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输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05922发布日期:2019-07-06 11:39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以及能源的日趋紧缺,人们对于机械动力输出装置节能型以及环保型的要求逐渐提高,目前的发电机通常是采用煤炭作为能源,将煤炭燃烧后驱动发电机组,是发电机组高速转动的情况下发电,从而将煤炭转换为电能,但是,这种做法对于能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并且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排入大气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对环境污染较大。此外,也有的是采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发电虽然能够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并且为可持续的再生能源,但是太阳能设备的使用地域受限,其通常仅能够用于一些高海拔、低纬度等太阳光线较为充足的地域,并且太阳能设备具有相对较高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输出装置,其能够解决现有的煤炭发电机组以及其他传动装置燃料消耗大、对环境影响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包括机架以及安装在机架上的至少四个驱动单元,该四个驱动单元沿机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每个驱动单元均包括,

沿机架长度方向延伸并枢接在机架上的主轴,主轴的一端设有主动链轮;

枢接于主轴上的摆动架,摆动架与主轴之间设有棘轮机构,该摆动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摆动臂,摆动架的一端设有配重块;

两拉绳,拉绳的一端连接在摆动臂的末端,另一端固定在机架;

悬吊在两拉绳底部的悬吊组件,该悬吊组件包括两滚轮、连接两滚轮的轮轴及固定于轮轴中部的锥形螺纹轮,两拉绳分别绕设在对应滚轮及轮轴的外表面上;

压力组件,包括一转动架、第二链轮及凸轮,所述转动架装设在悬吊组件的底下方,该转动架的一端枢接在两圆柱上以使该转动架可绕该枢接端转动,该两圆柱分别套入于两圆柱筒内并可上下移动,两圆柱筒固定在机架上,在圆柱筒的上部装设有压簧,该压簧下压在圆柱的顶端,所述第二链轮枢接在转动架上,该第二链轮经第二链条与锥形螺纹轮同步联接,所述凸轮装设在转动架可上下活动一端的上方,该凸轮通过一转轴同步联接有第一链轮,该第一链轮经第一链条与主动链轮同步联接,所述主动链轮与第一链轮的传动比范围为1∶2至1∶30所述转轴枢接于机架上;

机架上设有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用于限定轮轴只在上下方向和顺着轮轴长方向移动;

该四个驱动单元的主轴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并同步联接。

进一步地,所述摆动架的中部固定于轴套,该轴套活动的套接在主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棘轮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棘轮、棘爪及用于装设棘爪的圆环,棘轮设有旋向一致的棘齿,圆环固设于摆动臂上与摆动臂同步联接,所述棘轮与主轴同步联接装设于圆环中心,圆环上围绕棘轮设若干个棘爪,棘爪的中部枢接于圆环上,棘爪的后端与圆环之间设有拉簧,该拉簧用于提供一个使棘爪的前端压紧棘轮的弹性力,每个棘爪应对一个齿槽,棘爪前端与齿槽根部的距离呈均匀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主动链轮上开设有一对定位孔,主轴上设有可沿其轴向来回移动的离合板,离合板上设有一对定位柱,该定位柱可插置于定位孔内以使主轴与主动链轮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主轴与离合板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导轨及滑槽,导轨和滑槽的长度方向与主轴的轴向一致。

进一步地,机架上设有用于推动离合板在主轴上来回移动的拉杆。

进一步地,所述主动链轮与第一链轮的传动比为1∶3。

进一步地,所述锥形螺纹的螺纹凸边上设有链齿。

进一步地,所述机架上枢接有第三链轮。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由固定于机架上的四个挡柱组成,四个挡柱两两一组,两组挡柱分别挡持在轮轴两端的圆周外表面;该限位机构用于限定轮轴只能上下移动及顺着轮轴长度方向移动;

沿机架长度方向延伸并枢接在机架上的主轴,主轴的一端设有主动链轮;

枢接于主轴上的摆动架,摆动架与主轴之间设有棘轮机构,该摆动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摆动臂,摆动架的一端设有配重块;

两拉绳,拉绳的一端连接摆动臂的末端并随着摆动臂上下活动,拉绳的另一端固定于机架上;

悬吊在两拉绳底部的悬吊组件,该悬吊组件包括两滚轮、连接两滚轮的轮轴及固定于轮轴中部的锥形螺纹轮,两拉绳绕设在对应滚轮的外表面;

压力组件,包括一转动架、压力轮、滑轮、链条、链轮、转轴、凸轮、圆柱、圆柱筒及压簧,所述转动架的一端枢接在两圆柱上以使该转动架可绕该枢接端转动,该两圆柱分别套入于两圆柱筒内并可上下移动,两圆柱筒固定在机架上,所述压簧装设在两圆柱筒内的上部下压在圆柱的顶端上,所述滑轮枢接在转动架的另一端,所述压力轮枢接于转动架上,该压力轮底边缘下压在锥形螺纹轮的螺纹凹槽;所述链轮通过转轴与凸轮同步联接,且凸轮装设在滑轮的上方,该链轮经链条与主动链轮同步联接,所述转轴枢接于机架上;

机架上设有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用于限定轮轴只在上下方向和顺着轮轴长方向移动;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利用配重块的重力通过摆动架及棘轮机构将力矩施加于主轴上,为主轴提供转动的力源,利用压力组件产生的压力,通过悬吊组件及拉绳将力源施加于摆动架的另一端带动驱动单元回归初始状态重复循环对主轴做功,其可实现在无其他动力或其他动力较小的情况下,使主轴持续地转动,从而输出转动动力,因此,本发明可以减小利用对煤炭、汽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并且不会向大气环境中排放有害物质,减少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动力输出装置驱动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棘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主动链轮与离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及图5为图3中a-a向及b-b向的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的限位机构与轮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锥形螺纹轮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一链轮与转轴的侧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凸轮结构示意图;

图10至图13为本发明的四种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多个驱动单元的摆动架在某个状态下的侧向投影图。

其中:20、主轴;21、主动链轮;211、定位孔;22、离合板;221、离合外板;222、离合内板;223、定位柱;23,导轨;24、拉杆;30、棘轮机构;31、棘轮;32、棘爪;33、拉簧;34、圆环;10、摆动架;11、摆动臂;12、连接臂;13、配重块;14、轴套;40、拉绳;50,悬吊组件;51、轮轴;52、滚轮;53、锥形螺纹轮;531、螺纹凸边;100、压力组件;101、转动架;102、第二链轮;103、转轮;104、第一链条;105、第一链轮;1051、内八角体;1052、螺丝;106转轴;107凸轮;1071、第一凸边;1072、第二凸边;108、圆柱;109、圆柱筒;110、压簧;111、第三链轮;112、第二链条;113、传动联接轴;60、限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的清楚明白,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的一种动力输出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包括机架(图未示)以及至少四个驱动单元,该四个驱动单元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即图示中的x向)排列,该四个驱动单元等间距排列,也可以是根据实际的安装要求,将上述四个驱动单元按照非等间距的方式在机架的长度方向非等间距的排列;值得一提的是,驱动单元的数目还可以设为大于四个的数目,多个驱动单元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驱动单元作为整个装置的动力部件,四个驱动单元的结构形式以及部件的尺寸均相同,驱动单元的具体结构如下:

每个驱动单元均包括主轴20、、摆动架10、棘轮机构30、拉绳40、悬吊组件50、压力组件100及限位机构60。

请结合参阅图1、图3、图4及图5,主轴20沿机架长度方向延伸并通过轴承枢接在机架上,主轴20的一端设有主动链轮21,具体的,主动链轮21通过轴承枢接在主轴20上;并且在主动链轮21开设有一对定位孔211,主轴20上设有可沿其轴向来回移动的离合板22,离合板22位于主动链轮21旁边,离合板22上设有一对定位柱223,该定位柱223可插置于定位孔211内,以使主轴20与主动链轮21同步转动;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离合板22包括离合内板222及离合外板221。其中,离合内板222与离合外板221之间通过轴承(图中未标示)进行连接,定位柱223设置在离合内板222的相对两侧;离合内板222与主轴20同步联接关系,具体的,所述主轴20与离合内板222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导轨23及滑槽(图中未标示),导轨23和滑槽的长度方向与主轴20的轴向一致,从而实现了该离合板22可在主轴20上来回滑动,在本实施例中,主轴20上设有一条导轨23,相应的,离合内板222上设有一条滑槽(如图5所示),机架上设有用于推动离合板22在主轴20上来回移动的拉杆24,具体的,拉杆24的中部铰接在机架上,拉杆24一端铰接在离合外板221上,通过推动拉杆24的自由端,可实现将离合板22沿着主轴20轴向来回移动的目的(如图3所示),进而实现主轴20与主动链轮21之间的同步传动或脱离的目的。

请结合参阅图1及图2,所述摆动架10固定于轴套14套接于主轴20上,摆动架10与主轴20之间设置有棘轮机构30,该摆动架1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摆动臂11,两摆动臂11之间通过多根连接臂12进行连接,这些连接臂12还用于确保两摆动臂11之间位置关系的固定;摆动架10左端枢接有配重块13,由此可使配重块13对摆动架10左端施加一个与其重量相等的垂直向下的重力,该配重块13用于驱动主轴20转动提供力源的作用。所述棘轮机构30装设于主轴20与每个摆动臂11的联接处,棘轮机构30包括相互配合的棘轮31,棘爪32及用于装设棘爪32的圆环34,所述棘轮31设有旋向一致的棘齿,棘轮31与主轴20同步联接装设于圆环34中心。圆环34则固定在摆动臂11上与摆动臂11同步转动。在圆环34上围绕棘轮31设若干个棘爪32,棘爪32呈长条形,棘爪32的中部枢接在圆环34上,每个棘爪32的前端应对一个齿槽,棘爪32的后端与圆环34之间装设有拉簧33,该拉簧33用于提供一个使棘爪32的前端压紧在棘轮31的弹性力,棘爪32的前端部与齿槽根部的距离呈均匀的变化,也就是说当后一个棘爪32的前端恰好抵推在棘轮31齿槽根部时,前一个棘爪32与应对的齿槽根部相对有一点距离,如此依次使所有棘爪32与对应齿槽的根部距离逐步均匀的增大设置,由此,可使棘轮31怎么旋转至少总有一个棘爪32的前端部恰好抵推在对应齿槽的根部(如图2所示),从而确保摆动架10与主轴20同向旋转时实现棘爪32与棘轮31无间隙推动;请再次参阅图2,摆动臂11逆时针摆动时,棘爪32的前端与齿槽根部相互咬合,拉簧33压紧棘爪32的后端以防止棘爪32从棘轮31上脱离,此时,摆动臂11通过圆环34带动棘爪32推动棘轮31转动,由此带动主轴20逆时针旋转,从而完成转动能的传递;当摆动臂11顺时针摆动时,通过圆环34带动棘爪32顺时针转动,棘轮齿的特殊形状可顺利将棘爪32的前端拨开,棘爪32的前端从棘轮31齿背滑过,主轴20的旋转几乎不受到阻碍,主轴20与棘轮31仍然保持逆时针旋转。

所述拉绳40的一端连接在摆动臂11的末端,另一端固定于机架,底部缠绕在悬吊组件50上,摆动架10上下摆动时可带动拉绳40上下移动,从而使得悬吊组件50转动。

请结合参阅图6及图7,悬吊组件50悬吊在两拉绳40的底部,该悬吊组件50包括两滚轮52、连接两滚轮52的轮轴51及固定于轮轴51中部的锥形螺纹轮53,所述滚轮52及轮轴51缠绕拉绳40的部位均设有绳槽(图未标示),所述两拉绳40绕设在对应滚轮52及轮轴51的绳槽上,滚轮52上设有用于防止拉绳40相对滚轮52滑动的定位钉(图未示),所述锥形螺纹轮53的外轮周,设有围绕从锥形螺纹轮53的最小部位向最大部位方向顺时针旋转延伸的螺纹凸边531,该螺纹凸边531上设有链齿。

请参阅图1、图8及图9,所述压力组件100包括一转动架101、第二链轮102及凸轮107,所述转动架101装设在悬吊组件50的底下方,该转动架101右端通过轴承枢接在两圆柱108上,使该转动架101可绕该枢接端转动,该两圆柱108分别套入在两圆柱筒109内并可在圆柱筒109内上下移动,两圆柱筒109固定在机架上,在两圆柱筒109内的上部装有压簧110,该压簧110下压在圆柱108的顶端,使两圆柱108向上移动时提供一个弹性力作用,在圆柱筒109的顶部设有用于调节压簧110压力大小的装置并联接有压力表(图末标示)用于读取压簧110的压力数值,可以理解的是,该压簧110还可以替换为安装在转动架101右端的拉簧。所述转动架101的左端通过轴承枢接有一转轮103,所述第二链轮102固接在传动联接轴113通过轴承枢接在转动架101的中部,也就是转动架101左端转轮103到转动架101右端枢接点之间的中部,所述第二链轮102通过第二链条112与锥形螺纹轮53同步联接,该第二链条112还同步联接有第三链轮111,具体的,所述第三链轮111枢接在悬吊组件50右端的机架上,所述第二链条112绕设在第二链轮102、第三链轮111及锥形螺纹轮53的螺纹凸边531上,使第二链轮102、第三链轮111及锥形螺纹轮53形成三角同步转动关系,并使得在锥形螺纹轮53逆时针转动时,第二链条112可以从螺纹凸边531的低点转向高点,在锥形螺纹轮53顺时针转动时又从螺纹凸边531的高点转向低点,由此使得锥形螺纹轮53上下移动时可使转动架101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不上下移动,所述凸轮107装设在转轮103的上部,该凸轮107经转轴106同步联接第一链轮105,该第一链轮105经第一链条104与主动链轮21同步联接,且主动链轮21与第一链轮105的传动比为1∶3,所述凸轮107设有第一凸边1071及第二凸边1072,所述转轴106通过轴承枢接在机架上。所述压力组件100用于驱动单元在复位过程中提供力源作用,具体的,驱动单元对主轴20做功完成一个工作过程后,此时主轴20通过主动链轮21经第一链条104带动第一链轮105反时针转动,进而带动凸轮107反时针转动,使凸轮107的第一凸边1071与转轮103接触并将转动架101左端向下压,由此使得转动架101有一个向下的压力通过第二链轮102经第二链条112、悬吊组件50及拉绳40将力源传递至摆动架10的右端,使摆动架10顺时针摆动,从而使摆动架10左端抬高,由此带动驱动单元向初始状态运动,当凸轮107转动180度后第一凸边1071与转轮103分离后,第二凸边1072应对转轮103并呈分离状态,转动架101左端没有压力作用,在摆动架10的右端只转动架101及悬吊组件50施加的重力,使摆动架10左端在配重块13的重力作用下向摆动,由此使得驱动单元可重复对主轴20转动做功。

为使第二链轮102、第三链轮111与螺纹轮53转动更加畅顺,可设一置辅助转动机构,具体的,在转轴106上装设一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为部份齿,并且部份齿的圆心角范围为100度角至180度角,在机架上枢接一传动齿轮及一从动齿轮,该从动齿轮还同步联接有驱动链轮,所述驱动齿轮与传动齿轮间歇性啮合驱动,传动齿轮同时又与从动齿轮啮合,在传动联接轴113或第三链轮111上装设一传动链轮,所述驱动链轮通过一驱动链条与传动联接轴113或第三链轮111上的传动链轮同步联接,具工作原理,在驱动单元对主轴20做功完成一个工作程序进入回归初始状时,主轴20通过主动链轮21经第一链条104带动第一链轮105逆时转动,在凸轮107的第一凸边1071转动到与转轮103接触并对转动架101左端往下压时,该驱动齿轮部份齿也转动到与传动齿轮啮合,从而驱动传动齿轮顺时针转动,由于从动齿轮又与传动齿轮啮合的,使得传动齿轮及驱动链轮逆时针转动,驱动链轮又通过驱动链条带动传动联接轴113或第三链轮111上的传动链轮逆时针转动,由此通过主轴20对悬吊组件50输入一个逆时针的转动力,当凸轮107转动到第一凸边1071与转轮103分离时,驱动齿轮部份齿也转动到与传动齿轮脱离啮合,驱动单元回归到初始状态,

也可以不经主轴20提供转动力,在转动架101上装设一正反转电动机及变速箱,利用电动机经过变速后与悬吊组件50所需的转速连接于传动联接轴113上,该电动机电源可由外部输入,具体的,在所述转动架101上装设电动机及变速箱,该变速箱的输入端与电机连接,输出端通过驱动链条与传动联接轴113同步连接,也就是在传动联接轴113上同步接一传动链轮,该驱动链条连接在传动链轮上,该电机用于对第二链轮102施加一个逆时针及顺时针的转动力,由此可使螺纹轮53更易于转动,其实施方式,在凸轮107的上方装设有触碰正反开并关,所述外部电源经正反开关后连接于电机,当凸轮107第一凸边1071与转轮103接触并对转动架101左端往下压时,凸轮107的第一凸边1071与正反开关分离,使得此时反转电源接通使电机逆时针转动,并经过变速箱变速后与悬吊组件50相匹配的转速通过驱动链条带动传动链轮逆时转动,由此使得螺纹轮53有一个逆时针的旋转力,从而使得悬吊组件50更易于旋转,当凸轮107的第一凸边1071转动到与转轮103分离时,凸轮107的第一凸边1071与正反开关接触,反转电源断开,正转电源接通使电机顺时针转动,由此对螺纹轮53施加一个顺时针的旋转力。

请具体参阅图6,所述限位机构60装设于机架上,该限位机构60用于限定轮轴51只在上下方向和顺着轮轴51长度方向移动,具体的,限位机构60由固定于机架上的四个挡柱组成,四个挡柱两两一组,两组挡柱分别挡持在轮轴51两端的外圆周表面。

请参阅图10至图13,其为本发明在四种不同工作状态的示意:

其中,图10为初始进入工作状态示意图,图11为驱动单元处在工作状态中,图12为退出工作状态中,图13为回归初始状态中,四个驱动单元的凸轮107在机架上呈90度角错开排列安装,使四个驱动单元的摆动架10从侧面看呈如图14所示,以第一驱动单元处在图12状态时,第二驱动单元则处于图11状态,第三驱动单元处于图10状态,第四驱动单元则处在图13状态位置与图10状态位置之间。并且图11状态中的驱动单元处于对主轴转动做功当中,由此使得本发明完成安装后即具有初始运行功能。

本发明在正常运转时,离合板22的定位柱223插置于主动链轮21的定位孔211内,此时主轴20与主动链轮21是同步联接的关系;

其中,以图10状态驱动单元来说明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以驱动单元对主轴20做一次功摆动架10摆动60度角,主动链轮21与链轮105的传动比1∶3为例,初始状态时,驱动单元处于如图10所示的状态,此时凸轮107的第二凸边1072应对转轮103并呈分离状态,在摆动架10的右端只有拉绳40施加的悬吊组件50及转动架101的重量,摆动架10左端在配重块13的重力作用下向下摆动,并通过棘轮机构30带动主轴20反时针转动,从而使得主轴20对外输出转动动力,在摆动架10左边住下摆动右边抬高时,由此又拉动悬吊组件50顺时针转动,当驱动单元运行到图11状态时,摆动架10逆时针摆动了30°,并且摆动架10也驱动主轴20逆时针转动了30°,同时因主动链轮21与链轮105传动比为1∶3,也就是主动链轮21转动一圈可带动链轮105转动三圈,使得主轴20通过主动链轮21、第一链条104、第一链轮105及转轴106驱动凸轮107反时针旋转了90°,此时,处在后一级的驱动单元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同时,前一级的驱动单元则退出工作状态。驱动单元继续从图11向图12状态运行,在从图11至图12的过程中,此驱动单元则与后一驱动单元共同对主轴20做功,(从图10到图11是与前一级驱动单元共同对主轴20转动做功),在摆动架10的左边下摆到图12状态时,摆动架10全程摆动了60°,同时,摆动架10也通过棘轮机构30驱动主轴20转动了60°,凸轮107转动了180°,此时凸轮107的第一凸边1071转动到与转轮103接触并把转动架101左端向下压。至此驱动单元停止对主轴20转动做功并进入回归初始状态程序,主轴20在后续的驱动单元的驱动下继续逆时针转动。此时转动架101的左端在凸轮107的压迫下,从而使得压力组件100有一个向下的压力通过第二链轮102经第二链条112施加在锥形螺纹轮53的左边上,从而使得悬吊组件50左端有一个向下的力源,该力源又经拉绳40左段传递于摆动架10的右端上,使摆动架10受力向下摆动,由此使得在锥形螺纹轮53有一个逆时针的转动力,使悬吊组件50逆时针转动并在转动中向下移动,从而使得拉绳40的右段(缠绕在轮轴51到机架固定端的一段)放松延长,拉绳40的左段(缠绕在滚轮到摆动臂连接点的一段)向滚轮52缠绕,从而带动驱动单元向初始状态运行,在此过程中,由于锥形螺纹轮53也在转动中向下移动的,与此同时第二链条112随着螺纹凸边531在转动下移中逐步向最高的螺纹凸边531方向移动,并且使得轮轴51的中心点向下移动了多少,第二链条112在螺纹凸边531的作用下增高了多少,从而使转动架101左端不往下移动,使凸轮107始终对转轮103保持下压状态,由此可使压力组件100始终有一个向下的力源经第二链条112、悬吊组件50及拉绳40将力源传递到摆动架10的右端,使摆动架10右端与悬吊组件50同时向下移动,由此带动驱动单元向初始状态运行,当摆动架10运行到图10状态时,凸轮107第一凸边1071转动到与转轮103分离,由此解除了压力组件100经第二链条112、悬吊组件50及拉绳40对摆动架10右端施加的力源,驱动单元回归到初始状态,摆动架10左端在配重块13的重力作用下向下摆动,驱动单元再次进入工作状态对主轴20转动做功,重复上述过程。如此反复循环,使得在四个驱动单元的相互配合下,主轴20得以持续的转动并对外输出动力。

本发明四个驱动单元的主轴20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即x向)依次排列并同步联接,所述主轴20实际上可设置为一条,四个驱动单元共用该主轴20。

请参阅图8,作为进一步的改进,除了上述四个驱动单元,还可设置一个空闲驱动单元,当上述四个驱动单元的其中一个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暂停该驱动单元,并启动所述空闲驱动单元便可,由此可使不需整体停机,即可进行检修保养。具体的实现方式是:所述第一链轮105设有内八角体1051,转轴106的该端设为八面体,且转轴106的八面体可插置于第一链轮105的内八角体1051内,同时,在第一链轮105内八角体1051上边缘开设有螺丝孔(图中未标示),螺丝孔内有一螺丝1052,螺丝1052抵接于所述转轴106八面体的其中一个面上,从而使转轴106与第一链轮105实现固定关系;当有驱动单元需要检修保养时,松开螺丝1052,把第一链轮105从转轴106的八面体退出,然后调节空闲驱动单元的转轴106,使其凸轮107的角度与摆动架10的角度与暂停的驱动单元的角度保持一致即可,再将第一链轮105装回转轴106八面体将螺丝1052拧紧固定,将空闲驱动单元的离合板22上的定位柱223推入主动链轮21的定位孔211,即可启动该空闲驱动单元,然后将需要检修驱动单元的离合板22,通拉杆24将离合板推离主动链轮21,使定位柱223从定位孔211内退出,便可完成暂停待修驱动单元,检修后又可作为新的空闲驱动单元,用于替换新的故障驱动单元。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配重块13对摆动架10左端产生的重力通过棘轮机构30将力矩施加于主轴20上,为主轴20提供转动的力源,同时,利用压力组件100产生的力源施加在悬吊组件50经拉绳40将力源以传递的方式施加在摆动架10的右端,使摆动架10右端向下摆动,左端抬高带动驱动单元回归到初始状态重复循环对主轴20转动做功,由此可使在四个驱动单元的相互配合下,本发明得以周而复始的转动,从而实现在无其他动力或其他动力较小的情况下,使主轴20持续地转动,从而对外输出转动动力,因此,本发明可以减小利用煤炭、汽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并且不会向大气环境中排放有害物质,减少环境污染。

据本发明的工作原理还可以制作一种用于观赏性的,适合各种环境场所放置的工艺品,使本发明的利用价值发挥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