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轮系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8634发布日期:2018-09-25 18:53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轮系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对发动机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大排量汽油机的应用逐渐增多,而大排量汽油机匹配的大功率外围附件,对轮系各个惰轮载荷、轮系打滑率、可靠性都有不利影响。

在本发明以前的现有技术中,专利文献1(CN202417704U)中公开了一种柴油机前端轮系传动装置,其包括水泵皮带轮、风扇皮带轮、发电机皮带轮和曲轴皮带轮,轮系中不包含空调压缩机。专利文献2(CN202370656U)中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结构,包括曲轴皮带轮、空压机皮带轮、发电机皮带轮、动力转向泵皮带轮、水泵皮带轮、自动张紧器、第一惰轮、第二惰轮以及皮带。其中曲轴皮带轮带有橡胶减震圈和塑料减震圈。专利文献3(CN202081972U)中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包括曲轴皮带轮、水泵皮带轮、第一惰轮、发电机皮带轮、第二惰轮、动力转向泵皮带轮、自动张紧器以及皮带,其中曲轴皮带轮带有橡胶减震圈,发电机带轮设有单向超越离合器,其内部弹簧能吸收隔离皮带的震动输入。上述三项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均未涉及到可能会造成皮带张力大、轮系打滑率较高等情况而采取合理的结构布置设计及降低皮带张力的措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状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理的发动机轮系布置结构,确保在外围附件功率较大情况下,用较低的皮带张力即可满足各带轮打滑率要求,降低各轮载荷,保障轮系的可靠性和良好的NVH(噪声、震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轮系布置结构,其包括曲轴扭振减振器带轮、第一惰轮、空调压缩机带轮、动力转向泵带轮、第二惰轮、水泵带轮、第三惰轮、发电机带轮、第四惰轮、自动张紧器和皮带;

所述皮带依次绕过曲轴扭振减振器带轮、第一惰轮、空调压缩机带轮、动力转向泵带轮、第二惰轮、水泵带轮、第三惰轮、发电机带轮、第四惰轮和自动张紧器;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和动力转向泵带轮位于所述曲轴扭振减振器带轮的右侧,所述发电机带轮分布于曲轴扭振减振器带轮的左侧,以使轮系张力左右对称;

所述曲轴扭振减振器带轮、空调压缩机带轮、动力转向泵带轮、水泵带轮、第三惰轮和发电机带轮位于所述皮带所围合的区域内;

所述第一惰轮、第二惰轮、第四惰轮和自动张紧器位于所述皮带所围合的区域外。

可选的,所述皮带与曲轴扭振减振器带轮的包角大于220°。

可选的,所述第一惰轮和第四惰轮用固定螺栓穿过链条室罩盖,固定在缸体相应的螺栓孔里。

可选的,所述自动张紧器的固定螺栓穿过链条室罩盖,固定在缸体上。

可选的,所述皮带为六槽多楔带。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轮系布置结构,同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合理的轮系设计,使得曲轴皮带轮两侧受到的拉力对称,皮带张力得到优化,设计了皮带与曲轴扭振减振器带轮包角提高至大于220,有效降低了各轮载荷,保障了轮系的可靠性和良好的NVH性能。有效降低皮带张力,减少了皮带张力大而导致轮系打滑率较高等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轮系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轮系布置结构,包括曲轴扭振减振器带轮1、第一惰轮2、空调压缩机带轮3、动力转向泵带轮4、第二惰轮5、水泵带轮6、第三惰轮7、发电机带轮8、第四惰轮9、自动张紧器10和皮带11。

所述皮带11依次绕过曲轴扭振减振器带轮1、第一惰轮2、空调压缩机带轮3、动力转向泵带轮4、第二惰轮5、水泵带轮6、第三惰轮7、发电机带轮8、第四惰轮9和自动张紧器10;

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和动力转向泵带轮位于所述曲轴扭振减振器带轮的右侧,所述发电机带轮分布于曲轴扭振减振器带轮的左侧,以使轮系张力左右对称,整体趋于平衡状态,使皮带11张力得到优化。

所述曲轴扭振减振器带轮、空调压缩机带轮、动力转向泵带轮、水泵带轮、第三惰轮和发电机带轮位于所述皮带所围合的区域内;

所述第一惰轮、第二惰轮、第四惰轮和自动张紧器位于所述皮带所围合的区域外。

所述皮带11与曲轴扭振减振器带轮1的包角大于220°;所述第一惰轮、第四惰轮由于受到载荷较大,用固定螺栓穿过链条室罩盖,固定在缸体相应的螺栓孔里;所述自动张紧器10的固定螺栓穿过链条室罩盖,固定在缸体上;所述皮带为六槽多楔带。

以上实施例的先后顺序仅为便于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