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有双传动结构的转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5424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设有双传动结构的转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机领域,具体是指设有双传动结构的转轴。



背景技术:

微电机是一种常用的动力输出装置,其动力通过转轴输出。在工作过程中,转轴会承受较大扭矩,尤其是在工作载荷突变时,转轴极易断裂。在转轴断裂后,动力输出完全中断,无法继续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具有较多工作载荷突变场合的转轴,它可提供两种传动结构,在其中一种传动结构失效后,另一种传动结构工作,避免动力输出完全中断的情况发生。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设有双传动结构的转轴,包括转轴和与转轴同轴设置且位于转轴内的内轴,转轴包括中空设置的连接段和分别与连接段两端相连的输入段和传动段,传动段于靠近连接段的端部设置有容纳槽,内轴的一端与输入段相连,它的另一端置入容纳槽内且该端外壁与容纳槽内壁之间具有一定间隙;

内轴内设置有中空的活动腔,内轴的轴壁上设置有与活动腔连通的两相对设置的开口和多个与活动腔连通且均位于容纳槽所包围的区域内的安装口,安装口通过弹性绳设置有传动珠,传动珠在弹性绳的作用下与容纳槽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活动腔内滑动设置有活动杆,活动杆包括靠近输入段的等径段和直径朝传动段方向逐步变小且可作用于传动珠的圆锥段,等径段的外壁上固连有两个分别穿过两开口的挡条A,等径段通过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活动腔腔壁内,且等径段与活动腔的腔壁之间轴向设置有平键,圆锥段通过第二弹性件连接于活动腔腔壁内,在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圆锥段作用于多个传动珠,连接段的内壁设置有与挡条A配合的挡条B,挡条A与挡条B接触时,圆锥段克服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与多个传动珠相脱离。

本发明应用时,输入段与微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传动段与待驱动设备连接。正常工作时,输入段带动连接段、传动段及与输入段连接的内轴一起转动,且设置于活动杆上的挡条A与设置于连接段上的挡条B也因一起转动而保持相接触的状态,这样,圆锥段则克服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与多个传动珠相脱离,由于无圆锥段的作用,多个传动珠均在自重及弹性绳的支撑作用下位于安装口内且与容纳槽的内壁保持有一定间隙,因而内轴与传动段并不直接相连,这样可以减少对内轴的负荷。正常工作时微电机的动力则是通过输入段、连接段和传动段输出。而在连接段断裂后,内轴则和连接段发生相对转动,挡条A则会与挡条B发生相对转动而脱离挡条B,圆锥段则会在第一弹性件及第二弹性件的支撑作用下迅速复位,使得活动杆则进入多个传动珠所包围的区域内,传动珠则会克服弹性绳的支撑作用均向外扩移直至与容纳槽的内壁相接触,这时,传动珠的顶端与容纳槽的内壁相接触,它的底端与活动杆的外壁相接触,这样,传动珠则可以将内轴的动力通过活动杆传递给传动段带动传动段与内轴一起转动,具体地,微电机的动力则是通过输入段、内轴和传动段输出,如此,即可避免动力输出完全中断的情况发生。

其中,通过等径段及平键的设置,可提高活动杆与内轴之间同步转动的稳定性及及时性,避免两者之间出现相对运动以降低传动珠的传动质量,同时,也可避免损坏挡条A。通过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设置,可提高活动杆于活动腔内轴向移动的稳定性,避免圆锥段和等径段出现晃动。通过圆锥段的设置,可便于活动杆根据正常工作状态时传动珠顶端与容纳槽内壁之间的间隙大小来自动控制轴向位移的大小,这样,既可提高运行的可靠性;还可防止造成容纳槽及活动杆的损坏。

为提高多个传动珠的传动质量,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安装口位于所述内轴同一周向线上,且均匀分布于该周向线上。

为实现弹性绳对传动珠的连接,且能保证传动珠实现有效的传动作用,进一步地,所述弹性绳通过贯穿所述传动珠的两端及轴心将传动珠设置于所述安装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挡条B的宽度大于所述挡条A的宽度。如此设置,当内轴与连接段发生相对转动时,可便于挡条A脱离挡条B,同时,也便于挡条A于开口内的轴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平键固连于所述内轴的内壁上,所述活动杆上设置有可与平键相配合的滑槽。通过平键与滑槽的设置,既可对活动杆进行周向限位,避免它与内轴发生相对运动,保证活动杆能随内轴一起同步转动;又可对活动杆于活动腔内的移动进行轴向限位,这样可减少对档条A的损伤。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设置内轴和连接段两套扭矩传递部件,在连接段断裂失效后由内轴传递扭矩,避免动力输出完全中断的情况发生。

2、通过挡条A与挡条B之间的接触与脱离配合,可作用于活动杆,使其在活动腔内发生轴向移动以控制传动珠与安装口内的位置,这样,即可在微电机正常工作时,减少内轴的负荷;又可在连接段断裂时,将内轴的动力传动给传动段。

3、通过圆锥段的设置,可便于活动杆根据正常工作状态时传动珠顶端与容纳槽内壁之间的间隙大小来自动控制轴向位移的大小,这样,既可提高运行的可靠性;还可防止造成容纳槽及活动杆的损坏。

4、通过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设置,可提高活动杆于活动腔内轴向移动的稳定性,避免圆锥段和等径段出现晃动。

5、通过平键与滑槽的设置,既可对活动杆进行周向限位,避免它与内轴发生相对运动,保证活动杆能随内轴一起同步转动;又可对活动杆于活动腔内的移动进行轴向限位,这样可减少对档条A的损伤。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设有双传动结构的转轴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设有双传动结构的转轴在档条A与档条B接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设有双传动结构的转轴在档条A与档条B脱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转轴,101、输入段,102、连接段,103、传动段,104、容纳槽,2、内轴,201、活动腔,202、开口,203、安装口,204、弹性绳,205、传动珠,206、第一弹性件,207、第二弹性件,208、平键,209、滑槽,3、活动杆,301、挡条A,302、挡条B,303、等径段,304、圆锥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设有双传动结构的转轴,包括转轴1和与转轴1同轴设置且位于转轴1内的内轴2,转轴1包括中空设置的连接段102和分别与连接段102两端相连的输入段101和传动段103,传动段103于靠近连接段102的端部设置有容纳槽104,内轴2的一端与输入段101相连,它的另一端置入容纳槽104内且该端外壁与容纳槽104内壁之间具有一定间隙;

内轴2内设置有中空的活动腔201,内轴2的轴壁上设置有与活动腔201连通的两相对设置的开口202和多个与活动腔201连通且均位于容纳槽104所包围的区域内的安装口203,安装口203通过弹性绳204设置有传动珠205,传动珠205在弹性绳204的作用下与容纳槽104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活动腔201内滑动设置有活动杆3,活动杆3包括靠近输入段101的等径段303和直径朝传动段103方向逐步变小且可作用于传动珠205的圆锥段304,等径段303的外壁上固连有两个分别穿过两开口202的挡条A301,等径段303通过第一弹性件206连接于活动腔201腔壁内,且等径段303与活动腔201的腔壁之间轴向设置有平键208,圆锥段304通过第二弹性件207连接于活动腔201腔壁内,在第一弹性件206和第二弹性件207的作用下,圆锥段304作用于多个传动珠205,连接段102的内壁设置有与挡条A301配合的挡条B302,挡条A301与挡条B302接触时,圆锥段304克服第一弹性件206和第二弹性件207的作用与多个传动珠205相脱离。

本实施例应用时,输入段101与微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传动段103与待驱动设备连接。正常工作时,输入段101带动连接段102、传动段103及与输入段101连接的内轴2一起转动,且设置于活动杆3上的挡条A301与设置于连接段102上的挡条B302也因一起转动而保持相接触的状态,这样,圆锥段304则克服第一弹性件206和第二弹性件207的作用与多个传动珠205相脱离,由于无圆锥段304的作用,多个传动珠205均在自重及弹性绳204的支撑作用下位于安装口203内且与容纳槽104的内壁保持有一定间隙,因而内轴2与传动段103并不直接相连,这样可以减少对内轴2的负荷。正常工作时微电机的动力则是通过输入段101、连接段102和传动段103输出。而在连接段102断裂后,内轴2则和连接段102发生相对转动,挡条A301则会与挡条B302发生相对转动而脱离挡条B302,圆锥段304则会在第一弹性件206及第二弹性件207的支撑作用下迅速复位,使得活动杆3则进入多个传动珠205所包围的区域内,传动珠205则会克服弹性绳204的支撑作用均向外扩移直至与容纳槽104的内壁相接触,这时,传动珠205的顶端与容纳槽104的内壁相接触,它的底端与活动杆3的外壁相接触,这样,传动珠205则可以将内轴2的动力通过活动杆3传递给传动段103带动传动段103与内轴2一起转动,具体地,微电机的动力则是通过输入段101、内轴2和传动段103输出,如此,即可避免动力输出完全中断的情况发生。

其中,通过等径段303及平键208的设置,可提高活动杆3与内轴2之间同步转动的稳定性及及时性,避免两者之间出现相对运动以降低传动珠205的传动质量,同时,也可避免损坏挡条A301。通过第一弹性件206和第二弹性件207的设置,可提高活动杆3于活动腔201内轴向移动的稳定性,避免圆锥段304和等径段303出现晃动。通过圆锥段304的设置,可便于活动杆3根据正常工作状态时传动珠205顶端与容纳槽104内壁之间的间隙大小来自动控制轴向位移的大小,这样,既可提高运行的可靠性;还可防止造成容纳槽104及活动杆3的损坏。

为提高多个传动珠205的传动质量,优选地,多个所述安装口203位于所述内轴2同一周向线上,且均匀分布于该周向线上。

为实现弹性绳204对传动珠205的连接,且能保证传动珠205实现有效的传动作用,优选地,所述弹性绳204通过贯穿所述传动珠205的两端及轴心将传动珠205设置于所述安装口203内。

优选地,所述挡条B302的宽度大于所述挡条A301的宽度。如此设置,当内轴2与连接段102发生相对转动时,可便于挡条A301脱离挡条B302,同时,也便于挡条A301于开口202内的轴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平键208固连于所述内轴2的内壁上,所述活动杆3上设置有可与平键208相配合的滑槽209。通过平键208与滑槽209的设置,既可对活动杆3进行周向限位,避免它与内轴2发生相对运动,这样可保证活动杆3能随内轴2一起同步转动;又可对活动杆3于活动腔201内的移动进行轴向限位,这样可减少对档条A301的损伤。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