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单独叶轮级轴流通风机的电机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2926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单独叶轮级轴流通风机的电机支撑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具体地说是一种适用于单独叶轮级轴流通风机的电机支撑架。



背景技术:

在单级轴流通风机中,实际应用最为广泛的形式是单独叶轮级(R级)。因为单独叶轮级无前导流器和后导叶,只有叶轮和电机支撑架,这种形式结构简单,易制造。但由于叶轮后没有后导叶,叶轮出口旋绕动能没有被利用,风机效率及压力均较低。如目前广泛应用的T35、T40、T30等轴流通风机,其安装方式都采用电机支架、电机支撑板、双头螺栓等与风筒联接。风机效率在0.73-0.82之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单独叶轮级轴流通风机的电机支撑架,在风量不变的情况下,风机风压可大幅增加,提高风机效率。保留了风机原有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的特点,在不增加制造成本的前提下,提高风机效率,节约能源。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单独叶轮级轴流通风机的电机支撑架,包括电机支撑架本体,所述电机支撑架本体包括导流片、流线罩,所述导流片上端连接风筒内壁,下端连接流线罩外圆周壁。

所述导流片上端设置一体式的联接板,联接板上开设螺栓孔,导流片需通过上端的联接板与风筒内壁用螺栓连接。

所述流线罩设置两个,分别为前流线罩和后流线罩,所述前流线罩内部通过轴承套接在电机输出轴上,所述后流线罩内部安装电机,所述前流线罩和后流线罩分别位于叶轮的前后两侧,叶轮也套装在电机输出轴上,所述连接在前流线罩上的导流片为前导流片,连接在后流线罩上的导流片为后导流片。

所述前导流片和后导流片的导流方向为对称设置。

所述导流片叶型弦长=106-208mm;曲率半径=200.5-395.5mm;安装角=83°。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为了提高单级轴流通风机的效率和风机性能,我们把这些电机支撑件改为具有后导叶功能的支撑架,充分利用叶轮出口旋绕动能,不增加风机内筒,电机与风筒直接用后导叶联接,后导叶为弧形板结构,后导叶的设计计算方法与R+S级一样。这种方法实际是通过简单的结构改进把单独叶轮级(R级),变为叶轮+后导叶级(R+S级)。其目的在于能够部分甚至全部地利用叶轮出口旋绕动能,以提高通风机的压力,同时通风机的效率也得到相应提高,结构同样简单,制造容易,成本与单独叶轮级持平。但风机压力和效率却又很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单独叶轮级轴流通风机的电机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导流式电机支撑架结构图。

图中:1.集流器;2.前流线罩;3.前导流片;4.叶轮;5.后导流片;6.风筒;7、后流线罩。8、联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附图仅为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适用于单独叶轮级轴流通风机的电机支撑架,包括电机支撑架本体,所述电机支撑架本体包括导流片、流线罩,所述导流片上端连接风筒6内壁,下端连接流线罩外圆周壁。所述流线罩设置两个,分别为前流线罩2和后流线罩7,所述前流线罩内部通过轴承套接在电机输出轴上,所述后流线罩内部安装电机。所述前流线罩和后流线罩分别位于叶轮4的前后两侧,叶轮也套装在电机输出轴上,所述连接在前流线罩上的导流片为前导流片3,连接在后流线罩上的导流片为后导流片5。所述前导流片和后导流片的导流方向为对称设置。导流片上端设置一体式的联接板,联接板上开设螺栓孔,导流片需通过上端的联接板8与风筒内壁用螺栓连接(以便调整)。电机固定于后流线罩中,通过导流板与风筒壁联接,导流片既能实现导流功能,还能起到电机支撑作用。

实施例1:以T35№5风机为例,标准风机叶轮直径0.5mm,转速1450r/min,叶片角度15°,风量4289m3/h;全压112.6Pa;全压效率71%;功率0.25KW.经过改进设计,叶轮、风筒、电机均不做更改,只改变电机与风筒的6根双头螺栓柱为三个导叶片。如图2所示,导叶片几何参数如下:

叶型弦长=148.5mm;曲率半径=282.5mm;安装角=83°。

改进后风机测试结果:风量4289m3/h;全压130Pa;全压效率82%;

与原有性能相比较,在风量不变的情况下,风压从112.6Pa提高到130Pa,比原有风压提高了15.5%,效率由71%提高到82%,而电机功率没有增加。由此可见,单独叶轮级的轴流风机,可以通过将电机支撑件改为具有导叶功能的电机支撑架,仍保留其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的特点,在不增加制造成本的前提下,可以提高性能,节约能源。

实施例2:只改动所述导流片叶型弦长=106mm;曲率半径=200.5mm;其他不改变。

实施例3:只改动所述导流片叶型弦长=208mm;曲率半径=200.5mm;其他不改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其他运用本实用新型专利精神的等效变化,均应俱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