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4395发布日期:2018-10-02 18:12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利用马达使多个叶片部以轴向为中心旋转,从而向径向外侧送风的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将从例如位于轴向上侧的吸气口流入到在周向上相邻的叶片部之间的空气通过叶片部的旋转而向径向外侧送出,由此向外部送风。这样的送风装置例如用于要求薄型化的电子设备的冷却风扇等。

另外,作为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06-170090号公报中,对在马达的转子的周围具有多个叶片的送风装置进行了说明。在该送风装置中,为了防止转子的振动以及共振音,在转子与叶片之间设置有加强部。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从吸气口流入到叶片部之间的空气通过叶片部的旋转而还被向轴向下侧送出。被向轴向下侧送出的空气越多,送风装置的送风效率越下降。关于这样的问题,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06-170090号公报中什么都未提及。例如,日本公开公报第2006-170090号公报的送风装置在杯状的转子与叶片的结合部设置有加强部,但是送风装置的风量并未通过加强部而增加,而是随着加强部与叶片的体积比的增加而下降。即,该加强部并不有助于提高送风效率。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状况,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送风效率的送风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送风装置的结构包括:叶轮,其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旋转;以及马达,其驱动所述叶轮,所述叶轮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叶片部;凸缘部,其在径向外侧的外周缘部设置有多个所述叶片部;以及板状的第一遮蔽部,其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叶片部之间,所述第一遮蔽部连接于所述叶片部的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后缘面以及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径向外侧的外侧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送风装置,能够提高送风效率。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的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送风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送风装置的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叶轮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从周向观察到的送风装置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5A是示出叶轮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图5B是示出从周向观察到的送风装置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6A是示出叶片部的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后缘面的结构的图。

图6B是从叶片部延伸的方向观察到的叶片部的剖视图。

图7A是示出在第一曲面以及第二曲面设置于后缘面的叶片部附近产生的噪音的分布的图。

图7B是示出在第一曲面以及第二曲面未设置于后缘面的叶片部附近产生的噪音的分布的图。

图8A是示出在周向上相邻的叶片部之间的第一遮蔽部以及第二遮蔽部的结构例的图。

图8B是将第一遮蔽部以及第二遮蔽部局部放大的图。

图9A是示出送风装置的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9B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另一结构的剖视图。

图10A是示出送风装置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0B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另一结构的剖视图。

图11A是示出装设有送风装置的便携式信息装置的一例的透视立体图。

图11B是示出安装有热管的送风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100中,将与中心轴线CA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在轴向上,将从后述的支承板部402朝向后述的吸气板部401的方向设为轴向一侧,称作“轴向上侧”。并且,在轴向上,将从吸气板部401朝向支承板部402的方向设为轴向另一侧,称作“轴向下侧”。

而且,在各个构成要素中,将轴向上侧的端部称作“上端部”,将轴向下侧的端部称作“下端部”。并且,将位于轴向上侧的端面设为位于轴向一侧的一端面,称作“上端面”,将位于轴向下侧的端面设为位于轴向另一侧的另一端面,称作“下端面”。

并且,将与中心轴线CA垂直的方向称作“径向”。在径向上,将朝向中心轴线CA的方向称作“径向内侧”,将远离中心轴线CA的方向称作“径向外侧”。在各个构成要素中,将位于径向内侧的侧面称作“内侧面”,将位于径向外侧的侧面称作“外侧面”。并且,将径向内侧的端部称作“内端部”,将径向外侧的端部称作“外端部”。更具体地说,从轴向观察时,径向的“内端部”与“内侧面”重合,径向的“外端部”与“外侧面”重合。并且,将比径向的“外端部”靠径向内侧且位于径向的“外端部”附近的部分称作“外周缘部”。

并且,将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周向称作“周向”。周向一侧是与后述的叶轮200以及叶片部1的旋转方向Dro相同的方向,周向另一侧是和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相同的方向。并且,在各个构成要素中,将位于周向上的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的侧面称作“后缘面”,将位于周向上的旋转方向Dro侧的侧面称作“前缘面”。

另外,以上说明的方向、面以及结构部等的称呼并非表示组装于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等。

<1.实施方式>

<1-1.送风装置的概略结构>

图1是示出送风装置100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送风装置100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另外,图2示出图1中利用包含中心轴线CA的面剖切的送风装置100的沿单点划线A1-A1的截面。

送风装置100包括叶轮200、马达300以及机壳400。

叶轮200是设置有多个叶片部1的叶轮,安装于马达300。叶轮200能够与马达300的轴301一同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而旋转。从中心轴线CA至叶片部1的径向外侧的外端部(即,顶端)为止的径向最短距离Lr比送风装置100的轴向长度La大,优选为轴向长度La的五倍以上。这样一来,能够将送风装置100薄型化。另外,关于叶轮200的结构在后面进行说明。

马达300通过使轴301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旋转而驱动叶轮200。

机壳400容纳叶轮200以及马达300。机壳400具有吸气板部401、支承板部402以及侧壁部403。

吸气板部401设置于比多个叶片部1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处,并隔着间隙而与位于叶片部1的轴向上侧的叶片部上端面12相对。吸气板部401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吸气口401a。

支承板部402设置于比多个叶片部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并隔着间隙与位于叶片部1的轴向下侧的叶片部下端面11相对,并支承马达300。更具体地说,在支承板部402的上表面固定有马达300。支承板部402的上表面在轴向上与吸气板部401的下表面相对。

侧壁部403设置于吸气板部401的下表面与支承板部402的上表面之间,并与吸气板部401以及支承板部402一同形成了容纳叶轮200以及马达300的内部空间。在侧壁部403设置有向径向开口的送风口403a。机壳400的内部空间容纳叶轮200以及马达300,并经由吸气口401a以及送风口403a与机壳400的外部连通。

并且,吸气板部401、支承板部402以及侧壁部403并无特别限定,例如是由金属制成的。作为一例,吸气板部401以及支承板部402是由不锈钢制成的,侧壁部403是由铜制成的。并且,侧壁部403通过锻造、铸造或冲压加工而形成,并与吸气板部401以及支承板部402一同嵌件成型或外嵌成型。并且,为了确保成型后的机壳400的形状的精度,在成型之后进行切削加工。

并且,通过叶轮200的旋转而产生的风直接碰到侧壁部403。因此,优选侧壁部403的导热率较高,例如优选为100W/m·K以上。这样一来,即使比较高温的空气流入到送风装置100内,也能够利用侧壁部403有效地对通过叶轮200的旋转被向径向外侧吹送的该空气进行散热。该效果在将送风装置100用于空冷风扇的情况下尤其有效。

<1-2.叶轮的结构>

接下来,对叶轮2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叶轮200的一例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从周向观察到的送风装置100的一例的剖视图。另外,图4与送风装置100的沿图1的单点划线A1-A1的截面以及叶轮200的沿图3的单点划线A2-A2的截面对应。

叶轮200具有盖部21、筒部22、凸缘部23、第一遮蔽部24a、第二遮蔽部24b以及多个叶片部1。并且,盖部21、筒部22以及凸缘部23构成杯部2。即,叶轮200具有杯部2。杯部2在内部容纳马达300的轴向上侧的上端部,换句话说,安装于马达300的上端。并且,为了抑制叶片部1拨动的空气向轴向下侧流动,第一遮蔽部24a以及第二遮蔽部24b设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叶片部1之间且凸缘部23的外周缘部230的径向外侧。另外,第一遮蔽部24a以及第二遮蔽部24b的结构在后面进行说明。

多个叶片部1在周向上排列。为了抑制叶片部1拨动空气时产生的噪音,叶片部1的数量优选为质数。并且,叶片部1的数量优选例如为三十一片以上。叶片部1之间的间隔根据叶片部1的数量而变窄,因此叶片部1之间的静压增大,叶片部1之间的空气更加飞快地被向径向外侧送出。由此,提高送风装置100的送风效率。另外,叶片部1的结构在后面进行说明。

盖部21与轴301连接,并覆盖马达300的上表面。筒部22从盖部21的径向外侧的外端部开始至少向轴向下侧延伸。盖部21以及筒部22构成了容纳马达300的轴向上侧的上端部的内部空间。并且,筒部22的外侧面具有弯曲面221。从周向观察的剖视中,弯曲面221朝向轴向上侧以及径向外侧,而且向与弯曲面221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一侧凹陷。弯曲面221的曲率中心位于比弯曲面221靠弯曲面221所朝的方向侧。因而,沿弯曲面221向径向外侧流动的空气顺畅地流动,并到达凸缘部23。凸缘部23从筒部22的径向外侧的外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在凸缘部23的径向外侧的外周缘部230设置有多个叶片部1。

在叶轮200旋转时,通过吸气口401a流入到机壳400的内部空间内的空气沿弯曲面221和凸缘部23的上表面向径向外侧流动,并流入到多个叶片部1之间。该空气通过绕周向旋转的多个叶片部1成为风而向叶轮200的径向外侧流动,并通过送风口403a被向机壳400的外部送出。

另外,并不限定于图3以及图4的例示,叶轮200也可以还具有环状的环部25。图5A是示出叶轮200的另一例的俯视图。图5B是示出从周向观察的送风装置100的另一例的剖视图。另外,图5B与送风装置100的沿图1的单点划线A1-A1的截面以及叶轮200的沿图5A的单点划线A3-A3的截面对应。

在图5A以及图5B中,环部25在叶片部1的轴向上侧连接多个叶片部1。但是,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环部25也可以在叶片部1的轴向下侧连接多个叶片部1。即,环部25只要设置于叶片部1的轴向上侧以及轴向下侧中的至少一侧,并在该至少一侧连接多个叶片部1即可。通过由环状的环部25连接多个叶片部1,能够提高设置于叶轮200的各个叶片部1的强度。并且,能够通过设置于比叶片部1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处的环状的环部25抑制或防止暂时从吸气口401a吸入的空气向该吸气口401a逆流。并且,例如在支承板部402设置有其他吸气口(未图示)的情况下,只要在比叶片部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处设置环状的环部25,则能够通过设置于比叶片部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处的环状的环部25抑制或防止暂时从该其他吸气口吸入的空气向该吸气口逆流。

并且,环部25具有弯曲面25a。从周向观察的剖视中,弯曲面25a具有向轴向上侧且径向内侧突出的弯曲形状。这样一来,利用吸气口401a吸入的空气沿环部25的弯曲面25a流动。因而,空气的流动不易从弯曲面25a剥离,因此提高吸气效率。

<1-3.叶片部的结构>

接下来,再次参照图3以及图4对叶片部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以及图4所示,各个叶片部1从凸缘部23的外周缘部230开始至少向径向外侧延伸。因此,与例如多个叶片部1从凸缘部23的内周缘部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周向上排列更多的叶片部1。

从轴向观察时,叶片部1的径向内侧的内端部与吸气口401a重叠。因此,叶片部1能够拨动从吸气口401a吸入的空气而引起风。并且,与叶片部1的径向内侧的内端部位于比吸气口401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的情况相比,叶片部1拨动空气的面积变大,因此叶片部1能够引起更多的风。因而,能够提高在吸气口401a的吸气效率,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送风装置100的风量。

并且,叶片部1的径向内侧的内端部在凸缘部23的外周缘部230从凸缘部23向轴向上侧突出。从轴向观察时,叶片部1的内端部在外周缘部230处突出,因此例如与该内端部位于叶轮200的中央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可沿周向设置的叶片部1的数量。因而,容易增加送风装置100的风量。

另外,并不限定于图4的例示,叶片部1的径向内侧的内端部也可以在外周缘部230处还向轴向下侧突出。这样一来,叶片部1拨动空气的面积变得更大,能够引起更多的风。而且,在支承板部402也设置有其他吸气口(未图示)的情况下,由于还能够从支承板部402的吸气口高效地吸入空气,因此容易增加送风装置100的风量。

如图3所示,从轴向观察时,各个叶片部1沿周向弯曲,更具体地说,呈在周向上向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弯曲形状。如图3以及图4所示,从轴向观察时,从凸缘部23的位于径向外侧的外侧面23a至叶片部1的径向外侧的外端部为止的沿叶片部1的长度Lb大于比外侧面23a靠径向外侧的叶片部1的轴向长度Lho。这样一来,能够将叶轮200的叶片部1进一步薄型化,因此能够有助于送风装置100的小型化。

并且,比外侧面23a靠径向外侧的叶片部1的轴向长度Lho大于比外侧面23a靠径向内侧的叶片部1的轴向长度Lhi。这样一来,叶片部1拨动空气的面积变得更大,因此叶片部1能够引起更多的风。因而,能够增加送风装置100的送风量。

各个叶片部1是由树脂制成的。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叶片部1是与凸缘部23相同的部件的一部分,但是并不限定于该例示。也可以是一部分或所有叶片部1是由树脂制成的,并且是与凸缘部23不同的部件。即,也可以是一部分叶片部1是由树脂制成的,并且是与凸缘部23相同的部件的一部分。或者,也可以是所有叶片部1为与凸缘部23不同的部件。但是,优选多个叶片部1中的至少一个叶片部是由树脂制成的,并且是与凸缘部23相同的部件的一部分。这样一来,相比于所有叶片部1是与凸缘部23分体的部件的情况,能够削减制造工序数,因此能够缩短制造所需的时间(例如生产节拍),从而提高制造效率。

如图4所示,各个叶片部1具有:与支承板部402相对的叶片部下端面11;以及与吸气板部401相对的叶片部上端面12。并且,各个叶片部1还具有:位于周向上的与叶轮200的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的后缘面14a;以及位于周向上的叶轮200的旋转方向Dro侧的前缘面14b。在叶轮200旋转时,由于叶片部1的前缘面14b推压空气,因此在前缘面14b被施加正压,在后缘面14a被施加负压。并且,从轴向观察时,各个叶片部1的后缘面14a以及前缘面14b向周向上的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弯曲。

<1-3-1.后缘面的结构>

接下来,对叶片部1的后缘面14a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A是示出叶片部1的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的后缘面14a的结构的图。图6B是从叶片部1延伸的方向观察的叶片部1的剖视图。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后缘面14a包含背面141、第一曲面142以及第二曲面143。从轴向观察的俯视图中,背面141、第一曲面142以及第二曲面143为向周向上的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弯曲形状。

从叶片部1延伸的方向观察的剖视中,背面141直线延伸,并与轴向平行。

从叶片部1延伸的方向观察的剖视中,第一曲面142具有向周向上的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和轴向上侧突出的弯曲形状,并与叶片部1的上端面12以及背面141的轴向上侧的上端部连接。更具体地说,从叶片部1延伸的方向观察的剖视中,第一曲面142呈向轴向上侧以及周向上的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弯曲形状。第一曲面142的轴向上侧的上端部和叶片部上端面12的周向上的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并且,第一曲面142的轴向下侧的下端部与背面141的轴向上侧的上端部连接。

并且,优选第一曲面142与叶片部上端面12以及背面141平滑地连接。更具体地说,优选从叶片部1延伸的方向观察的剖视中,第一曲面142在轴向上端部上的切线方向和叶片部上端面12在周向上的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上的切线方向平行。并且,优选从叶片部1延伸的方向观察的剖视中,第一曲面142在轴向下端部上的切线方向与背面141平行。这样一来,能够抑制或防止从叶片部上端面12上流入到第一曲面142上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发生急剧变化。并且,能够抑制或防止从第一曲面142上流入到背面141上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发生急剧变化。因而,能够有助于抑制因在后缘面14a设置第一曲面142而产生的噪音。

从叶片部1延伸的方向观察的剖视中,第二曲面143具有向周向上的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和轴向下侧突出的弯曲形状,并与叶片部1的下端面11以及背面141的轴向下侧的下端部连接。更具体地说,从叶片部1延伸的方向观察的剖视中,第二曲面143呈向轴向下侧以及周向上的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弯曲形状。第二曲面143的轴向下侧的下端部和叶片部下端面11的周向上的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并且,第二曲面143的轴向上侧的上端部与背面141的轴向下侧的下端部连接。

并且,优选第二曲面143与叶片部下端面11以及背面141平滑地连接。更具体地说,优选从叶片部1延伸的方向观察的剖视中,第二曲面143在轴向上端部上的切线方向与背面141平行。并且,优选从叶片部1延伸的方向观察的剖视中,第二曲面143在轴向下端部上的切线方向和叶片部下端面11在周向上的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上的切线方向平行。这样一来,能够抑制或防止从叶片部下端面11流入到第二曲面143上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发生急剧变化。并且,能够抑制或防止从第二曲面143上流入到背面141上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发生急剧变化。因而,能够有助于抑制因在后缘面14a设置第二曲面143而产生的噪音。

在图6B中,从叶片部1延伸的方向观察的剖视中,叶片部1的轴向宽度(Wa1+Wa2+Wa3)例如是1.4mm。背面141的轴向宽度Wa1例如是0.8mm。第一曲面142的轴向宽度Wa2例如是0.3mm,第二曲面143的轴向宽度Wa3例如是0.3mm。

并且,从叶片部1延伸的方向观察的剖视中,叶片部1在与叶片部1延伸的方向以及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厚度固定,例如是0.25mm至0.8mm。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部1的厚度Wc是0.5mm。通过将叶片部1的厚度设为适当的大小,能够确保叶片部1其自身的强度,从而抑制或防止叶片部1弯曲或弯折等。

为了抑制叶轮200旋转时因叶片部1的风噪声而产生的噪音,第一曲面142以及第二曲面143设置于后缘面14a。图7A以及图7B示出通过计算机模拟对在叶片部1附近产生的噪音的分布进行分析的结果。图7A是示出在第一曲面142以及第二曲面143设置于后缘面14a的叶片部1附近产生的噪音的分布Dt1的图。图7B是示出在第一曲面142以及第二曲面143未设置于后缘面14a的叶片部1附近产生的噪音的分布Dt2的图。另外,在图7A的噪音的分布Dt1以及图7B的噪音的分布Dt2中,区域的色彩的浓淡表示噪音的大小。即,区域的色彩越浓,表示产生越大的噪音。并且,在图7A以及图7B中,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

在图7A的噪音的分布Dt1中,色彩浓的区域比图7B的噪音的分布Dt2窄。并且,在后缘面14a附近,噪音的分布Dt1中的后缘面14a附近的区域的色彩比噪音的分布Dt2中的后缘面14a附近的区域浓。因此可知,与第一曲面142以及第二曲面143未设置于叶片部1的后缘面14a的情况相比,在第一曲面142以及第二曲面143设置于叶片部1的后缘面14a的情况下,有效地抑制了在叶轮200旋转时产生的噪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缘面14a包含第一曲面142以及第二曲面143这两者,但是并不限定于该例示。后缘面14a也可以只包含第一曲面142以及第二曲面143中的任一个。换句话说,叶片部1可以在后缘面14a只具有第一曲面142,也可以只具有第二曲面143。这样,叶片部1的后缘面14a也可以包含从该叶片部1延伸的方向观察的剖视中与轴向平行的背面14a和第一曲面142以及第二曲面143中的至少一个曲面。这样一来,在驱动送风装置100使叶轮200旋转时,不易在周向上的与叶轮200的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的叶片部1的后缘面14a附近产生紊流。因而,能够抑制因叶轮200的旋转而产生噪音。另外,在并非必须抑制叶轮200旋转时产生的噪音的情况下,还能够采用叶片部1在后缘面14a不具有第一曲面142以及第二曲面143这两者的结构。

并且,在图7A的噪音的分布Dt1中,第一曲面142附近的区域的色彩比第二曲面143附近的区域的色彩淡。即,通过第一曲面142抑制噪音的效果比通过第二曲面143抑制噪音的效果强。因而,在第一曲面142以及第二曲面143中的任一个设置于后缘面14a的情况下,优选第一曲面142设置于后缘面14a。而且,从抑制叶轮200旋转时产生的噪音的观点来看,更优选第一曲面142以及第二曲面143这两者设置于后缘面14a。即,噪音抑制效果的强度为“第一曲面142以及第二曲面143这两者设置于后缘面14a的结构”>“第一曲面142设置于后缘面14a的结构”>“第二曲面143设置于后缘面14a的结构”>“第一曲面142以及第二曲面143这两者未设置于后缘面14a的结构”。

<1-3-2.第一遮蔽部以及第二遮蔽部的结构>

接下来,对第一遮蔽部24a以及第二遮蔽部24b的结构进行说明。图8A以及图8B是用于对第一遮蔽部24a以及第二遮蔽部24b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8A是示出在周向上相邻的叶片部1之间的第一遮蔽部24a以及第二遮蔽部24b的结构例的图。图8B是将第一遮蔽部24a以及第二遮蔽部24b局部放大的图。另外,图8A与图3中用实线围成的部分对应。并且,图8B与图8A中用虚线围成的部分对应。

<1-3-2-1.第一遮蔽部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8A以及图8B对第一遮蔽部24a的结构进行说明。第一遮蔽部24a为板状,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叶片部1之间。第一遮蔽部24a连接于叶片部1中的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的后缘面14a以及位于凸缘部23的径向外侧的外侧面23a。在叶轮200的叶片部1旋转时,能够通过第一遮蔽部24a使叶片部1的后缘面14a上的空气不易向轴向下侧流动。因而,能够通过叶片部1拨动后缘面14a上的更多的空气并使其向径向外侧流动。即,能够增加在后缘面14a能够引起向径向外侧流动的风的有效面积。由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00的送风效率。

从轴向观察时,第一遮蔽部24a的径向外侧的第一端部P1位于比第二端部P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该第二端部P2在叶片部1的径向的内端部与外端部之间位于最靠周向上的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处。另外,第一端部P1是从轴向观察时位于第一遮蔽部24a的最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的外端部。从轴向观察时,第一端部P1在叶片部1的周向上的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的后缘面14a位于比第二端部P2靠周向上的旋转方向Dro侧的位置处。并且,从轴向观察时,第二端部P2位于后缘面14a的通过中心轴线CA的切线Lc(图8A的单点划线Lc)与该后缘面14a相切的位置处。

从轴向观察时,第一遮蔽部24a的周向上的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的缘部241从第一端部P1向凸缘部23的外周缘部230延伸。从轴向观察时,缘部241包含直线部241a和第一弯曲部241b。

直线部241a向凸缘部23的外周缘部230直线延伸。直线部241a延伸的方向与后缘面14a在第一端部P1上的切线Lt(图8A的双点划线Lt)延伸的方向平行。但是,直线部241a并不限定于该例示。例如,直线部241a延伸的方向也可以不与后缘面14a在第一端部P1上的切线Lt延伸的方向平行。

第一弯曲部241b从直线部241a的径向内侧的第三端部P3向第四端部P4延伸。另外,第三端部P3是从轴向观察时位于直线部241a的最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的内端部。第四端部P4是第一遮蔽部24a在周向上的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的缘部241的端部,从轴向观察时,位于凸缘部23的径向外侧的外侧面23a。例如,第四端部P4是从轴向观察时第一弯曲部241b与凸缘部23的外侧面23a的切点。即,从轴向观察时,第一弯曲部241b在第四端部P4上的切线方向与外侧面23a在第四端部P4上的切线方向相同。

根据这些结构,能够在从轴向观察时在周向上相邻的叶片部1之间设置适当宽度的第一遮蔽部24a。因而,在叶轮200旋转时,能够通过第一遮蔽部24a高效地阻止在叶片部1的后缘面14a上欲向轴向下侧流动的空气的流动。

并且,从轴向观察时,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叶片部1之间,位于周向上的旋转方向Dro侧的一个叶片部1与第四端部P4之间的沿凸缘部23的外侧面23a的距离W1比位于周向上的与旋转方向Dro相反的一侧的另一叶片部1与第四端部P4之间的沿凸缘部23的外侧面23a的距离W2长。这样一来,能够更加扩大设置于从轴向观察时在周向上相邻的叶片部1之间的第一遮蔽部24a。因而,在叶轮200旋转时,能够通过第一遮蔽部24a高效地阻止在叶片部1的后缘面14a上欲向轴向下侧流动的空气的流动。

<1-3-2-2.第二遮蔽部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8A以及图8B对第二遮蔽部24b的结构进行说明。第二遮蔽部24b为板状,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叶片部1之间设置于位于凸缘部23的径向外侧的外侧面23a与叶片部1的位于周向上的旋转方向Dro侧的前缘面14b之间。

第二遮蔽部24b具有第二弯曲部242。第二弯曲部242是第二遮蔽部24b的旋转方向Dro侧的缘部,从凸缘部23的外周缘部230向前缘面14b上的第五端部P5延伸。第五端部P5是第二遮蔽部24b的径向外侧的外端部。更具体地说,第五端部P5是从轴向观察时位于第二弯曲部242的最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的外端部。这样一来,能够将第二遮蔽部24b设置于从轴向观察时在周向上相邻的叶片部1之间。因而,在叶轮200旋转时,能够通过第二遮蔽部24b阻止在叶片部1的上述的前缘面14b上欲向轴向下侧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并且,在成型出叶轮200时,能够以高精度成型出与第二遮蔽部24b接近的前缘面14b。

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叶片部1之间,第一遮蔽部24a的从轴向观察到的第一面积Sa比第二遮蔽部24b的从轴向观察到的第二面积Sb大。第一面积Sa例如是第二面积Sb的三倍以上。这样一来,即使利用模具成型的叶轮200的第一遮蔽部24a的大小有所偏差,也能够将该偏差限制在最小限度内。

<1-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参照图4)中,从周向观察的剖视中,叶片部1的叶片部上端面12以及吸气板部401的与叶片部上端面12相对的部分沿径向直线延伸,但是并不限定于该例示。

<1-4-1.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图9A是示出送风装置100的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如图9A所示,叶片部1还具有第一叶片部端面121。更具体地说,叶片部上端面12包含第一叶片部端面121。第一叶片部端面121位于比吸气口401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从周向观察时,第一叶片部端面121朝着径向外侧相对于与中心轴线CA垂直的平面PL向轴向上侧倾斜。并且,吸气板部401还具有第一板部401b。第一板部401b在比多个叶片部1各自的第一叶片部端面121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处与第一叶片部端面121平行地设置。这样一来,在吸气口401a的附近叶片部1与吸气板部401之间的间隙变得比较窄,因此能够抑制空气在该间隙中逆流。

并且,在叶轮200具有环状的环部25的情况下,如图9B所示,第一叶片部端面121也可以位于比环部25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这样一来,环部25与第一板部401b之间的间隙变得比较窄,由此能够抑制空气在该间隙中逆流。

<1-4-2.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图10A是示出送风装置100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如图10A所示,叶片部1还具有第二叶片部端面122。更具体地说,叶片部上端面12包含第二叶片部端面122。第二叶片部端面122位于比吸气口401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从周向观察时,第二叶片部端面122朝着径向外侧相对于与中心轴线CA垂直的平面PL向轴向下侧倾斜。并且,吸气板部401还具有第二板部401c。第二板部401c在比多个叶片部1各自的第二叶片部端面122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处与第二叶片部端面122平行地设置。并且,在叶轮200具有环状的环部25的情况下,如图10B所示,第二叶片部端面122也可以位于比环部25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这样一来,能够从吸气口401a高效地吸入空气,因此容易增加送风装置100的风量。

另外,并不限定于图9A至图10B的例示,第一变形例以及第二变形例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例如,吸气板部401也可以具有第二板部401c以及从第二板部401c的径向内侧的内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一板部401b,并且叶片部上端面12具有第二叶片部端面122和从第二叶片部端面122的径向内侧的内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一叶片部端面121。这样一来,能够抑制空气在叶片部1与吸气板部401之间的间隙中逆流,并且还能够抑制空气向吸气口401a逆流。

<1-5.送风装置的应用例>

接下来,对送风装置100的应用例进行说明。图11A是示出装设有送风装置100的便携式信息装置500的一例的透视立体图。图11B是示出安装有热管600的送风装置100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另外,图11A的轴向与图1至图10B相反。更具体地说,图11A的朝向上侧的方向与图1至图10B中的轴向下侧对应,图11A的朝向下侧的方向与图1至图10B中的轴向上侧对应。图11B的轴向与图1至图10B相同。

信息装置500例如是如笔记本电脑那样的薄型个人计算机。送风装置100用作信息装置500的空冷风扇,与片状的风门100a以及热管600一同装设于信息装置500的内部。送风装置100以及热管600例如安装于信息装置500的键盘510的背面。

风门100a是用于保护送风装置100不受冲击的缓冲部件,设置于送风装置100的轴向上的下表面。送风装置100隔着风门100a安装于键盘510的背面。

热管600是传导从信息装置500的内部以及发热部产生的热量的部件。在图11B中,热管600传导从送风装置100以及装设于信息装置500的CPU520产生的热量。热管600包含导热片610、散热片620以及散热板630。

导热片610是带状的导热部件,将配置于底座530上的CPU520的热量向散热片620传导。导热片610的一端与散热片620贴附成能够导热,导热片610的另一端隔着散热板630与CPU520贴附成能够导热。

散热片620被设置成能够向送风装置100的送风口403a送风,将被从导热片610传导的热量通过传递至从送风口403a吹送的空气来进行散热。

散热板630是片状的导热部件。散热板630的一部分与CPU520贴附成能够导热。并且,散热板630的其他一部分例如与键盘510的背面贴附成能够导热。散热板630将CPU520的热量向信息装置500的例如壳体(未图示)、送风装置100所吹送的空气传导。

送风装置100的吸气板部401、支承板部402以及侧壁部403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也可以利用焊锡、导热性双面粘接胶带或单面粘接胶带等与热管600连接成能够导热。例如,也可以通过锡焊或利用上述胶带的粘接而将上述的至少任一个与导热片610的一端连接成能够导热。或者,也可以将导热片610的一端自身与送风装置100的上述的至少任意一个粘接成能够导热。这样一来,热管600能够向送风装置100的机壳400高效地传导热量。因而,送风装置100还能够将由CPU520产生的热量高效地向所吹送的空气扩散,并向信息装置500的外部散出。

<2.其他>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追加各种各样的变更来实施。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项目在不发生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任意组合。

本实用新型例如作为薄型送风风扇有用。但是,本实用新型的用途并不限定于该例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