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箱用橡胶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1078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箱用橡胶垫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燃油箱隔振支承于车身的油箱用橡胶垫。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为了将燃油箱支承于车身,使用油箱用橡胶垫。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 -67108号公报(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就是油箱用橡胶垫。另外,为了能够稳定地向油箱内供给燃油,或者减少因燃油箱本身的位移而产生的振动向车身的传递,希望油箱用橡胶垫具有隔振支承性能,并且要求油箱用橡胶垫能够减小燃油箱内的燃油的流动声音。那么,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一般认为有效的做法是,充分确保油箱用橡胶垫在上下方向上的支承弹性刚度(日文剛性),并且付与油箱用橡胶垫在水平方向上的低弹性特性。但是,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以往构造的油箱用橡胶垫的情况下,虽然能够通过设置弹性突起来调节弹性特性,但在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任一方向上,均是利用随着橡胶弹性体的压缩变形而产生的弹性特性。因此,采用专利文献I的油箱用橡胶垫,在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都很难满足目标的弹性特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 - 671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_6]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做成的,其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不会相应地使构造复杂、使零件件数增加地,就能够付与在上下方向上的充分大的支承弹性刚度和在水平方向上的低弹性特性的新型构造的油箱用橡胶垫。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S卩,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油箱用橡胶垫用于在多个部位将燃油箱隔振支承于车身,其特征在于,在固定于上述燃油箱和上述车身的一方的内部轴构件的轴线方向两端部设有凸缘部,并且在设置于该燃油箱和该车身的另一方的支承部形成有安装孔,该内部轴构件贯穿配置于该安装孔,从而该凸缘部分别与该支承部的轴线方向两侧面对配置,另一方面,两个组合筒状橡胶以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的方式外套于该内部轴构件,在各个该组合筒状橡胶的轴线方向外侧部分设有环状的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该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配置在该内部轴构件的该凸缘部与该支承部的轴线方向面对面之间,并且在各个该组合筒状橡胶的轴线方向内侧部分设有筒状的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该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从轴线方向两侧进入该支承部的该安装孔,而配置在该内部轴构件与该支承部的与轴线垂直方向面对面之间,此外,在各个该组合筒状橡胶的该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上,使该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的径向尺寸在周向上局部地不同而沿周向设有凹凸状部分,该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以在该凹凸状部分处与该内部轴构件的外周面之间以及与该支承部的内周面之间分别存在间隙的状态被组装。
采用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所构造的油箱用橡胶垫,由于组合筒状橡胶的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被夹在凸缘部之间,所以在轴线方向上,组合筒状橡胶中压缩弹性成分起支配性作用。因此,通过以轴线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方式安装本技术方案的油箱用橡胶垫,能够容易地设定在上下方向上较硬的弹性特性,对输入到燃油箱与车身之间的上下方向的振动,发挥优异的衰减效果。而且,能够抑制燃油随着燃油箱的位移在燃油箱内移动,从而能够将燃油稳定地供给到发动机中。加之,在轴线方向上,在组合筒状橡胶中压缩变形占支配性地位,所以也能有利地确保组合筒状橡胶的耐负荷性,提高耐久性。另一方面,在组合筒状橡胶的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设有凹凸状部分,从而在该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与内部轴构件之间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形成有间隙,并且在向车辆安装的状态下,在该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与支承部之间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形成有间隙。由此,在与轴线垂直方向的振动输入时,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的凹凸状部分的凹凸以延伸(平坦化)的方式变形,从而剪切弹性成分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容易地实现比较软的弹性特性。结果,能够抑制收容在燃油箱内的燃油的流动声音向车身侧进行传递,从而提高车厢空间内的静音性能。另外,本技术方案的油箱用橡胶垫形成为在具有一对凸缘部的内部轴构件安装有两个组合筒状橡胶的简单的构造,也能减少零件件数。因此,容易制造,并且也有助于车辆的轻型化和小型化。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油箱用橡胶垫的基础上,上述两个组合筒状橡胶中的各上述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在轴线方向的顶端面以彼此抵接的状态对接。采用第二技术方案,在轴线方向上,除了能利用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在轴线方向上的压缩弹性特性,还能利用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在轴线方向上的压缩弹性特性,从而能够将在轴线方向上的弹性特性设定得更硬。而且,能够分散支承轴线方向的负荷,所以也能提闻耐久性。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油箱用橡胶垫的基础上,上述组合筒状橡胶中的上述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在整周上形成为恒定的厚度尺寸。采用第三技术方案,能够防止在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的周向上产生局部应力集中。因此,能够防止在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发生龟裂等不良情况的产生,提高耐久性。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 第三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油箱用橡胶垫的基础上,上述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形成为径向尺寸在周向上连续变化的波形形状。采用第四技术方案,由于以径向尺寸在周向上连续变化的方式设置凹凸状部分,所以能够避免应力在形成有凹凸状部分的部位集中,使应力在周向上分散。因此,能够避免在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发生龟裂等,提高耐久性。更详细而言,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在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油箱用橡胶垫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如下构造,即,上述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的上述凹凸状部分构成为包括径向尺寸在周向上均连续变化的向外侧凸起的第一波状弯曲部和向内侧凸起的第二波状弯曲部,该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以如下状态被组装,即,该第一波状弯曲部的顶点部分在其外周面与上述支承部的内周面抵接,且在其内周面与上述内部轴构件的外周面之间存在间隙,并且该第二波状弯曲部的顶点部分在其内周面与该内部轴构件的外周面抵接,且在其外周面与该支承部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采用第五技术方案,在油箱用橡胶垫的安装状态下,在第一波状弯曲部的顶点部分,该第一波状弯曲部与内部轴构件之间形成有内周侧的间隙,并且在第二波状弯曲部的顶点部分,该第二波状弯曲部与支承部之间形成有外周侧的间隙。由此,在与轴线垂直方向的振动输入时,能够实现利用了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的剪切弹性成分而得到的较软的弹性特性,有效地发挥减少燃油的流动声音的传递的作用等。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 第五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油箱用橡胶垫的基础上,在上述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形成有凹槽,该凹槽在该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的轴线方向内侧端面开口而在沿着上述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的基端部分的外周侧沿周向延伸。采用第六技术方案,能够在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的基端部分将橡胶表面的自由长度确保得较大,从而防止应变或应力的集中。因此,能够在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实现优异的耐久性。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 第六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油箱用橡胶垫的基础上,上述两个组合筒状橡胶至少在上述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采用第七技术方案,能够防止应力偏向作用于任一方的组合筒状橡胶的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从而在双方的组合筒状橡胶均实现优异的耐久性。发明的效果采用本发明,利用配设在凸缘部的面对面间的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的压缩弹性成分,实现在轴线方向上的高弹性常数,有效地获得耐负荷性能和限制燃油箱的位移的作用等。另一方面,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在夹设在内部轴构件与支承部之间的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设有凹凸状部分,从而实现由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的剪切弹性成分获得的低弹性常数,有效地发挥减少流动声音的传递的作用等。


图1是以车辆安装状态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油箱用橡胶垫的纵剖视图,是与图2的II1-1II截面相对应的剖视图。图2是构成图1所示的油箱用橡胶垫的组合筒状橡胶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II1-1II剖视图。图4是表示向主体配件安装图2所示的组合筒状橡胶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图6是表示向凸缘配件安装与图2不同的组合筒状橡胶的安装状态的仰视图。图7是图6的VI1-VII剖视图。图8是在图1所示的油箱用橡胶垫的车辆安装状态下放大表示主要部分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图1中,作为按照本发明所构造的油箱用橡胶垫的一实施方式,示出了用于支承汽车的燃油箱的油箱用橡胶垫10。油箱用橡胶垫10具有在内部轴构件12安装有两个组合筒状橡胶14a、14b的构造。并且,内部轴构件12直接固定于车身侧的安装片16,并且内部轴构件12贯穿被设置于燃油箱侧的支承部18的安装孔20,隔着两个组合筒状橡胶14a、14b间接安装于燃油箱,从而利用车身隔振支承未图示的燃油箱。另外,利用多个油箱用橡胶垫10在多处将燃油箱支承于车身。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原则上,上下方向是指作为在车辆安装状态下大致铅垂上下方向的图1中的上下方向。此外,原则上,左右方向是指作为在车辆安装状态下大致水平左右方向的图1中的左右方向。更详细而言,内部轴构件12是通过将彼此独立的主体配件22和凸缘配件24组合而形成的。主体配件22是利用铁、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或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等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主体配件22形成为下凸缘部28自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筒状部26的下端向与轴线垂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构造。另外,在筒状部26的轴线方向中途部分的外周面形成有台阶部30,筒状部26中夹着台阶部30的上侧为小径筒部32,并且夹着台阶部30的下侧为大径筒部34。此外,筒状部26的中心孔的轴线方向中途部分的一部分为大径。另外,筒状部26的壁厚比下凸缘部28的壁厚厚,通过在后述的车辆安装状态下充分确保向车身侧的安装片16安装的安装强度,并且使下凸缘部28的壁厚较薄,从而实现了轻型化。另外,筒状部26的上端部分随着向上方去其外径尺寸逐渐减小,从而能够容易地安装后述的凸缘配件24。另一方面,凸缘配件24是环状的构件,形成为上凸缘部38自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连结筒部36的上端向与轴线垂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构造。另外,凸缘配件24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对薄壁的具有大致圆环板形状的金属板实施冲压加工,在金属板的内周部分形成连结筒部36,从而获得凸缘配件24。并且,主体配件22的小径筒部32被从凸缘配件24的连结筒部36的下方压入该连结筒部36,从而将上述主体配件22和凸缘配件24连结固定,构成内部轴构件12。在该内部轴构件12中,下凸缘部28和上凸缘部38设置在轴线方向的两端,沿轴线方向隔开规定距离地面对配置。另外,在轴线方向上,主体配件22的台阶部30与凸缘配件24的连结筒部36的下端面是间隔开的,容许主体配件22和凸缘配件24的尺寸误差,防止发生组装不良。该内部轴构件12贯穿被设置于支承部18的安装孔20,下凸缘部28以与支承部18相面对的方式配置在支承部18的轴线方向下方,并且上凸缘部38以与支承部18相面对的方式配置在支承部18的轴线方向上方。另外,内部轴构件12中的筒状部26和连结筒部36的外径尺寸形成为比支承部18的安装孔20的直径小,上述内部轴构件12与支承部18在径向隔开规定距离。另外,在支承部18与下凸缘部28之间配设有组合筒状橡胶14a,并且在支承部18与上凸缘部38之间配设有组合筒状橡胶14b。上述组合筒状橡胶14a和组合筒状橡胶14b形成为彼此大致相同且上下颠倒的形状,组合筒状橡胶14a外套于主体配件22,并且组合筒状橡胶14b外套于凸缘配件24,组合筒状橡胶14a和组合筒状橡胶14b在轴线方向上相对配置。g卩,如图2和图3所示,组合筒状橡胶14由整体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橡胶弹性体形成。更详细而言,组合筒状橡胶14 一体地具备构成轴线方向外侧部分的大致圆环形状的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以及构成轴线方向内侧部分的筒状的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另外,以下参照图2和图3说明组合筒状橡胶14a的具体构造。如上所述,组合筒状橡胶14b是与组合筒状橡胶14a大致相同且上下颠倒的形状,所以省略对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b和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b的详细说明。组合筒状橡胶14a的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是沿周向呈环状延伸的橡胶弹性体,在轴线方向上具有充分的厚度,并且在径向上其壁厚也比较厚。另外,在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的内周面上,以与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形成为一体的方式突出有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向内侧凸起的唇部44。此外,在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上形成有在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的上表面开口的凹槽46,该凹槽46沿周向连续地延伸。并且,组合筒状橡胶14a的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配设在下凸缘部28与支承部18之间,并且组合筒状橡胶14b的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b配设在上凸缘部38与支承部18之间。组合筒状橡胶14a的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是从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的内周部分向轴线方向内侧(组合筒状橡胶14a的上方)突出的筒状的橡胶弹性体,与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形成为一体。另外,在径向上,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的壁厚比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的壁厚薄,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的一半以下的厚度尺寸。并且,见后述,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插入配设在内部轴构件12与支承部18的径向之间。另外,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的凹槽46形成为沿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的基端部分在外周侧沿周向延伸,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的外周面和凹槽46的内壁面不具备台阶部或弯曲部等平滑地连续。另外,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的内径和外径在周向上连续地变化,在图4所示的俯视状态下,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形成为波浪形状。更详细而言,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具有在周向上交替且连续地形成有第一波状弯曲部48和第二波状弯曲部50的构造,其中,该第一波状弯曲部48向径向外侧凸起,且向径向内侧凹陷,该第二波状弯曲部50向径向外侧凹陷,且向径向内侧凸起。在本实施方式中,10个第一波状弯曲部48和10个第二波状弯曲部50以在周向上逐个交替且平滑地连续的状态形成为一体,利用这些第一波状弯曲部48和第二波状弯曲部50形成凹凸状部分。此外,关于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的径向尺寸,内径和外径均在周向上连续变化,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的厚度尺寸t在整周上为恒定。另外,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的厚度尺寸t恒定不仅指厚度尺寸严格不变化的情况,而且还包括厚度尺寸在避免应变或应力的过度集中的范围内存在偏差(变化)的情况。详细而言,优选将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的厚度尺寸t在周向上的增减(变化)抑制在10%左右,在该情况下,将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的厚度尺寸t视作实际上恒定。形成为如上构造的组合筒状橡胶14a安装于内部轴构件12的主体配件22。S卩,主体配件22的筒状部26被从整体形成为大致圆环形状的组合筒状橡胶14a的中心孔的下方插入该中心孔,从而将组合筒状橡胶14a外套于筒状部26的大径筒部34。由此,利用组合筒状橡胶14a本身的弹性,将组合筒状橡胶14a以与主体配件22的大径筒部34非粘接的方式定位安装于主体配件22的大径筒部34 (参照图4和图5)。另一方面,组合筒状橡胶14b安装于凸缘配件24的连结筒部36。S卩,凸缘配件24的连结筒部36被从形成为与组合筒状橡胶14a同样的大致圆环形状的组合筒状橡胶14b的中心孔的上方插入该中心孔。由此,利用组合筒状橡胶14b本身的弹性,将组合筒状橡胶14b以与凸缘配件24的连结筒部36非粘接的方式定位安装于连结筒部36 (参照图6和图7)。并且,在安装有组合筒状橡胶14a、14b的状态下,将主体配件22和凸缘配件24彼此组装,从而形成油箱用橡胶垫10。另外,在组合筒状橡胶14a的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与组合筒状橡胶14b的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b的轴线方向之间,夹入有燃油箱侧的支承部18,这些组合筒状橡胶14a、14b的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均插入在支承部18的安装孔20中。由此,将内部轴构件12隔着组合筒状橡胶14a、14b弹性地安装于支承部18。进一步利用螺栓将内部轴构件12固定于车身侧的安装片16,从而将燃油箱弹性支承于车身。另外,组合筒状橡胶14a、14b的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40b被从轴线方向两侧推压于支承部18,这些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40b在轴线方向上被预先压缩。于是,由于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40b的变形使形成于组合筒状橡胶14a、14b的凹槽46基本消失。这样,当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40b在轴线方向上压缩变形时,利用凹槽46容许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40b向内周侧鼓出,从而能够减小在组装时波及到组合筒状橡胶14a、14b的应变或应力。此外,在轴线方向上,组合筒状橡胶14a的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的上端面与组合筒状橡胶14b的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b的下端面抵接,这些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在轴线方向上均被预先压缩。另外,由于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沿周向形成为波浪形状,所以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的突出顶端面中的抵接面积和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b的突出顶端面中的抵接面积会根据组合筒状橡胶14a、14b在周向上的相对方向的不同而变化。在该种情况下,优选将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的突出顶端面中的抵接面积的最小值Smin相对于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或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b的突出顶端面的总面积Smax的百分率设定为40% 60%。这是因为,当Smin相对于Smax过小时,有可能会因在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中由应力的集中而引起的损伤、变形而导致产生抵接状态的意外解除等情况。另一方面,当Smin相对于Smax过大时,后述的间隙52、54的大小变得不充分,而难以充分发挥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的低弹性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两个组合筒状橡胶14a、14b沿周向相对旋转了 9°的情况下的抵接面积而言,将Smin相对于Smax的百分率设定为大致50%。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无论两个组合筒状橡胶14a、14b在周向上的相对位置如何,均将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的抵接面积确保为最大抵接面积的50%以上。另外,在图8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相对于组合筒状橡胶14a沿周向旋转了 9°的组合筒状橡胶14b。此外,优选将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或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b的突出顶端面的总面积Sniax相对于内部轴构件12的外周面与支承部18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轴线方向投影面积Si;的百分率设定为50% 80%。更优选将Smax相对于Sy的百分率设定为60% 70%。这是因为,当Smax小于Si:的50%时,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的厚度尺寸过小,在这些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抵接时,一方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 (42b)有可能会进入另一方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b (42a),而使输入到这些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的变形明显增大。另一方面,当Smax大于S ii的80%时,不能充分确保间隙52、54,而难以充分发挥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的低弹性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将Smax相对于Sii的百分率设定为66.5%。另外,如图8所示,在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的第一波状弯曲部48的内周面上,位于顶点部分处的部分距内部轴构件12的外周面间隔开规定的距离d,并且在该第一波状弯曲部48的外周面上,位于该顶点部分处的部分与支承部18的安装孔20的内周面以抵接状态重叠。由此,如图1、图8所示,以在第一波状弯曲部48的内周面与内部轴构件12的外周面之间设有内周侧的间隙52的状态,将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组装于内部轴构件12和支承部18。另一方面,在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的第二波状弯曲部50的内周面上,位于顶点部分处的部分与内部轴构件12的外周面以抵接状态重叠,并且在该第二波状弯曲部50的外周面上,位于该顶点部分处的部分距支承部18的安装孔20的内周面间隔开规定的距离d。由此,以在第二波状弯曲部50的外周面与支承部18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外周侧的间隙54的状态,将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组装于内部轴构件12和支承部18。另夕卜,在图1中,为了便于理解而稍大地表示了间隙52、5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侧的间隙52的径向最大尺寸与外周侧的间隙54的径向最大尺寸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大小(d),但也可以形成为互不相同的大小。另外,为了确保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与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b的抵接面积,需要相对于内部轴构件12与支承部18的径向上的分开距离D,适当地(例如d < t < 4d。更优选1.5d < t < 3d)设定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的厚度尺寸t与间隙52、54的径向最大尺寸d的比率。这是因为,当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的厚度尺寸t过大时,难以发挥利用后述的剪切弹性成分而得到的低弹性作用。另一方面,当间隙52、54的径向最大尺寸d过大时,根据两个组合筒状橡胶14a、14b在周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不同,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的顶端面的抵接面积有可能变得过小,而使应力集中在抵接部分。采用这种按照本实施方式所构造的油箱用橡胶垫10,在上凸缘部38与支承部18的轴线方向之间夹入有组合筒状橡胶14b的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b,在下凸缘部28与支承部18的轴线方向之间夹入有组合筒状橡胶14a的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因此,在轴线方向上,利用上述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40b的压缩弹性成分实现充分硬的弹性特性,从而实现优异的耐负荷性能和振动衰减性能。此外,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在下凸缘部28与支承部18的面对面之间在轴线方向上被预先压缩,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b在上凸缘部38与支承部18的面对面之间在轴线方向上被预先压缩。由此,能够将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a、40b在压缩方向上的弹性特性设定得更高。此外,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的各突出顶端面在轴线方向上彼此抵接,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在轴线方向上被预先压缩。由此,将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在轴线方向上的压缩弹性成分用作组合筒状橡胶14a、14b的弹性的轴线方向成分,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负荷支承性能和高衰减性能。而且,在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的基端部的外周侧分别形成有在整周延伸的凹槽46,使组合筒状橡胶14a、14b以各凹槽46消失的方式变形,从而容许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随着在轴线方向上压缩变形而向与轴线垂直方向鼓出。因此,能够防止由组装引发的应变或应力波及到组合筒状橡胶14a、14b,从而防止耐久性下降。另一方面,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形成为薄壁的筒状,并且形成为沿周向具有第一波状弯曲部48和第二波状弯曲部50的波浪形状,在车辆安装状态下,在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与内部轴构件12之间设有内周侧的间隙52,并且在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与支承部18之间设有外周侧的间隙54。于是,在与轴线垂直方向的振动输入时,在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以第一波状弯曲部48和第二波状弯曲部50的曲率减小的方式变形,由此,剪切弹性成分起支配性作用,抑制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的弹性常数。另外,在沿与轴线垂直方向输入的振动具有明显较大的振幅的情况下,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的位于振动输入方向的一方的部分变形至沿着内部轴构件12的外周面的形状,并且位于振动输入方向的另一方的部分变形至沿着支承部18的内周面的形状。结果,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在内部轴构件12与支承部18之间被压缩,基于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的压缩弹性成分,发挥优异的耐负荷性、止挡作用和高衰减效果
坐寸o而且,第一波状弯曲部48的顶点部分与支承部18的内周面抵接,并且第二波状弯曲部50的顶点部分与内部轴构件12的外周面抵接。因此,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间隙52、54,闻效发挥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的剪切弹性成分,从而实现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的低弹性特性化。此外,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均形成为在整周上连续地设有第一波状弯曲部48和第二波状弯曲部50的构造,所以不必在周向上进行高精度的定位,组装作业容易进行。特别是,通过分别适当地设定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的厚度尺寸t和间隙52、54的最大直径尺寸d,无论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在周向上的相对方向如何,均能充分地确保顶端面的抵接面积。因此,不用在周向上进行定位,就能使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在轴线方向上抵接,而以目标状态稳定地进行组装。另外,第一波状弯曲部48和第二波状弯曲部50均形成为在周向上平滑且直径尺寸连续变化的形状。因此,能够防止在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产生局部应变集中或局部应力集中,提高耐久性。而且,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a、42b在整周上以恒定的厚度尺寸形成,由此,也能防止因厚度的不同而使应力集中,从而提高耐久性。另外,在油箱用橡胶垫10中,两个组合筒状橡胶14a、14b的整体为彼此相同的形状,且这两个组合筒状橡胶14a、14b彼此上下颠倒而在轴线方向上相对配置。因此,能够利用单一形状的橡胶弹性体获得组合筒状橡胶14a和组合筒状橡胶14b,从而能够削减模具,以及使制造容易进行。此外,由于组合筒状橡胶14a和组合筒状橡胶14b在形状上没有区另IJ,所以只留意组装的方向,就能容易地防止组合筒状橡胶14a、14b的误组装。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其具体的描述。例如,两个组合筒状橡胶14a、14b也可以不是彼此相同的形状,可以将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和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的任一方或两方形成为互不相同的形状。另外,在两个组合筒状橡胶14a、14b中,优选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的形状彼此相同,由此能够防止应变或应力集中作用于一方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充分地确保形成为薄壁的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的耐久性。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具有以沿周向连续的方式在整周上形成有多个构成凹凸状部分的第一波状弯曲部48和第二波状弯曲部50的构造。但是,凹凸状部分也可以在周向上设在一部分上,例如通过在径向一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凹凸状部分,使设有这些凹凸状部分的径向同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的主要的振动输入方向一致,也能发挥本发明的效果。此外,作为凹凸状部分,例如也可以采用具有带有棱角的凹状部分和凸状部分的凹凸状部分,来代替第一波状弯曲部48和第二波状弯曲部50连续的平滑的弯曲形状。另外,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于汽车的燃油箱的支承构造所用的橡胶垫,还能应用于例如自动两轮车或柴油机车等铁道用车辆等中将燃油箱支承于车身的油箱用橡胶垫。附图标记说明10、油箱用橡胶垫;12、内部轴构件;14、组合筒状橡胶;18、支承部;20、安装孔;28、下凸缘部;38、上凸缘部;40、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2、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6、凹槽;48、第一波状弯曲部(凹凸状部分);50、第二波状弯曲部(凹凸状部分);52、间隙;54、间隙。
权利要求
1.一种油箱用橡胶垫,该油箱用橡胶垫用于在多个部位将燃油箱隔振支承于车身,其特征在于, 在固定于上述燃油箱和上述车身的一方的内部轴构件的轴线方向两端部设有凸缘部,并且在设置于该燃油箱和该车身的另一方的支承部形成有安装孔,该内部轴构件贯穿配置于该安装孔,从而该凸缘部分别与该支承部的轴线方向两侧面对配置, 两个组合筒状橡胶以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的方式外套于该内部轴构件,在各个该组合筒状橡胶的轴线方向外侧部分设有环状的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该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配置在该内部轴构件的该凸缘部与该支承部的轴线方向面对面之间,并且在各个该组合筒状橡胶的轴线方向内侧部分设有筒状的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该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从轴线方向两侧进入该支承部的该安装孔,而配置在该内部轴构件与该支承部的与轴线垂直方向面对面之间, 在各个该组合筒状橡胶的该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上,使该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的径向尺寸在周向上局部地不同而沿周向设有凹凸状部分,该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以在该凹凸状部分处与该内部轴构件的外周面之间以及与该支承部的内周面之间分别存在间隙的状态被组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箱用橡胶垫,其中, 上述两个组合筒状橡胶中的各上述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在轴线方向的顶端面以彼此抵接的状态对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箱用橡胶垫,其中, 上述组合筒状橡胶中的上述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在整周上形成为恒定的厚度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油箱用橡胶垫,其中, 上述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形成为径向尺寸在周向上连续变化的波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箱用橡胶垫,其中, 上述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的上述凹凸状部分构成为包括径向尺寸在周向上均连续变化的向外侧凸起的第一波状弯曲部和向内侧凸起的第二波状弯曲部,该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以如下状态被组装,即,该第一波状弯曲部的顶点部分在其外周面与上述支承部的内周面抵接,且在其内周面与上述内部轴构件的外周面之间存在间隙,并且该第二波状弯曲部的顶点部分在其内周面与该内部轴构件的外周面抵接,且在其外周面与该支承部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油箱用橡胶垫,其中, 在上述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形成有凹槽,该凹槽在该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的轴线方向内侧端面开口而在沿着上述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的基端部分的外周侧沿周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油箱用橡胶垫,其中, 上述两个组合筒状橡胶至少在上述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相应地使构造复杂化、使零件件数增加地,就能够付与在上下方向上的充分大的支承弹性刚度和在水平方向上的低弹性特性的新型构造的油箱用橡胶垫。在贯穿支承部(18)的安装孔(20)的内部轴构件(12)上外套有两个组合筒状橡胶(14),在各个组合筒状橡胶(14)中设有轴线方向隔振橡胶部(40),其配置在凸缘部(38、28)与支承部(18)的轴线方向面对面间;筒状的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其配置在内部轴构件(12)与支承部(18)的与轴线垂直方向面对面间。在各个组合筒状橡胶(14)的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上,使该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的径向尺寸在周向上局部地不同而沿周向设有凹凸状部分(48、50),该与轴线垂直方向隔振橡胶部(42)以在凹凸状部分(48、50)处与内部轴构件(12)的外周面之间以及与支承部(18)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52、54)的状态被组装。
文档编号F16F1/38GK103097764SQ20118004373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9日
发明者川地裕矢, 前桥秀树, 古泽卓士, 小林润 申请人: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