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塔筒平台及风电塔筒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296489阅读:来源:国知局
台板24覆盖上述第三三空间,并与第二支撑梁42、第四支撑梁44以及第二支撑梁42和第四支撑梁44之间的塔筒内壁I固定连接。
[0069]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如图2所示,塔筒内壁I设置有多个平台支撑11,以供平台板2安装固定,第一平台板21、第二平台板22、第三平台板23及第四平台板24均与塔筒内壁I上的平台支撑11固定连接,可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
[0070]图3为图1的B-B剖面图,如图3所示,塔筒内壁I上固定有塔筒连接焊板7(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第二支撑梁42的一端与塔筒连接焊板7固定连接,可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从而使第二支撑梁42与塔筒内壁I牢固地连接在一起。第一支撑梁41、第三支撑梁43及第四支撑梁44与塔筒内壁I之间均采用相同的方式连接。
[0071]图4为图1的C-C剖面图,如图4所示,第二支撑梁42上焊接有支撑梁连接焊板6,第四支撑梁44的一端与塔筒内壁I通过塔筒连接焊板7固定连接,另一端即与第二支撑梁42通过支撑梁连接焊板6固定连接,上述固定连接可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第二支撑梁42与第三支撑梁43之间也采用相同的方式连接。
[0072]为允许电梯运行通过,电梯安装位内设置有一电梯口框架5以及一调节平台板3。
[0073]如图1所示,调节平台板3与第三支撑梁43、第四支撑梁44以及第三支撑梁43和第四支撑梁44之间的塔筒内壁I连接,电梯口框架5与第二支撑梁42、第三支撑梁43、第四支撑梁44以及调节平台板3连接。
[0074]图5为图1的D-D剖面图,如图5所示,电梯口框架的两个侧边与第三支撑梁43及第四支撑梁44固定连接。
[0075]图6为电梯口框架的俯视图,图7为图6的E向视图,如图6和图7所示,电梯口框架5为长方形,其由第一角钢51、第二角钢52、第三角钢53以及框架钢板54围焊而成,以形成一规则开口,允许电梯通过。
[0076]电梯口框架5的形状与所安装的电梯的尺寸相对应。
[0077]参照图1和图6,可以看出第一角钢51与第二支撑梁42连接,第二角钢52与第四支撑梁44连接,第三角钢53与第三支撑梁43连接,框架钢板54与调节平台板3连接,从而将电梯口框架5固定在电梯安装位之内。上述连接可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
[0078]调节平台板3位于电梯安装位之中,并覆盖除电梯口框架5之外的空间,避免出现空洞处而造成安全威胁。
[0079]由于风电塔筒的各节钢制筒节的直径并不一致,通常在下方的钢制筒节直径较大,而上方的钢制筒节直径较小,因此随着风电塔筒的高度的增加,其中的钢制筒节的横截面积会越来越小,可通过改变调节平台板3的形状,实现不同钢制筒节中的电梯口框架5的尺寸和形状上下一致。
[0080]第一平台板21、第二平台板22、第三平台板23及第四平台板24均可为花纹钢板,其上开有贯通的安装孔,可以满足人员站立和设备放置的强度要求。
[0081]平台支撑11为焊接结构,其上开设有安装孔,用以支撑平台板2。
[0082]第一支撑梁41、第二支撑梁42、第三支撑梁43及第四支撑梁44均为H型钢材质,可以采用焊接机构或热轧形成,在其腹板上开有贯通的安装孔,在其上盖板上开有贯通的安装孔。
[0083]支撑梁连接焊板6及塔筒连接焊板7均为钢板,其上开设有连接孔,以与支撑梁固定连接。
[0084]第一支撑梁41、第二支撑梁42、第三支撑梁43及第四支撑梁44均位于同一个水平面内,以使其上的平台板2保持水平。
[0085]第一支撑梁41与第二支撑梁42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距,以满足使用者站立于第二平台板22之上时的刚度要求。
[0086]第二支撑梁42与塔筒内壁I之间、以及第三支撑梁43与第四支撑梁4之间均应留有一定的距离,以满足电梯安装位的空间需求。
[0087]当暂不需要在风电塔筒中安装电梯时,可利用一可拆卸的平台板8覆盖电梯安装位。图8为不安装电梯时的风电塔筒平台的俯视图,如图8所示,可拆卸的平台板8位于第三支撑梁43和第四支撑梁44之间,并与第二支撑梁42、第三支撑梁43、第四支撑梁44以及第三支撑梁43和第四支撑梁44之间的塔筒内壁I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从而完全覆盖原有的电梯安装位。
[0088]而当需要风电塔筒中安装电梯时,将可拆卸的平台板8拆除,替换为上述的调节平台板3和电梯口框架5,即可为电梯的安装提供足够的空间。
[0089]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中各支撑梁与塔筒内壁所形成的空间均指覆盖弧度最小的空间。
[0090]由于风电塔筒是由若干节钢制筒节组成,各相邻的筒节之间均可设置有上述风电塔筒平台。因此,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风电塔筒,该风电塔筒内具有多个上述风电塔筒平台,各风电塔筒平台中的电梯安装位在竖直方向上对准,以便于电梯在其中运行通过。
[0091]综上所述,本发明风电塔筒平台可在安装电梯的形态和不安装电梯的形态之间方便快捷地转换,从而可以大大缩短风电塔筒的设计时间,提高设计效率,并在将未安装电梯的塔筒改造为安装电梯的塔筒时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
[0092]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示范性的,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作出各种其他替换、改变和改进。因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仅由权利要求限定。
【主权项】
1.一种风电塔筒平台,其设置于风电塔筒中,所述风电塔筒具有塔筒内壁,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电塔筒平台包括支撑框架和位于所述支撑框架上的平台板,所述支撑框架包括: 一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塔筒内壁; 与所述第一支撑梁平行的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塔筒内壁; 与所述第二支撑梁垂直的第三支撑梁,所述第三支撑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另一端连接所述塔筒内壁; 与所述第二支撑梁垂直的第四支撑梁,所述第四支撑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另一端连接所述塔筒内壁, 其中,所述第三支撑梁和所述第四支撑梁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梁的同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三支撑梁、所述第四支撑梁以及所述第三支撑梁和所述第四支撑梁之间的塔筒内壁形成一电梯安装位。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风电塔筒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塔筒内壁上固定有多个塔筒连接焊板,所述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三支撑梁及所述第四支撑梁与所述塔筒连接焊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的风电塔筒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三支撑梁及所述第四支撑梁均为H型钢材质。
4.根据权利要求1的风电塔筒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安装位内设置有一允许电梯垂直通过的电梯口框架以及一调节平台板。
5.根据权利要求4的风电塔筒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口框架由一第一角钢、一第二角钢、一第三角钢以及一框架钢板围焊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4的风电塔筒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平台板与所述第三支撑梁、所述第四支撑梁以及所述第三支撑梁和所述第四支撑梁之间的塔筒内壁连接,所述电梯口框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三支撑梁、所述第四支撑梁以及所述调节平台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的风电塔筒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板覆盖所述塔筒内除所述电梯安装位之外的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的风电塔筒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板包括: 一第一平台板,所述第一平台板覆盖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两端之间的塔筒内壁所形成的空间; 一第二平台板,所述第二平台板覆盖所述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以及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之间的塔筒内壁所形成的空间; 一第三平台板,所述第三平台板覆盖所述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三支撑梁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梁和所述第三支撑梁之间的塔筒内壁所形成的空间;以及 一第四平台板,所述第四平台板覆盖所述第二支撑梁、所述第四支撑梁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梁和所述第四支撑梁之间的塔筒内壁所形成的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1的风电塔筒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梁和所述第四支撑梁之间还包括一可拆卸的平台板,所述可拆卸的平台板完全覆盖所述电梯安装位。
10.一种风电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电塔筒内包含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的风电塔筒平台,各所述风电塔筒平台中的所述电梯安装位在竖直方向上对准,以便于电梯在其中运行通过。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风电塔筒平台及包含该风电塔筒平台的风电塔筒,风电塔筒平台包括支撑框架和位于支撑框架上的平台板,支撑框架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一支撑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塔筒内壁;与第一支撑梁平行的第二支撑梁,第一支撑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塔筒内壁与第二支撑梁垂直的第三支撑梁,第三支撑梁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梁,另一端连接塔筒内壁;与第二支撑梁垂直的第四支撑梁,第四支撑梁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梁,另一端连接塔筒内壁,其中,第三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位于第二支撑梁的同一侧,第二支撑梁、第三支撑梁、第四支撑梁以及第三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之间的塔筒内壁形成一电梯安装位。本发明的风电塔筒平台可在安装/不安装电梯的形态之间方便地转换。
【IPC分类】F03D11-00
【公开号】CN104612908
【申请号】CN201410795785
【发明人】王晓东, 朱少辉, 宁文钢, 贾文强, 姜宏伟, 吴建华
【申请人】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