该润滑油回收总管 一 端则与该曲轴室相 接设。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回收区与所述摇臂室为相隔的独立空间。
6、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 回收区开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回收通道,该回收通道连通所述润滑油回收区与 所述摇臂室。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回 收区与该摇臂室之间设置有油气分离室,该油气分离室与所述回收通道相连通。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 室内开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摇臂室相连通的油气分离室通孔。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 室内设置有可吸附润滑油液的多孔性部件。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连 动机构室设置有减速齿轮与引导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引擎润滑回路装置,在曲轴室连通接设有单向阀室,单向阀室并接设有第一分歧管,第一分歧管又与第一文氏管相接设,第一文氏管连通于与凸轮连动机构室相接设的送气管间;凸轮连动机构室下方的凸轮轴室与曲轴室间设置有第二分歧管,第二分歧管上设有第二文氏管,第二文氏管与吸油通道相连设,吸油通道的另一端与吸油软管连通,吸油软管一端容置于润滑油室并接设有配重件。活塞下降时,部分油雾进入第一分歧管而送至第一文氏管,再与来自润滑油室的油气雾化混合成具有适量油液的细微油雾进入凸轮连动机构室与摇臂室内润滑各运动机件;活塞上升时,曲轴室内产生的负压将油液吸入第二文氏管中并与第二分歧管中流动的油雾雾化后回收至曲轴室。
文档编号F01M13/02GK101619666SQ20081013593
公开日2010年1月6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3日
发明者林思亮 申请人:林思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