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型防水进气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9261阅读:1081来源:国知局
一种U型防水进气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U型防水进气管。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多。但是汽车在夏季暴雨时节,特别是现有的重型卡车,路过涉水路面的情况十分常见。由于城市排水不及时,城市路段积水过深,当汽车通过时,会造成汽车发动机进气管进水,从而导致发动机爆缸甚至汽车报废。

进一步的,现有的重卡在行驶过程中,进气管的噪音十分大,现有的汽车对进气管未设有消音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U型防水进气管,本申请有利于防止汽车涉水行驶熄火在水中,避免发动机进水从而造成发动机爆缸等问题;在进气管中设有消音器,有利于减少进气噪音,并能对进入发动机的气体进行分流,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U型防水进气管,包括U型进气管体、进气管中段和进气管后段,所述U型进气管体中央设有气体换向阀,气体换向阀分别与U型进气管体的两个管体以及进气管中段相连,U型进气管体的一端与进气口相连通,U型进气管体的另一端与储气罐相连,储气罐开口设有阀门,所述进气管中段设有消音器,进气管后段设有若干气体分流板。

本实用新型中将进气管设计为U型进气管体,其中U型进气管体的一端与外部进气口相连通,实现正常进气,U型进气管体的另一端与储气罐相连,当汽车进入涉水路面时,气体换向阀关闭正常进气管道,连通储气罐,由储气罐提供气体,同时该进气管中还设有消音器,能避免传统进气管产生的噪音。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消音器包括消音腔以及设于消音腔中的消音管,消音管为上端大下端小的圆台状结构,消音管外表面设有若干透气孔,消音管的下端相对连接,消音管下端设有隔板,隔板边缘设有若干透气孔,该设计能有效消除噪音,气体进入消音管时需要穿出消音管,穿过隔板上的透气孔,从而使得噪音能量的减弱。

本实用新型中,进气管后段的气体分流板数量为4-6个,该气体分流板能使进气管中的气体更均匀,增加发动机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储气罐开口处还设有压缩空气流量计。

本实用新型中,进气管后段为前端小后端大的喇叭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气体换向阀为三通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有利于防止汽车涉水行驶熄火在水中,避免发动机进水从而造成发动机爆缸等问题;

(2)在进气管中设有消音器,有利于减少进气噪音,并能对进入发动机的气体进行分流,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3)设有气体分流板,能使进气管中的气体更均匀,增加发动机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消音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进气管后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U型进气管体,20-储气罐,30-进气管中段,40-进气管后段,50-气体换向阀,301-消音腔,302-消音管,303-隔板,401-气体分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U型防水进气管,包括U型进气管体10、进气管中段30和进气管后段40,所述U型进气管体10中央设有气体换向阀50,气体换向阀50分别与U型进气管体10的两个管体以及进气管中段30相连,U型进气管体10的一端与进气口相连通,U型进气管体10的另一端与储气罐20相连,储气罐20开口设有阀门,所述进气管中段30设有消音器,进气管后段40设有若干气体分流板401。

本实用新型中将进气管设计为U型进气管体10,其中U型进气管体10的一端与外部进气口相连通,实现正常进气,U型进气管体10的另一端与储气罐20相连,当汽车进入涉水路面时,气体换向阀50关闭正常进气管道,连通储气罐20,由储气罐20提供气体,同时该进气管中还设有消音器,能避免传统进气管产生的噪音。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消音器包括消音腔301以及设于消音腔301中的消音管302,消音管302为上端大下端小的圆台状结构,消音管302外表面设有若干透气孔,消音管302的下端相对连接,消音管302下端设有隔板303,隔板303边缘设有若干透气孔,该设计能有效消除噪音,气体进入消音管302时需要穿出消音管302,穿过隔板303上的透气孔,从而使得噪音能量的减弱。

本实用新型中,进气管后段40的气体分流板401数量为4-6个,该气体分流板401能使进气管中的气体更均匀,增加发动机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储气罐20开口处还设有压缩空气流量计。

本实用新型中,进气管后段40为前端小后端大的喇叭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气体换向阀50为三通电磁阀。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