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曲轴滚针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0777阅读:629来源:国知局
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曲轴滚针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摩托车发动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曲轴滚针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三轮摩托车具有轻便灵活,价格低廉,适于载重等优点,因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同时也促使三轮摩托车发动机越来越往大排量方向发展,此外,由于热负荷高、车辆重载、道路条件差、风沙大、工作条件苛刻等原因,使得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故障率也很高,因此,如何降低三轮摩托车车发动机故障率成为了各大发动机厂家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在所有故障中,发动机曲轴问题首当其冲,而由于润滑引起的曲轴滚针轴承卡滞或磨损是导致发动机曲轴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受现有结构限制,发动机润滑油从右曲柄中心油道孔进入曲柄销后,由曲柄销的油道孔直接进入滚针,对滚针进行润滑,一旦润滑油中存在细微颗粒,会直接引起滚针卡滞等问题,从而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曲轴滚针润滑结构,用于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曲柄连杆组合中曲轴滚针的润滑。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曲轴滚针润滑结构,包括左曲柄、右曲柄和连杆,左曲柄和右曲柄之间连接有曲柄销,所述连杆端部套设在该曲柄销上,该连杆端部与曲柄销之间设有曲轴滚针,所述右曲柄上设有曲柄润滑油道,曲柄销上设有曲柄销润滑油道,并通过供油孔与曲柄润滑油道连通,所述曲柄销润滑油道的敞口端通过第一油道塞密封,该曲柄销润滑油道中设有向曲轴滚针供给润滑油的油道孔,其关键在于:所述曲柄销润滑油道内在供油孔与油道孔之间安装有第二油道塞,所述供油孔位于第一油道塞和第二油道塞围成的型腔内,该第二油道塞上开设有润滑油过孔。

润滑油经曲柄润滑油道进入曲柄销润滑油道后,首先进入第一油道塞和第二油道塞围成的型腔中,而不会直接供给到曲轴滚针位置,发动机工作时,在离心力作用下,型腔内润滑油中的颗粒会堆积在型腔外表面,即曲柄销润滑油道内壁上,洁净的润滑油通过润滑油过孔及油道孔进入曲轴滚针,对滚针进行润滑,由于对润滑油进行了二次过滤,极大改善了曲轴滚针的润滑环境。

所述润滑油过孔沿远离左曲柄和右曲柄旋转轴线方向偏离第二油道塞中心,由于发动机工作时,润滑油也会在离心力作用下向曲柄销润滑油道外缘运动,该结构能够确保润滑油顺利流入润滑油过孔,经油道孔进入曲轴滚针位置。

为保证第二油道塞的可靠安装,所述曲柄销润滑油道在第二油道塞安装位置设有限位凸台。

所述第一油道塞和第二油道塞均与曲柄销润滑油道过盈配合,以方便装配并确保油道密封性能。

有益效果: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曲轴滚针润滑结构,能够对进入曲轴滚针前的润滑油进行再次过滤,防止润滑油中的颗粒杂质流入曲轴滚针,极大改善了曲轴滚针的润滑环境,有效降低了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故障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曲柄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曲轴滚针润滑结构,包括左曲柄1、右曲柄2,和连杆3,左曲柄1和右曲柄2之间连接有曲柄销4,连杆3端部套设在该曲柄销4上,该连杆3端部与曲柄销4之间设有曲轴滚针5。

右曲柄2中心沿轴向设置曲柄润滑油道21,曲轴销4上相应设有曲轴销润滑油道41,结合图2可以看出,该曲轴销润滑油道41沿曲轴销4中心贯穿至曲轴销4右端端部,并通过第一油道塞6密封,曲轴销润滑油道41上设有连通至曲柄润滑油道21的供油孔42以及向曲轴滚针5供给润滑油的油道孔43,在供油孔42和油道孔43之间安装有第二油道塞7。

第一油道塞6和第二油道塞7均采用过盈方式压装在曲轴销润滑油道41内,在该第一油道塞6和第二油道塞7之间形成一型腔,供油孔42位于该型腔内,而油道孔43则位于该型腔外,在第二油道塞7上设有能够使润滑油通过的润滑油过孔71,由曲柄润滑油道21进入曲轴销润滑油道41内的润滑油先流入第一油道塞6和第二油道塞7围成的型腔内,再经润滑油过孔71流入油道孔43一侧,进入曲轴滚针5进行润滑。

曲柄销润滑油道41在第二油道塞7安装位置设有向内凸出的限位凸台44,以保证第二油道塞7的可靠安装,第二油道塞7结构与第一油道塞6结构大致相同,均采用钢质材料制成,第二油道塞7上的润滑油过孔71向远离左曲柄1和右曲柄2旋转轴线的方向偏离第二油道塞7中心。

发动机正常工作时,润滑油自曲柄润滑油道21流入曲柄销润滑油道41中第一油道塞6和第二油道塞7围成的型腔内,在离心力作用下,颗粒杂质被堆积在型腔外壁上,而洁净的润滑有则从润滑油过孔71和油道孔43流入曲轴滚针5处对曲轴滚针5进行润滑。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发明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