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泵的接口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00877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泵的接口壁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自动变速机油泵外周形成的接口壁结构。
背景技术
自动变速机的变速机壳体与变换器壳体的组装是通过^^变换器壳体与 变速机壳体用螺栓连结来进行(专利文献1 )。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平06-221274号公报
图4是说明现有例自动变速机的变速机壳体与变换器壳体组装的图。 在把变换器壳体110向自动变速机的变速机壳体100组装时,利用安
装在变速机壳体100上的油泵120来正确进行变换器壳体110的定位。
具体说就是,在形成于油泵120的油泵盖122外周的4妻口部123上设
有向变换器壳体110方向延伸出的突棱123a,通过把变换器壳体110外嵌
在突棱123a,而能够容易且正确地进行变换器壳体110向变速机壳体100
的组装。
但被变换器壳体110外嵌的突棱123a由于是形成在油泵盖122外周的 全周上,所以有仅突棱123a部分就使油泵盖122的重量变重的问题。 图5是说明其他现有例油泵盖的图。
于是有如下所述的提案对在油泵盖122A外边缘部沿周向设置的螺栓 座124外侧的侧面124a进行加工来代替嵌合壁。
这时,由于能够不要形成在油泵盖外周全周上的突棱,所以仅这点就 能够减少油泵盖的重量。
螺栓座124是把在油泵盖122A向变速机壳体100安装时承受向螺栓插 入孔125插入的螺栓130连结力的部分。因此如图5(b)所示,由于螺栓 130的连结力而螺栓座124变形,有时螺栓凸台部的側面124a向图中箭头 所示的径向变形。
这时螺栓座124外侧的侧面124a形状变化,有时使变换器壳体110的 组装不能很好地进行,或即使能够进行组装,也不能正确进行变换器壳体的定位。
因此,把螺栓座124的侧面124a位置向油泵盖122的中心一侧稍微偏 置,在侧面124a与变换器壳体110之间设置间隙,这样,即使螺栓座124 变形,也不会妨碍变换器壳体110的组装,通过降低螺栓的连结力而使螺 栓座124不变形等来应对螺栓座124的变形问题。
但这样就不能正确进行组装后扭矩变换器的定位,存在发动机的输出 轴与变速机构部的输出轴偏离变大情况的问题。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泵的接口壁结构,实现重量轻和 能够进行变换器壳体的正确定位。
本发明油泵的接口壁结构与自动变速机的变换器壳体嵌合,其中,把 从油泵盖的外边缘向变换器壳体一侧突出的接口用嵌合壁沿油泵盖的周向 设有间隔并且设置多个,把变换器壳体外嵌在接口用嵌合壁。
根据本发明,通过把变换器壳体外嵌在从油泵盖的外边缘向变换器壳 体一侧突出的接口用嵌合壁而使油泵与变换器壳体嵌合。
在此,嵌合时的位置精度仅由接口用嵌合壁的加工精度来决定。因此 通过把接口用嵌合壁形成得位置精度良好就能够进行变换器壳体的正确定 位。
由于接口用嵌合壁沿油泵盖的周向设有间隔地被设置多个,所以能够 比把与变换器壳体外嵌的突棱沿油泵盖外周全周设置的现有油泵盖重量 轻。


图1是说明具备实施例接口壁结构的油泵盖的图2是说明具备实施例接口壁结构的油泵盖的图3 (a)-图3 (d)是说明具备实施例接口壁结构的油泵盖的图;
图4 (a)、图4 (b)是说明形成现有例接口部的油泵盖的图5 (a)、图5 (b)是说明形成现有例接口部的油泵盖的符号说明
10油泵 20外齿轮30内齿轮 40油泵壳体50油泵盖 50a面 50b外周面(卡合部) 51螺检座 52接口用嵌合壁 60扭矩变换器 70变速机构部
100变速机壳体110变换器壳体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i兑明实施例油泵的接口壁结构。
图1是说明形成有实施例接口壁结构的油泵与变换器壳体嵌合状态的图。
图2和图3是说明形成有实施例接口壁结构的油泵盖的图,图3 (a)
是图2的A-A向视图,图3 (b)是B-B线剖面图,图3(c)是C-C向视
图,图3 (d)是D-D线剖面图。
实施例油泵的接口壁结构形成在油泵10的油泵盖50上。
油泵10设置在自动变速机的扭矩变换器60与变速才几构部70之间。油
泵10具备油泵壳体40和油泵盖50,外齿轮20和内齿轮30位于它们之间
形成的空间内。
如图2所示,油泵盖50具有圆板状,在其厚壁内设置有供给油路55、 排出油路56以及用于向扭矩变换器60和变速机构部70未图示的连结元件 供给油压的油路等。
在油泵盖50的外边缘部沿周向空开规定间隔并且^:置多个螺;f全座51。 在螺栓座51的中央部形成有插入连结螺栓的螺栓插入孔51a,油泵盖50被 插入螺栓插入孔51a的连结螺栓固定在变速机壳体100上。
如图3(d)所示,螺栓座51外侧的侧面51b从油泵盖50的外周面50b 向油泵盖50的中心方向偏置了规定距离。
把油泵盖50向变速机壳体100固定时,即使由于螺栓的连结力而螺栓 座51变形,但变形的螺栓座51的侧面51b也不会干涉变换器壳体110而妨 碍变换器壳体110与变速机壳体IOO的组装。
在4巴油泵盖50向变速机壳体100安装时,油泵盖50的外周面50b就 成为与变速机壳体100的内周面100a卡合的卡合部。在此,油泵盖50外周 面的全周被设定为是卡合部,该卡合部设置有安装0型环的槽54。
油泵盖50的变换器壳体110—侧的面50a的外边乡彖,沿周向空开规定 间隔并且i殳置有多个向变换器壳体110方向突出的接口用嵌合壁52 。该接口用嵌合壁52为了避免与螺栓座51的干涉而设置在避开螺栓座 51的位置。
如图3 (a)、图3 (c)所示,从接口用嵌合壁52的径向看的高度H被 设定成不妨碍变换器壳体110与变速机壳体100组装的高度,例如设定成 与螺栓座51的高度h大致相同的高度。
这是由于若高度H过高,则在组装变换器壳体110与变速机壳体100 时变换器壳体110的内周面在接口用嵌合壁52的外周面52a滑动的距离变 长,使组装被妨碍的缘故。
接口用嵌合壁52的外周面52a的形状要与油泵盖50的外周面50b形 状匹配,具有沿油泵盖50周向的形状,设定成外周面52a与油泵盖50的外 周面50b成为一个面(参照图2和图3 (b))。
从圆板状油泵盖50的径向看接口用嵌合壁52时的宽度W被设定成与 从径向看螺栓座51时的宽度w大致相同的宽度。这是由于若接口用嵌合壁 52的宽度W过大,则油泵盖50上接口用嵌合壁52占有的面积就增加,油 泵盖50的重量就增大的缘故。
接口用嵌合壁52被设置在油泵盖50的至少三个部位,沿圆板状油泵 盖50的外周大致空开均匀间隔地配置。例如按照图2的情况进行设定间隔, 以油泵盖50的中心为基准以120度间隔来配置各接口用嵌合壁52。
接口用嵌合壁52也不一定必须空开等间隔配置,要考虑螺栓座51的 位置等来适当决定。
根据该结构的接口壁结构,在把油泵盖50向变速机壳体100固定时, 仅油泵盖50的外边缘形成的接口用嵌合壁52从变速机壳体100的端部突 出到变换器壳体IIO—侧的位置。
由此,把接口用嵌合壁52的外周面作为组装变速才几壳体100与变换器 壳体110时的接口壁使用,能够把变换器壳体110的内周面外嵌在接口用嵌 合壁52上。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变换器壳体110与变速机壳体100的组装。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油泵IO形成的接口壁结构与自动变速机的变换器 壳体110嵌合,其中,把从圆板状油泵盖50的变换器壳体110—侧的面的 外边缘向变换器壳体110—侧突出的接口用嵌合壁52沿油泵盖50的周向 设有间隔并且设置多个,把变换器壳体IIO外嵌在接口用嵌合壁52的外周 面52a上。由此,通过把变换器壳体110外嵌在从油泵盖50的外边缘向变换器壳 体110—侧突出的接口用嵌合壁52,而使油泵IO与变换器壳体IIO嵌合。
在此,由于嵌合时的位置精度仅由接口用嵌合壁的加工精度来决定, 所以通过仅把接口用嵌合壁高精度加工就能够进行变换器壳体的正确定位。
由于接口用嵌合壁沿油泵盖的周向空开规定间隔地被设置多个,所以 能够比把与变换器壳体外嵌的突棱沿油泵盖外周全周设置的现有油泵盖重 量轻。
在油泵盖50的变换器壳体一側的面50a的外边缘部沿周向设置有多个 螺栓座51,接口用嵌合壁52被设置在避开螺栓座51的位置。
把油泵盖50向变速机壳体100安装时,即使由插入在螺栓插入孔51a 中的螺栓而使螺栓座51变形,接口用嵌合壁52也不受到影响,所以能够 进行变换器壳体的正确定位。
由于能够把变换器壳体正确定位和重量轻,所以能够防止发动机与传 动装置的中心轴偏差加大,防止引起传动装置零件的偏磨损和烧结等不良 情况增加的可能性。
权利要求
1、一种油泵的接口壁结构,其与自动变速机的变换器壳体嵌合,其特征在于,把从油泵盖的变换器壳体一侧的面的外边缘向所述变换器壳体一侧突出的接口用嵌合壁沿所述油泵盖的周向设有间隔并且设置多个,把所述变换器壳体外嵌在所述接口用嵌合壁。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泵的接口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油泵盖的变换器壳体一側的面的外边缘沿周向i殳置有多个螺栓 座,所述接口用嵌合壁被设置在避开所述螺栓座的位置。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泵的接口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口用嵌合壁沿所述油泵盖的周向按均匀间隔配置。
4、 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油泵的接口壁结构,其特征在于,把所述油泵盖的外周面作为变速机壳体外嵌的嵌合部。
全文摘要
一种油泵的接口壁结构,重量轻且能够进行变换器壳体的正确定位。所述油泵(10)的接口壁结构与自动变速机的变换器壳体嵌合,把从圆板状油泵盖(50)的变换器壳体(110)一侧的面的外边缘向变换器壳体(110)突出的接口用嵌合壁(52)沿油泵盖(50)的周向空开规定间隔并且设置多个,把变换器壳体(110)外嵌在接口用嵌合壁(52)的外周面(52a)上。
文档编号F16H57/025GK101418825SQ20081016944
公开日2009年4月2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22日
发明者北原铁郎, 土屋恒平 申请人:加特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