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43530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改进的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的离合器,尤其涉及到皮带轮和线圈构造改进的离合器。
背景技术
安装在整车上的压缩机,先由皮带轮转动,然后对线圈通以电流,使得吸盘与皮带轮吸合,开始工作。目前通常的制造方法是,将皮带轮和线圈作为两个独立的零件进行加工,并且在前盖上针对线圈和皮带轮加工出不同的槽型,配以挡圈装配。图1所示已有的离合器剖视图,在皮带轮11中,设置有线圈12,线圈12带有一个线圈外壳盖13,外壳盖13与皮带轮11之间留有一定间隙14。这种结构缺点在于由于皮带轮11、线圈12是两个独立的零件,因此装配时,必须给两个零件留下适当的间隙14,保证它们互不干涉。另外,线圈外壳盖13的厚度也增大了间隙14。而线圈12在工作时则会因为间隙14的存在,消减30%~40%的磁力。目前人为的办法就是通过加大磁铜线的匝数来弥补损失的磁力,并根据多加的磁铜线来扩大线圈外壳盖13的容量。这样的话,多加的部分势必会增加压缩机的重量以及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将离合器中的皮带轮和线圈组合成一体,这样消除了间隙,达到了较小磁铜线匝数、线圈外壳盖容量,减轻了压缩机重量等效果,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改进的离合器,所述离合器包括皮带轮和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直接设置在所述皮带轮的内壁与轴承孔外壁的空间。
比较好的是,所述离合器进一步包括上、下支架,所述线圈通过所述上、下支架固定在皮带轮的内壁与轴承孔的外壁上。
比较好的是,所述皮带轮与所述线圈通过胶水粘接。
比较好的是,所述离合器进一步包括两个挡圈,设置在所述皮带轮的内壁和轴承孔的外壁上,所述线圈固定在挡圈之间。
比较好的是,所述支架为L形支架。


下面,参照附图,对于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而言,从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显而易见。
图1是已有的离合器结构剖视图;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离合器剖视图;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离合器剖视图;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离合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附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离合器是在皮带轮21内,嵌设一线圈22,该线圈22通过上下两个L形支架241、242固定在皮带轮21中。
图3所示的结构与图2类似,区别之处在于,线圈32与皮带轮31的固定采用胶水35粘结。
图4的结构中,在皮带轮的内壁与轴承孔的外壁上分别开设有挡圈槽(未图示出),然后将各将两个挡圈461、462嵌设在该槽内,线圈42嵌设固定在该两挡圈461、462之间。
在上述三个实施例中,可以了解到,本实用新型直接将线圈通过不同的方式紧固在皮带轮内,省略了线圈外壳盖的零件;并且,在批量生产离合器时,可以减少安装线圈的工序。另外,前盖需要针对皮带轮和线圈分别加工不同的槽型,配以挡圈固定皮带轮和线圈。采用一体式的皮带轮、线圈后,同样可以在加工前盖时,减少加工线圈槽位的工序。以上,都能节约加工费用,最终降低成本。
上述结构改进同时也消除了间隙,避免了不必要的磁力损失,从而可以减少线圈中磁铜线的匝数,使得离合器的总重量减轻。另外,在压缩机运行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减少的磁铜线,适当调低通电的电流,又能使电力的消耗减少。以上都能起到降低成本、为汽车省油的效果。
以上诸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或变化,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离合器,所述离合器包括皮带轮和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直接固定在所述皮带轮的内壁与轴承孔外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进一步包括上、下支架,所述线圈通过所述上、下支架固定在皮带轮的内壁与轴承孔的外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轮与所述线圈通过胶水粘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进一步包括两个挡圈,在所述皮带轮的内壁和轴承孔的外壁上,所述线圈固定在挡圈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进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为L形支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的离合器,所述离合器包括皮带轮和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直接设置在所述皮带轮的内壁与轴承孔外壁的空间。本实用新型将离合器中的皮带轮和线圈组合成一体,这样消除了间隙,达到了较小磁铜线匝数、线圈外壳盖容量,减轻了压缩机重量等效果,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F16D27/14GK2856571SQ20052004780
公开日2007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1日
发明者黄少君, 丁军, 邵翌旻 申请人:上海三电贝洱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