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油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3252阅读:6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油回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现场应用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污油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油井在生产过程中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生产动态,需要不定期对生产井进行量化取样。为保证数据资料的准确,按照操作规程要求,取样前需要打开取样阀门把死油放出。一般情况下,平均一口井每天取样一次,每次取样需放空500毫升,如果每天需要取样300个,那么,每天要将有150000毫升的油液变成污油。再加上油井日常管理中,其他操作产生的污油,每天生产的污油合计在200000毫升左右。传统的污油回收方法是利用污油桶承接污油,再将污油桶携带到站内将污油倒入污油箱中,最后污油通过污油泵打入系统,实现二次利用。首先上述方法具有大量的人工操作步骤,增加了现场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其次上述方法中需将污油引至规定的污油箱内,再等待二次利用,但二次利用或处理需要的时间一般比较长,且污油池直接暴露于空气中,经过日光照射或与氧化合,会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影响环境清洁;再者上述方法中若汛期污油桶内污油回收不及时,容易造成污油外泄事故,具有一定的环境污染风险。

另一种传统的废液回收处理方法为直接将油井生产的污油焚烧掩埋,此方法治标不治本,不但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

申请号为201320340124.5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油井回收污油进系统的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主缸1和副缸2,主缸1内含有活塞3和封闭的主空腔21,活塞3连接有能够推动活塞3压缩主空腔21的活塞杆6,副缸2内设有封闭的副空腔22,副空腔22能够依次通过设置在副缸2上的第一接头151和设置在主缸1的第二接头152与主空腔21连通,主缸1上还设有能够与主空腔21连通的第三接头153,其中,第三接头153连接有主缸出口闸门13,第一接头151和第二接头152通过主副缸连通闸门12连接。上述装置虽然可以将污油回收进入系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一步都需要手动开关闸门,十分繁琐,不利于现场人员的操作。

因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污油回收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油回收装置,能够将产生的污油随时压入输油管线,及时消除环境污染风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污油回收装置,其中,所述污油回收装置包括:

污油桶,具有承接污油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设有污油入口和输出口;

工作桶,具有呈柱状的第二空腔和活塞,所述第二空腔的一端设有污油出口,所述第二空腔的另一端封闭形成封闭端,所述第二空腔的侧壁上还开设有输入口,所述活塞设置于所述第二空腔内并能沿所述第二空腔的轴向往复移动,所述活塞上连接有能推动所述活塞往复移动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封闭端;

所述输入口与所述输出口之间通过第一单流阀连接,所述污油出口连接有第二单流阀。

如上所述的污油回收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单流阀具有第一阀腔,所述第一阀腔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进油口和第一出油口,所述第一阀腔的内壁面为由所述第一进油口向所述第一出油口渐扩的锥面,所述第一阀腔内设有第一阀体和弹簧,所述第一阀体呈锥台型并且其外壁面与所述第一阀腔的内壁面锥度相同,所述第一进油口与所述输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出油口处安装有孔板法兰,所述弹簧的一端顶抵于所述第一阀体,所述弹簧的另一端顶抵于所述孔板法兰,所述第一出油口通过所述孔板法兰与所述输入口连接。

如上所述的污油回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单流阀具有第二阀腔,所述第二阀腔的两端分别为第二进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二阀腔的内壁面为由所述第二进油口向所述第二出油口渐扩的锥面,所述第二阀腔内设有第二阀体和弹簧,所述第二阀体呈锥台型且其外壁面与所述第二阀腔的内壁面锥度相同,所述第二进油口与所述污油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出油口处安装有孔板法兰,所述弹簧的一端顶抵于所述第二阀体,所述弹簧的另一端顶抵于所述孔板法兰。

如上所述的污油回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出油口通过所述孔板法兰连接在输油管线上。

如上所述的污油回收装置,其中,所述工作桶还包括丝堵,所述丝堵固设于所述第二空腔的封闭端将所述第二空腔封闭,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丝堵。

如上所述的污油回收装置,其中,所述活塞杆伸出所述第二空腔的一端安装有手柄。

如上所述的污油回收装置,其中,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活塞连接的一端为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呈T型,所述活塞上开设有与所述连接端对应配合的T型凹槽,所述连接端插入所述T型凹槽内。

如上所述的污油回收装置,其中,所述活塞包括活塞本体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活塞本体朝向所述活塞杆的一端,所述T型凹槽开设于所述固定板上。

如上所述的污油回收装置,其中,所述污油入口处设置有污油桶盖,所述污油桶盖能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污油桶的外壁面上。

如上所述的污油回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单流阀连接在输油管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污油回收装置,在使用时只需通过活塞杆推动活塞往复移动即可实现污油的储存和排除,大大简化了污油回收装置的操作步骤,降低了工人频繁处理污油的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污油回收装置其污油出口通过第二单流阀连接于输油管线或其他回收系统中,这样便能做到将取样而产生污油随时压入系统,及时消除环境污染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污油回收装置取代了污油桶,也就节约了由于污油桶丢失而产生的材料费用。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污油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缸; 2-副缸;

3-活塞; 6-活塞杆;

12-连通闸门; 13-出口闸门;

21-主空腔 22-副空腔;

151-第一接头; 152-第二接头;

153-第三接头;

100-污油回收装置; 110-污油桶;

111-第一空腔; 112-污油入口;

113-输出口; 114- 第一单流阀;

1141- 第一阀腔; 1142- 第一进油口;

1143- 第一出油口; 1144- 第一阀体;

1145- 弹簧; 1146- 孔板法兰;

115-污油桶盖; 120-工作桶;

121-第二空腔; 122-活塞;

1221- 活塞本体; 1222- 固定板;

123-污油出口; 124-第二单流阀;

1241- 第二阀腔; 1242- 第二进油口;

1243- 第二出油口; 1244- 第二阀体;

1245- 弹簧; 1246- 孔板法兰;

125-输入口; 126-活塞杆;

1261- 连接端; 127-手柄;

128-丝堵; 200- 输油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考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污油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污油回收装置100包括污油桶110和工作桶120,污油桶110内设有用于承接污油的第一空腔111,第一空腔111具有污油入口112和输出口113;工作桶120内设有活塞122和呈柱状的第二空腔121,第二空腔121的一端封闭形成封闭端,第二空腔121的另一端设有污油出口123,第二空腔121的侧壁上还开设有输入口125,活塞122设置于第二空腔121内并能沿第二空腔121的轴向往复移动,活塞122上连接有能推动其往复移动的活塞杆126,活塞杆126穿过第二空腔121的封闭端;活塞122主要通过活塞杆126的推拉起到往复移动的作用,输出口113和输入口125之间连接有第一单流阀114;污油出口123连接有第二单流阀124。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污油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污油回收装置100安装在油井取样闸门处,特别使污油入口112位于取样闸门下方,当取样闸门有污油产生时,污油通过污油入口112进入到污油桶110的第一空腔111内。当需要对污油回收装置100内的污油进行回收利用时,首先,通过活塞杆126拉动活塞122,使活塞122向封闭端移动,第二空腔121内产生负压,第一单流阀114打开,位于污油桶110的第一空腔111内的污油通过第一单流阀114流入到工作桶120的第二空腔121内,污油桶110内的污油被抽吸到工作桶120中;之后,通过活塞杆126推动活塞122,使活塞122朝向污油出口123移动,第二空腔121内的污油被压缩,第二单流阀124打开,污油即可进入与第二单流阀124连接的回收系统中。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污油回收装置100,在使用时只需通过活塞杆126推动活塞122往复移动即可实现污油的储存和排出,大大简化了污油回收装置的操作步骤,降低了工人频繁开关阀门的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污油回收装置100其污油出口123可以通过第二单流阀连接于输油管线或其他回收系统中,这样便能做到将取样而产生污油随时压入系统,及时消除环境污染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污油回收装置100取代了污油桶,也就节约了因污油桶丢失的材料费用和环境污染。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如图2所示,第一单流阀114具有第一阀腔1141,第一阀腔1141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进油口1142和第一出油口1143,第一阀腔1141的内壁面为由第一进油口1142向第一出油口1143渐扩的锥面,第一阀腔1141内设有第一阀体1144和弹簧1145,第一阀体1144呈锥台型并且其外壁面与第一阀腔1141的内壁面锥度相同,第一进油口1142与输出口113连接,第一出油口1143处安装有孔板法兰1146,弹簧1145的一端顶抵于第一阀体1144,弹簧1145的另一端顶抵于孔板法兰1146上,第一单流阀114主要依靠弹簧1145起到单向流动作用,第一出油口1142通过孔板法兰1146与输入口125固定连接,孔板法兰1146上开设有容许污油通过的通孔,通孔可以方便污油从污油桶110流入到工作桶120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如图2所示,第二单流阀124具有第二阀腔1241,第二阀腔1241的两端分别为第二进油口1242和第二出油口1243,第二阀腔1241的内壁面为由第二进油口1242向第二出油口1243渐扩的锥面,第二阀腔1241内设有第二阀体1244和弹簧1245,第二阀体1244呈锥台型且其外壁面与第二阀腔1241的内壁面锥度相同,第二进油口1242与污油出口123连接,第二出油口1242处安装有孔板法兰1246,弹簧1245的一端顶抵于第二阀体1244,弹簧1145的另一端顶抵于孔板法兰1246上,第二单流阀124主要依靠弹簧1245起到单向流动作用,孔板法兰1246上开设有容许污油通过的通孔,通孔可以方便污油从工作桶120流出。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如图2所示,第二出油口1242通过孔板法兰1246固定连接于输油管线200上。

利用活塞杆126拉动活塞122使其向封闭端移动时,第二空腔121内产生负压,由于位于第一阀腔1141内的弹簧1145处在第一空腔111和第二空腔121之间,弹簧1145在负压及污油自身重力的双重作用下被压缩,第一阀体1144向下移动,这样,第一阀体1144与第一阀腔1141的内壁产生缝隙,第一单流阀114打开,位于污油桶110的第一空腔111内的污油通过孔式法兰1146上的通孔流入到工作桶120的第二空腔121内;同时位于第二单流阀124的第二阀腔1241内的弹簧1245在负压和输油管线系统的压力作用下伸长,将第二阀体1244紧紧地贴在第二阀腔1241的内壁上,实现对污油出口123的密封,通过上述过程,污油桶110内的污油就被抽吸到工作桶120中。

利用活塞杆126推动活塞122使其朝向污油出口123移动时,位于工作桶120的第二空腔121内的污油被压缩,位于第一单流阀114的第一阀腔1141内的弹簧1145在污油的液压下伸长,将第一阀体1144紧紧的贴在第一阀腔1141的内壁上,实现对输入口125的密封,这样污油就不能流回到污油桶110中,同时,由于位于第二单流阀124的第二阀腔1241内的弹簧1245处于工作桶120与输油管线200之间,其在污油的液压下被压缩,第二阀体1244向输油管线200方向移动,第二阀体1244与第二阀腔1241的内壁之间产生缝隙,第二单流阀124打开,污油在活塞122的推力下由孔式法兰1246上的通孔流入到输油管线200中。

这样,通过将活塞122拉出与推入的过程,便完成了一次污油从污油桶110流入到工作桶120再到输油管线200的过程,使得污油回收至输油管线的操作十分简单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工作桶120还包括丝堵128,丝堵128固设于第二空腔121的一端将第二空腔121封闭形成封闭端,活塞杆126穿过丝堵128。丝堵128固定连接于第二空腔121的内壁上,防止活塞杆126在推拉活塞122的过程中活塞122脱离工作桶120。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活塞杆126伸出第二空腔121的一端安装有手柄127,以方便活塞杆126的推拉,手柄127上有备帽,手柄127通过备帽固定在活塞杆126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活塞杆126与活塞122连接的一端为连接端1261,该连接端1261呈T型,活塞122朝向活塞杆126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与该连接端1261对应配合的T型凹槽,连接端1261插入该T型凹槽内,上述结构能够方便活塞杆126嵌入活塞122内。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活塞122包括活塞本体1221和固定板1222,固定板1222固定连接于活塞本体1221朝向活塞杆126的一端,T型凹槽开设于固定板1222上。如图2所示,固定板1222通过螺栓与活塞本体1221固定连接,当然,固定板1222也可以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熟悉的其他形式与活塞本体1221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如图2所示,污油入口112处设置有污油桶盖115,污油桶盖115能转动地连接于污油桶110的外壁面上。例如,污油桶盖115可以枢接的方式连接于污油桶110的外壁面上,当需要回收污油时,将污油桶盖115打开,污油从污油入口112进入污油桶110内,当污油回收装置100不使用时,关闭污油桶盖115,以防止污油桶110内污油的外泄。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污油回收装置100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有污油产生时,将污油桶盖115打开,方便污油进入污油桶110内。当需要将污油桶110内的污油排到输油管线200中时,手握手柄127向外拉,使活塞122向封闭端移动,第二空腔121内产生负压,由于位于第一阀腔1141内的弹簧1145处在第一空腔111和第二空腔121之间,弹簧1145在负压及污油自身重力的双重作用下被压缩,第一阀体1144向下移动,第一阀体1144与第一阀腔1141的内壁产生缝隙,第一单流阀114打开,位于污油桶110的第一空腔111内的污油通过孔式法兰1146上的通孔流入到工作桶120的第二空腔121内;同时位于第二单流阀123的第二阀腔1241内的弹簧1245在负压和输油管线系统的压力作用下伸长,将第二阀体1244紧紧地贴在第二阀腔1241的内壁上,实现对污油出口123的密封,这样,污油桶110内的污油就被抽吸到工作桶120中。

推动活塞122使其朝向污油出口123移动,位于工作桶120的第二空腔121内的污油被压缩,位于第一单流阀114的第一阀腔1141内的弹簧1145在污油的液压下伸长,将第一阀体1144紧紧的贴在第一阀腔1141的内壁上,实现对输入口125的密封,污油就不能回流到污油桶110中,同时,由于位于第二单流阀124的第二阀腔1241内的弹簧1245处于工作桶120与输油管线200之间,其在污油的液压下被压缩,第二阀体1244向输油管线200方向移动,第二阀体1244与第二阀腔1241的内壁之间产生缝隙,第二单流阀124打开,污油在活塞122的推力下由孔式法兰1246上的通孔流入到输油管线200中。

这样在活塞122拉出与推入的过程中,便完成了一次污油从污油桶110流入到工作桶120再流入到输油管线200的污油回收过程。

针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详细解释,其目的仅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以便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这些描述不能以任何理由解释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特别是,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各个特征也可以相互任意组合,从而组成其他实施方式,除了有明确相反的描述,这些特征应被理解为能够应用于任何一个实施方式中,而并不仅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