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装置驱动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93075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传动装置驱动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动装置驱动单元。
背景技术
由申请者追加公开的文献DE 10 2009 000 760 Al公开了一种传动装置驱动单元,其具有由金属、尤其由烧结金属制成的从动元件,该从动元件至少部分地由构造成蜗轮的转接器元件进行压力注塑包封。该转接器元件容纳在传动装置壳体的内部。该转接器元件可旋转地支承在壳体底部的轴颈上,其中不仅轴颈而且转接器元件都由塑料制成。尤其构造成滑动天窗驱动装置的先前公开的传动装置驱动单元可以通过喷注转接器元件相对价格低廉地进行制造。已知的传动装置驱动单元的耐磨性尤其在较高的负载下是值得改善的。此外,在相对较小的轴向长度上将力从转接器元件传递到从动元件上,从而限制了可传递的驱动力矩。

发明内容
由所示出的现有技术出发,本发明的任务是如此改进一种传动装置驱动单元,从而在可经济地进行制造时能够实现良好的支承特性或者说传递相对较大的转矩的可能性。 该任务在具有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的传动装置驱动单元中得到解决。在此,本发明的构思在于,为了改善支承特性而将从动元件同时用作支承元件。因为所述从动元件由金属制成, 所以由此获得了构造金属/塑料支承位置的可能性,该金属/塑料支承位置相对于塑料/ 塑料支承位置的突出之处在于改善的耐磨性。按本发明的传动装置驱动单元的有利的改进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获得。所有由至少两个在权利要求、说明书和/或附图中公开的特征形成的组合都落入本发明的范围中。当所述从动元件一直延伸到转接器元件的对称平面中时可以传递特别高的转矩。 由此将转矩由转接器元件导入到从动元件的平面内。当所述从动元件具有至少一个所述用于支承的轴颈伸入到其中的区域时,实现从动元件的成本低廉的径向支承。在本发明的按第二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的替代的设计方案中实现了传动装置驱动单元的成本特别低廉的可制造性,其中可以同时传递同样相对较大的转矩。在此,本发明的构思在于,通过构造成深拉伸件的、可与转接器元件连接的从动元件,能够实现从动元件的特别简单并且价格低廉的可制造性。在此,当从动元件压到转接器元件上时可以特别简单地进行制造。由此,压紧是唯一的装配步骤,该装配步骤可以非常简单地集成到制造中。替代地规定,通过至少部分地压力注塑包封所述从动元件形成了转接器元件。这种构造实现了转接器元件与从动元件之间特别紧密的连接,从而可以传递特别大的转矩。为了实现转矩的传递,在本发明的有利的设计方案中提出,将所述从动元件构造成盆状的或者套筒状的并且在其内表面上具有至少一个成型件,该成型件与成型在转接器元件上的对应成型件共同作用并且将从动元件与转接器元件不可相对旋转地进行连接。在此,当所述至少一个成型件以及所述至少一个对应成型件相对于从动元件的纵轴线倾斜布置时,在压紧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特别简单的装配。当从动元件在内表面上具有至少一个止动几何结构时,实现了转接器元件与从动元件之间的轴向固定,所述轴向固定在将从动元件压紧在转接器元件上的情况下是特别有意义的,其中所述止动几何结构与构造在转接器元件上的对应几何结构共同作用,并且在此将从动元件轴向固定在转接器元件上。当由转接器元件和从动元件组成的单元的径向支承具有两个带有不同直径的轴颈时,产生了特别可靠的并且承受较大径向力的支承。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从下朝向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以及根据附图获得。附图示出
图1是按本发明的第一传动装置驱动单元的纵剖面图2是转接器元件与从动元件的分解图,正如其在按图1的第一传动装置驱动单元中使用的那样;
图3是按本发明的具有相对于图1改变的转接器元件第二传动装置驱动单元的纵剖面
图4是从动元件与转接器元件的分解图,正如其在按图3的传动装置驱动单元中使用的那样;
图5是按本发明的第三传动装置驱动单元的纵剖面图6是由从动元件与转接器元件组成的单元的透视图,正如其在按图5的第三传动装置驱动单元中使用的那样;
图7是按本发明的第四传动装置驱动单元的纵剖面图8是转接器元件与从动元件的分解图,正如其在按图7的传动装置驱动单元中使用的那样;
图9是具有深冲的从动元件的第五传动装置驱动单元的纵剖面图; 图10是转接器元件与从动元件的分解图,正如其在按图9的传动装置驱动单元中使用的那样;
图11是按图10的从动元件的透视图12是按本发明的第六传动装置驱动单元,其中通过压力注塑包封所述深冲的从动元件形成转接器元件;以及
图13是从动元件的透视图,正如其在按图12的传动装置驱动单元中使用的那样。相同的部件或者说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在附图中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1中示出了第一传动装置驱动单元10,其尤其但是不限于用于机动车的滑动天窗驱动装置中。该传动装置驱动单元10具有由金属、尤其由烧结金属制成的构造成从动小齿轮12的从动元件。在此,该从动小齿轮12示出了到滑动天窗系统的接口,该滑动天窗系统通过构造在从动小齿轮12上的倾斜的外齿部13与没有示出的传递机构啮合。通过该传递机构实现了滑动天窗机构的调节。根据图2,所述从动小齿轮12具有三个区段14到16。在第一区段14上构造外齿部13。第二区段15连接到第一区段14上,该第二区段基本上构造成套筒状。该第二区段 15大致在中间被环形的第三区域16包围,该第三区域具有环绕的接片状的边缘17。在第三区段15的下侧或者说上侧(没有示出)上辐射状地布置的型肋(Formrippe) 18 一体地成型。如尤其可以从图1中获知,所述第一区段14在其内壁上在外齿部13的区域中具有第一容纳区域19,在该第一容纳区域上在第二区段15的范围中在内壁上连接第二容纳区域 20。大体上描述的从动小齿轮12利用由塑料制成的、构造成蜗轮22的转接器元件进行压力注塑包封并且通过形状配合与其连接。在此,如尤其可以根据图1获知,所述从动小齿轮12的第二区段15优选占据了蜗轮22的整个高度,其中所述从动小齿轮12的环形的第三区段16大致位于蜗轮22的对称平面23中。所述蜗轮22与从动小齿轮12之间的形状配合连接尤其通过从动小齿轮12的环绕的边缘17与型肋18得到增强,从而将从动小齿轮12与蜗轮22不可相对旋转地进行连接。所述蜗轮22具有内部区域M,在该内部区域的底侧上成型轴肩25。经由环形的中间的区域沈将外齿部27连接在涡轮22上。该涡轮22的外齿部27与构造成蜗杆轴四的输入元件啮合,该蜗杆轴将没有示出的用于滑动天窗驱动装置的驱动马达的驱动力矩传递到蜗轮22上或者说从动小齿轮12上。大体上描述的、由从动小齿轮12以及喷注在从动小齿轮12上的涡轮22构成的单元30除了从动小齿轮12的区域之外布置在由塑料制成的传动装置壳体31内部。所述传动装置壳体31包括壳体下面部分32,该壳体下面部分在中间具有成型的支承轴颈33。该支承轴颈33具有两个区域34和35,所述区域用于沿径向将涡轮22支承在传动装置壳体 31中,为此,第一区域34与从动小齿轮12的第一容纳区域19抵靠接触并且第二区域35与从动小齿轮12的第二容纳区域20抵靠接触。经由成型在壳体下面部分32的底部上的环形环绕的接片36将涡轮22沿轴向支承在传动装置壳体31中,该接片与蜗轮22的底侧上的轴肩25共同作用。另一位于蜗轮22上侧上的环形环绕的接片37支撑在壳体盖38上, 该壳体盖例如通过止动连接或者粘贴连接与壳体下面部分32连接。在此,壳体盖38具有布置在中间的缺口 39,从动小齿轮12通过该缺口从传动装置壳体31中伸出。在图3和4中示出了按本发明的第二传动装置驱动单元40。第二传动装置驱动单元40与第一传动装置驱动单元10的区别基本上仅仅在于从动小齿轮1 或者说涡轮2 的构造。在此,从动小齿轮1 在第二区段15a的范围内具有第三区段16a,该第三区段具有齿轮状的突起42。如尤其可以根据图3获知,所述突起42同样基本上位于蜗轮2 的对称平面23a的高度上。所述突起42用于形成从动小齿轮12a与涡轮2 之间的形状配合连接从而提高可传递的转矩。类似于从动小齿轮12的支承经由从动小齿轮12a与壳体下面部分32a的轴颈33a之间的金属/塑料副实现从动小齿轮12a的支承。在图5和6中示出了按本发明的第三传动装置驱动单元50。该第三传动装置驱动单元50包括具有内齿部52的套筒状的从动小齿轮51,所述内齿部用于从动小齿轮51与涡轮53之间的形状配合。此外,在从动小齿轮51的中间的区域中构造轴肩(Lagerbund)54,该轴肩的外壁阳用作从动小齿轮51或者说由从动小齿轮51和蜗轮53组成的单元57在传动装置壳体58中的第一径向支承。在此,所述轴肩讨与由塑料制成的壳体盖60的通孔 59共同作用。所述单元57的第二径向支承形成在壳体下面部分62中的轴颈(Lagerzapf) 61与构造在蜗轮53中的孔63之间。附加地在从动小齿轮51中的中间还构造了内六角形 (Irmensechskant)64,如果滑动天窗驱动装置的驱动马达发生故障,所述内六角形用于辅助操作滑动天窗驱动装置。由此,第三传动装置驱动单元50具有两个用于所述单元57的径向的支承位置,其中所述一个支承位置构造成金属/塑料副,而另外一个支承位置构造成塑料/塑料支承位置。在图7和8中示出了第四传动装置驱动单元70,该第四传动装置驱动单元与第三传动装置驱动单元50的区别基本上仅仅在于,借助于内六角形71用于滑动天窗驱动装置的辅助操作没有构造在从动小齿轮72中,而是构造在蜗轮73中。所述第四传动装置驱动单元70也具有从动小齿轮72在壳体盖74中的第一径向支承,而由塑料制成的蜗轮73在壳体下面部分76的轴颈75的区域中沿径向得到支承。从动小齿轮72与蜗轮73之间形状配合的连接尤其通过在从动小齿轮72的内壁上构造在第一支承的范围中的、接片状的突起实现。在图9到11中示出了按本发明的第五传动装置驱动单元80。在所述第五传动装置驱动单元80中,其从动小齿轮81由深冲的盆状的板件82制成,该板件在其齿部83的区域中具有径向向内伸的、倾斜布置的区段84,所述区段在朝向蜗轮85的侧面上利用切割部分86构成。此外,在从动小齿轮81的朝向蜗轮85的、下面的环形环绕的区段87上识别出构造在内壁上的止动区段88。该止动区段88与构造在蜗轮85上的圆周槽89共同作用。 如此制造由从动小齿轮81与蜗轮86形成的单元,从而使得蜗轮85与从动小齿轮81以单独的过程进行制造。随后将从动小齿轮81压到蜗轮85上,其中止动区段88在从动小齿轮 81的端部位置中与圆周槽89共同作用,从而将从动小齿轮81沿轴向固定在蜗轮85上。在图12和13中示出了按本发明的第六传动装置驱动单元90。该第六传动装置驱动单元90与第五传动装置驱动单元80的区别基本上在于,所述第六传动装置驱动单元的蜗轮92通过压力注塑包封同样构造成深拉伸件的从动小齿轮93形成。在此,所述从动小齿轮93根据图13在朝向蜗轮92的侧面上具有环形环绕的套环(Bimd)94,该套环在其由蜗轮92的塑料压力注塑包封之后将从动小齿轮93在蜗轮92中进行轴向固定。同样识别出构造在从动小齿轮93的内壁上的、倾斜布置的凹部95,该凹部在其由塑料进行喷注之后确保了从动小齿轮93与蜗轮92之间的扭转强度。同样在轴颈96的两个不同的直径处实现蜗轮92的径向和轴向支承。
权利要求
1.传动装置驱动单元(10;40 ;50 ;70),其具有由塑料制成的转接器元件(22 ;22a ; 53 ;73)以及由金属制成的用于传递转矩的从动元件(12 ;12a ;51 ;72),通过所述转接器元件由输入元件(29)导入转矩,其中所述转接器元件(22 ;22a;53 ;73)与从动元件(12 ;12a ; 51 ;72)直接相互耦合并且刚性连接,其中转接器元件(22 ;22a ;53 ;73)是注塑件,所述注塑件通过至少部分地压力注塑包封所述从动元件(12 ;12a;51 ;72)形成,并且其中所述从动元件(12 ;12a ;51 ;72)用作支承元件。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驱动单元, 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元件(12 ;12a) 一直延伸到所述转接器元件(22 ;22a)的对称平面(23 ;23a)中。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动装置驱动单元, 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元件(12 ;12a;51 ;72)在内壁上具有至少一个区域(19、20 ;63),用于支承的轴颈(33 ;33a;61 ;75)伸入到所述区域内。
4.传动装置驱动单元(80;90),其具有由塑料制成的转接器元件(85 ;92)以及由金属制成的用于传递转矩的从动元件(81 ;93),通过所述转接器元件由输入元件(29)导入转矩,其中所述转接器元件(85 ;92)与从动元件(81 ;93)直接相互耦合并且刚性连接,其中所述转接器元件(85 ;92)是注塑件,并且其中所述从动元件(81 ;93)构造成深拉伸件。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动装置驱动单元, 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从动元件(81)压紧到所述转接器元件(85 )上。
6.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动装置驱动单元, 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元件(92)通过至少部分地压力注塑包封所述从动元件(93)形成。
7.按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传动装置驱动单元, 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元件(81 ;93)构造成盆状的或者套筒状,并且在内表面上具有至少一个成型件(84 ;95),所述成型件与成型在转接器元件(85 ;92)上的对应成型件(83)共同作用并且将所述从动元件(81 ;93)与转接器元件(85 ;92)不可旋转地进行连接。
8.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动装置驱动单元, 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成型件(84 ;95)和至少一个对应成型件(83)相对于从动元件(81 ;93)的纵轴线倾斜地布置。
9.按权利要求4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动装置驱动单元, 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元件(81)在内表面上具有至少一个止动几何结构(88),所述止动几何结构与构造在所述转接器元件(85)上的对应几何结构(89)共同作用并且在此将所述从动元件 (81)轴向固定在转接器元件(85)上。
10.按权利要求1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动装置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由转接器元件(22 ;22a ;53 ;73 ;85 ;92)和从动元件(12、12a ;51 ;72 ;81 ;93)组成的单元(30 ;57)的径向支承具有两个带有不同直径的支承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动装置驱动单元(10;40;50;70),其具有由塑料制成的转接器元件(22;22a;53;73)以及由金属制成的用于传递转矩的从动元件(12;12a;51;72),通过所述转接器元件由输入元件(29)导入转矩,其中所述转接器元件(22;22a;53;73)与从动元件(12;12a;51;72)直接相互耦合并且刚性连接,其中所述转接器元件(22;22a;53;73)是注塑件,该注塑件通过至少部分地压力注塑包封所述从动元件(12;12a;51;72)形成,并且其中所述从动元件(12;12a;51;72)用作轴承元件。
文档编号F16H1/16GK102597576SQ201080050477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9日
发明者F.布劳内格, P.施托伊尔, R.海茨, S.阿尔布雷希特, S.雷希曼 申请人: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