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9117发布日期:2019-08-16 21:4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



背景技术:

水平对置发动机,即发动机活塞平均分布在曲轴两侧,在水平方向上左右运动。使发动机的整体高度降低、长度缩短、整车的重心降低,车辆行驶更加平稳,发动机安装在整车的中心线上,两侧活塞产生的力矩相互抵消,大大降低车辆在行驶中的振动,使发动机转速得到很大提升,减少噪音。

现有技术中影响水平对置发动机普及的原因除了水平对置结构较为复杂外,还有机油润滑的问题。现有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结构存在缺陷导致润滑效果不佳,影响传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其包括盖体和盘体,盖体具备相对的内侧和外侧,并且在盖体上沿其厚度方向上开设有轴孔。盖体设有挡板,挡板与盖体和盘体围成用以润滑的润滑空间,提供良好的润滑效果,并且组装便捷,具备较高的机械传动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其盘体和盖体由压铸铝合金制成。该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组装便捷、润滑效果好,具备较高的机械传动效率以及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其包括盖体和盘体;盖体具备相对的内侧和外侧;盖体上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轴孔;

盖体上开设有腔室;腔室具备开设在盖体的外侧的第一端和开设在盖体的内侧的第二端;内侧上还设有挡板;挡板设于轴孔远离腔室的一侧;

盘体设于盖体的内侧;盘体、挡板和盖体围成润滑空间;腔室的第二端与润滑空间连通。

利用盖体上设置的挡板与盖体和盘体围成用以润滑的润滑空间,提供良好的润滑效果,并且组装便捷,具备较高的机械传动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盘体上开设有配合孔;盘体通过配合件穿过配合孔与盖体可拆卸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挡板具备圆弧形外轮廓;挡板具备远离轴孔方向的趋势。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挡板为中空结构;挡板靠近轴孔的方向上开设有透油孔。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腔室还具备第三端;第三端与挡板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腔室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围成的第一通道和第一端和第三端围成的第二通道;

第二通道围绕轴孔并环设在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还包括轴承;轴承设于轴孔内壁;第二通道上开设有润滑孔;润滑孔与轴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盖体上还开设有流量控制阀底座;流量控制阀底座靠近第一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

盖体上设有若干加强筋;加强筋分别设于盖体的内侧和外侧上。

一种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其包括盖体和盘体;盖体具备相对的内侧和外侧;盖体上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轴孔;

盖体上开设有腔室;腔室具备开设在盖体的外侧的第一端和开设在盖体的内侧的第二端;内侧上还设有挡板;挡板设于轴孔远离腔室的一侧;

盘体设于盖体的内侧;盘体、挡板和盖体围成润滑空间;腔室的第二端与润滑空间连通;

盘体和盖体由压铸铝合金制成。

该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组装便捷、润滑效果好,具备较高的机械传动效率以及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其包括盖体和盘体,盖体具备相对的内侧和外侧,并且在盖体上沿其厚度方向上开设有轴孔。盖体设有挡板,挡板与盖体和盘体围成用以润滑的润滑空间,提供良好的润滑效果,并且组装便捷,具备较高的机械传动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其盘体和盖体由压铸铝合金制成。该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组装便捷、润滑效果好,具备较高的机械传动效率以及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盖体的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盖体的外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110-盖体;120-盘体;130-腔室;131-第一端;133-第二端;140-第一通道;150-第二通道;160-轴孔;170-挡板;121-配合件;180-轴承;190-控制阀底座;195-加强筋;200-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水平对置发动机,即发动机活塞平均分布在曲轴两侧,在水平方向上左右运动。使发动机的整体高度降低、长度缩短、整车的重心降低,车辆行驶更加平稳,发动机安装在整车的中心线上,两侧活塞产生的力矩相互抵消,大大降低车辆在行驶中的振动,使发动机转速得到很大提升,减少噪音。

现有技术中影响水平对置发动机普及的原因除了水平对置结构较为复杂外,还有机油润滑的问题。现有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结构存在缺陷导致润滑效果不佳,影响传动效果。

根据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考图1,图中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100的示意图。其包括盖体110和盘体120,盖体110具备相对的内侧(如图2中所示)和外侧(如图3中所示),并且在盖体110上沿其厚度方向上开设有轴孔160。

同时参考图1至图3,在盖体110上开设有腔室130,该腔室130用于从盖体110的外侧向内侧注入机油,故该腔室130具备开设在盖体110外侧的第一端131和开设在盖体110内侧的第二端133。机油通过第一端131进入,再通过第二端133通入盖体110的内侧进行润滑。在使用中为了限制链条的移动范围,并增加供油的效果,在盖体110内侧上还设有挡板170,当轴孔160上安装传动轴后,链条位于传动轴和挡板170之间,利用第二端133通入的机油进行润滑。由于链条围设于传动轴上,故在本申请中挡板170设于轴孔160远离腔室130的一侧。

盘体120用于限制链条和保证传动轴和链条处的润滑效果,盘体120设于盖体110的内侧,盘体120、盖体110和挡板170围成润滑空间,第二端133与润滑空间连通。在实际工作中,润滑空间内充满机油,使链条和传动轴在润滑空间内能够更好地工作。

由于制造和装配需要,在本实施例中,盘体120和盖体110为分体结构,在制造时分别成型,然后利用配合件121穿过盘体120上的配合孔与盖体110连接。将盘体120和盖体110制成可拆卸设置,便于对润滑空间进行清理,且链条需要绕设与传动轴外周面,将链条和传动轴装配完成后再利用配合件121将盘体120与盖体110组装,减少了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100在使用中装配的难度。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配合件121采用螺栓,利用螺栓穿过配合孔与盘体120和盖体110连接。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还可以使用其他结构。

为了使挡板170结构更利于链条的工作,优化润滑空间,在本实施例中挡板170具备圆弧形外轮廓,并且该挡板170具备远离轴孔160方向的趋势。在盘体120与盖体110连接时,获得更大的润滑空间,保证润滑效率。需要时说明的是,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挡板170还可以是其他结构。

挡板170为中空结构,在挡板170靠近轴孔160的方向上开设有透油孔(图中未示出),填充于润滑空间的机油在传动轴转动时,当传动轴和链条工作时,由于其在较高速度下转动,使润滑空间内的机油具备一定离心力,机油通过透油孔进入挡板170的空腔中,当机油量不足时再由透油孔溢出,继续润滑,且保证了润滑空间内的油量处于较为均衡的状态,保证各个部件良好的运行。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腔室130还具备第三端。第三端与挡板170的空腔连接,腔室130中的机油由经第三端通入挡板170的空腔中,再通过透油孔向润滑空间内注入,通过该第三端的设置,利用透油孔辅助供油,保证良好的润滑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可以不设置该第三端。

由于腔室130具备第一端131、第二端133和第三端,故腔体包括第一端131和第二端133围成的第一通道140以及第一端131和第三端围成的第二通道150,第一通道140用于在润滑空间远离挡板170的一侧通入机油进行润滑,第二通道150用于向大挡板170空腔中通入机油,辅助供油保证润滑。

具体的,考虑到布局的合理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通道150围绕轴孔160并环设在盖体110外侧。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100还包括轴承180,该轴承180设于所述轴孔160内壁为了使传动轴与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100更好的连接。

由于轴承180转动时的摩擦和阻力直接影响到传动轴的传动效率,故为了提高轴承180的润滑性,在第二通道150上开设有润滑孔。润滑孔与轴承180连接,第二通道150内的一部分机油在流向挡板170的过程中,一部分由润滑孔流出,对轴承180进行润滑。通过该润滑孔的设置,保证了机械传动效率。

在本实施中,盖体110上开设有流量控制阀底座190,该流量控制阀底座190靠近第一通道140,流量控制阀主要包括节流阀、调速阀、溢流节流阀和分流集流阀等,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安装。在使用中将流量控制阀直接安装在该流量控制阀底座190上,对腔室130的机油流量进行控制。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可以不开设上述控制阀底座190。

盖体110上还设置有若干加强筋195,加强筋195分别设于盖体110的内侧和外侧,通过加强筋195的设置,增加盖体110整体的刚性,保证使用的安全性以及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可以不设置该加强筋195。

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100在使用时,将盘体120和盖体110组装后,利用腔室130向润滑空间内通入机油,传动轴和链条在润滑空间内工作。该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100组装便捷,且润滑效果好,具备较高的机械传动效率。

实施例2

参考图4,图中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200,与实施例1相似其包括盖体110和盘体120,盖体110具备相对的内侧和外侧,并且在盖体110上沿其厚度方向上开设有轴孔160。在盖体110上开设有腔室130,该腔室130用于从盖体110的外侧向内侧注入机油,故该腔室130具备开设在盖体110外侧的第一端131和开设在盖体110内侧的第二端133。机油通过第一端131进入,再通过第二端133通入盖体110的内侧进行润滑。在使用中为了限制链条的移动范围,并增加供油的效果,在盖体110内侧上还设有挡板170,当轴孔160上安装传动轴后,链条位于传动轴和挡板170之间,利用第二端133通入的机油进行润滑。由于链条围设于传动轴上,故在本申请中挡板170设于轴孔160远离腔室130的一侧。

盘体120用于限制链条和保证传动轴和链条处的润滑效果,盘体120设于盖体110的内侧,盘体120、盖体110和挡板170围成润滑空间,第二端133与润滑空间连通。在实际工作中,润滑空间内充满机油,使链条和传动轴在润滑空间内能够更好地工作。

盘体120和盖体110为分体结构,在制造时分别成型,然后利用配合件121穿过盘体120上的配合孔与盖体110连接。将盘体120和盖体110制成可拆卸设置,便于对润滑空间进行清理,且链条需要绕设与传动轴外周面,将链条和传动轴装配完成后再利用配合件121将盘体120与盖体110组装,减少了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200在使用中装配的难度。挡板170为中空结构,在挡板170靠近轴孔160的方向上开设有透油孔,腔室130还具备第三端。第三端与挡板170的空腔连接,腔室130中的机油由经第三端通入挡板170的空腔中,再通过透油孔向润滑空间内注入。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盘体120和盖体110由压铸铝合金制成。由于Al-Si共晶体有良好的塑性,能较好的兼顾力学性能和铸造性能两方面的要求,所以Al-Si合金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压铸铝合金。本处选用合金代号YL113的铝料,其抗拉强度:230mpa,屈服强度:170mpa,断后延伸率:1%,硬度80HBS,抗剪强度:205mpa,旋转弯曲疲劳强度:145mpa;弹性模量70Gpa,泊松比0.33。适合作为本实施例中盘体120和盖体110的材料,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根据实际工况,盘体120和盖体110还可以使用其他材料制成。

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机油泵盖200组装便捷、润滑效果好,具备较高的机械传动效率以及使用寿命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