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铝多密封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07758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铝多密封阀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全铝多密封阀,包括,其上壳体与上排气嘴体用全铝铸造的方式铸造在一起,其下壳体与下连接件用全铝铸造的方式铸造在一起,其特征在于:在上壳体下部内侧设置有沿部,所述的沿部与上壳体为一体式铸造结构。在下壳体上部的内侧设有一梯形槽,圆形密封圈安装在沿部的外侧,随沿部嵌入在梯形槽内。也是说:在沿部与梯形槽之间设有圆形的密封圈,从而防止了漏气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密封效果。本实用新型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在上壳体与下壳体组装时非常方便,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
【专利说明】一种全铝多密封阀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铝多密封阀,属于采暖系统用自动排气阀门装置方面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公知的排气阀在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连接部设有密封垫,用来起到密封作用。如本 申请人:申请的多项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均公开了在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连接部的凹槽内设有密封垫。这种在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连接部都设有凹槽,在其凹槽内设有密封垫的做法的弊端是:因密封垫并不大,和钢线密封垫相比也不够有弹性,如果其密封垫不够圆在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连接部放置密封垫时稍有不慎,其密封垫不好放在其凹槽内,一旦其密封垫放不正,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就会漏气,导致产品不合格,进行重新组装会误工误时,有时还会造成密封垫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全铝多密封阀。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全铝多密封阀,包括,其上壳体(I)与上排气嘴体用全铝铸造的方式铸造在一起,其下壳体(2)与下连接件用全铝铸造的方式铸造在一起,其特征在于:在上壳体(I)下部内侧设置有沿部(3),所述的沿部(3)与上壳体(I)为一体式铸造结构。在下壳体(2)上部的内侧设有一梯形槽(4),圆形密封圈(5)安装在沿部(3)的外侧,随沿部(3)嵌入在梯形槽(4)内。也是说:在沿部(3)与梯形槽(4)之间设有圆形的密封圈(5),从而防止了漏气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密封效果。
[0006]也可做成:在下壳体(2)上部内侧设置有沿部(3),所述的沿部(3)与下壳体(2)为一体式铸造结构。在上壳体(I)下部的内侧设有一梯形槽(4),圆形密封圈(5)安装在沿部⑶的外侧,随沿部⑶嵌入在梯形槽⑷内。
[0007]本实用新型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在上壳体(I)与下壳体(2)组装时非常方便,提闻了广品的合格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09]图中:上壳体1、下壳体2、沿部3、梯形槽4、密封圈5。
【具体实施方式】
[0010]如图1所示,一种全铝的多密封阀,包括,其上壳体I与上排气嘴体用全铝铸造的方式铸造在一起,其下壳体2与下连接件用全铝铸造的方式铸造在一起,其特征在于:在上壳体I下部内侧设置有沿部3,所述的沿部3与上壳体I为一体式铸造结构。在下壳体2上部的内侧设有一梯形槽4,圆形密封圈5安装在沿部3的外侧,随沿部3嵌入在梯形槽4内。也是说:在沿部3与梯形槽4之间设有圆形的密封圈5,从而防止了漏气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密封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全铝多密封阀,包括,其上壳体(I)与上排气嘴体用全铝铸造的方式铸造在一起,其下壳体(2)与下连接件用全铝铸造的方式铸造在一起,其特征在于:在上壳体(I)下部内侧设置有沿部(3),所述的沿部(3)与上壳体(I)为一体式铸造结构;在下壳体(2)上部的内侧设有一梯形槽(4),圆形密封圈(5)安装在沿部(3)的外侧,随沿部(3)嵌入在梯形槽⑷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阀,其特征在于:在下壳体(2)上部内侧设置有沿部(3),所述的沿部(3)与下壳体(2)为一体式铸造结构,在上壳体(I)下部的内侧设有一梯形槽(4),圆形密封圈(5)安装在沿部(3)的外侧,随沿部(3)嵌入在梯形槽(4)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阀,其特征在于:其沿部(3)的底部是直角形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阀,其特征在于:其沿部(3)的底部是圆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阀,其特征在于:其沿部(3)的上部是直角形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阀,其特征在于:其沿部(3)的上部是圆弧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封阀,其特征在于:其梯形槽(4)是直角形,使圆形密封圈(5)挤压在沿部⑶和直角形的梯形槽⑷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封阀,其特征在于:其梯形槽(4)是圆弧形,使圆形密封圈(5)挤压在沿部(3)和圆弧形的梯形槽⑷之间。
【文档编号】F16K27/00GK203797095SQ201420212333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9日
【发明者】王旭华 申请人:王旭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