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机消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1471阅读:1766来源:国知局
发电机消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声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电机消声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对电力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各种电器设备需要有稳定持续的电力供应,尤其是商业,银行、医院设施。但是由于能源紧缺和用电高峰供给不足,尤其是夏季经常停断电的情况。此时发电机组作为后备电源,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行。其消声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发电机的使用寿命,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目前消声部件因其结构设计,使其隔热效果不佳,导致发电机组因温度过高而减少电机的使用寿命;且消声部件结构较大,占用空间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以及避免发电机发热量大的发电机消声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电机消声装置,所述发电机消声装置包括具有开口的壳体、第一消声筒、第二消声筒、第一消声管、第二消声管以及排气管,所述第一消声筒和第二消声筒竖直并排设置在壳体内,所述第一消声管将发电机排出的气体释放到第一消声筒内,所述第一消声管的进气口位于壳体的开口端,所述第二消声管的一端与第一消声筒连通,所述第二消声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消声筒连通,所述第一消声管位于第二消声管的上方,所述排气管设在第二消声筒内,所述排气管内设有火花收集器,所述第二消声筒上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位于第一消声管的进气口下方,所述壳体上设有支架和导流罩,所述导流罩位于第一消声管的上方,所述支架位于壳体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消声管的进气口设有法兰盘,所述法兰盘与发电机排气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消声管包括第一管体以及径向设在第一管体上的若干排气孔,所述第一管体设有排气孔的一端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消声管包括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的两端端头密封,且在第二管体的两端径向设若干进气孔和排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设有若干散热口。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朝第二消声筒弯曲成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消声筒内设有吸音棉。

本实用新型发电机消声装置在壳体上设有导流罩和挡板,避免了消声装置散出的热空气流向发电机,有效的避免了发电机过热问题,同时将第一消声筒和第二消声筒左右并排设置以及第一消声管和第二消声管上下并排设置,合理利用了空间,保障消音效果的同时减少了占用空间,减小了消声装置的体积,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发电机消声装置的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发电机消声装置垂直平面的剖视图。

图4是发电机消声装置水平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发电机消声装置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具有开口的壳体1、第一消声筒2、第二消声筒3、第一消声管5、第二消声管5以及排气管6。所述第一消声筒2和第二消声筒3竖直并排设置在壳体1内,所述第一消声筒2内设有吸音棉21,便于降低噪音;所述第二消声筒3上设有挡板31,所述挡板31朝第二消声筒3弯曲成弧形,阻挡消声筒产生的热量往发电机方向流道。所述第一消声管5和第二消声管5上下并排设在第一消声筒2和第二消声筒3内,且所述第一消声管5位于第二消声管5的上方。所述第一消声管5的一端穿过第二消声筒3并与第一消声筒2连通,所述第一消声管5另一端(即进气口)设有法兰盘41,所述法兰盘41与发电机排气管连接,使其将发电机排出的气体释放到第一消声筒2内;所述第一消声管5的进气口位于壳体1的开口端;所述挡板31位于第一消声管5的进气口下方,给第一消声管5让位,便于让第一消声管5与发电机安装固定。所述第二消声管5的一端与第一消声筒2连通,所述第二消声管5的另一端与第二消声筒3连通,所述排气管6设在第二消声筒3内,所述排气管6内设有火花收集器8,通过火花收集器8避免了排出的气体带有火花,提高了安全性,同时能避免较大颗粒从排气管6排出,进一步提高,所述火花收集器8属于现有常规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壳体1上设有支架7、导流罩9和若干散热口11,所述导流罩9位于第一消声管5进气口的上方,所述支架7位于壳体1的一侧,所述散热口11分布壳体的一端和一侧,其中一部分散热口11位于相对于开口的另一端,另一部分散热口11位于相对于支架7的另一侧,有效避免热空气流动到发电机。

所述第一消声管5包括第一管体以及径向设在第一管体上的若干排气孔,所述第一管体设有排气孔的一端密封。通过小孔将气体排出,有效降低噪音。

所述第二消声管5包括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的两端端头密封,且在第二管体的两端径向设若干进气孔和排气孔。通过小孔将气体排出,有效降低噪音。

在壳体1上设有导流罩9和挡板31,避免了消声装置散出的热空气流向发电机,有效的避免了发电机过热问题,同时将第一消声筒2和第二消声筒3左右并排设置以及第一消声管5和第二消声管5上下并排设置,合理利用了空间,保障消音效果的同时减少了占用空间,减小了消声装置的体积,结构更加紧凑。先利用第一消声管5将废气排放到第一消声筒2,进行初步减噪,在利用第二消声管5将第一消声筒2内的废气排放到第二消声筒3内进行再次降噪,最终通过排气管6排出。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