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及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03781阅读:8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及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井及隧道的通风技术,更加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应用于长距离独头巷道掘进中使用的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在采矿和地质勘探工程中,采矿场及掘进工作面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掘进的井巷在建设初期只有一个出口,称为独头巷道。在矿井及隧道等长距离独头巷道的施工中,当独头巷道掘进距离大于1000米,采用一组通风机通风已经很难解决工作面的新鲜风供给问题;若距离大于1500米,由于风筒的风阻、漏风等等因素的影响,一组风机已无法满足工作面的正常新鲜风需求,需要采取一定的通风措施来解决工作面的新鲜风供给问题,目前,常用的解决方式为增设局部通风机。通风机增设方式一般为硬质风筒串接或风机的错位增设。硬质风筒串接成本较高,错位增设的方式存在废风循环量较大的问题,不能很好的满足施工现场需要、解决现场施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应用在长距离独头巷道掘进中使用的通风系统及通风装置。本实用新型 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所述通风系统用于将新鲜风送至巷道内的工作面,包括第一组通风机、第二组通风机、柔性风筒和硬质风筒,所述第一组通风机和第二组通风机沿巷道深度方向设置,并且所述第一组通风机的出风端与柔性风筒连接,其中,第一组通风机设置在巷道口,第二组通风机设置在巷道内,所述硬质风筒串联在柔性风筒与第二组通风机的进风端之间,所述柔性风筒末端置于所述硬质风筒内,并且所述柔性风筒的外壁面与所述硬质风筒内壁面之间留有间隙。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组通风机的柔性风筒置于所述硬质风筒内的风筒长度为0.5 lm。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通风机的柔性风筒末端可以通过吊点固定在所述硬质风筒的内壁面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硬质风筒可由镀锌铁皮制成。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硬质风筒的壁厚为1.5 2mm,长度为I 1.5m。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组通风机包括一个通风机或者串联连接的多个通风机;第二组通风机包括一个通风机或者串联连接的多个通风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包括串联连接的多个如上所述的通风系统,并且彼此串联的两个通风系统中,按照风向流动方向位于前方的通风系统的第二组通风机与位于后方的通风系统的第一组通风机之间的连接方式与所述通风系统中的第一组通风机和第二组通风机的连接方式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新鲜风源,减少了废风循环量;对硬质风筒、风机等匹配性要求不高,可操作性强、适应性好;降低了生产成本。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的一种工作状态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的另一种工作状态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与第一组通风机连接的柔性风筒 2、第二组通风机 3、与第二组通风机连接的柔性风筒4、硬质风筒5、吊点6、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和示例性实施例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及通风装置。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的一种工作状态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的另一种工作状态图。
如图1、图2所示,在长距离独头巷道的施工中,若只在巷道口设置一组通风机(称为第一组风机),并通过软风筒I (又称,柔性风筒)将新鲜通入巷内工作面时,由于软风筒I漏风量大、通风阻力大等因素,使得通风效果不好,因此,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在现有风机的基础上,在巷道内增设一组风机2 (称为第二组风机),该通风机2的出风端与另一段软风筒3连通,并在第一组通风机的软风筒I与第二组通风机2的进风端之间串接一段硬质风筒4,该硬质风筒4的直径与新增的第二组通风机2相适配,第一组通风机的柔性风筒I末端置于硬质风筒4内,并且第一通风机的柔性风筒I外壁面与硬质风筒4内壁面之间留有间隙。在单位时间内,当第一组通风机的柔性风筒I末端的实际出风量大于或等于新增设的第二组风机2的实际排风量时,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的工作状态如图1所示,没有废风循环,工作面的通风效果良好。在单位时间内,当第一组通风机的柔性风筒I末端的实际出风量小于新增设的第二组风机2的实际排风量时,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的工作状态如图2所示,少量的废风通过第一通风机的柔性风筒I外壁面与硬质风筒4内壁面之间的间隙进入硬质风筒4内,并作为空气补给工作面,此时,适当调整新增的第二组风机2的位置,就可以使得第一组通风机的柔性风筒I末端的实际出风量不小于或者略小于新增设的第二组风机2的实际排风量,保证工作面新鲜风的供给。若第一通风机的柔性风筒I外壁面与硬质风筒4内壁面之间没有留间隙,当第一组通风机的柔性风筒I末端的实际出风量又小于新增设的第二组风机2的实际排风量时,第一通风机的柔性风筒I末端容易被第二组风机2吸瘪,造成风筒内短路,甚至将风机烧毁等严重后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组通风机的柔性风筒4置于硬质风筒4内的风筒长度可为0.5 lm。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通风机的柔性风筒I末端通过吊点5固定在硬质风筒4的内壁面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硬质风筒4可由壁厚为1.5 2mm的镀锌铁皮制成,硬质风筒的长度为I 1.5m。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硬质风筒4与第二组通风机2之间采用法兰6连接。根据巷道长度和生产需要,上述每一组通风机即可以由一台通风机构成,也可以是多台通风机串接而成,例如,图1、图2中示出的第二组通风机即是由两台通风机构成。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包括串联连接的多个如上所述的通风系统,并且彼此串联的两个通风系统中,按照风向流动方向位于前方的通风系统的第二组通风机与位于后方的通风系统的第一组通风机之间的连接方式与所述通风系统中的第一组通风机和第二组通风机的连接方式相同。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装置可以包括多组串联连接的通风机,并且相互连接的两组通风机之间设置柔性风筒和硬质风筒。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及通风装置通过增设通风机并合理将多个风机进行串接,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新鲜风源, 减少了废风循环量;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软风筒的长度和直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合理变化,因而对硬质风筒、风机等匹配性要求不高,因而可操作性强、适应性好;另外,两组风机之间大部分通过软风筒连接,而只在第二风机进风端处设置小段硬质风筒,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尽管上面已经通过结合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权利要求1.一种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所述通风系统用于将新鲜风送至巷道内的工作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系统包括第一组通风机、第二组通风机、柔性风筒和硬质风筒,所述第一组通风机和第二组通风机沿巷道深度方向设置,并且所述第一组通风机的出风端与柔性风筒连接,其中,第一组通风机设置在巷道口,第二组通风机设置在巷道内,所述硬质风筒串联在柔性风筒与第二组通风机的进风端之间,所述柔性风筒末端置于所述硬质风筒内,并且所述柔性风筒的外壁面与所述硬质风筒内壁面之间留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通风机的柔性风筒置于所述硬质风筒内的风筒长度为0.5 l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机的柔性风筒末端通过吊点固定在所述硬质风筒的内壁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风筒由镀锌铁皮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风筒的壁厚为1.5 2mm,长度为I 1.5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通风机包括一个通风机或者串联连接的多个通风机;第二组通风机包括一个通风机或者串联连接的多个通风机。
7.—种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包括串联连接的多个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系统,并且彼此串联的两个通风系统中,按照风向流动方向位于前方的通风系统的第二组通风机与位于后方的通风系统的第一组通风机之间的连接方式与所述通风系统 中的第一组通风机和第二组通风机的连接方式相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及通风装置。所述通风系统包括第一组通风机、第二组通风机、柔性风筒和硬质风筒,所述第一组通风机和第二组通风机沿巷道深度方向设置,并且所述第一组通风机的出风端与柔性风筒连接,其中,第一组通风机设置在巷道口,第二组通风机设置在巷道内,所述硬质风筒串联在柔性风筒与第二组通风机的进风端之间,所述柔性风筒末端置于所述硬质风筒内,并且所述柔性风筒的外壁面与所述硬质风筒内壁面之间留有间隙。本实用新型的长距离独头巷道的通风系统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新鲜风源,减少废风循环量;对硬质风筒、风机等匹配性要求不高,可操作性强、适应性好;降低了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F04D25/08GK203130137SQ201320076818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19日
发明者吴双印 申请人:攀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