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歧管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55542发布日期:2020-02-18 12:41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进气歧管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进气歧管及具有该进气歧管的汽车。



背景技术:

进气歧管是发动机进气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主要起到为发动机各缸提供均匀充量的作用,影响发动机各缸内可燃混合气燃烧的一致性,从而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发动机进气歧管也为周围的线束、管路甚至为质量较大的中冷器提供支撑作用。

由于塑料进气歧管具有质量轻、动力经济性好和成本低等优点,现有的发动机上普遍采用塑料进气歧管。但是在发生回火时,进气歧管内部压力瞬间增加,会对塑料进气歧管造成破坏,导致进气歧管漏气甚至失效,造成发动机无法正常运行,影响车辆行驶中的动力性和安全性;另外当进气歧管为质量较大的零件提供支撑时,由于受力较大,也存在破坏的风险。

目前,部分进气歧管的表面会设置加强筋以提高进气歧管的机械强度。但在有些情况下,比如由于空间受限,进气歧管本身结构脆弱或者需要进气歧管为质量较大的元件(比如中冷器)提供支撑时,普通的加强筋布置形式并不能完全满足汽车生产厂家对进气歧管的强度和模态、动刚度、辐射噪声等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进气歧管具有更高的强度、振动模态和动刚度以及较低的辐射噪声,降低进气歧管在发动机各个工况出现破坏的风险,提高了进气歧管工作可靠性和nvh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气歧管包括连接的上壳和下壳,上壳与下壳围合形成腔体结构,腔体结构包括稳压腔和与稳压腔相连的多个分气道,多个分气道并排设置并与稳压腔的内部贯通,多个分气道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稳压腔的外表面设有蜂窝状的第一加强结构,每个分气道的外表面设有第二加强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加强结构包括具有正六边形结构的加强筋基元。

进一步地,每个加强筋基元中有两条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分气道的延伸方向平行。

进一步地,第二加强结构为“#”字型结构。

进一步地,第二加强结构包括多条相互平行的横向加强筋和多条相互平行的纵向加强筋,纵向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分气道的延伸方向平行。

进一步地,横向加强筋与纵向加强筋相互垂直,相邻两条横向加强筋之间的距离与相邻两条纵向加强筋之间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进气歧管的表面还设有“一”字型的分界加强筋,分界加强筋连接在第一加强结构和第二加强结构之间,分界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分气道的延伸方向垂直。

进一步地,与分界加强筋相邻的横向加强筋至该分界加强筋的距离等于相邻两条横向加强筋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进气歧管的表面还设有过“一”字型的多条过渡加强筋,过渡加强筋连接在邻近分界加强筋的一整排第一加强结构的加强筋基元与分界加强筋之间,过渡加强筋与分界加强筋相互垂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进气歧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进气歧管通过在稳压腔的外表面布置蜂窝状的第一加强结构和在分气道的外表面布置第二加强结构形成组合加强筋结构,在进气歧管的材料、壁厚等其他因素相同且不增加工艺难度的情况下,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加强筋方案的进气歧管比现有的加强筋方案的进气歧管具有更高的强度,提高抗回火爆破、物理撞击、拉伸等破坏形式的能力;其次,就nvh性能来说,相比于目前发动机进气歧管上的加强筋布置形式,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加强筋方案的进气歧管具有更高的模态,避免激励频率与其固有频率相近导致的共振问题;同时提高了进气歧管的整体动刚度,因此降低进气歧管的辐射噪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进气歧管具有更高的强度、振动模态和动刚度以及较低的辐射噪声,降低进气歧管在发动机各个工况出现破坏的风险,提高了进气歧管工作可靠性和nvh性能。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进气歧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进气歧管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进气歧管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进气歧管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3,进气歧管10包括连接的上壳11和下壳12,上壳11与下壳12围合形成腔体结构。

由上壳11和下壳12围成的腔体结构包括稳压腔20、以及与稳压腔20相连的多个分气道30,本实施例中有四个分气道30。多个分气道30并排设置并与稳压腔20的内部贯通,多个分气道30的延伸方向(如图2或图3中虚线x的方向)相互平行。每个分气道30的结构基本上保持相同,新鲜空气进入稳压腔内,经稳压腔20稳压后,通过各分气道30再分配于发动机各缸气道,保证发动机各气缸燃烧所需的进气量和进气均匀性。

稳压腔20的外表面设有蜂窝状的第一加强结构21,每个分气道30的外表面设有“#”字型的第二加强结构31。进气歧管10的外表面布置成由第一加强结构21和第二加强结构31组合形成的加强筋结构,提高发动机进气歧管10的结构强度,可以为质量较大的零件提供支撑,同时也提高振动模态、动刚度和降低辐射噪声,改善nvh性能。

具体地,第一加强结构21包括多个具有正六边形结构的加强筋基元211,其中,相邻两个加强筋基元211共用一条加强筋211a。本实施例中,每个加强筋基元211中有两条加强筋211a的延伸方向与分气道30的延伸方向平行。

具体地,第二加强结构31包括多条相互平行的横向加强筋311和多条相互平行的纵向加强筋312,纵向加强筋312的延伸方向与分气道30的延伸方向平行。

本实施例中,横向加强筋311与纵向加强筋312相互垂直,相邻两条横向加强筋311之间的距离与相邻两条纵向加强筋312之间的距离相等。即该“#”字型的第二加强结构31中,各加强筋围合形成正方形的方格结构。

本实施例中,进气歧管10的表面还设有“一”字型的分界加强筋40。分界加强筋40连接在第一加强结构21和第二加强结构31之间。分界加强筋40的延伸方向与分气道30的延伸方向垂直。分界加强筋40为一整条设置在稳压腔20与分气道30的交界位置。

进一步地,与分界加强筋40相邻的横向加强筋311至该分界加强筋40的距离等于相邻两条横向加强筋311之间的距离。即分界加强筋40、横向加强筋311和纵向加强筋312之间围合形成的也是正方形的方格结构。

本实施例中,进气歧管10的表面还设有过“一”字型的多条过渡加强筋50,过渡加强筋50连接在邻近分界加强筋40的一整排加强筋基元211与分界加强筋40之间,其中,过渡加强筋50与分界加强筋40相互垂直。

本实施例中,进气歧管10还包括进气口60,进气口60设置在上壳11并位于稳压腔20的中部。新鲜空气通过进气口60进入稳压腔10,然后分时均匀地经由进气歧管10的各个分气道30进入发动机相应的各个气缸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气歧管10,通过在稳压腔20的外表面布置蜂窝状的第一加强结构21和在分气道30的外表面布置“#”字形的第二加强结构31形成组合加强筋结构,在进气歧管10的材料、壁厚等其他因素相同且不增加工艺难度的情况下,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加强筋方案的进气歧管10比现有的加强筋方案的进气歧管具有更高的强度,提高抗回火爆破、物理撞击、拉伸等破坏形式的能力;其次,就nvh性能来说,相比于目前发动机进气歧管上的加强筋布置形式,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加强筋方案的进气歧管10具有更高的模态,避免激励频率与其固有频率相近导致的共振问题;同时提高了进气歧管的整体动刚度,因此降低进气歧管的辐射噪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进气歧管10具有更高的强度、振动模态和动刚度以及较低的辐射噪声,降低进气歧管10在发动机各个工况出现破坏的风险,提高了进气歧管10工作可靠性和nvh性能。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进气歧管10。汽车的其它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所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