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缆绞车液压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295931阅读:来源:国知局
压力控制阀组的第四控制接口相连,第三冷却阀组接口和第四冷却阀组接口与冷却器相连,泄油口通过泄漏油集流块与油箱相连;
[0020]所述冷却阀组内设有电磁换向阀、冷却阀组第一板式单向阀和冷却阀组第二板式单向阀,所述第一冷却阀组接口分别与冷却阀组第一板式单向阀的进油口、冷却阀组第二板式单向阀的出油口以及电磁换向阀的B 口相连,其中所述冷却阀组第一板式单向阀的出油口与第二冷却阀组接口相连,所述冷却阀组第二板式单向阀的进油口与第三冷却阀组接口相连,冷却阀组的第四冷却阀组接口与所述电磁换向阀的A 口相连,所述电磁换向阀的P口与所述第二冷却阀组接口相连,所述电磁换向阀的T 口与泄油口相连。
[0021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0022]1、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储缆绞车钢缆的自动、有序、恒张力缠绕,避免乱层的发生,有效提尚钢缆的使用寿命。
[0023]2、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储缆绞车完全自动的工作模式,无需人为参与,极大提高系统作业的效率和稳定性。
[0024]3、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储缆绞车具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操作模式,使储缆绞车的操作更灵活、可靠性更高。
[0025]4、本实用新型在系统中加入冷却单元、补油回路、冲洗回路,有效解决溢流或内泄高温油液对系统密封元件性能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元件工作可靠性及使用寿命。
[0026]5、本实用新型对于长时间的埋缆作业,通过相应控制阀的功能切换,可以使储缆绞车主栗处于恒压,不输出流量状态待机,消除了恒张力状态下的溢流损失。
[0027]6、本实用新型的系统集成度高,辅栗和主栗串接安装,控制阀组为模块化设计、集成化安装,便于形成标准化产品。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系统原理图,
[0029]图2为图1中的I处放大图,
[0030]图3为图2中的比例方向阀示意图,
[0031]图4为图2中的负载反馈电磁换向阀示意图,
[0032]图5为图2中的先导电磁换向阀示意图,
[0033]图6为图1中的压力控制阀组示意图,
[0034]图7为图6中的阀块组件示意图,
[0035]图8为图1中的开闸阀组示意图,
[0036]图9为图1中的冷却阀组示意图,
[0037]图10为图1中的排绳器阀组的示意图。
[0038]其中,I为液压油箱,2为补油栗,3为补油电机,4为补油高压过滤器,5为补油板式单向阀,6为减压阀,7为主栗冲洗节流阀,8为主栗冲洗阻尼,9为辅栗冲洗节流阀,10为辅栗冲洗阻尼,11为辅栗,12为主栗,13为主电机,14为辅栗高压过滤器,15为辅栗板式单向阀,16为主栗高压过滤器,17为主栗板式单向阀,18为负载反馈电磁换向阀,19为辅栗回油电磁溢流阀,20为主栗回油电磁溢流阀,21为补油栗回油电磁溢流阀,22为先导电磁换向阀,23为管式高压过滤器,24为比例方向阀,25为负载反馈梭阀,26为压力控制阀组,261为插装式梭阀,262为插装式平衡阀,263为插装式溢流阀主阀芯,264为插装式溢流阀控制盖板,265为先导级溢流阀,266为先导级电磁换向阀,267为插装式单向阀,268为第一控制主路,269为第二控制主路,27为泄漏油集流块,28为冷却阀组,281为电磁换向阀,282为冷却阀组第一板式单向阀,283为冷却阀组第二板式单向阀,284为第一冷却阀组接口,285为第二冷却阀组接口,286为泄油口,287为第三冷却阀组接口,288为第四冷却阀组接口,29为冷却器,30为马达,31为减速机,32为开闸阀组,321为第一插装式减压阀,322为插装式电磁换向阀,323为插装式梭阀,324为插装式制动顺序阀,325为插装式节流阀,326为第二插装式减压阀,33为排绳器阀组,331为板式减压溢流阀,332为叠加式双向溢流阀,333为叠加式补油阀,3331为第一补油阀出口,3332为第二补油阀出口,3333为第一补油阀入口,3334为第二补油阀入口,334为叠加式双向节流阀,3341为第一节流阀入口,3342为第二节流阀入口,3343为第一节流阀出口,3344为第二节流阀出口,335为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34为支撑油缸,35为定量马达,36为空气滤清器,37为油温传感器,38为液位计,39为加热器,40为吸油过滤器,41为吸油手动蝶阀,42为回油冷却器,43为回油过滤器,44为补油栗吸油过滤器,45为补油栗吸油手动蝶阀,46为开闸阀组供油支路,47为第五连接支路,48为第七连接支路,49为排绳阀组供油支路,50为主栗供油支路,51为辅栗回油支路,52为第一连接支路,53为第二连接支路,54为第三连接支路,55为第四连接支路,56为第六连接支路,57为第一控制接口,58为第二控制接口,59为补油口,60为第一先导支路,61为第二先导支路,62为第三控制接口,63为第四控制接口,64为第五控制接口,65为泄油口,66为第一开闸阀组接口,67为第二开闸阀组接口,68为输出接口,69为泄油口,70为进油口,71为回油口,72为第一输出口,73为第二输出口,74为第三输出口,75为第四输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0040]如图1所示,储缆绞车液压系统上设有马达30、减速机31、、支撑油缸34和定量马达35,其中马达30通过减速机31与卷筒组件相连,所述减速机31上设有控制启停的机械闸口。
[0041]如图1所示,所述油箱I上设有空气滤清器36、油温传感器37、液位计38、加热器39,吸油过滤器40,吸油手动蝶阀41、回油冷却器42、回油过滤器43、补油栗吸油过滤器44和补油栗吸油手动蝶阀45,上述辅件可以保证液压油处于合理的清洁和温度范围,从而达到提高液压栗组、阀件、马达的工作可靠性及延长各元件使用寿命的功能。
[004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油箱1、主栗12、主栗板式单向阀17、辅栗11、辅栗板式单向阀15、主电机13、补油栗2、补油电机3、补油板式单向阀5、比例方向阀24、先导电磁换向阀22、压力控制阀组26、冷却阀组28、开闸阀组32和排绳器阀组33,其中主栗12和辅栗11串联并通过主电机13驱动同轴转动,由油箱I引出吸油管路,在所述吸油管路上依次设有吸油过滤器40和吸油手动蝶阀41,且所述吸油管路的输出端分成两个支路分别与所述主栗12和辅栗11的吸油口相连。主栗12主要为马达30提供工作压力油,辅栗11主要为排绳器阀组33、开闸阀组32提供压力油,同时为需要先导控制的元件提供先导控制油。
[0043]如图1?2所示,所述主栗12的出油口与主栗板式单向阀17的进油口相连,在所述主栗12与主栗板式单向阀17之间的管路上设有主栗高压过滤器16,由所述主栗板式单向阀17引出多条支路,包括主栗供油支路50、负载反馈支路和主栗回油支路,其中所述主栗供油支路50与比例方向阀24相连,所述负载反馈支路与所述主栗12相连,所述主栗回油支路与一个主栗回油电磁溢流阀20的P 口相连。
[0044I 如图1?2所示,所述主栗12通过所述主栗供油支路50与比例方向阀24相连,所述比例方向阀24通过第一连接支路52和第二连接支路53与压力控制阀组26相连,所述压力控制阀组26通过第三连接支路54和第四连接支路55与马达30相连,所述开闸阀组32通过第六连接支路56与所述减速机31的机械闸口相连,所述开闸阀组32工作的压力油液来自辅栗11和压力控制阀组26,其中所述压力控制阀组26通过第五连接支路47与所述开闸阀组32相连供油。
[0045]如图1?2所示,由所述主栗板式单向阀17引出的负载反馈支路与所述主栗12的负载反馈油口相连,在所述负载反馈支路上设有负载反馈电磁换向阀18,所述负载反馈电磁换向阀18为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如图1?2及图4所示,所述负载反馈电磁换向阀18的A 口与所述主栗板式单向阀17相连,所述负载反馈电磁换向阀18的P 口与主栗12上的负载反馈油口相连,如图1?3所示,所述比例方向阀24上设有Cl 口和C2 口,所述Cl 口和C2口与一个负载反馈梭阀25相连,所述负载反馈梭阀25与所述负载反馈电磁换向阀18的B 口相连,所述负载反馈梭阀25的T 口与油箱I相连。
[0046]如图1?2所示,所述辅栗11的出油口与辅栗板式单向阀15的进油口相连,在所述辅栗11与辅栗板式单向阀15之间的管路上设有辅栗高压过滤器14,由所述辅栗板式单向阀15引出多条支路,包括开闸阀组供油支路46、排绳阀组供油支路49、第一先导支路60、第二先导支路61和辅栗回油支路51,其中所述开闸阀组供油支路46与开闸阀组32相连供油,所述排绳阀组供油支路49与排绳器阀组33相连供油,所述第一先导支路60与所述先导电磁换向阀22相连,所述第二先导支路61与所述比例方向阀24相连,所述辅栗回油支路51与一个辅栗回油电磁溢流阀19的P 口相连。
[0047]如图1?2所示,补油栗2主要为辅栗11和主栗12提供冲洗油,同时为压力控制阀组26提供补油。如图1所示,补油栗2由补油电机3驱动,补油栗2的吸油口经过补油栗吸油过滤器44和补油栗吸油手动蝶阀45和油箱I连通,补油栗2的出油口与补油板式单向阀5的进油口连通,在补油栗2与补油板式单向阀5相连的管路上设有补油高压过滤器4,由补油板式单向阀5引出多条支路,包括栗冲洗支路、压力阀组补油支路和补油栗回油支路,其中栗冲洗支路与一个减压阀6的进油口相连,由所述减压阀6的出油口引出两个支路分别与主栗12和辅栗11的冲洗口相连,在所述减压阀6与主栗12相连的支路上设有主栗冲洗节流阀7和主栗冲洗阻尼8,在所述减压阀6与辅栗11相连的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