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潜孔钻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8696阅读:5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潜孔钻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钻机用钻头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潜孔钻头。



背景技术:

在地质勘探、土石方工程、矿山开采、石油气钻探等领域中,深孔钻机的钻探能力是工程进度的重要保障,而钻机使用的深孔钻探钻头的效率和稳定性起到决定性因素。潜孔钻头主体结构包括钻头部和柄部,钻头部前端面布置有若干端面齿,钻头部前端面与侧缘之间设有倒角平面,且倒角平面上布置有一圈的斜面齿。这些端面齿与斜面齿多采用均等间隔布置方式,各内外圈之间的端面齿呈交错布置,在扭矩和转速一定的情况下,各个齿面所承受的摩擦应力和转速均不同,从而使钻头部上的各齿出现磨损不一的问题,降低潜孔钻头的使用寿命。现有的潜孔钻头上的气孔和排粉槽设置不合理,造成岩渣碎石排出不畅,增加了重复研磨破损的时间,降低开孔效率;且低效率的钻探对于钻头的冷却造成影响,进一步降低了钻头的使用寿命。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破碎效率高、排粉通畅、使用寿命长的潜孔钻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潜孔钻头,包括钻柄及其前端的钻头部,所述钻头部的前端面与外缘面之间设有倒角斜面,倒角斜面上设有内外两圈相互间隔的齿圈,齿圈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硬质合金齿;所述钻头部的前端面上设有若干硬质合金齿,钻头部的外缘上设有若干排粉槽,且若干排粉槽之间呈非等距间隔排列设置。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同一齿圈上的若干硬质合金齿之间以非等距间隔排列设置。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钻柄上设有贯穿其尾端的通气孔,钻头部上设有三个斜孔气道,斜孔气道的里端与通气孔前端连通,且三个斜孔气道的外端分别与对应的三个排粉槽连通设置。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钻柄前部的外缘上设有传动花键,钻柄尾端的外缘上设有与传动花键配合的适配齿圈。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倒角斜面上错配两圈不同间距排列的硬质合金齿,与转速配合以提高钻头部的切削效率,避免局部磨损过渡造成寿命的降低;排粉槽之间呈非等距的间隔排列方式,适配各齿圈在不同旋转速率下的排粉需求,避免排粉不畅造成钻头温度过高、钻探效率降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钻头部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钻柄;2、钻头部;3、硬质合金齿;11、通气孔;12、传动花键;13、适配齿圈;21、倒角斜面;22、排粉槽;23、斜孔气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潜孔钻头,包括钻柄1及其前端的钻头部2,所述钻头部2的前端面与外缘面之间设有倒角斜面21,倒角斜面21上设有内外两圈相互间隔的齿圈,齿圈包括若干间隔排列的硬质合金齿3;所述钻头部2的前端面上设有若干硬质合金齿3,钻头部2的外缘上设有若干排粉槽22,且若干排粉槽22之间呈非等距间隔排列设置;所述钻头部2的前端面和倒角斜面21作为钻削平面,倒角斜面21上的硬质合金齿3分布密度大于钻头部2前端面,且外圈齿圈中的硬质合金齿3分布密度大于内圈,因此在外圈硬质合金齿3承担更大的切削量的同时降低其磨损量,协同内外圈不同速率下硬质合金齿3的磨损程度,避免局部过度磨损降低钻头的使用寿命。

所述同一齿圈上的若干硬质合金齿3之间以非等距间隔排列设置,非等距排列的齿圈在旋转时产生不同幅度的振动波,从而提高钻头的钻探破碎效率;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内齿圈和外齿圈为错位配置,且内齿圈与外齿圈上的硬质合金齿分布间隔不同,从而在旋转过程中产生不同频率的振动波,提高破碎程度使碎石粉末容易排出,进而提高潜孔钻头的钻探效率和使用寿命。

所述钻柄1上设有贯穿其尾端的通气孔11,钻头部2上设有三个斜孔气道23,斜孔气道23的里端与通气孔11前端连通,且三个斜孔气道23的外端分别与对应的三个排粉槽22连通设置;所述钻头部2上的硬质合金齿3切割破碎岩石使其形成岩渣,高压空气从通气孔11进入并沿斜孔气道23冲出,带动岩渣从排粉槽22排出;本实用新型优选设置三个等角分布的斜孔气道23,且分别与其中的三个排粉槽22连通,与其他未通气排粉槽22配合可有效提高排粉效率,降低钻头的工作问题,从而提高钻头的工作速率和使用寿命。

所述钻柄1前部的外缘上设有传动花键12,钻柄1尾端的外缘上设有与传动花键12配合的适配齿圈13;所述钻柄1通过传动花键12与钻机配合传动,钻柄1尾端的适配齿圈13在装配时提供定位配合,其外缘上的齿槽位与传动花键12对应,且适配齿圈13可与钻机形成传动配合,传动花键12设于钻柄1前部使其前后端受力均匀,提高与钻机的连接强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