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泵集成式手拉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1464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大小泵集成式手拉气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气筒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大小泵集成式手拉气泵。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打气筒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给诸如自行车轮胎、摩托车轮胎、球类等用具的充气,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方便。现有气筒在给充气产品充气时,充气产品最开始处于干瘪状态,此时,用大泵充气较快,阻力小,当充气物品充的差不多时,用大泵充气时,充气物品内压很高,导致大泵充气阻力大,不易充,此时,用小泵充气,小泵进气流量小,所受阻力小,充气轻松一些。因此,应设计一种将大泵和小泵集成于一体,根据需要进行切换,以提高充气的方便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小泵集成式手拉气泵,通过将大泵、小泵集成于一体,利用切换机构对大泵和小泵进行切换,使用者可以根据充气需要对气泵的工作模式进行选择,提高充气方便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大小泵集成式手拉气泵,其包括有本体、外筒、内筒、把手、气管和用于切换大小泵的切换机构,该本体底部具有支座,顶部安装有顶盖,于顶盖上设置有第一圆孔及第一进气孔;该外筒可上下移动式安装于本体内,外筒上端穿过第一圆孔,于外筒顶部设有凹腔、第二进气孔和第二圆孔,该凹腔一侧设有第一缺口,另一侧具有一开口,该外筒外壁与本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一气腔,上述第一进气孔与该第一气腔连通,于外筒底部设置有与本体内壁相匹配的活塞;该内筒可上下移动式安装于外筒中,内筒顶端穿过第二圆孔,内筒外壁与外筒内壁之间形成第二气腔,上述第二进气孔与该第二气腔连通,于该内筒下端设置有与外筒内壁相匹配的活塞以及一单向气阀;该把手下端安装于内筒顶端,于该把手上设置有出气孔和卡持槽;该气管连接于出气孔上;该切换机构包括有滑块和压盖,该滑块可左右滑动式安装于外筒顶部凹腔中,于该滑块中部设置有第三圆孔,上述把手穿过该第三圆孔,把手上卡持槽与该第三圆孔侧壁相匹配,并于滑块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手持部,该手持部由上述第一缺口和开口伸出;该压盖安装于外筒顶端,并罩于凹腔外部,于压盖中部设置有第四圆孔,上述把手穿过该第四圆孔,于压盖两侧分别对应凹腔上第一缺口和开口设置有第二缺口,上述滑块位于该压盖下方,滑块两端手持部分别由第二缺口伸出。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块包括有基板和上述由该基板两侧分别向外倾斜延伸设置的手持部,于该基板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弧形凸块,上述外筒顶部凹腔中设置有与滑块之基板相匹配的滑槽,该滑槽及上述开口均与基板相匹配,于该滑槽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两彼此相连的弧形凹槽,该弧形凹槽与弧形凸块相匹配,弧形凸块交替式位于两弧形凹槽中。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槽中设置有两限位圆柱,于滑块基板上对应该两限位圆柱设置有两弧形滑槽,两限位圆柱分别插置于两弧形滑槽中。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块之基板一端向外侧设置有一延伸板,上述顶盖上部设置有一环形内沿,滑块之延伸板可滑动式抵接于环形内沿下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进气孔设置于外筒滑槽中,其包括有复数个条形槽和环绕第二圆孔设置的复数个缺口。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进气孔为复数个,该复数个第一进气孔环绕设置于顶盖上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压盖底部设置有与外筒顶端相连的复数个连接柱,于相邻两连接柱之间设置有用于对滑块纵向及横向限位的弧形限位板,该弧形限位板位于滑块手持部前方,位于滑块基板上方;滑块两侧手持部上分别向上设置有一限位板,该限位板挡于压盖外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单向气阀包括设置于内筒底部的通气孔和可浮动式遮蔽该通气孔的浮动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筒下端的活塞和内筒下端的活塞分别包括有一环形凹槽和设置于环形凹槽中的密封圈,并且,内筒下端的单向气阀位置高于内筒下端的活塞。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压盖外壁上环绕设置有复数个用于手持的凹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通过将大泵、小泵集成于一体,利用切换机构对大泵和小泵进行切换,使用者可以根据充气需要对气泵的工作模式进行选择,并且,该切换机构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操作时,仅需要通过调整滑块的位置即可实现对大泵和小泵的切换,切换方式快捷,效率高。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气泵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气泵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小泵工作时,气流运行示意图;

图4为图3之M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之大泵工作时,气流运行示意图;

图6为图5之N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5之气泵底部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之滑块与外筒配合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之外筒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之滑块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之压盖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本体 11、支座

12、顶盖 121、第一圆孔

122、第一进气孔 123、环形内沿

20、外筒 21、凹腔

211、第一缺口 212、开口

213、滑槽 2131、弧形滑槽

2132、限位圆柱 22、第二进气孔

221、条形槽 222、缺口

23、第二圆孔 30、内筒

31、单向气阀 311、通气孔

312、浮动板 40、把手

41、出气孔 42、卡持槽

50、气管 60、切换机构

61、滑块 611、基板

612、手持部 613、弧形凸块

614、弧形滑槽 615、第三圆孔

616、延伸板 617、限位板

62、压盖 621、第四圆孔

622、第二缺口 623、连接柱

624、弧形限位板 625、凹部

617、限位板 70、第一气腔

80、第二气腔 90、活塞

91、环形凹槽 92、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如图1至图 11所示,一种大小泵集成式手拉气泵,包括有本体10、外筒20、内筒30、把手40、气管50和用于切换大小泵的切换机构60,其中:

该本体10底部具有支座11,顶部安装有顶盖12,于顶盖12上设置有第一圆孔121及复数个第一进气孔122,该复数个第一进气孔122环绕设置于顶盖12上部;并于顶盖12上部设置有一环形内沿123。

该外筒20可上下移动式安装于本体10内,外筒20上端穿过第一圆孔121,于外筒20顶部设有凹腔21、第二进气孔22和第二圆孔23,该凹腔21一侧设有第一缺口211,另一侧具有一开口212,于凹腔21内设置有一滑槽213,该第二进气孔22设置于滑槽213中,其包括有复数个条形槽221和环绕第二圆孔23设置的复数个缺口222;该外筒20外壁与本体10内壁之间形成第一气腔70,上述第一进气孔122与该第一气腔70连通,于外筒20底部设置有与本体10内壁相匹配的活塞90。

该内筒30可上下移动式安装于外筒20中,内筒30顶端穿过第二圆孔23,内筒30外壁与外筒20内壁之间形成第二气腔80,上述第二进气孔22与该第二气腔80连通,于该内筒30下端设置有与外筒20内壁相匹配的活塞90以及一单向气阀31,该活塞90及上述外筒20底部活塞90分别包括有一环形凹槽91和设置于环形凹槽91中的密封圈92,该单向气阀31包括设置于内筒30底部的通气孔311和可浮动式遮蔽该通气孔311的浮动板312,并且,内筒30下端的单向气阀31位置高于内筒30下端的活塞90。

该把手40下端安装于内筒30顶端,于该把手40上设置有出气孔41和卡持槽42。

该气管50连接于出气孔41上。

该切换机构60包括有滑块61和压盖62,该滑块61可左右滑动式安装于外筒20顶部滑槽213中,该滑块61包括有基板611和由该基板611两侧分别向外倾斜延伸设置的手持部612,该基板611与滑槽213及滑槽213一侧开口212相匹配,该基板611可于滑槽213中滑动,并且,其一端可通过开口212伸出外筒20外部;于该基板611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弧形凸块613,于滑槽213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两彼此相连的弧形凹槽2131,该弧形凹槽2131与弧形凸块613相匹配,弧形凸块613交替式位于两弧形凹槽2131中;于滑槽213中设置有两限位圆柱2132,于滑块61基板611上对应该两限位圆柱2132设置有两弧形滑槽614,两限位圆柱2132分别插置于两弧形滑槽614中,利用限位圆柱2132和弧形滑槽614的配合对滑块61的滑动起到限位作用,使滑动更加稳定;该滑块61中部设置有第三圆孔615,上述把手40穿过该第三圆孔615,把手40上卡持槽42与该第三圆孔615侧壁相匹配;该滑块61之基板611一端向外侧设置有一延伸板616,该延伸板616可滑动式抵接于上述顶盖12之环形内沿123下方。

该两手持部612分别伸出外筒20顶部的第一缺口211和开口212外,于两手持部612上分别向上设置有一限位板617;

该压盖62安装于外筒20顶端,并罩于凹腔21外部,于压盖62中部设置有第四圆孔621,上述把手40穿过该第四圆孔621,于压盖62两侧分别对应凹腔21上第一缺口211和开口212设置有第二缺口622,上述滑块61位于该压盖62下方,滑块61两端手持部612分别由第二缺口622伸出;于压盖62底部设置有与外筒20顶端相连的复数个连接柱623,于相邻两连接柱623之间设置有用于对滑块61纵向及横向限位的弧形限位板624,该弧形限位板624位于滑块61手持部前方,位于滑块61基板611上方;滑块61之手持部612上限位板617挡于压盖62外侧;并于压盖62外壁上环绕设置有复数个用于手持的凹部625。

该气泵的工作原理如下:使用小泵时,向左滑动滑块61,使滑块61上第三圆孔615内壁脱离把手40上卡持槽42,通过把手40带动内筒30于外筒20中移动,空气由外筒20顶部的第二进气孔22进入第二气腔80中,下压内筒30,内筒30活塞90底部气流冲开单向气阀31,气流经单向气阀31和内筒30,由把手40上出气孔41通过气管50流出;

使用大泵时,向右滑动滑块61(滑块61在向右或向左滑动时,压盖62底部的弧形限位板624能够防止滑块61滑出规定距离,而设置于滑槽213中相连的两弧形凹槽2131与滑块61上的弧形凸块613配合,可防止滑块61滑动到位后,发生偏移),滑块61上第三圆孔615内壁嵌于把手40上卡持槽42中,由于压盖62与外筒20顶部通过连接柱623相固连,而滑块61位于外筒20顶部和压盖62之间,通过把手40带动滑块61移动时,外筒20和内筒30将随之移动,气流由顶盖12上第一进气孔122进入第一气腔70中,随着外筒20和内筒30的下压,位于外筒20和内筒30活塞90下方的气流冲开内筒30底部的单向气阀31,经内筒30、出气孔41和气管50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将大泵、小泵集成于一体,利用切换机构对大泵和小泵进行切换,使用者可以根据充气需要对气泵的工作模式进行选择,并且,该切换机构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操作时,仅需要通过调整滑块的位置即可实现对大泵和小泵的切换,切换方式快捷,效率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