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126474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各个运动副进行润滑。例如,曲轴的一端(例如,图1中的右端)设有上油组件,上油组件伸入到壳体1底部的油池内,曲轴6内形成有中心油孔,中心油孔用于向压缩机构的各个运动副供给润滑油例如冷冻机油,从而保证卧式压缩机100的正常运转,并延长卧式压缩机100的使用寿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油组件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等已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赘述。
[0046]电机2设在壳体1内,具体而言,电机2包括定子21和转子22,例如,如图1所示,定子21可以固定在壳体1的内壁上,转子22可转动地设在定子21内,此时电机2为内转子电机。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电机2还可以为外转子电机,此时转子22可转动地设在定子21外(图未示出)。
[0047]压缩机构与电机2相连,压缩机构包括主轴承31、气缸组件、副轴承33和曲轴34,主轴承31设在气缸组件的邻近转子22的一侧(例如,图1中的左侧),副轴承33设在气缸组件的远离转子22的一侧(例如,图1中的右侧),此时主轴承31和副轴承33分别位于气缸组件的轴向两端,气缸组件包括气缸32,曲轴34的一端(例如,图1中的左端)与转子22相连,曲轴34的另一端(例如,图1中的右端)穿过主轴承31后伸入气缸32的压缩腔内,曲轴34具有偏心部,偏心部位于压缩腔内,偏心部外套设有活塞35。当电机2工作时,转子22带动曲轴34旋转,曲轴34上的偏心部带动套设在其外的活塞35沿压缩腔的内壁滚动,从而对进入到压缩腔内的冷媒进行压缩。
[0048]其中,当气缸组件包括一个气缸32时,主轴承31和副轴承33分别设在该气缸32的轴向两端,此时卧式压缩机100为单缸压缩机,如图1所示。当气缸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气缸32时,相邻两个气缸32之间设有隔板,每个气缸32均具有压缩腔,此时主轴承31和副轴承33分别设在整个气缸组件的轴向两端,此时卧式压缩机100为多缸压缩机(图未示出)。
[0049]负压装置4设在转子22的远离气缸32的一侧(例如,图1中的左侧),以在转子22的上述一侧处形成负压,从而由压缩腔排出的压缩后的冷媒可以流向负压装置4所在的一侧,此时流向负压装置4的冷媒可以在负压装置4处进行初次油气分离及冷媒缓流。
[0050]油气分离装置设在排气口 11的邻近转子22的一侧(例如,图1中的左侧)以对流向排气口 11的油气混合物(即壳体1内压缩后的可能含有润滑油例如冷冻机油的冷媒)进行油气分离。此时壳体1内的冷媒在流向排气口 11之前,会首先经过油气分离装置进行油气分离,分离后的冷媒由排气口 11排出,分离出的润滑油例如冷冻机油回流至壳体1底部的油池中。
[0051]当卧式压缩机100工作时,电机2的转子22带动曲轴34旋转,曲轴34转动从而带动套设在其偏心部外的活塞35沿压缩腔的内壁滚动,由此待压缩的冷媒可以在气缸32的压缩腔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可以由形成在压缩机构例如主轴承31上的排冷媒口排出压缩腔后进入到壳体1内。由于在转子22转动的过程中,负压装置4处会形成负压,从而冷媒从排冷媒口排出后会流向负压装置4,并在负压装置4处进行初步油气分离,以降低冷媒中的润滑油例如冷冻机油的含量,此时气流速度减缓,分离后的冷媒再流向排气口 11,在此过程中,冷媒会经过油气分离装置,从而在油气分离装置处进行二次油气分离,以进一步降低该冷媒中的润滑油例如冷冻机油的含量,由此,分离后的冷媒最终由壳体1顶部的排气口 11排出,而经过两次油气分离后的润滑油例如冷冻机油则回流至壳体1底部的油池内。
[005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卧式压缩机100,通过设置负压装置4和油气分离装置,可以有效降低卧式压缩机100的吐油量,延长了卧式压缩机100的使用寿命。
[005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固定件和挡板52,固定件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气流通道512,其中压缩机构通过固定件固定在壳体1内,挡板52设在固定件和排气口 11之间,挡板52与至少一个第一气流通道512相对。当壳体1内的油气混合物流到固定件时,油气混合物会撞击到固定件上以进行油气分离,分离后的冷媒通过第一气流通道512流向挡板52,由于挡板52与第一气流通道512相对,冷媒会撞击到挡板52上进行进一步油气分离,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冷媒中的润滑油例如冷冻机油的含量。
[0054]如图1所示,固定件的下部形成有至少一个通油孔511,从而由负压装置4或固定件分离出的润滑油例如冷冻机油可以通过固定件上的通油孔511回流到壳体1内压缩机构的远离电机2的一侧,以保证油池内的润滑油可以对压缩机构中的各个运动副进行润滑。可以理解的是,通油孔511的具体形状以及在固定件上的具体设置位置等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而适应性改变,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0055]例如,参照图1并结合图6,固定件为主轴承31,压缩机构通过主轴承31固定在壳体1内,例如,主轴承31的外周壁可以焊接连接至壳体1的内周壁,主轴承31的上部形成有沿主轴承31的周向间隔开设置的两个第一气流通道512,以保证排出的冷媒量,每个第一气流通道512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每个第一气流通道512贯穿主轴承31的左端面和右端面,从而冷媒可以穿过主轴承31而流向挡板52。其中,每个第一气流通道512可以沿主轴承31的轴向延伸。当然,每个第一气流通道512也可以与主轴承31的轴向之间成一定夹角,此时每个第一气流通道512相对于主轴承31的轴向倾斜延伸。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气流通道512的具体形状以及在固定件上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而适应性改变,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0056]如图1-图3所示,挡板52设在主轴承31的邻近排气口 11的一侧(例如,图1中的右侧),从而通过第一气流通道512的冷媒会先流向挡板52,由于挡板52与第一气流通道512正对,从而从第一气流通道512流出的冷媒会撞击到挡板52上,以进一步进行油气分离,分离后的冷媒绕过挡板52后再由排气口 11排出壳体1外。通油孔511大体形成为长圆弧形,通油孔511形成在主轴承31的下部且沿主轴承31的轴向贯穿主轴承31,这样由负压装置4或主轴承31分离出的润滑油例如冷冻机油可以通过主轴承31上的通油孔511流到壳体1的右部的油池内。
[0057]具体而言,固定件上形成有用于容纳挡板52的至少部分的容纳槽,至少一个第一气流通道512形成在容纳槽的内壁上且与挡板52在气缸32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容纳槽为台阶槽,具体地讲,容纳槽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槽和第二槽,第一槽可以由固定件例如主轴承31的一侧端面朝向其另一侧端面的方向凹入形成,第二槽形成在第一槽的内壁上,第二槽可以由第一槽的内壁朝向固定件例如主轴承31的上述另一侧端面的方向凹入形成,挡板52设在第一槽内,第一气流通道512形成在第二槽的内壁(例如,图1中的右壁)上。
[0058]其中,挡板52可以完全容纳在第一槽内,例如,挡板52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中的右表面)可以与固定件例如主轴承31的上述另一侧端面平齐。当然,挡板52还可以仅部分容纳在第一槽内,此时挡板52的上述一侧表面伸出第一槽外。
[0059]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固定件还可以为气缸32,如图7所示,此时压缩机构通过气缸32固定在壳体1内,气缸32上形成有在气缸32的周向上间隔开设置的两个第一气流通道512,但不限于此,相应地,挡板52设在气缸32的邻近排气口 11的一侧,且与第一气流通道512彼此间隔开。由此,壳体1内的冷媒在流经油气分离装置的过程中,先撞击到气缸32上以进行油气分离,以降低冷媒中的含油量,然后通过第一气流通道512流到挡板52处进行进一步油气分离,分离后的冷媒绕过挡板52后流向排气口 11并由排气口 11排出。通油孔511大体形成为长圆弧形,通油孔511形成在气缸32的下部且沿气缸32的轴向贯穿气缸32,这样由负压装置4或气缸32分离出的润滑油例如冷冻机油可以通过气缸32上的通油孔511流到壳体1的右部的油池内。
[0060]或者,卧式压缩机10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机架13,压缩机构通过机架13固定在壳体1内,此时固定件为机架13,机架13与壳体1可以通过焊接连接,主轴承31或气缸32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例如螺钉等与机架13固定。如图8所示,机架13上形成有在气缸32的周向上间隔开设置的两个第一气流通道512,但不限于此,相应地,挡板52设在机架13的邻近排气口 11的一侧,且与第一气流通道512彼此间隔开。由此,壳体1内的冷媒在流经油气分离装置的过程中,先撞击到机架13上以进行油气分离,以降低冷媒中的含油量,然后通过第一气流通道512流到挡板52处进行进一步油气分离,分离后的冷媒绕过挡板52后流向排气口 11并由排气口 11排出。通油孔511大体形成为圆形,通油孔511形成在机架13的下部且沿机架13的轴向贯穿机架13,这样由负压装置4或气缸32分离出的润滑油例如冷冻机油可以通过机架13上的通油孔511流到壳体1的右部的油池内。
[006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2所示,在垂直于气缸32的中心轴线的平面(例如,气缸32的横截面)上,至少一个第一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