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膜增压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74213发布日期:2021-01-08 11:22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膜增压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膜增压泵。



背景技术:

隔膜增压泵是用于抽水增压设备中的一种,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1510018607.7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隔膜增压泵的减震构造,其结构主要包括马达10、与马达的转轴连接的倾斜偏心凸轮40,通过倾斜偏心凸轮40带动摆轮座50沿马达的轴线方向摆动,摆轮座上设置若干摆轮52,摆轮与隔膜片70固定,摆轮座50摆动,从而摆轮52随摆轮座的摆动而摆动,从而使隔膜片70的发生弹性变形,使得隔膜片70上的活塞作动区74产生活塞运动的效果,从而当活塞作动区74的容积因隔膜片70的变形而增大时,活塞作动区内产生吸水负压,从而打开活塞片98并通过进水孔97进水,而当活塞作动区74的容积因隔膜片70的变形而减小时,活塞作动区74内产生压水高压,使活塞片将进水孔封堵,进水停止,同时,活塞作动区74内的高压使止逆胶垫94打开,从而高压水可通过排水孔95向外排出,实现抽排水的过程。

这种隔膜增压泵的排水座设置在活塞阀体90的中心,而进水孔设置在排水座的周围,隔膜泵增压泵的整体结构中,位于上端的泵头盖20依次设置进水口,用于进水,另一侧设置出水口,用于排水,泵头盖的进水口以及出水口处均设置连接螺纹,用于与相应的管道连接,这种采取常规的连接方式不便于对隔膜增压泵进行维修和更换。

因此,为便于方便拆装,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1811001769.x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增压泵集成式净水机及其装配使用方法,该增压泵集成式净水机包括集成本体10、若干滤芯20以及增压泵30,通过在增压泵的直连凸头上设置第一便拆结构,并在集成本体的接驳腔63中设置第二便拆结构631,通过第一便拆结构与第二便拆结构相连接将增压泵固定到集成本体上,并且还具体公开了将第一便拆结构设置为旋转卡板,将第二便拆结构设置为旋转卡槽。

此外,申请好为201520594390.x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反渗透机用增压泵,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一泵头组件,所述泵头组件的上方固设有一固定接头,所述固定接头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固定接头包括一接头本体,所述接头本体上设有一第一环形部和一第二环形部,所述第一环形部套设于所述第二环形部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二环形部形成同心圆,所述第一环形部的外壁设有若干卡接凸起部,所述第二环形部的内腔连通于所述泵头组件的出水口,所述第一环形部和所述第二环形部之间的环形腔体连通于所述泵头组件的进水口。

虽然申请号为201811001769.x以及申请号为201520594390.x的专利申请中,均实现了增压泵结构部的,方便拆卸,但是,两种增压泵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大批量生产的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便于生产推广的增压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膜增压泵,其包括电机、打水组件、泵头盖以及流道分离块,流道分离块与泵头盖可独立形成再装配,该隔膜增压泵具有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的优点,尤其适用于ro净水器中。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隔膜增压泵,包括电机、打水组件以及泵头盖,所述泵头盖与所述电机固定连接,所述打水组件包括偏心凸轮、打水支架、打水隔膜以及出水压力板,所述出水压力板与所述打水隔膜之间形成吸排水腔,所述偏心凸轮与所述电机连接并可推动所述打水支架沿所述电机的轴线方向作活塞运动以压缩或扩张所述吸排水腔,所述出水压力板的中部设置有出水座,在所述出水座的周围设置若干进水座,所述泵头盖内可拆卸地装配有流道分离块,所述流道分离块的中部设置有与所述出水座连通的高压出水流道,所述流道分离块外壁上设置有若干进水槽,所述流道分离块的外壁与所述泵头盖的内壁配合,所述进水槽与所述泵头盖的内壁之间形成进水流道,所述进水流道与所述进水座连通,所述流道分离块的一端与所述泵头盖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压力板抵接,所述泵头盖与所述流道分离块抵接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通水槽,所述通水槽与所述进水流道连通。

通过这样设置,隔膜增压泵工作过程中,吸排水腔在吸水时,电机的转轴带动偏心凸轮转动,进而带动打水支架摆动,从而使打水隔膜发生弹性变形,并使吸排水腔的容积扩大,产生吸水负压,从而外部的水可经通水槽,进入进水流道中,进而通过出水压力板上的进水座向吸排水腔中进水;吸排水腔在排水时,与吸排水腔的容积扩张的过程相反,电机的转轴带动偏心凸轮转动,进而带动打水支架摆动,从而使打水隔膜发生弹性变形,对打水隔膜进行挤压,使吸排水腔的容积缩小,从而产生排水高压,吸排水腔内的水受到挤压后,经出水座后,通过高压流道排出,完成对水增压的过程,由于流道分离块可以与泵头盖分别独立地加工生产再进行装配,降低了生产难度,并且结构简单。

作为优选,所述流道分离块内由远离所述出水压力板的方向依次开设有第一出水腔以及第二出水腔,所述第一出水腔与所述第二出水腔连通且所述第一出水腔的通流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出水腔的通流面积,所述流道分离块远离所述出水压力板的一端开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二出水腔连通的出水孔,所述第一出水腔、所述第二出水腔以及所述出水孔形成所述高压出水流道。

通过这样设置,在流道分离块上设置第一出水腔以及第二出水腔,并且第一出水腔的通流面积大于第二出水腔的通流面积,从而高压水流从出水座排出后进入第一出水腔中,经过第一出水腔中后流至第二出水腔中,最终从出水孔中排出隔膜增压泵,第一出水腔、第二出水腔的通流大小的不同设置可以进一步对高压水流起到加压的效果,提高排出的水流压力。

作为优选,所述出水孔的形状为半圆形或扇形。

通过这样设置,出水孔可设置为半圆形或扇形,根据通流量以及增压的需求进行灵活选用。

作为优选,所述泵头盖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安装引导条,所述流道分离块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与所述安装引导条适配的引导槽。

通过这样设置,设置安装引导条以及与之配合的引导槽,便于将流道分离块与泵头盖之间的装配,便于对流道分离块进行定位,方便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引导槽与所述进水槽的截面相同。

通过这样设置,将引导槽的截面与进水槽的截面设置为相同,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实现进水槽与引导槽的加工同意。

作为优选,所述出水压力板与所述流道分离块抵接的面上开设有密封圆槽,所述密封圆槽内设置有柔性密封圈,所述柔性密封圈与所述流道分离块的端部抵接。

通过这样设置,设置密封圆槽以及柔性密封圈,提高流道分离块与出水压力板的连接密封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泵头盖在与所述流道分离块抵接的一端的内侧壁上开设有若干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间隔设置有多个安装垫块,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垫块之间形成所述通水槽。

通过这样设置,通过在泵头盖上加工安装槽,再向安装垫块安装与安装槽内,最终形成通水槽,便于加工、生产,并且还可对通水槽的大小以及位置做出调整。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垫块为硬质块或柔性块。

通过这样设置,将安装垫块设置为硬质块或柔性块,设置为柔性块时,更加有利于消除装配误差以及工件生产误差。

作为优选,所述流道分离块为圆柱状。

通过这样设置,将流道块设置圆柱状,尽可能地增大通流面积,并且有利于进水槽的数量与面积的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进水槽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半圆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了有益的技术效果:

1、隔膜增压泵便于拆装,针对隔膜增压泵的结构进行改进,将泵头盖与流道分离块改进成分体式的结构并对其内的分流块进行特定设计,使其与出水压力板适配,降低生产的难度并提高了通流量,方便生产。

2、设置第一出水腔、第二出水腔,对高压出水进一步加压。

3、设置安装引导条以及引导槽,便于流道分离块的安装。

4、设置密封圆槽以及柔性密封圈,有利于提高流道分离块与出水压力板的连接密封性能,使得进水流道与高压出水流动相互独立,保持增压泵工作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隔膜增压泵与进出水板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隔膜增压泵与进出水板装配后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头盖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头盖与流道分离块装配后的剖视图。

其中,各附图标记所指代的技术特征如下:

1、电机;2、打水组件;201、偏心凸轮;202、打水支架;2021、摆轮;2022、安装孔;203、打水隔膜;2031、模腔;2032、吸排水腔;204、出水压力板;2041、出水座;20411、排水通孔;20412、排水单向阀;2042、进水座;20421、进水通孔;20422、进水单向阀;2043、密封圆槽;20431、柔性密封圈;3、泵头盖;301、通水槽;302、第三插接端;303、安装引导条;304、安装槽;3041、安装垫块;4、进出水板;401、进水通道;402、出水通道;403、第一插接端;4031、进水间隙;404、第二插接端;5、铝制支架;501、安装通孔;6、轴承;7、紧固螺钉;8、作动片;9、流道分离块;901、进水槽;902、第一出水腔;903、第二出水腔;904、第四插接端;9041、出水孔;9042、密封槽;90421、密封环;905、引导槽;10、高压出水流道;11、进水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具体实施例。

参考图1与图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隔膜增压泵,尤其适用于ro(reverseosmosis)净水器中,包括电机1、打水组件2以及泵头盖3,打水组件2设置于泵头盖3内,并在电机1的驱动下工作,泵头盖3与电机1固定连接,泵头盖3的背离电机1的一端为进出水端,通过该端与一进出水板4固定。

打水组件2包括偏心凸轮201、打水支架202、打水隔膜203以及出水压力板204,打水隔膜203朝出水压力板204的一侧设置有模腔2031,从而使得出水压力板204与打水隔膜203安装后,在出水压力板204与打水隔膜203之间形成吸排水腔2032。

打水支架202安装一铝制支架5上,打水支架202包括若干摆轮2021,本实施例中,摆轮2021的数量为五个,铝制支架5上沿电机1轴线方向开设有供摆轮2021穿过的安装通孔501,摆轮2021可沿安装通孔501的内壁上下摆动,打水支架202的中心开设有安装孔2022,在安装孔2022内安装一轴承6,轴承6的外圈与安装孔2022紧配合,偏心摆轮2021插接于该轴承6的内圈中,在电机1的驱动下,偏心凸轮201依次带动打水支架202上的各个摆轮2021上下摆动,具体的原理与现有技术公开的一致,可参考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现有技术文件,在此不再赘述。

打水隔膜203在朝出水压力板204的一侧还通过紧固螺钉7固定有作动片8,该紧固螺钉7穿过打水隔膜203与打水支架202的摆轮2021固定,从而摆轮2021上下摆动时,带动作动片8一起摆动,从而使得打水隔膜203发生弹性变形,使吸排水腔2032的容积发生变化,从而达到产生负压进行吸水或产生高压以进行排水的目的。

参考图1与图2,出水压力板204的中部设置有出水座2041,出水座2041上开设有若干排水通孔20411,且在出水座2041上设置有排水单向阀20412,排水单向阀20412采用单向隔膜片。

参考图1与图2,出水座2041的周围设置若干进水座2042,进水座2042的数量与摆轮2021的数量一致,本实施例中,进水座2042设置五个,在每一进水座2042上均开设有若干进水通孔20421,且在进水座2042上设置有进水单向阀20422,本实施例中,进水单向阀20422也采用单向隔膜片。

参考图1、图2、图3以及图4,泵头盖3内还可拆卸地装配有一流道分离块9,流道分离块9的中部设置有与出水座2041连通的高压出水流道10,具体地,在排水单向阀20412打开的情况下,高压出水流道10与高压出水座2041的出水安装通孔501连通,实现排水;

流道分离块9外壁上设置有若干进水槽901,流道分离块9的外壁与泵头盖3的内壁配合,进水槽901与泵头盖3的内壁之间形成进水流道11,进水流道11与进水座2042连通,流道分离块9的一端与泵头盖3抵接,另一端与出水压力板204抵接,泵头盖3与流道分离块9抵接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通水槽301,通水槽301与进水流道11连通。

与泵头盖3适配的进出水板4上设置有进水通道401以及出水通道402,且在进出水板4上设置有第一插接端403以及第二插接端404,第一插接端403位于第二插接端404的外围,第一插接端403与第二插接端404均为圆形管状,第一插接端403与第二插接端404之间保持装配间隙,该装配间隙与进水通道401连通,第一插接端403的内部与出水通道402连通。

泵头盖3的外壁延伸出与第一插接端403的内壁配合的第三插接端302,流道分离块9背离出水压力板204的一端延伸出与第二插接端404的内壁配合的第四插接端904,第三插接端302插接于第一插接端403内,安装于装配间隙中,第三插接端302与第二插接端404之间保留进水间隙4031,该进水间隙4031连通进水通道401与通水槽301及进水流道11,而出水通道402与高压出水流道10连通,从而流道分离块9的内部出水、外部进水,内外相互隔离,互不影响。

为提高连接的密封性,在第四插接端904以及第三插接端302上均设置有若干圈密封槽9042,在密封槽9042内安装有密封环90421。

参考图4,流道分离块9内由远离出水压力板204的方向依次开设有第一出水腔902以及第二出水腔903,第一出水腔902与第二出水腔903连通且第一出水腔902的通流面积大于第二出水腔903的通流面积,第三插接端302的端面上开设有若干与第二出水腔903连通的出水孔9041,第一出水腔902、第二出水腔903以及出水孔9041形成高压出水流道10。

参考图1、图4,本实施例中,流道分离块9为圆柱状。

参考图2,本实施例中,第一出水腔902靠近出水压力板204的一端内径为d1,靠近第二出水腔903一端的内径为d2,d2<d1,从而第一出水腔902呈内锥孔状;

第二出水腔903的内径为d,d为d1的(1/2~1/4),本实施例中,d=1/3*d1。

参考图1、图4,出水孔9041的形状为半圆形或扇形,本实施例中,出水孔9041为扇形,出水孔9041绕第三插接端302的中心线均布设置四个。

参考图3以及图4,泵头盖3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安装引导条303,流道分离块9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与安装引导条303适配的引导槽905。

本实施例中,引导槽905与进水槽901的截面相同,形状以及大小均一致。

参考图1、图2,出水压力板204与流道分离块9抵接的面上开设有密封圆槽2043,密封圆槽2043绕出水座2041设置一周,密封圆槽2043内设置有柔性密封圈20431,柔性密封圈20431与流道分离块9的端部抵接。

参考图3,泵头盖3在与流道分离块9抵接的一端的内侧壁上开设有若干安装槽304,安装槽304内间隔设置有多个安装垫块3041,相邻的两个安装垫块3041之间形成通水槽301。

本实施例中,安装垫块3041为硬质快,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垫块3041还可设置为柔性块。

参考图1,进水槽901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半圆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过程:

增压泵工作时,电机1的转轴带动偏心凸轮201转动,进而带动打水支架202摆动,使打水隔膜203发生弹性变形,并使吸排水腔2032的容积扩大,产生吸水负压,通过该吸水负压将进水单向阀20422打开,从而外部的水可经进水通道401、通水槽301、流水通道,最终进入吸排水腔2032中;

吸排水腔2032在增压排水时,与吸排水腔2032的容积扩张的过程相反,电机1的转轴带动偏心凸轮201转动,进而带动打水支架202摆动,从而使打水隔膜203发生弹性变形,对打水隔膜203进行挤压,使吸排水腔2032的容积缩小,从而产生排水高压,该排水高压将排水单向阀20412顶开,同时关闭进水单向阀20422,从而吸排水腔2032内的高压水进入高压排水流道中,最终从排水通道中排走。

流道分离块9可以与泵头盖3分别独立地加工生产再进行装配,降低了生产难度,并且结构简单。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