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部件与悬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58258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罩部件与悬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罩部件与悬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覆盖例如悬架装置(悬挂件)所具备的液压缓冲装置中的活塞杆或缸的外周以对其进行保护而使用罩部件。 例如,对于专利文献I所述的折皱体(罩部件),在观察其截面时,除了两个末端的安装部分之外,其余部分由连续的峰和谷构成。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10-267124号公报如果波纹状的罩部件的峰部的刚性较小,则存在下述可能性在将安装有该罩部件的悬架装置装配于车辆时,作业员误使该峰部凹陷。此外,还存在下述可能性在装备着安装有罩部件的悬架装置的车辆的行进中,道路上的石子等飞起并与罩部件碰撞,从而导致峰部凹陷。并且,还存在下述可能性如果峰部发生凹陷且难以复原,则车辆在峰部凹陷的状态下行进并且罩部件伸缩,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应力、或导致罩部件与其内侧的缸等部件摩擦,从而导致罩部件破损。因此,对于罩部件,希望的是即使从外侧作用有力,峰部也难以凹陷。或者,希望的是即使发生了变形也容易通过自身的力而恢复至原来的形状。

发明内容
基于所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罩部件,所述罩部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所述罩部件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在对所述峰部从外侧作用有与所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所述凹部的所述侧部彼此接触之前,该凹部的所述边缘部先彼此接触。在此,优选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与所述谷部连结。根据其他的观点,本发明为一种罩部件,所述罩部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所述罩部件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之间的沿所述排列方向的间隔不大于该凹部的所述侧部之间的间隔。在此,优选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与所述谷部连结。根据其他的观点,本发明为一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装置包括缸,其内置有阻尼装置;活塞杆,其对收纳在所述缸内的活塞进行支承;弹簧,其配置在所述活塞杆的外侧;以及罩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缸和所述活塞杆两者与所述弹簧之间,并覆盖该缸和该活塞杆的外周,所述罩部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在对所述峰部从外侧作用有与所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所述凹部的所述侧部彼此接触之前,该凹部的所述边缘部先彼此接触。根据其他的观点,本发明为一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装置包括缸,其内置有阻尼装置;活塞杆,其对收纳在所述缸内的活塞进行支承;弹簧,其配置在所述活塞杆的外侧;以及罩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缸和所述活塞杆两者与所述弹簧之间,并覆盖该缸和该活塞杆的外周,所述罩部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之间的沿所述排列方向的间隔不大于该凹部的所述侧部之间的间隔。根据本发明,即使从外侧作用有力也能够使峰部难以凹陷,并能够利用自身的力而容易恢复至原来的形状。


图I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图。图2的(a)是示出从缸突出的活塞杆的长度达到最短的收缩状态的图,图2的(b)是示出从缸突出的活塞杆的长度达到最长的伸长状态的图。图3的(a)是示出防尘罩的概要结构的图。图3的(b)是图3的(a)的X部的放大图。图3的(c)是图3的(b)的Y部的放大图。图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的作用的图。图5是示出在对防尘罩产生有从外侧朝向中心线的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作用于防尘罩的力的图。图6的(a)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收缩后的情况下作用于防尘罩的力的图。图6的(b)是示出在比较例的防尘罩收缩后的情况下作用于该防尘罩的力的图。图7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的峰部与谷部的形状的图。图8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的峰部与谷部的形状的图。标号说明10 :缸;20 :活塞杆;30 :弹簧;50 :防尘罩;51 :峰部;52 :谷部;53 :连结部;70 :凹部;71 :边缘部;72 :底部;73 :侧部;100 :悬架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I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装置100的概要结构的图。如图I所示,悬架装置100包括内置有阻尼装置(未图示)的缸10;对收纳在该缸10内的活塞(未图示)进行支承的活塞杆20 ;以及配置在该活塞杆20外侧的弹簧30。活塞杆20是圆柱状的部件,在圆柱中心线方向的一端部侧安装有活塞,在中心线方向的另一端部侧安装有螺母21。以下,有时将活塞杆20的圆柱的中心线方向仅称为“中心线方向”。悬架装置100包括下弹簧座31,其安装于缸10的外周,并对弹簧30的下端部进行支承;和上弹簧座32,其安装在活塞杆20的中心线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外周,并对弹簧30的上端部进行支承。在弹簧30的下端部与下弹簧座31之间夹设有下橡胶片(sheetrubber) 35,在弹簧30的上端部与上弹簧座32之间夹设有上橡胶片36。悬架装置100具备设置在缸10的下部的车轮侧安装部40。另一方面,在上弹簧座32安装有螺栓33,所述螺栓33用于将该悬架装置100安装于车身。此外,悬架装置100包括碰撞缓冲橡胶(bump rubber) 41,其被压至从缸10突出的活塞杆20的外周;和碰撞缓冲橡胶罩42,其配置在该碰撞缓冲橡胶41的外周部。此外,悬架装置100具备安装在缸10的活塞杆20的滑动部上的防撞帽(bump stopper cap) 43。在该防撞帽43上安装有帽板43a,所述帽板43a在悬架装置100被最大限度压缩时与碰撞缓冲橡胶41冲撞。 此外,悬架装置100具备作为罩部件的一个例子的防尘罩50,所述防尘罩50的上端部安装在碰撞缓冲橡胶罩42的外周,并且所述防尘罩50的下端部安装于下弹簧座31,所述防尘罩50覆盖其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的缸10与活塞杆20的外周。防尘罩50的下端部通过例如紧固环(未图示)和小螺钉被紧固于下弹簧座31。此外,悬架装置100包括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支座橡胶(mountrubber)61,它们在活塞杆20的上端部侧沿上下方向配置,用于吸收振动;圆筒状的支座套环(mount collar) 62,其配置在多个支座橡胶61的内侧;以及上垫圈63和下垫圈64,它们从上方和下方夹持多个支座橡胶61。多个支座橡胶61之中的上侧的支座橡胶61被插入到以从上弹簧座32的上端凹陷的方式形成于该上弹簧座32的凹部。下侧的支座橡胶61的上端与外周被支座橡胶罩65覆盖,该支座橡胶罩65配置在上弹簧座32的下方。图2的(a)是示出从缸10突出的活塞杆20的长度达到最短的收缩状态的图,图2的(b)是示出从缸10突出的活塞杆20的长度达到最长的伸长状态的图。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悬架装置100在图2的(a)所示的收缩状态与图2的(b)所示的伸长状态之间变化,利用弹簧30吸收来自路面的冲击,并利用缸10中内置的阻尼装置对弹簧30的伸缩振动进行减振,由此,能够实现作为使路面的凹凸不会传递到车身的缓冲装置的功能、和相对于地面压住车身的功能。由此,车辆的乘坐舒适度和操纵稳定性提高。下面,对防尘罩50进行详细说明。图3的(a)是示出防尘罩50的概要结构的图。图3的(b)是图3的(a)的X部的放大图。图3的(c)是图3的(b)的Y部的放大图。防尘罩50是波纹状的部件,如图I、图2所示,防尘罩50的上端部覆盖碰撞缓冲橡胶罩42的外周,同时,防尘罩50的下端部安装于下弹簧座31。并且,防尘罩50配置在弹簧30与缸10之间以及弹簧30与活塞杆20之间,用于覆盖缸10和活塞杆20的外周。防尘罩50具有沿着中心线CL方向交替配置的多个峰部51与多个谷部52、和将峰部51与谷部52连结起来的连结部53。在图3中示出了利用包含中心线CL的平面将多个峰部51与多个谷部52剖切开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峰部51与谷部52的截面形状形成于整周的范围内。并且,防尘罩50在所述的多个峰部51的排列方向和多个谷部52的排列方向(中心线CL方向)伸缩自如。此外,防尘罩50向与中心线CL正交的方向弯曲自如。在将该防尘罩50安装于悬架装置100的状态下,防尘罩50的中心线CL配置成与活塞杆20的圆柱的中心线重合。因此,防尘罩50的多个峰部51与多个谷部52沿着活塞杆20的圆柱的中心线方向排列,防尘罩50沿着该中心线方向伸缩(参照图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的峰部51,沿周向在整周的范围内形成有凹部70,该凹部70从该峰部51的峰顶51a (在将邻接的连结部53延长了的情况下彼此相交的部位)向内侧(中心线CL侧)凹陷而形成。如图3的(b)、图3的(C)所示,凹部70在利用与中心线CL平行的平面将其剖切开的情况下的截面形状是U字状,凹部70由下述部分构成作为该U字的两个侧边的末端部的边缘部71 ;该U字的底部72 ;以及位于边缘部71与底部72之间的侧部73。并且,在观察图3的(b)的情况下,形成凹部70的边缘部71的外侧形状的圆弧71a与形成谷部52的外侧形状的圆弧52a由直线连接起来。换而言之,凹部70的边缘部71与谷部52由直线连接起来。从其他的观点来看,连结部53支承凹部70的边缘部71,凹部70的底部72与侧 部73被该边缘部71支承。此外,U字状的凹部70的从U字的边缘至底为止的高度、即从边缘部71的末端至底部72的圆弧底为止的高度H(参照图3的(c))设定得比凹部70的U字的宽度、即侧部73的沿中心线CL方向的间隔D要大。对于防尘罩50的材料,能够例示出橡胶或可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例如由聚丙烯(PP)和三元乙丙橡胶(EPDM)构成的合成树脂。此外,作为对防尘罩50进行成型的方法,能够例示出吹塑成型和注射成型。图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的作用的图。如图4所示,在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在力从外侧进行作用而使峰部51欲向内侧(中心线CL侧)凹陷的情况下,峰部51的凹部70的两个边缘部71彼此接触,并互相推斥而欲恢复至原来的形状。在凹部70的两个侧部73彼此接触之前,边缘部71先彼此接触,并互相推斥而欲恢复至原来的形状。这可以认为是基于以下所述的机械装置。图5是示出在对防尘罩50产生有从外侧朝向中心线CL的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作用于防尘罩50的力的图。图5的(a)是示出在峰部51产生有外力时作用于防尘罩50的力的图。图5的(b)是示出在外力产生于防尘罩50而使其变形、且峰部51的凹部70的边缘部71彼此接触时发生作用的力的图。当在防尘罩50的峰部51产生有朝向中心线CL方向的外力F时,如图5的(a)所示,可以认为在防尘罩50的谷部52、即与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相邻的谷部52,产生了以谷部52的底52b为支点的、欲使峰部51向内侧沉入的弯曲力矩Ma。其结果是,将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 (在外力F产生于多个峰部51的情况下是所述多个峰部51)、和与该峰部51 (所述多个峰部51)相邻的谷部52连结起来的连结部53朝向欲使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向内侧移动的方向(谷部52的谷的角度增大的方向)旋转。由于峰部51的凹部70的各边缘部71被连结部53支承,因此,各边缘部71也随连结部53的旋转而旋转。此外,凹部70的从边缘部71的末端至底部72的圆弧底为止的高度H设定得比侧部73之间的间隔D要大。因此,边缘部71彼此接触。当峰部51的凹部70的边缘部71彼此接触时,如图5的(b)所示,在各边缘部71产生反力R。可以认为在与峰部51相邻的谷部52和连结部53,由于在边缘部71生成的反力R而产生了以谷部52的圆弧52a为支点的弯曲力矩Mb。其结果是,将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和与该峰部51相邻的谷部52连结起来的连结部53朝向欲使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恢复至原来形状的方向(谷部52的谷的角度变小的方向)旋转。由此,防尘罩50恢复至原来的形状。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即使从外侧受力而发生了变形,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力而产生欲恢复至原来形状的力,因此峰部51难以凹陷。因此,即使在将安装有该防尘罩50的悬架装置100装配于车辆时作业员误对该峰部51施加了力、或在安装有该悬架装置100的车辆的行进中与石子等发生了碰撞,峰部51也难以凹陷。其结果是,在防尘罩50上难以产生破损等损伤。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由于峰部51的凹部70的边缘部71彼此接触而互相推斥,因此,在防尘罩50收缩时,难以发生因整周未均匀地收缩而产生的所谓的罩体弯曲(bowing)。因此,能够抑制防尘罩50与弹黃30接触。
图6的(a)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收缩后的情况下作用于防尘罩50的力的图。图6的(b)是示出在比较例的防尘罩收缩后的情况下作用于该防尘罩的力的图。作为比较例,示出了在峰部未设置凹部70的防尘罩。当防尘罩50收缩时,谷部52的谷的角度变小,因此,如图6的(a)所示,在峰部51的凹部70的两个边缘部71和底部72分别作用有朝向与中心线CL正交的方向的力。与此相对,当在峰部未设置凹部70的结构的比较例的防尘罩收缩时,如图6的(b)所示,虽然在 峰部的顶点作用有与中心线CL正交的方向的力,但在峰部的顶点周围的部位作用有相对于与中心线CL正交的方向倾斜了的方向的力。因此,与比较例的防尘罩相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即使在收缩时从外侧受到了力,峰部51也难以凹陷。因此,与安装有比较例的防尘罩的悬架装置100相比,安装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的悬架装置100即使在行进中与石子等发生了碰撞,峰部51也难以凹陷。其结果是,与比较例的防尘罩相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更难以产生破损等损伤。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不管峰部51的壁厚如何都能达到上述的效果。例如,不管峰部51的底部72的壁厚与侧部73的壁厚是均匀的壁厚还是不均匀的壁厚,都能达到上述的效果。但是,优选使峰部51的凹部70的底部72的壁厚tl (参照图3的(C))比其他部位、例如连结部53的壁厚t3(参照图3的(b))或侧部73的壁厚要薄。由此,当在防尘罩50的峰部51产生有外力F时,底部72易于变形。其结果是,边缘部71易于彼此接触,从而使自身恢复变得更快。或者,优选使峰部51的凹部70的底部72的壁厚tl (参照图3的(C))比其他部位、例如侧部73的壁厚要厚。由此,当在防尘罩50的峰部51产生有外力F时,底部72难以变形,从而使峰部51难以凹陷。图7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的峰部51与谷部52的形状的图。可以在防尘罩50的峰部51形成多个沿周向从该峰部51的峰顶51a向内侧(中心线CL侧)凹陷的凹部70。图7示出了在峰部51形成有两个凹部70的形态。在图7所示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峰部51具有三个边缘部71、两个底部72和三个侧部73。并且,三个边缘部71之中的位于外侧的边缘部71经由连结部53与和该峰部51相邻的谷部52连结。在所述结构的防尘罩50中,与连结部53连结的边缘部71、和位于内侧且未与连结部53连结的边缘部71接触。由于未与连结部53连结的边缘部71从两侧受力,因此,与连结部53连结的两个外侧的边缘部71以位于内侧的边缘部71为媒介而相互推斥。其结果可以认为是如利用图5所说明的那样,在与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相邻的谷部52和连结部53,由于在边缘部 71生成的反力R而产生了以谷部52的底52b为支点的弯曲力矩Mb。并且,将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和与该峰部51相邻的谷部52连结起来的连结部53朝向欲使产生有外力F的峰部51恢复至原来形状的方向(谷部52的谷的角度变小的方向)旋转。由此,防尘罩50恢复至原来的形状。因此,在该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即使从外侧受力而发生了变形,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力而产生欲恢复至原来形状的力,因此峰部51难以凹陷。因此,即使在将安装有该防尘罩50的悬架装置100装配于车辆时作业员误对该峰部51施加了力、或在安装有该悬架装置100的车辆的行进中与石子等发生了碰撞,峰部51也难以凹陷,从而在防尘罩50上难以产生破损等损伤。此外,由于在防尘罩50收缩时难以发生罩体弯曲,因此能够抑制防尘罩50与弹簧30接触。图8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的峰部51与谷部52的形状的图。优选使峰部51的凹部70中的边缘部71之间的沿中心线CL方向的间隔不大于凹部70的侧部73之间的间隔。在利用图3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凹部70中的边缘部71之间的沿中心线CL方向的间隔与侧部73之间的间隔相同。在图8中例示了凹部70的边缘部71之间的沿中心线CL方向的间隔比侧部73之间的间隔要小的防尘罩50。S卩,可以使在防尘罩50的峰部51设置的凹部70的形状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在利用与中心线CL平行的平面将该凹部70剖切开的情况下的截面形状是上部开口的圆形或椭圆形。即,图8所示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的峰部51的凹部70具有边缘部71,其位于上部开口的圆形(参照图8的(a))或椭圆形(参照图8的(b))的开口部的两侧;底部72,其是该椭圆形的与开口部相反一侧的部位;以及侧部73,其位于边缘部71与底部72之间。并且,各边缘部71经由连结部53与相邻的谷部52连结。在所述结构的防尘罩50中,在有力从外侧进行作用的情况下,与连结部53连结的边缘部71也彼此接触并互相推斥。其结果是,即使有力从外侧进行作用,与作用有力的峰部51相邻的连结部53也朝向欲使产生有外力的峰部51恢复至原来形状的方向(谷部52的谷的角度变小的方向)旋转。由此,防尘罩50恢复至原来的形状。因此,在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尘罩50中,即使从外侧受力而发生了变形,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而产生欲恢复至原来形状的力,因此峰部51难以凹陷。因此,即使在将安装有该防尘罩50的悬架装置100装配于车辆时作业员误对该峰部51施加了力、或在安装有该悬架装置100的车辆的行进中与石子等发生了碰撞,峰部51也难以凹陷,从而在防尘罩50上难以产生破损等损伤。此外,由于在防尘罩50收缩时难以发生罩体弯曲,因此能够抑制防尘罩50与弹簧30接触。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将在峰部51和谷部52连续的波纹状的罩的峰部51形成凹部70这一技术应用于悬架装置100的防尘罩5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特别限定应用于悬架装置100的防尘罩50。能够广泛应用于波纹状的罩部件。例如,也能够应用于作为密封部件的保护罩(Boots),该密封部件用于对作为车辆的车轮部件而安装的等速万向节(constant-velocity joint)的润滑油进行密封,以防止外部的灰尘、水等的侵入并维持等速万向节的润滑。在该保护罩的峰部设置凹部70,该凹部70形成为在产生有外力的情况下使边缘部71相互推斥,由此,即使在安装有该保护罩的车辆的行进中与石子等发生碰撞、或在将该保护罩装配于车辆时作业员误对该峰部51施加了力,峰部51也难以凹陷,从而难以产生破损等损伤。此外,也能够应用于配置在车辆的发动机内的管。在该波纹状的管的峰部51设置凹部70,该凹部70形成为在产生有外力的情况下使边缘部71相互推斥,由此,即使在将该波纹状的管装配于车辆时作业员误对该峰部51施加了力,峰部51也难以凹陷。其结果是, 能够抑制下述情况由于在管的一部分上产生了凹陷而有损美观。此外,能够使空气顺畅地通过管内。此外,至此为止,对于将在峰部51形成凹部70这一技术应用于波纹状的罩部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波纹状的罩部件。优选的是广泛地在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沿峰部与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的罩部件的峰部设置凹部70。
权利要求
1.一种罩部件,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 所述罩部件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 在对所述峰部从外侧作用有与所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所述凹部的所述侧部彼此接触之前,该凹部的所述边缘部先彼此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罩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与所述谷部连结。
3.一种罩部件,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 所述罩部件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 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之间的沿所述排列方向的间隔不大于该凹部的所述侧部之间的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罩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与所述谷部连结。
5.一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架装置包括 缸,其内置有阻尼装置; 活塞杆,其对收纳在所述缸内的活塞进行支承; 弹簧,其配置在所述活塞杆的外侧;以及 罩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缸和所述活塞杆两者与所述弹簧之间,并覆盖该缸和该活塞杆的外周, 所述罩部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 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 在对所述峰部从外侧作用有与所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所述凹部的所述侧部彼此接触之前,该凹部的所述边缘部先彼此接触。
6.一种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架装置包括 缸,其内置有阻尼装置; 活塞杆,其对收纳在所述缸内的活塞进行支承; 弹簧,其配置在所述活塞杆的外侧;以及 罩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缸和所述活塞杆两者与所述弹簧之间,并覆盖该缸和该活塞杆的外周, 所述罩部件具有多个峰部与谷部,且能够在该峰部与该谷部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 在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是从该峰部的峰顶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边缘部、底部以及位于该边缘部与该底部之间的侧部, 所述凹部的所述边缘部之间的沿所述排列方向的间隔不大于该凹部的所述侧部之间的间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罩部件与悬架装置,即使从外侧作用有力也能够使峰部难以凹陷。罩部件(50)具有多个峰部(51)与谷部(52),且能够在峰部(51)与谷部(52)的排列方向伸缩自如、或能够弯曲自如,在峰部(51)形成有凹部(70),所述凹部(70)是从峰部(51)的峰顶(51a)向内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形成的凹部(70),所述凹部(70)具有边缘部(71)、底部(72)以及位于边缘部(71)与底部(72)之间的侧部(73),在对峰部(51)从外侧作用有与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凹部(70)的侧部(73)彼此接触之前,凹部(70)的边缘部(71)先彼此接触。
文档编号F16F9/38GK102829126SQ20111038432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4日
发明者高田亮, 须藤晋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昭和, 富国物产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