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空气滤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9478阅读:63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滤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的空气滤芯。



背景技术:

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吸进大量的空气,如果空气不经过滤清,空气中悬浮的尘埃被吸入气缸中,就会加速活塞组以及气缸的磨损。较大的颗粒进入活塞与气缸之间,会造成严重的“拉缸”现象,这在干燥多沙的工作环境中尤为严重。因为我们需要在化油器或进气管的前方安装空气滤清器,滤除空气中灰尘、沙粒的作用,保证气缸中进入足量、清洁的空气。空气滤芯器多为用于去除空气中的杂质,其基本由壳体和滤芯组成。目前所使用的空气滤芯的结构包括上端盖和下端盖,上端盖上设置有通气孔,上端盖与下端盖之间设置有均匀折叠成锯齿状的柱状滤布,柱状滤布与上端盖、下端盖围合成一个过滤腔,过滤腔内设置与柱状滤布相抵的支撑件,其中支撑件起到支撑连接上端盖与下端盖的作用。其工作原理是:位于空气滤芯外部的污浊空气,通过滤布和支撑件从空气滤芯的外部进入过滤腔,然后从通气孔排出,污浊空气在经过滤布时受到滤布的过滤作用,污浊空气中的污浊物被滤布吸附,从而使污浊空气变得清洁。然而现有的空气滤芯在工作时压力不均匀,容易使空气滤芯毁坏,同时不能达到恒温,隔音效果较差,底部固定效果不好,因此我们需要一款新型的高效的空气滤芯,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的空气滤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的空气滤芯,包括恒温器、空气滤筒、平衡筒、密封板、平衡腔、液压筒,所述恒温器设置在空气滤筒左侧的顶端,且恒温器与空气滤筒固定连接,所述空气滤筒的表面设有滤孔,所述平衡筒设置在恒温器的右侧,所述平衡筒的左侧的底端设有通气孔,所述平衡腔设在平衡筒的内部,所述液压筒设置在平衡腔的右侧,所述液压筒的内部设有液压杆,所述空气滤筒左侧的底端设有消声器,所述密封板固定在空气滤筒的右端,所述密封板的表面设有固定螺栓。

优选的,所述固定螺栓表面设有螺纹,且固定螺栓通过螺纹与密封板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螺栓设有2个。

优选的,所述恒温器通过电线与外设电源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高效的空气滤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低,安全高效;恒温器的设置使该空气滤芯处于恒温状态,工作更加高效,避免了空气滤芯的工作效率;消声器的设置使得空气滤芯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大大减少,简单实用;平衡腔和液压杆的设置使得该空气滤芯在工作时保持着恒压的状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减少了空气滤芯的毁坏;密封板和固定螺栓的设置使空气滤芯的密封性大大提高了,避免空气滤芯发生漏气,避免颗粒物等进入,保护了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恒温器;2、滤孔;3、空气滤筒;4、消声器;5、通气孔;6、平衡筒;7、液压杆;8、密封板;9、平衡腔;10、液压筒;11、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高效的空气滤芯,包括恒温器1、空气滤筒3、平衡筒6、密封板8、平衡腔9、液压筒10,所述恒温器1设置在空气滤筒3左侧的顶端,且恒温器1与空气滤筒3固定连接,所述恒温器1通过电线与外设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空气滤筒3的表面设有滤孔2,所述平衡筒6设置在恒温器1的右侧,所述平衡筒6的左侧的底端设有通气孔5,所述平衡腔9设在平衡筒6的内部,所述液压筒10设置在平衡腔9的右侧,所述液压筒10的内部设有液压杆7,所述空气滤筒3左侧的底端设有消声器4,所述密封板8固定在空气滤筒3的右端,所述密封板8的表面设有固定螺栓11,所述固定螺栓11设有2个,所述固定螺栓11表面设有螺纹,且固定螺栓11通过螺纹与密封板8转动连接。

工作原理:该高效的空气滤芯在工作时,空气从滤孔2进入到空气滤筒3中,滤孔2会将空气中的颗粒物粉尘等过滤,在进入空气量较多时,多余气体会通过通气孔5进入到平衡腔9,液压杆7从平衡筒6向液压筒10运动,使空气压力处于平衡,在进入空气量较少时,平衡腔9内的气体就会通过通气孔5进入到空气滤筒3,在安装该空气滤芯时,固定螺栓11可以使密封板8与连接体的密封性大大增强,恒温器1和消声器4随着空气滤筒3的工作而工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